中学教育名师李家声认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你怎么看待?
《弟子规》是根据儒家文化的道德标准提出的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到了现代,虽然有些内容未必完全符合社会现实,但其内容大部分是积极的。在今天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弟子规》是教小孩做人规矩的。有人把这称为培养奴性。如果大家都认同了这样的观点,谁还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呢?因此,我国现代监狱在改造未成年人犯罪时,还常常教他们学习《弟子规》。我曾经也认为《弟子规》的内容大约有些过时了。但自己认真读过几遍之后,发现其中没有能够害人的东西。其中内容,大部分对人是有益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哪一点是对人有害的呢?
给大家讲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故事。一个中学生,因为帮同学打架,把人打伤了。被打者索要3000元医疗费。这个中学生不想让家长知道这事,就去借高利贷赔偿。借了一万元,实际拿到手五千元。如果十天还不上,就利息就要翻倍。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中学生没有还上,就被高利贷者强迫去缅甸贩毒。被抓关去了监狱。
我见过这个中学生的母亲,在讲到孩子事情的时候,她充满悔恨,泣不成声。说到孩子的失足,母亲总结好多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孩子与家长和父母的勾通不畅。如果孩子与家长之间能保持良好的勾通。孩子就不会走错路了。
孩子不听家长的,在现在社会,被看成是一种个性,被许多时尚人士吹捧为优点。孩子不听话真的是优点吗?恐怕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弟子规》除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孩子听话。听家长话,听老师话。这也正是他被污名为培养奴性的原因。我想问一下,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不应该听家长话,听老师的话吗?是谁在误导他们说,听了老师和家长的话就成了奴才了?大约上边故事中放高利贷的人希望孩子这样。不做“奴才”,不听家长的话,他们就有了对孩子们下手的机会了。
人不可能一辈子听家长的,听老师的。人总会长大,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思想。但在未成年之前。能够守规矩听家长的话,远远比所谓的个性更重要。能懂规矩,依然可以有个性。从小就不懂规矩的人,摔跤是早晚的事。
《弟子规》是教人守规矩的。它虽然有一些内容可能不完全符合现代的要求,但其内在的精神是有益的。比如“冬则温”,讲的是黄香温席的故事,做为孝顺的榜样。温席就是给父亲暖被窝。今天,谁家的儿子也不必干这活了。可是,小学生在母亲打点滴的时候,因为药水很凉,便用自己的小手暖母亲的手,这种做法,与黄香温席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中学教育名师李家声认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你怎么看待?
这么多人,都在骂弟子规,骂儒家,真是太可笑了。我来说说,骂儒家,骂弟子规的,都是什么人。
第一种,不学无术,压根读不懂,读不通,只要五自己观点不和,就是废话,只要提到传统,就是糟粕,这种人一半都是没有社会地位,平时屁都不敢放的货色,所以成天嚷嚷反抗这个,反抗那个,搞得像自己多高级似的。这种人,说到家,无非就是疯狗罢了,没法对话,因为不懂人语。
第二种,比较可恶,就是舔狗。只要是中国的,老祖宗的,就是垃圾,就是糟粕。成天嚷嚷弟子规,儒家,道家,多么坑人,多么糟粕,那你说,什么不坑人,什么不糟粕???西方的思想?拜托,西方大部分都是教徒,每家一本圣经。圣经里说的是啥?上帝是你爹!!!咋的,这就不糟粕了啊?你去西方,嚷嚷烧圣经去!!!不打死你!这种人,没办法,天生软骨头,就那嘴硬,耗子扛枪窝里横,也是不懂人语的货色。说实话,中国就是太言论自由的,所以造就了这种成天风言风语的不是人的玩意。
第三种,最可气,就是那种看不得自己国家好,看不得自己身边人好,气人好,笑人无,看别人彬彬有礼,温良恭谦,他自己做不到,就开始诽谤,抹黑。你爱国,他说你奴性,你奉献,他说你傻逼。在他眼里,任何比他好的人,都是王八蛋,任何和谐的环境,他都要给搅混。这种人,天生犯贱,挨打太少,多打几回,看他老不老实。
其实,但凡是传统的东西,都有不适合现代思想的东西,毕竟环境的制约性在那摆着呢。但是能在那种环境里,产生如此多的思想,难道不值得崇敬么?有糟粕,你不会有选择的看么?你妈让你孝顺,咋的,还是糟粕了?还不听了?你爸跟不上时代,咋的,还把你爸杀了?有病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别人和你说么?愚人太多,却自以为是智者,这才是悲哀。
中学教育名师李家声认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你怎么看待?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哪句是糟粕?指出来!
中学教育名师李家声认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你怎么看待?
我来打个比方吧,弟子规就好比写正规字,开始不正规,以后也写不好正规字,也写不好其他字体,毛主席的字很潇洒吧?可是毛主席也是先学写正规字。弟子规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初级基本知识,学不好道德礼仪就做不好人,后天发挥必然受影响或者制约,毛主席如果不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中华美德怎么会有建立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的应用那么难吗。
中学教育名师李家声认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你怎么看待?
《弟子规》需理性看待,
一,《弟子规》产生的时代是清康熙年间,作者为同代秀才李毓秀。文中所说的"规“是那个时代儒家文化对人特别是对自家子弟的基本要求。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来看,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区别。因此,我们要看到它所受的历史局限性。二,《弟子规》作为古代教子育人的启蒙读物,绝大多数内容还是倡导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教人知书达礼之功效。但其中也含有不少的封建愚忠愚孝的糟粕。因此,对其用应审慎的批评的眼光去解读,而不宜照单全收也不宜一票否定。三,客观地说,《弟子规》作为教化家中子弟勤检勤奋勤垦的读物,起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负面作用是次要的,功不可没,这点需要予以肯定。四,中国传统家庭优良家风的培养,多是以弟子规中的基本格调为依据的,在以前历朝历代中各式家庭都深以为然。如果尽是糟粕,早会弃之无踪无影。正因为有益的成份居多,所以能流传百世至今。五,如今人看《弟子规》,因时代发展,文化文明演进迅疾,有些规矩内容己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有理性认识,方不会以偏概全,以点否面,倒洗澡水别把孩子也倒了。综上所述。不同意李老师之观点,作为教育专家,更不应该只有批评眼光却无辩证法之思想。所以,请言之谨慎!
中学教育名师李家声认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你怎么看待?
《弟子规》创作于清朝。《弟子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学生为人处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其精华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此事值得
商榷。好比给婴儿洗澡,洗澡盆里的水脏了,不可能将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了吧!
《弟子规》在清朝就相当于今天的小学生、中学生守则,对于学生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热爱劳动、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如沐春风的作用。
试想如果社会、学校、家庭大力提倡《弟子规》的教化作用,还会出现层出不穷的学校霸凌事件?甚至有13岁男生杀害10岁女生。最近网上热搜的,学生用砖头砸了9下班主任的头,班主任住进了医院ICU病房,生死未卜。
既然《弟子规》精华胜于糟粕,是否让学生背《弟子规》,那么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