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顺位”继承人,他在刚满周岁之时就被立为太子,入主东宫。而且他和康熙一样,是成功渡过天花劫难的人,这绝对是一手好牌。
至于他是如何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他个人的原因。
在胤礽的生产之时,他的母亲就因为难产而死亡。由于康熙非常宠爱皇后,皇后的死也让他有点不能接受,所以他就决心好好扶养皇后留下来的孩子,所以胤礽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受到宠爱的。
“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他在一周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等到稍微懂事了以后就意识到自己将来的责任,平时刻苦学习而且非常注重礼仪培养,平常没事的时候也会跟着康熙学习,聪慧的劲头让君主越来越喜欢。
“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而胤礽本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很强的处事能力。
曾经康熙出兵打仗,后方的事物都是交给胤礽来监管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位太子的能力。
“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但除了这些突出的地方,胤礽的缺点也是非常致命的。
此人因为受尽宠爱,所以凡是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连他的兄弟们也不会放在心上。当年十八阿哥在很小的时候去世,君主连续多日高兴不起来。可胤礽却万事如常,这让康熙觉得非常不舒服。而当康熙批评他的时候,其还不知悔改,公然与康熙理论。
同时,胤礽为人骄奢,脾气暴戾,看不惯谁就打谁,他还纵容下属作恶,甚至于连蒙古的贡品都敢截留。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所以在康熙第四十七年的时候,胤礽被废。
不过当时胤礽毕竟年少,十几岁有些叛逆和锋芒还是可以理解。所以在废除后的第二年他就重新回到了太子的位置上。
但是这时候的他又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对于继承皇位有点太着急了。在康熙患重病以后,虽然各种事务不方便自己处理,但是权力还是被康熙把控着的,可这时候的胤礽却私自连通大臣,想趁着君主病重提前登基。
这叫谋逆啊,大逆不道!
于是胤礽又被废除太子,并被软禁了起来,此后一直被软禁至去世。
“五十一年十月,复废太子,禁锢咸安宫。”其次是外部原因,其实胤礽落得这样的下场,也不全都是他个人的原因。
康熙以及他的兄弟们也有脱不开的关系,康熙这位君主在我们的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寿星”,虽然他的身体健康给国家带来了稳定的环境,但是太子的日子就非常不好过了。
在康熙在位期间,太子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平时的行事也格外谨慎,可以说他的心理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生怕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让君主失望。
这种状态如果只是持续几年或者十几年可能没太大问题,但是胤礽一下承受了四十年,四十年以后自己的父亲才真正去世,这样的事情哪个太子能接受的了?所以胤礽因为憋屈太久产生心理问题,以至于在后期做出一些“糊涂事”,所以责任是需要康熙承担一些的。
然后是他的兄弟们,胤礽最后以失败收场,很大程度是因为疏远了和兄弟们的关系,康熙看他如此不顾亲情,无论如何也不敢让他继承大位。
不过他的那些兄弟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胤礽平时可没少中这些兄弟的“招数”,君主之位太过诱人,其他的皇子一定会想尽办法让太子下台。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之下,胤礽办起事情就更加小心谨慎了。
但是人不可能不犯错,更何况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四十年,兄弟们肯定没少给君主打“小报告”,被一众兄弟这样对待,他有怎么会感到兄弟的亲情?所以对他们疏远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这件事却让康熙非常不舒服。
综上所述,胤礽之所以失败退场,外部环境和个人性格都占有一定因素,不过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能在这种环境下硬撑四十年,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太子胤礽,最得力的底牌老四胤禛、十三哥胤祥、肖国兴等人。这些人可以说为太子马首是瞻,最起码一开始都全心全意的为太子办事。这些牌用好了,那朝中八爷党根本不是对手。退1万步来讲,这些人是也一个人就能收拾了,太子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一个明君形象,拉拢好四爷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王炸级别的好牌,却被太子一张张打废了。这些好牌任何一张给老八,老八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就在老四和老十三去办差的时候,作为太子本该大力的肯定老四的作为,但是太子却站在了其他大臣甚至老八老九的角度,说四弟做事可能太过操切。就连康熙看不过去环顾左右而言:天津的萨其马如何如何。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二这样做,老四没感觉吗?一来二去肯定也会有些寒心。于是燕珍请来了邬思道。那到底有什么意图?太子还是没有反应。以至于后来老师办事有些不那么向着太子的意思。第一次太子被废虽说老四老十三继续保举了太子。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们的本意了。就连此时十三阿哥都劝说老四争这个太子。可见太子是不会用人,愣是把这俩一文一武的得力干将给推出了自己的阵营。
最大的底牌嫡出的身份,就是这个身份,康熙老爷子亲自抚养成人。为何说这是最大的底牌呢?在封建社会中嫡出要比庶出自然高那么一个等级。这是社会上公认的事实,由于太子生母赫舍里皇后早亡。康熙对待这个唯一的嫡出儿子的感情,那自然是别的阿哥所不能比的。
至于胤礽嫡出的身份,也在一次次做的那些出格的事,逐渐寒了康熙老爷子的心。让这个曾经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康熙都感叹。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言外之意那是失望透顶。这也是太子第二次被废的主要原因。
太子有监国的身份,可以发太子手谕。可不要小瞧了太子手谕。这个手谕仅次于皇上的手谕潮中所有的文武大臣见到此手谕,只要不违背大是大非,那就得一概照章执行。否则就是谋逆的大罪。这个利用的好,拉拢的人什么建个组织阵营,那都不是什么难事。
这张王牌在太子手中太子是怎么使用的呢?买官卖官。还国库欠款用了一下,惊的康熙说不出话来。太子复立之时一下子罢了,那么多支持老八的文武百官甚至连马奇一并报复。这样实在不是一个太子该有的度量。国家机制一直在高速运转,你太子却拿这个公报私仇。老四胤禛当时就告病辞职,把太子师傅王掞都气的不轻。这样乱用的权利那就离失去也是不远了。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先说这康熙老爷子吧!八岁登基,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是中国在位最长的皇帝。一口气生了三十多个儿子,活下来的二十四个。生闺女估计也有一二十,但活下来多少,后来怎么了就不得而知了。
太子胤礽是老二,母亲是赫舍里皇后。太爷爷是辅政大臣索尼,舅姥爷是索额图。标准的皇二代,富贵逼人。皇后生下胤礽就难产死了。而康熙一改满人不理太子的规矩,直接立胤礽为皇太子。不出意外,康熙驾崩后 他顺理成章的是大清的新皇帝。
大清的规矩,阿哥出生后在宫中生活学习 ,待到成年便搬出皇宫居住,或开衙建府。而太子则一直留在宫中。康熙对这个太子还是喜爱有加的,政务闲暇至于还会抽空教太子读书骑射。待到成年也将一些事物交由太子搭理。满心热情的培养这个大清的继承人。
然而事情没有按照老爷子的想法走。随着康熙年龄日渐增长,精力也一日不如一日,所以很多政务都交给儿子们去处理。而这些儿子们也是优秀,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不再是太子一家独大。
面对其他阿哥的崛起,自小在权利核心的侵染,太子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也加大培养自己的心腹和势力。太子年富力强,又是皇太子。朝廷上有舅舅索额图。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康熙作为少有的圣君,自然不能容忍任何人染指自己的权利,包括自己的儿子。便对太子逐渐心生不满和防范。
矛盾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爆发了,康熙下诏废太子。太子被废,其他阿哥觉得有机会 便趁机做大。而康熙心里还是喜欢这个太子的,最终把其他势力打压下去,复立太子。
太子复立,不是想的是谨慎为事。而是挟私包袱,放纵手下贪污腐败。不仅如此 ,太子竟策划提早登基。康熙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再废太子圈禁起来。
康熙是彻底放弃了太子。这其中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只是胤礽自小为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多年,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带来挑战,矛盾自然不可调和。而太子自小幽闭深宫,无法走入朝野了解时局。而其他阿哥则不然,对大清对社稷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康熙晚年倦怠政务,帝国已显疲态。他心里清楚太子不是可以扭转颓势的人。废太子另选贤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太子落败也是必然......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胤礽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他母亲当天就因难产死了,康熙非常喜欢这位皇后,两人13岁就结婚,算是青梅竹马,第二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但并不是像电视演的,在皇后生命垂危时立的,是后来外部环境和朝廷政局导致的康熙提前立的。
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是康熙青梅竹马的皇后,开国功臣索尼孙女,康熙前期维稳赫舍里家族功不可没。
清朝努尔哈赤时,曾按嫡长子制,首先立了皇长子褚英,后来被努尔哈赤杀了,又立了二儿子代善,因犯错被废了,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干脆不立嫡长子,就由几个王公贝勒开会推选,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如果贝勒结盟权力太大后,会影响皇权,顺治的多尔衮就是例子,所以康熙长大后,总结前几任立皇储的经验,还是决定按嫡长子制。
胤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两立两废,终成苦果。
另外,康熙按嫡长子制立胤礽为皇太子是在1675年,正好是吴三桂举旗时,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变的一年,王辅臣投吴三桂后,迅速占领了四川、陕西,加上吴三桂占领的南方,整个中国有半壁江山落入吴三桂之手,康熙焦头烂额,随时可能国破家亡,他为了身后事开始打算,立一个皇太子,万一自己死了,有人承继大统,所以按嫡长子制立了胤礽为皇太子,一是立皇储,二是对赫舍里家族的肯定,三是免得一堆皇子争储内斗,四是万一自己挂了有人接班。
胤礽二次被废后,囚禁于咸安宫,他在此度过了13年春秋直至死亡,图为咸安宫。
胤礽在4岁时也曾出过天花,在康熙亲自看护下,才痊愈,康熙对这个没妈的孩子格外爱护,当年明珠支持皇长子胤禔想跟胤礽掰掰手腕,立即就被康熙罢官了,但这样爱护下,胤礽表现的非常贪婪,什么都要用最好的,而且比较冷酷,康熙生病了他表现的很冷漠,让康熙不满,1708年55岁的康熙去木兰围场狩猎,一天晚上发现自己帐篷外有人偷窥,并带着武器,报告说是皇太子胤礽,康熙觉得性命受到了威胁,大怒,废黜了皇太子。
胤礽死后,雍正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理亲王园寝,墓现已成废墟。
废了太子后,康熙十几个儿子开始争储,互相结党、互相揭发,康熙一看不行,冷静后又恢复了胤礽皇太子,但争储矛盾并没有结束,1710年爆发了沈天生贪污案,审讯时牵连到了皇太子,原来胤礽在秘密进行提前登位的计划,曝光后康熙再一次废黜了皇太子胤礽,并把他圈禁在咸安宫,最后幽死在了圈禁之地。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赫舍里的父亲是领侍卫大臣赫舍里·噶布喇,爷爷是辅政大臣索尼),赫舍里作为康熙的结发妻子,12岁嫁入皇室册封为皇后,二人感情很深厚,赫舍里的长子夭折,生次子胤礽时难产去世,年仅21岁,康熙对这个嫡长子非常看重,刚满周岁就确立他为皇太子。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赫舍里成了叔叔索额图的女儿,胤礽刚出生就被立为太子,这是为了剧情需要,与历史是不符的。
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出生就自带光辉,他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还熟练满洲弓马骑射,康熙外出,他数次担任监国,在朝廷内外颇有威名,远不是《雍正王朝》中那个只会泡老爹码子、从国库借钱、一问三不知的窝囊太子,为了突出雍正,胤礽在二月河的笔下受老大委屈了。
这是胤礽19岁时的书法作品
康熙是这样评价胤礽的: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这个评价是胤礽第一次被废除太子之后。
“二阿哥(胤礽)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这次评价是胤礽第二次被废除太子6年之后,也就是康熙57年做的评价。
那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礽为什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成全了胤禛呢?其实,胤礽两次被废除不能全部怪在他的身上,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首先,胤礽被封为太子后,他就成了众兄弟们的靶子。
清朝没有沿袭明朝的制度,明朝一旦确定太子,其他皇子们都要分封出去,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则不同,虽然确立了储君,其他皇子依然住在京城,更要命的是,康熙给了这些皇子们非常大的权力,康熙三十七年,皇长子胤禔封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封为多罗贝勒,受封的皇子参与朝政,分管六部,称为掌部阿哥。
这次分封,直接结束了太子胤礽一家独大的局面,间接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而受封的皇子随着权势的增加,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野心。清朝从来就没有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皇太极、顺治、康熙都不是嫡长子却都继承了皇位,这就为其他皇子争夺皇位埋下伏笔。
太子胤礽成了各位皇子们共同的靶子,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就算胤礽再有本事,也会露出破绽,一旦被竞争对手抓住,就大做文章,压力那是相当的大。
为了争夺继承权,老大胤褆甚至使出了魇咒太子的邪恶招数,简直是不择手段,可以想象其他皇子背着康熙也没少干缺德事儿。
由此可见,在册立太子这件事儿上,康熙是有责任的,虽然他册立胤礽为储君是出于宠爱之心,但是间接上他却把胤礽放到火上烤。
其次,过早设立太子,造成皇帝和储君两个权力中心,早晚会发生矛盾。
胤礽作为储君,看上去光鲜亮丽,其实非常危险,兄弟们的竞争虽然让他头痛,而最大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康熙。
因为康熙太长寿了,活了69岁,当了61年皇帝,胤礽的储君就当了36年,翻遍历史,长时间当太子的大多没有好下场,汉武帝时期的刘据当了30年太子,结果父子反目成仇,刘据身死;朱元璋的时期的朱标当了25年太子,最后死在朱元璋前面了。
太子当久了,就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晚年的皇帝最怕太子逼宫,很容易激化父子间的矛盾。
胤礽第二次被废,很大原因就是步兵统领托合齐与兵部尚书耿额在官员聚会的宴席上公开发表同情太子的言论,卫戍司令和国防部长都站到了太子一边,康熙当然警觉了,当年梁武帝萧衍86岁被活活饿死,李渊被李世民夺取皇位后,软禁在宫中,马嵬兵变后,失去兵权的李隆基只好让位给儿子李亨。这一点,康熙看的非常清楚,所以,他很快就二废太子。
第三,胤礽德不配位,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康熙曾经评价胤礽“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其实,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由此可见,康熙对胤礽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是满意的,但是对他的德行是打了差评的。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跟着康熙到热河,途中皇十八子胤祄患有重病,康熙老来得子,对胤祄的病非常担心,慌慌张张去探望,却发现胤礽对弟弟的病情毫不在意,便批评他没有做哥哥的样子,没想到胤礽却敢和康熙顶嘴。
返京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半夜悄悄靠近他的大帐偷看,康熙吃惊不小,甚至怀疑胤礽有“弑君”的嫌疑。
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后,行为疯癫,甚至一度被康熙以为他是被鬼附身。后来,胤礽再次被复立为皇太子后,储君之争并没有缓解,紧接着出现了托合齐、耿额结党案和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贪污案,胤礽均牵扯其中。结党案最终被人告发,并升级到胤礽联合托合齐等军方人员逼康熙退位,皇帝和储君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从塞外回来的康熙立即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至此,胤礽彻底从皇位争夺战中出局,被圈禁在咸安宫,直到雍正二年,死在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追封和硕理亲王。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胤礽是康熙的大儿子,也是康熙原配妻子所生之子。同比几个阿哥来讲,他有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在九王夺嫡中,胤礽也是被利用了好多次。九王夺嫡前,胤礽可以说有一手好牌。而在九王夺嫡,却把这手好牌打坏了。
接下来长城君详细的聊聊,胤礽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
胤礽的一手好牌说起胤礽,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在他刚出生就难产而死,当时其母亲只有21岁。当时,康熙皇帝非常伤心,下定决定要亲自抚养胤礽,并亲自教育。在这之前,康熙有一个儿子夭折了,因此,对这个儿子非常好。胤礽生下来不得一个月便被封为太子,可以说,非常幸运,待遇非常好。
从小胤礽贵为太子,在各方面都好,不能让康熙失望。胤礽聪明好学,骑射也非常好。作为满人,又是太子,如骑射不好,那就笑掉大牙了。有一次,康熙带几个皇子前去狩猎,太子胤礽基本都是百发百中。
在从处理政务上,也得心应手,平时也非常勤奋,康熙几次的御驾亲征,都是太子胤礽在处理朝政。有几次,康熙还夸奖胤礽治国有方,很好的处理朝政,康熙皇帝对他也非常有信心,也比较信任。
如何把好牌打烂这要从九子夺嫡说起,那时太子胤礽已经当了30余年的太子。
其一,从时间上,也是比较长,但凡是个人,都很难熬。明明是太子,眼看都要当皇帝,可是,康熙一直不传位。这让太子胤礽有些熬不住,说白了太急了。
其二,当康熙要下令追讨欠款之时,太子胤礽比较急,因为他欠的比较多,虽说由老四胤禛负责。可是,老四胤禛做事比较认真,国库欠款还要在十日之内交齐,不归还者,要进行抄家。这让太子更急,最终导致卖官还国库欠款,让康熙知道后十分失望。
其三,太子胤礽做了出阁之事,让康熙更加失望。其实,这件事也是被人利用的,最终此女子也没有捞到好下场。
其四,胤礽最后听信手下之言,调动兵力想逼康熙退后,可是,此次行动提前被康熙皇帝预料,刚出动就被康熙派去的人所擒获。这一次彻底的被康熙所失望,导致终身圈禁。
太子胤礽也被老八胤禩坑过;也被老四胤禛坑过,只是老四胤禛不知道而已,因为由邬思道在后面操纵。
长城君曰:太子胤礽被康熙两次废除,说明他自己没有明智之举,所做的事情都有些糊涂。明明可以做皇帝,但是,所做之事被他人所利用,导致康熙对他彻底失望,最终老四胤禛做上皇帝,称为雍正皇帝。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抄袭必究,如认为长城君分析的可以,请留下您的点赞,收藏,转发,评论以及关注,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