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且靠花钱买官的李卫,有何本事能深受雍正帝的重用?
英雄不问出处,李卫虽然是靠买官入场,但确实有能力,堪当大用!
在古代,卖官鬻爵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特别是在清朝,这已经成了朝廷的一种“创收”办法。
当然了,一般的“捐官儿”,其实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花钱卖权力然后更好的鱼肉乡里。
皇帝也没那么傻。其实这就是花钱买头衔,没有什么实质权力。在清朝的时候,大多数有钱人,都会花钱捐个“员外郎”,以此来彰显地位,光耀门楣。
“员外郎”是什么?顾名思义,官员之外,就是一个编外人权,没有实际职权的!
李卫当年,就是由于家里还算富裕,就花钱捐了一个员外郎。
虽然这是个虚职,但也确实是条做官的捷径,好歹进入了官场。接下来只要操作的好,完全是有着升迁机会的。
李卫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虽然没文化,但智商绝对够,办事得当!买官进场,给了他一个发挥自己的机会,让他遇到了还在夺嫡之中的四爷,成为了开朝元勋之一。
当然,雍正为什么能看上他?除了机遇,还有本事!
第一点,李卫确实想做好官。
按照我们一般的思想来看,如果某个人花了大价钱买了官做,那么这个人一般都不会是一个好官。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都不算特别高,所以这些买官的人若是想通过俸禄把买官钱挣回来,显然是不怎么现实的。
既然通过正当途径不能大捞一笔,那么这些人就会选择一些非法手段,可是李卫当了官以后并没有行敛财之事。
根据历史记载,他在做了官以后格外的清廉,任何人都说不出他有什么过错,对于君主交代的一些事情,他也能高效的处理妥当,再加上对雍正的一片忠心,这样的臣子谁会不喜欢?
第二点,李卫做事不徇私情。
当时有很多人说李卫太过刚直,在官场上混饭吃总是喜欢得罪人,不过这也是君主喜欢他的重要原因。
根据记载,当时的朝堂中有不少贪污之人,而李卫对这些人的幕后操作比较了解,并且采取了很多行动触犯到了这些官员的利益。
所以在很多官员的眼里,李卫就是一个必须要拿掉的人,看破局势的雍正也曾经提醒过他,让他在朝中小心行事。
不过李卫有着天生刚正的性格,对这些人的行为是怎么也看不过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得罪了很多的人,不过君主可是源自心底的喜欢这位臣子,所以他也可以一直得到重用。
综上所述,李卫之所以得到重用,跟他是否买官并没太大关系,他能让君主欣赏的,还是一片忠心和超强的业务能力。
“世宗以综覈名实督天下,肃吏治,严盗课,实仓库,清逋赋,行勘丈,垦荒土,提耗羡,此其大端也。卫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然当时谓卫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清史稿》这其实与后来的和珅有些类似,乾隆不是不知道和珅贪,但他需要和珅为自己办事儿,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目不识丁且靠花钱买官的李卫,有何本事能深受雍正帝的重用?
李卫能善终,与个人性格有关,李卫比较世故,熟谙官场。其次李卫能体察上意,忠诚执行,办事得力有办法。李卫知进退,不骄横,不仗势欺人。少贪欲,勤王事。李卫与同僚相处世故圆润,不似田文镜一副酷吏面孔。雍正死后面对新君收敛锋茫,逐步退居二线,不以功臣能臣自居,减少新君猜忌。总之李卫得势失势都能摆正自己位置。多数功臣能臣遭变都是摆不正位置有关
目不识丁且靠花钱买官的李卫,有何本事能深受雍正帝的重用?
历朝历代都有卖官鬻爵的丑恶现象,那些花钱上位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贪官污吏,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花钱买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大捞一把。
但清朝出了个例外,这就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赏识和重用,成为雍正心腹,被其称为“国之卫器”的李卫,前些年大火的电视剧《李卫当官》,就是以他为原型。
据《清史稿·李卫传》《清高宗实录》等史料记载,生于江苏丰县的李卫至少是个富二代,家里很有钱。
中国人历来都有望子成龙的传统,家里再穷也要想尽办法让子女上学读书,李卫这种有钱人家,就更不用说了,读到月球也供得起,然而李卫却不是读书的料,上了一段时间的学,什么也没学到,还觉得上学比吃黄连还苦,比坐牢还难受,后来干脆不上了。
图1 李卫(1687年—1738年)
这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却赢在了起跑线上——公元1717年,30岁的李卫花了一笔巨款,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实授兵部员外郎,从五品,人生起点竟然比进士还高,因为进士的第一份工作,多半是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这家伙虽然没文化,运气却出奇地好——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事件爆发,康熙的二十四个儿子,参与夺嫡的有九个,其中就有四阿哥胤禛,最终四阿哥胜出,康熙去世后继位,是为雍正皇帝,而在这之前,李卫就是四阿哥的人。
如果说站队正确是第二个起跑线的话,那么第二个起跑线,他也赢了。
李卫虽然没文化,但智商绝不欠费,头脑灵活,甚至可以说出奇地精明能干,而且善于并敢于出“奇招”,比如在康熙朝户部任小职员时,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乱收费,每收一千两钱粮都要加收十两,美其名曰“收平余”,李卫说领导这样不行哦,您不能这么干哦,谏阻多次都无济于事,李卫便毛了,也不管他是亲王还是什么王,更不管得罪对方的后果,弄来一个柜子放在走廊上显眼的地方,让人帮他在上面写上“某王赢钱”字样,“某王”见了既难堪又恼火,自然不敢再收了。
图2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当时的雍正也是亲王,同样是亲王,李卫的这个举动,却令他刮目相看,也许从那时起,雍正就觉得“这小子不错”了,所以后来他继位后,立即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让他去那里主管盐政。
当时的盐业是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这样的钱袋子,雍正是不会让一般人去管的,必须得是他信得过的人。
李卫没有辜负这种信任,把这个钱袋子,替雍正管得好好的,由于政绩卓著,很快就被提升为云南布政使,并兼管盐务。
雍正让李卫到云南,原本是想让他到基层去“实习”和锻炼,至此算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可以让他挑更重的担子了,于是从此以后,李卫就在一路高升的路上停不下来了,从雍正三年的浙江巡抚,到雍正四年的兼任两浙盐政使,到雍正五年的浙江总督(后来又任过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短时间内一跃而为朝廷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上升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头晕。
图3 雍正通宝
雍正皇帝对他超乎寻常的器重,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是“自己人”(据说李卫曾当过他的家奴),目不识丁的李卫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大人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自有他的“绝招”——
一是他为人正直,敢说敢为;二是清正廉洁,虽然最初的官职是花钱买来的,他却从未想过捞回本钱然后再大捞一把,而是真正想当个好官、能吏;三是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从来不做对他不利的事情,而对雍正交代的每一件事情,都尽职尽责地去完成,而且都很令雍正满意。
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不喜欢并重用呢?雍正称他为“督抚模范”,也就毫不奇怪了。
从李卫的任职经历看得出来,很多时候雍正都是把盐政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主管或兼管的,这跟他在云南初掌盐政就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有关。
在浙江任上,李卫不但在管理盐政、查缉私盐方面成就突出,还自筹资金修筑海塘,并且善于捕盗,而且于雍正七年一举侦破了甘凤池的反清复明案。
早在康熙时期,武艺高强的甘凤池(清代著名武术家)就是反对朝廷的“朱三太子案”的参与者,没想到逍遥这么多年后,栽在了李卫手里。
图4 甘凤池 拳谱
然而,也许是为人太过刚正的缘故,李卫办起事情来从不讲情面,而且嫉恶如仇,触及到不少官员的利益,得罪了不少官员,一些人竟上疏弹劾他“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雍正只好提醒他——你小子要谨慎啊。
实际上,李卫的不讲情面和嫉恶如仇,正是雍正所欣赏和需要的,但太简单粗暴,在险恶的官场是不好混的,所以雍正叫他“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后来担任直隶总督时,又有人向雍正反映李卫“任性使气,动辄肆詈”,雍正又马上告诫他“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这可有点难为他了——既要他刚直不阿,又要他有涵养、做个全人,请问皇帝大人,你自己能做到吗?
至于李卫是否听了雍正的话,是否达到了他的要求,这就很难说了,最大的可能是,李卫干脆来了个“置之不理”,该咋整咋整,所以后来才导致了乾隆皇帝的厌恶。
图5 李卫建陵的奏疏内容
实际上,雍正去世、乾隆继位后,李卫依然受到重用,还因其能秉公执法,而获乾隆赐“四团龙补服”。
别看只是一件衣服,这种衣服,却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是皇帝奖励勋臣的服装,在长达276年的有清一代,获赐这件衣服的,仅有区区73人,因军功和皇族地位获赐的占了绝大多数,因秉公执法而获得的,李卫是仅有的一例。
然而,李卫病逝后,之前专门给他安排过御医的乾隆,不知为何突然非常厌恶地如此评价:“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
这说明李卫并非那么高大上,他终究没有做到雍正希望他做到的那种“全人”,而在乾隆眼里更是不堪,连“公正”都没做到,在乾隆看来,他在浙江期间也没做过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还仗着他老爸的恩宠而任性骄纵,甚至表示如果他还在人世,非治他罪不可!
这就有点搞笑了——既然他那么不是东西,你为毛还赐给他那么一件衣服?要知道,这种“恩眷”,你老爸都未给过他哦!
图6 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
看来乾隆对李卫的厌恶,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后来当他来到杭州西湖,在花神庙里看到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顿时勃然大怒:“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人撤走一把火烧了。
而浙江人民之所以自发地给李卫及其妻妾立像,正是为了感念他在浙江任职期间为民做了不少好事。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评价一个父母官的好坏,他治下的百姓最有发言权。
文:沙尘暴
参考文献:《清史稿·李卫传》《清高宗实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目不识丁且靠花钱买官的李卫,有何本事能深受雍正帝的重用?
在中国的大地上,历朝都有卖官鬻爵的丑恶现象。而那些花钱上位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贪官污吏。因为他们花钱买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捞钱。但清朝出了个特例,这就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赏识和重用,成为雍正心腹,被其称为“国之卫器”的李卫,前些年大火的电视剧《李卫当官》、《雍正王朝》等剧都提到他,其中《李卫当官》以他为原型所拍。
李卫是究竟是何许人呢?为何他会深得雍正赏识然后重用呢?别慌,请听有书君娓娓道来。
康熙年间,公元1687年2月2日李卫出生于今天的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一大户人家,是清代的一有名臣子。据相关资料显示,他死于乾隆时期的公元1738年12月3日。
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而立之年的李卫家里父母给他捐了一笔巨资,混了个员外郎(从五品)当当,这起点比进士待遇都还好些,因为正常科举选拔的进士的第一份工作,多半是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李卫为官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其真正做到官运亨通是在雍正时期。
中国历来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李卫这种有钱人家公子,那就更不用说了,读得好那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李卫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上了一段时间的学,什么也没学到,后来干脆不上了。
那么,没有读到啥子书的李卫,究竟是何原因会得到雍正赏识并重用呢?有书君猜测,肯定是李卫有其独特的能力吧。
其一,李卫虽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其的一些鬼灵精怪的手段解决了当时一些非常问题。
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智商绝对在线,头脑灵活,甚至可以说是出奇地精明能干,而且善于并敢于出“奇招”。
如在康熙朝户部任小职员时,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乱收费,每收一千两钱粮都要加收十两,美其名曰“收平余”。
李卫谏阻领导多次都无济于事,李卫便毛了,也不管他是亲王还是什么王,更不管得罪对方的后果,弄来一个柜子放在走廊上显眼的地方,让人帮他在上面写上“某王赢钱”字样,“某王”见了既难堪又恼火,自然不敢再收了。
当时的雍正也是亲王,李卫的这个举动,却令他刮目相看,也许从那时起,雍正就觉得“这小子不错”了。
其二,李卫为官清正廉洁,虽说官职是花钱买来的,他却从未想过捞回本钱然后再大捞一把,而是真正想当个好官、能吏,做一番有利于社稷和人民的大事。
当时的盐业是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这样的钱袋子,雍正会让一般人去管吗?当然不会,去的人必须得是他信得过的人。
从李卫的任职经历来看,多数时候雍正都是把盐政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主管或兼管的,这跟他在云南初掌盐政就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有关。
在浙江任上,李卫在管理盐政、查缉私盐方面成就突出。并且他还自筹资金修筑海塘,并且善于抓捕盗匪,而且于雍正七年一举侦破了甘凤池的反清复明案,使得当地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雍正去世、乾隆继位后,李卫依然受到重用,还因其能秉公执法,而获乾隆赐“四团龙补服”。别看只是一件衣服,这种衣服,却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是皇帝奖励勋臣的服装。
在长达268年的清王朝,获赐这件衣服的,仅有区区73人。其中多因军功和皇族地位获赐,因秉公执法而获得的,李卫是唯一一个。
其三,不论是雍正继位前还是后,李卫对雍正都忠心耿耿,故得雍正重用。
李卫虽没啥文化,运气却是相当不赖。首先他的出生背景就是很好的证明,其次他的站队选择也是。
在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事件爆发,康熙的二十四个儿子,参与夺嫡的有九个,其中就有四阿哥胤禛,最终皇四子胤禛胜出。康熙去世后继位,是为雍正皇帝,而在这之前,李卫就是四阿哥的人。
雍正继位后,立即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让他去那里主管盐政。李卫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把这个钱袋子,替雍正管得好好的,由于政绩卓著,很快就被提升为云南布政使,并兼管盐务。
雍正让李卫到云南,原本是想让他到基层去“实习”和锻炼,李卫也算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是从此以后,李卫就在一路青云直上令人眼红。从雍正三年的浙江巡抚,到雍正四年的兼任两浙盐政使,到雍正五年的浙江总督,后来又任过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然而,也许是为人太过刚正的缘故,李卫办起事情来从不讲情面,且嫉恶如仇,触及到不少官员的利益,得罪了不少人。一些人弹劾他“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雍正只好提醒他——你小子要谨慎啊。
其四,康熙在世时,四阿哥的支持者就为数不多,四阿哥登基后朝局不稳,雍正可用之人甚少,用李卫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在“九子夺嫡”事件后期,皇子们都各自站好了对。四爷的铁杆支持者就是十三爷,而八爷的支持者可谓众多。二者不成比例。下头官员们差不多就一边倒的支持八爷,史称为“八爷党”。
明面上,八爷比四爷更得民心,但康熙虽年迈却未老糊涂。江山社稷的继承者需是以社稷为重之人,能为社稷发展做实事的人。经过几轮的角逐,康熙最终选了第四子胤禛作为下一任皇帝。
雍正在登基之初,朝中官员多是原来八弟的支持者,又会有几人能真心实意以他的想法办事呢?而雍正又怎会轻易相信他人重用他人呢?答案是不会。所以一直跟随雍正的人都得到了重用,比如田文镜,又比如李卫。
李卫也对得起雍正皇帝的赏识,对雍正皇帝忠心不二,从来不做对他不利之事,而对雍正交代的每一件事情,也都尽职尽责地去完成,而且都很令雍正满意。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不喜欢不重用呢?雍正称他为“督抚模范”。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评价一个父母官的好坏,他治下的百姓最有发言权。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目不识丁且靠花钱买官的李卫,有何本事能深受雍正帝的重用?
说李卫目不识丁有些夸张了,李卫的官是买来的不假,而且买得还不低,员外郎、副司局级。可见,我们这位李老板的家底那是相当的丰厚!拥有这样的家底(史载,李卫并不是富一代,而是富二代或者富N代),李老板不太可能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只不过,李卫这人自幼生得膀大腰圆、性格好动不好静,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而已。既然不爱学习,走科举正途自然是没有希望了,恰好家里还有些散碎银子,于是乎,李老板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头衔。因此,说李卫目不识丁有些夸张了,正常的文墨功夫还是具备的,只不过拽文章、长篇大论困难了一些罢了。
买了个员外郎的头衔之后,李老板并不安于现状,仅仅图个官员的名头和不当差、不纳税的优待。于是,李老板通过活动,谋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实缺,正式进入官场。而且,不久还升官了,升任户部郎中,由副司局级变成了正司局级。我们这位李老板买官和别人不同,别人花钱买官是为了捞钱,可李老板有钱,根本看不上孔方兄,人家为的是能有一番作为。就在任户部郎中期间,李卫分管户部银库事务。据说,有一位亲王的属下,在收缴的白银入库时,每千两要额外加收十两所谓的“库平银”,以谋取私利。李卫屡次劝阻无效,索性在走廊放了一个柜子,写着“某王赢钱”,明指这些是某王爷的非法收入,搞得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得收手。因为这种不畏权贵的行事作风,李卫给潜邸时期分管过一段时间户部事务的雍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其后来被雍正重用埋下了伏笔。
雍正元年,在户部郎中任上干了没几年的李卫就被刚刚即位的雍正外放直隶驿传道。还没上任,又被雍正改授云南盐驿道。因为李卫这个人能力很强,又不怕得罪人,这正是即位之初准备推行新政的雍正最需要的。因此,在放云南之后,李卫平步青云。雍正二年升任云南布政使,成为副省部级干部;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抚,成为正省部级干部,并且还兼管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并兼任浙江巡抚。这个升迁速度,绝对堪称“火箭式”了。
在浙江的几年里,李卫除了巡抚、总督的行政工作,最大的任务就是管理盐政、缉拿私盐、缉捕盐枭。李卫在缉私和缉盗当年颇有些建树,并且获得了雍正的肯定。同时,李卫任内对于浙江沿海海堤的修筑也是十分重视,并且亲自研究改良了筑堤之法,效果据说还不错。之后,李卫又出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乾隆三年,李卫死于直隶总督任上,年仅五十一岁,谥“敏达”。雍正之所以用李卫,其能力出众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李卫这个人拉得下脸、不怕得罪人。雍正即位之后,大力整饬吏治和推行新经济政策。而整饬吏治和推行新政必然要损害到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俗话说,毁人饭碗如同挖人祖坟,这两件事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如果用和事佬、老好人去处理,根本无法完成。只有任用李卫、田文镜这类拉得下脸、不怕得罪人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同时,李卫不是科场出身,没有那么多“座师”“同年”,更没有文人的迂腐和科场进士们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关系网,很多事情更加放得开手脚,也没有太多顾忌。此外,捐纳出身一直是被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所鄙视的,这就注定了李卫不属于他们的集团,也进不了官场的主流。李卫想要干出点名堂、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就只能依靠自己伯乐兼老板雍正。因此,李卫只能全心全意为老板雍正服务,为雍正卖命。这也是雍正对于李卫非常放心和重用的原因之一。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说什么李卫是雍正潜邸的奴才、什么叫花子出身,那就纯属子虚乌有了。李卫根本不在旗,连汉军八旗都不是,就算想给雍正当“奴才”,按清制他也不够格呀。
目不识丁且靠花钱买官的李卫,有何本事能深受雍正帝的重用?
雍正重用李卫的原因
李卫受雍正的信任和重用,主要因为: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卫绝对忠诚,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无论古代君王大臣,还是现代的上司领导,其实心里是喜欢死心塌地跟自己走的人,也就是心腹。
第二,李卫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敢作敢为,精心为民,忠心于君。
第三,虽然李卫文化水平不高,可是李卫个人能力比较强,这一点从他完成雍正交给的几件大事上完全可以体现,再者说雍正也不可能留个庸才在身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