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自生自灭也不帮忙?

慈禧的叫叶赫那拉·桂祥,这个人可能是上辈子拯救了宇宙,运气那是超级好!

原本慈禧她们家出身不算好,这是下五旗中满洲镶蓝旗,父亲惠征也只是个八品小官儿。但是慈禧进宫后,他们家就大变样了,慈禧用5年的时间 连升三级,成为了贵妃。后来更是凭借着自己儿子是同治皇帝,一跃成为了皇太后。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慈禧的地位给她娘家带来了富贵。她们家被慈禧从镶蓝旗抬进了镶黄旗,这是上三旗啊。而惠征死后也被外孙子同治皇帝追封三等承恩公。

而桂祥也从一个小小的旗民,一跃成为了八旗贵胄,太后的亲弟弟啊,皇帝的亲舅舅,这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

可这还不算,本来因为他是家中次子,所以呢这三等承恩公的爵位是由哥哥照祥袭承。但照祥死得早,爵位就落到了他的头上,他也就成为了皇太后娘家的家主。再后来,由慈禧做主,他的女儿被嫁给了光绪皇帝,这哥们儿又成为了国杖爷,这可是外戚的巅峰了。

只不过,这桂祥自己太不争气了!

原本对于自己的这个亲弟弟,慈禧还是颇为照顾的!

当时慈禧作为一个一手遮天的女主,其在位时期的手段是非常强势的。

在慈禧掌权期间,她也跟其他的很多当政者一样,在朝堂上大量的安插自己的分支势力,而作为她亲弟弟的桂祥自然也受到了重视。此人家里有一个资质一般的女儿,如果按照当时的审美来看,这个女子并不具备多少“后宫竞争力”。但是人家是慈禧的亲侄女,在老佛爷的一手操作下,虽然光绪本人非常不情愿,可他还是无奈的把这个女孩立为了皇后,这样一来不仅慈禧本人的地位更加牢固,桂祥的地位也发生本质的变化。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慈禧对自己的这个弟弟还是着力栽培的

虽然说这时候的桂祥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毕竟没有获得任何功绩,想进一步加官进爵还是没有正当依据的。所以慈禧为了让他做出一些令人信服的功绩,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好差事”,加入当时甲午海战的队伍。

依靠着自己的地位,桂祥在军中几乎就是想怎样就怎样,虽然他本人比较积极的立功,可个人能力毕竟有限,以至于他出的主意都是一些“馊主意”。再加上他在参战的过程中多行享乐之事,让很多人都对他有了看法。

更倒霉的是,甲午海战还以自己这边失败而告终,慈禧面对如此大的损失也不禁开始抱怨起弟弟,别说是借着功名给他提升爵位了,这个烂摊子还需要给他好好收拾一下。桂祥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也明白自己有很大的错误,于是他就离开了朝廷,不再想仕途之事。

由于他贪图享乐,本身又没有什么工作,所以他的生活很快就陷入了贫困。没办法,虽然他们家是公爵,但那是慈禧抬上来的,比不得那些老贵族,底子薄,哪里经得起桂祥如此的挥霍。桂祥的女儿和姐姐虽然在桂祥回乡以后对他有一定的接济,不过这个人一直都没有什么上进的意识,从来也没有给自己打算过什么,他这种寄生虫一般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亲人都感到厌烦。

但毕竟是自家亲戚,姐姐女儿对其都还是颇为照顾,不时赏赐一些宫中财物。甚至于给他“崇文门监督”这样的肥差!或许是捞的太过分了,桂祥家里突发大火,房子及仅有的一点家产被烧的精光,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后来慈禧死了,“啃姐”再也找不到人了,桂祥生活开始穷困,再后来清帝退位,桂祥的地位不再,过得更加潦倒,桂祥最终在困苦中死去。

所以这个人的死还真不怪别人,依靠着慈禧和皇后的地位,他本来是可以在朝廷占据一片天地的,不过不思进取加上“作死”的心态,最终让他黯然退场。

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自生自灭也不帮忙?

众所周知,慈禧是晚期清王朝的最高掌权人,其控制国家长达半个世纪,威权显赫,无人能比。不过,权力再大,也得有个帮手。对于慈禧来说,娘家人就是她的帮手。当年武则天就是这么做的。可是慈禧明明有个亲弟弟桂祥,她为何却根本不予重用呢?

(慈禧像)

说起来,早年慈禧的娘家并不算富裕。她的父亲惠征,一生也只混了个四品道台。不过此人有些贪腐,但凡有机会捞钱,他都绝不放过。结果,他被其他官员弹劾,不光贪污的钱要交出来,还被罢了官。

后来,他又四处筹钱,贿赂安徽巡抚鹤山。鹤山得了银子,也有意给他一个肥缺。只是人有祸兮旦福,还没等把事办成,鹤山就得急症死了。一向视钱如命的惠征得知后,气出了大病。后来就去世了。

好在这时候,慈禧已经被咸丰帝看中,被送到宫里,封为了兰贵人。

父亲的经历,让慈禧变得争强好胜。入宫后,她凭着高明的手段,不光挫败了后宫其他嫔妃,成为咸丰帝最宠爱的妃子。还因为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独子载淳,子以母贵,被封为皇贵妃。

咸丰去世后,慈禧更是凭着载淳继承帝位,被尊为皇太后。同时又因为发动政变成功,她开始坐上权力高位,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岁月。

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尊贵无比的慈禧并没有忘记她的娘家人。她得势后,便发布上谕,将本是镶蓝旗的娘家,抬旗入上三旗最尊贵的镶黄旗,同时她还追封父亲惠征为三等承恩公,娘家因此显贵了不少。

(桂祥旧照)

当时桂祥才12岁。他的上面,本来还有个叫照祥的哥哥。但由于照祥去世得早,所以他从小就很受溺爱。他又不好读书,成天与一些不学无术的公子哥儿混在一起,吃喝玩乐。

大约正是因为桂祥不务正业,慈禧才没有搭理过他。直到桂祥的女儿静芬到了要出嫁的年纪,慈禧才如梦初醒。为了巩固叶赫那拉氏在朝中的势力,她作主,让光绪迎娶静芬为皇后。

这下,毫无作为的桂祥,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就在光绪大婚的当年,慈禧在让桂祥袭承了三等承恩公的爵位。

随后,慈禧开始有意栽培他。先是让他担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也就是监督检查铸钱局制造铜钱的工作。

虽说官职不算大,但一方面,他是慈禧的亲弟弟,女儿又是光绪的皇后,因此巴结他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后来,慈禧又命他和辅国公载卓负责健锐营事务。

甲午战争爆发时,在恭亲王的推荐下,慈禧同意让桂祥以参将的身份,统军去对抗日本人。

慈禧想得很周全,还给他派了两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副帅。

按慈禧的本意,她是想让桂祥跟着去前线打个酱油,打胜了回来,必然是他的首功。到时候封王进爵,也好有个理由。

(恭亲王旧照)

可是桂祥还没出山海关,就吓得哇哇大哭,死活不肯走。

慈禧听说后,顿觉脸上无光,只得让恭亲王把他调了回来。

桂祥回来后,免不了挨慈禧一顿骂。自那以后,慈禧便恨铁不成钢,再也没有管过桂祥了。

断了仕途的桂祥,吃喝玩乐照旧。他成天和一帮满洲纨绔子弟泡在一起,抽鸦片,赌钱,无所不及。家中本就不富裕,手上的差使又是闲差,根本没有机会捞钱,转眼便坐吃山空了。

无奈之下,桂祥没事就去宫里找慈禧或者隆裕(也就是他女儿静芬)。说是来看看她们,其实就是来哭穷,等着她们赐点东西,好拿出去卖了换钱。

隆裕在宫里本就过得小心翼翼,唯恐慈禧找她的不是。看到桂祥一副不争气的样子,心里更不痛快。慈禧亦很看不上桂祥,觉得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这二人很难给桂祥好脸色。

可是桂祥却并不觉得惭愧。不管如何,一个是他亲姐姐,一个是他亲女儿,再怎么样,她们也不能眼睁睁看他穷死吧,所以只要软磨硬泡,总能得到点东西变钱。

可是随着慈禧和隆裕去世,桂祥的依靠也就没有了。于是他在隆裕去世的次年,便也跟着去世了。

溥仪听说后,赐给 5000两银子,让他的家人好好安葬了他。

(参考史料:《清史稿》)

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自生自灭也不帮忙?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慈禧?这可是事妈,就她这辈子身上的事,和哪牛魔王身上的虱子有的一比,那叫个多啊,抖上一抖那叫个撒豆成兵啊,也没谁了。

您比方说,咱一般人搓个大澡,一条毛巾也就得了,人家整上一次,就得一百条,用完直接就扔了。呦呵!这是洗澡吗?这就是一嘚瑟。

光那臭脚丫子上套的袜子,一年就得花掉一万多两雪花银,这都不带眨眼皮子的。搁桌子上那菜,吃不吃一百二十道。

就她这辈子糟蹋的福气,上一百辈,下一百辈都让她糟蹋的透透的,一点子富裕都不剩下。

那么做为她的亲弟弟,为毛穷的和满清那国库的耗子有的一比,穷的都快哭了?

说道这里,俺只能呵呵了,您别说慈禧的弟弟穷,搁一般人的眼里,咱都不知道她还有一个亲弟弟,所以,想要弄明白这事的前因后果,咱就得从根上说起。

开头

打开头的时候,慈禧她们家也不是个富裕的家庭,要不然他老爹也不会将慈禧这老姑娘,一脚丫子踹到宫里头给瘸腿皇帝咸丰当老婆去。

她那个便宜老爹叫惠征,因为套了个满人的身份,所以混到笔帖式的人堆里,熬资历,愣是熬了半辈子,这才捞了个外放的资格。

话说人家七品那叫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好家伙惠征这笔帖式整个就是个不入流——八品啊!

这辈子混来混去,充其量就混出个四品道台来,连个大员都算不上。

但这人有一项技能,掘地三尺的给你贪污,给条缝他就能给你挖个喷泉出来。

后来由于挖的有点狠了,毕竟慈禧的爷爷,也就是惠征的爸爸坐牢那阵子,把家底都掏空了,所以狠了点。

那么他这手艺回头就让人给告了,再加上太平军闹的挺欢快那阵,仗着自己是皇帝老丈人的身份,撅屁股跑路的事,这就两罪合一,得咧,回头就卷铺盖回家待着去吧!

话说惠征在满清的朝堂上还没有捞够呢?这就回家休息去了,他这就有点子不甘心,所以东家借一点,西家整一点的,又凑了一笔碎银子,一股脑的塞给了安徽巡抚鹤山。

鹤山这老小子把这银子可就密西了,得咧,收人银子就得给人办事不是,鹤山这就准备操刀子办事,结果老天爷实在是看不下去他们这么祸祸人,一家伙就把鹤山这老小子给收了。

惠征那叫个气呦,前脚送的银子,后脚鹤山就完蛋了,这不扯淡吗?一口气没倒腾过来,这就挂了。

得,蹲在紫禁城的慈禧,一盘算这爹活着的时候,没成为她的助力,还尽干些扯大腿的事,让咸丰有点子恨屋及乌的感觉,现在这爹死了,算是赎罪吧,无债一身轻,这就想着法的讨好咸丰。

逮住机会就给咸丰生了个大头娃娃——同治,就凭这一条,母以子贵这慈禧就从屎壳郎一家伙就变成了知了,这就上天了。

后来咸丰一死,开启开挂操作模式一家伙就干翻了八大臣,自己个这就整了一出垂帘听政的戏码出来。

慈禧的家口

咱老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升天的,所以啊慈禧瞅着自己个娘家人也是着急,也想着让他们循着味升上一升。

首先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把那早就搁土坑里边听蛐蛐叫唤的便宜老爹给抬了籍,一家伙由下五旗的镶蓝旗,一脚丫子给踹到了上三旗的镶黄旗,而且还封上了一顶三等承恩公的帽子。

哎!这事弄的,惠征活着的时候,花了老鼻子多的钱,都没干成的事,死了以后一毛钱没花,公爵这就整到手了。这就是慈禧娘家人衰到家的表现。

本来啊,这惠征给慈禧留了三大小子,可那老大照祥,这人福薄,终于熬到了大姐慈禧爬起来了,这乐呵还没享受几天这就挂了。

老三福祥,这人也许和慈禧打小就不对付,在整个慈禧娘家里存在感是最低的,您翻翻史料,除了记载了个出生死亡外加住那,其他的压根就木写。

毕竟慈禧的妹妹都让慈禧指婚给醇亲王捞关系长实力去了,这老三开头还混了一官半职的,后来啥也没捞到,只能说老三和这慈禧之间应该有啥事。

老二桂祥

所以题主说的这人就应该是老二桂祥,这人压根他就不学好,好的没学到,八旗子弟那些个穷讲究一个不落全学到精髓。

慈禧本着死猪他都有三两烂肉,也提拔过这桂祥,让这货继承了便宜老爹的爵位。

按照一般满人显贵的套路,塞到了紫禁城里边给皇帝当御前侍卫,当年这差事是三兄弟同一天一起去的,所以慈禧对他的娘家人也不是不上心。

可这差事没干多久,同治就挂了,慈禧着急用人,所以这桂祥就开始坐上了火箭。

啥文官武官的帽子一溜这就全来了,其实开头的时候,慈禧想把这货培养培养塞到军机处来,所以走的是文官的路子。

可这桂祥大字不识几个,图让人笑话,咱说笑话就笑话去吧,你用点心学几个字,他也成,可他天天的不务正业,逗个蝈蝈,玩个蛐蛐都有他的身影,整点别的,你就别想了,压根就找不到他这人。

所以这文官的体系中,人人对他翻白眼,处处挤兑他,所以啊这就呆不下去了。

最后慈禧这就想着,让他走武官的路子,一脚丫子又踹到了军队里边去了。

话说军队里边都是一帮子大老粗,没啥花花肠子小心眼,这桂祥还能呆的下去

可架不住后来的光绪不喜欢他,甲午海战爆发,神机营那帮子少爷兵原本就是走个过场,整个仪式,跑到光绪哪里吼吼嗓子,桂祥也跟着凑热闹。

光绪一瞅这老丈人,早看他不顺眼了,连个磕碜都不打,直接就同意他们上战场怼那些个矮骡子小鬼子。

桂祥这一家伙就傻眼了,一帮子神机营的少爷兵都知道被桂祥给坑了,但也没有办法,还得去,这磨磨蹭蹭的整过去了。

话说慈禧他也知道自己个这个弟弟是个啥货色,这上战场的差事算是推不掉了,于是就给他配备了俩有经验的副手,算是临场救救急。

当真要捋胳膊开打了,人还没出山海关呢,桂祥就怂了,自己从马上出溜下来,哭了,那大鼻涕摸的恭亲王脚面子上一坨一坨的,把个恭亲王恶心的不要不要的。

呵!这弄成啥了都?恭亲王没辙了,瞅瞅了上边,这就直接把桂祥给提溜回了。

这事把慈禧气到脑门疼,把桂祥给骂了一通,当然打这起慈禧也就再也没有管过桂祥。

这好,这叫无事一身轻啊,桂祥天天烧那大烟炮,一烧两管,左边抽完,跑右边抽,来了精神这就搁赌场里耍钱。

这人形大钱包不坑他坑谁呀,回头他就跑皇宫里找慈禧或者自己个闺女隆裕要东西。

回来就换成钱,继续糟蹋,那小日子过的舒坦。

这小日子过到慈禧和隆裕先后挂了,这桂祥彻底玩完了,裤兜子连个大子都掏不出来了,还吸两管大烟,拉倒吧,第二年就饿死了。

后来还是溥仪听说这桂祥死了,这才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五千两银子,把这货给埋地里头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自生自灭也不帮忙?

慈禧掌国47载,这一点,纵然是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也远不及她,她能够在风雨飘摇中掌控清朝这么久的时间,手腕不可谓不厉害。

可是,在她秉国这47年时间中,她的娘家人却几乎没有一人为人所熟知,更没有像汉之诸吕、唐之诸武一样形成所谓的“诸叶”窃据庙堂之上操弄风云,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她的娘家人在她掌权之后去哪了?

慈禧有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妹妹婉贞是醇亲王奕譞的福晋,也是光绪皇帝的生母;三个弟弟分别是照祥、桂祥和福祥,照祥早夭,福祥也死得早,所以慈禧掌权之后她也只剩妹妹婉贞和二弟桂祥了。

可是,桂祥真的穷困潦倒?慈禧真的没有扶自己的弟弟桂祥一把?这显然不可能。

1861年8月22日,被洋人吓得不敢回京,只能用“天气渐寒”作为继续躲在热河的借口的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行宫。

随后,慈禧联合奕訢、奕譞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摧毁了咸丰皇帝临终之前所留下的所有后手,将清朝的军、政一把抢到了自己的手上。

慈禧实际控制了清朝的国柄之后,便于次年追封自己的父亲惠征为三等承恩公。此外,早在咸丰皇帝病逝后,因为慈禧是同治皇帝载淳生母的缘故,所以慈禧被尊为皇太后,所以为了抬高慈禧的身价,又将叶赫那拉家从镶蓝旗抬升为上三旗中的镶黄旗。

1888年,时年39岁的桂祥继承了三等承恩公的爵位,又是镶黄旗的副都统,如此身份地位,哪是什么穷困潦倒?

1890年,慈禧又提拔弟弟桂祥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且不说从二品的工部右侍郎,这钱法堂是什么呢?钱法堂是铸钱币的机构,相当于今日之货币印发机构,虽然工部钱法堂所铸钱币只能用于工部手头上的项目经费,可是不用想也知道油水够足!

此外,桂祥的三个女儿所嫁的人也是个个显贵,尤其是他的二女儿经慈禧作主嫁给了光绪皇帝,即隆裕皇后。

皇帝的老丈人,他能穷困潦倒到哪儿去?

所以,自从慈禧执正以后,她的弟弟便从来没有穷困潦倒过。

慈禧虽然没少提携和帮助弟弟桂祥,可是桂祥却一直没有成为能够在朝堂上掀风弄雨的权臣,这或许也是他被人认为穷困潦倒的原因,纵不能如诸吕诸武一样称雄于朝堂,也总该威赫一时吧?可他确实没有。

那么,桂祥到底为什么没有成为能够在朝堂之上掀风弄雨的权臣呢?

实际上,这和桂祥自己的能力有关,只能说他的能力是在太平平了,慈禧将他放到工部,放到钱法堂,可是他也干不出什么成绩。

后来,慈禧心想咱这个弟弟不会玩政治,玩玩军事总可以吧?所以她又将他调到军中,让他在军中历练历练,可是桂祥还是没能混出头,只能乖乖地混吃等死。

除了能力平平之外,桂祥没有成为威赫一时的权臣的原因,或许还有两种“可能”,一是桂祥故意为之,二是慈禧故意为之。

桂祥生于1849年,死于1913年,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起起伏伏,过得平平淡淡安安稳稳,也算是得了善终。

此中原因或许是因为他自知没什么能力,所以干脆选择明哲保身,不当一个横行霸道的外戚。

对于慈禧而言,所谓的“故意为之”,也许也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弟弟桂祥能力太一般了,如果强行将他放到高位上,他可能没办法承受这个位置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除此之外,慈禧没有让桂祥成为朝堂上的“螃蟹”,既是为了保护他,也是为了保护叶赫那拉氏,汉之诸吕和唐之诸武的结局太惨了,慈禧虽然没正正经经地读过书,可是对于吕后、武后二人的事迹她也不会陌生。

咸丰皇帝临死之前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布局?正是为了防止慈禧行吕、武故事!

所以,慈禧的弟弟桂祥只是在政治上没什么成就没什么名声,但绝不是所谓的穷困潦倒。

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自生自灭也不帮忙?

这怪不得慈禧太后,就连桂祥的女儿都对他表示失望,桂祥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桂祥的关系硬到你无法想象,他的大姐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他的二姐嫁给了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奕譞是光绪帝的老爸,桂祥便是同治帝和光绪帝二人的亲舅舅。

此外,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静芬在1888年嫁给光绪帝,次年便被立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桂祥便成国舅爷升级为国仗。他的其他几个女儿不是嫁给铁帽子王就是嫁给辅国公。

(慈禧太后)

桂祥与清廷皇室上层有着剪不断的关系,按理说他应该权势熏天,再次也应该富裕一生吧。可事实却与之相反,清朝末期的核心人物没有桂祥,他的生活也是过得紧巴巴的,桂公府也没有其他王府豪华,死后没钱治丧,溥仪从自己的口袋里赏了桂家五千两用于治丧。

我国古代王朝,不乏有外戚干政,甚至有夺权,其中外戚干政最出名是汉朝,刘邦一去世,就出现吕氏家族干政的事,之后又有窦氏、霍氏,西汉最终亡在外戚王莽手里,东汉的灭亡与外戚何进也有关系。之后的北周也亡在外戚杨坚手里。

(吕雉)

在清朝前期,外戚索额图权势熏天,后来试图干政,参与太子之争,被康熙帝圈禁,最后饥饿而死。

康熙壮年之时,索额图尚敢干政,只有孤儿寡母的清末朝廷,桂祥却不敢干政,而且他的关系比索额图硬。

慈禧之前也想好好栽培自己这个弟弟的,但是桂祥的表现一直不尽人意。

桂祥这个人运气很好,光绪十四年,也就是他二女儿静芬出嫁的这一年,慈禧太后令他顶替自己亡兄的爵位,之后又让他出任工部右侍郎兼管法堂事务、正蓝旗满洲都统等职。

桂祥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凭借关系得到肥差,每天都是混日子,基本不用上什么班,只需要时不时露个面。

(桂祥和他福晋)

桂祥这个闲人受到朝中大臣们的集体抨击,在朝堂的压力下,慈禧太后将桂祥赶回家。桂祥便在自己府中混吃等死,后来钱越来越少,桂祥出于无奈,将府中一些物件拿出去当买。

当买不是长久之计,桂祥便跑进宫,在自己姐姐和女儿面前诉苦,慈禧太后和静芬出于无奈,便时不时救济一下桂祥,赏赐桂祥一些字画、古玩。

这些赏赐,桂祥还是不满足,仍然时不时的跑到慈禧太后面前诉苦,慈禧太后便又给了他一个闲职,让他当崇文门监督,依靠这个职位,桂祥将自己的府邸翻修了一番。

(隆裕太后和溥仪)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慈禧太后打算历练一下桂祥,便让桂祥带兵出关作战,到了东北战场,桂祥居然在众将士面前痛哭,恭亲王奕欣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把桂祥接回京,桂祥这一哭,顿时使慈禧太后和孝定景皇后脸上无光,他的官宦生涯戛然而止。

桂祥又回到自己的府邸过着紧巴巴的生活,他这个府邸是重修的,由于没钱,修得并不好,在一个小胡同里,大一点的马车和轿车几乎无法进到这个胡同。

1913年十二月十五日,桂祥在自己家中去世,溥仪赏银五千两用于治丧。

慈禧明明手握大权,为何任由亲弟弟穷困潦倒自生自灭也不帮忙?

生在王侯将相家,亲情好像原本就脆弱不堪,但要澄清的是,对于亲弟弟穷困潦倒这件事,慈禧也并非不管不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慈禧的三个弟弟:大弟——叶赫那拉·照祥(佛革);二弟——(佛佑),是的弟弟,爵位是三等承恩公,满洲镶黄旗副督统;三弟——叶赫那拉·福祥(佛保)。

按照大清典制,皇后的父亲当册封承恩公,而他的子女们也会跟着一起享福。可当时的慈禧还只是皇贵妃,她上头还有一个慈安皇后,因此纵使慈禧再怎么想出人头地,也不得不面对封建时代的妻妾制度。

不过好在儿子载淳还比较争气,顺利坐上了皇位,成为了后来的同治皇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慈禧太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而她的父亲惠征则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承恩公。可惜的是,惠征去世早,并没彻底享受到这般待遇。子承父业,这承恩公的自然就由慈禧的大弟弟继承。

可好景不长,过了两年,照祥也去世了。兄终弟及,承恩公爵位就落到了二弟桂祥身上。桂祥倚仗着姐姐是慈禧太后的权势,行为招摇,因此很多人都想巴结他。桂祥每天不是到处喝酒就是游玩,领着工资不干事。这也难怪慈禧不伸出援助之手呢,要怪就只能怪她的弟弟都是实打实的纨绔子弟、败家子。

设想一下,但凡她的弟弟有一点能耐,慈禧也不会公器私授,让她的弟弟们进入官场,搅得粪土飞扬。

可真实情况呢?慈禧不是不想提拔他们,而是她实在提不起这三块臭豆腐。那帮子接受帮扶的亲戚,根本就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权力,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本身就是懒惰、贪婪、无能的代表。从最初的较低出身,一跃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宰,这样的心理落差难免会让人产生病态想法,原来高高在上的那些地方官,突然就成了同级,甚至是下级,这心里那叫个美啊,顿时忘乎所以,开始横行乡里,强取豪夺;开始兼并土地,欺男霸女,全然不顾朝堂上面那个正在伴君如伴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姐姐。

其实翻阅所有的朝代,我们会发现,所有拥有稳定统治地位的人,他们在朝廷中一定有很多的羽翼和追随者。慈禧太后在皇宫中培养了很多的自己人,无论是小叔子恭亲王奕訢,还是后来的晚清四大名臣,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慈禧早期的照顾。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她还把自己的亲兄弟招入宫中,封官加爵;桂祥的女儿也被她强行给了光绪帝,虽然说光绪不喜欢这个样貌平平还是自己表姐的女子,可是在慈禧太后的威胁下还是不得不立这个女子为太后。

如此一来,毫无作为的桂祥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就在光绪大婚的那年,慈禧让桂祥袭承了三等恩公的爵位,随后,慈禧开始有意栽培他,先是让他担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也就是监督检查铸钱局制造铜钱的工作。虽说官职不大,但从一方面看,他姐姐是慈禧,女儿又是光绪的皇后,因此巴结他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后来,慈禧又命他和辅国公载卓负责健锐营事务。甲午战争爆发时,在恭亲王的推荐下,慈禧同意让桂祥以参将的身份,统军对抗日本人。

慈禧想得很周全,还给他派了两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副帅。按慈禧的本意,她是想让桂祥跟着去前线打个酱油,打胜了回来,必然是他的首功。到时候封王进爵,也好有个理由。

没想到人家桂祥还没出山海关,就吓得哇哇大哭,死活不肯走。因为贵祥在参战过程中。只知道享乐,乱出主意,最后战役失败。慈禧听说后,顿觉脸上无光,只得让恭亲王把他调了回来。

事已至此,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来拔高他的影响力了,桂祥回来后,免不了挨慈禧一顿骂。

桂祥这个人也看出来了自己根本就没能耐,所以就慢慢退出了朝廷,自那以后,慈禧便恨铁不成钢,再也没有管过桂祥了。断了仕途的桂祥,吃喝玩乐照旧,他成天和一帮满洲纨绔子弟泡在一起,抽鸦片,赌钱……无所不及。家中本就不富裕,手上的差使又是闲差,根本没有机会捞钱,转眼便坐吃山空了。

无奈之下,桂祥没事就去宫里找慈禧或者隆裕(也就是他女儿静芬)。说是来看望她们,其实就是来哭穷,等着她们赐点东西,好拿出去卖了换钱。隆裕在宫里本就过得小心翼翼,唯恐慈禧找她的不是。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桂祥一副不争气的样子,心里更不痛快;慈禧亦厌倦了桂祥这副好吃懒做的模样,因此这二人很难给桂祥好脸色。可是桂祥却并不觉得惭愧,不管如何,一个是他亲姐姐,一个是他亲女儿,再怎么样,她们也不能眼睁睁看他穷死吧,所以只要软磨硬泡,总能在皇宫里捞点东西变钱,然后再去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不过对于这种人,上天也不会给他太多的活路。1908年后,随着慈禧和隆裕的相继去世,桂祥的依靠也就没有了,于是他在隆裕去世的次年(1914)年,便也跟着去了。

纵观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作为姐姐的慈禧太后也不是那么的不近人情,慈禧尽力而为,能做的都做了,奈何还是无法将这个纨绔子弟拉回正轨。归根结底来讲,还是弟弟太不争气,烂泥巴扶不上墙。乃至于慈禧最后彻底死心,爱答不理。家家有本难练的经,此时谁又能明白慈禧的无奈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