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称帝,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更好?
曹操生性机诈,为人强硬,未出仕前就有高人相面:"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本姓夏侯送入十大太监之家。曹操从小机敏、顽皮,发小袁绍等大吃其苦。曹操"举孝廉"当了县官,就一直以法家治事,设五色捧专打"不服之人"。
倘如天下太平,曹操做官,说不定做到铁面无私的"包公",治世之能臣,犹如祖上世代汉官。
可不幸的是生逢乱世,曹操权限大了,大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忠臣,相反,欲效周文王事,让子孙去行周武王事。
曹操学识丰富,但从不行儒家之仁义,他口吐狂言"宁愿吾负天下人,勿愿
天下人负我"。和"宁可我杀天下人,不可天下人杀我"如同一辙。
曹操一生至少有六次屠城,最有名的"徐州屠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曹操当庭杀大臣眼都不眨一下,连手无寸铁杨修丶孔融二个六岁左右的小孩丶故友吕伯奢全家等,甚至连亲家、最大谋士荀彧劝阻他不要称魏王,都要被逼死。
如此残暴和冷酷,当是"乱世之枭雄"。
按个人才干和各方业绩,曹操在三国都本应名列前茅。但一项爱民如子和仁义天下道德操守,他大打折扣。大大的、远远的被忠义丞相诸葛亮所甩下,诸葛亮能超越曹操名列十大武宗之一,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如果称帝,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更好?
这个不一定,曹操没称帝,却掌控东汉朝廷实际权力。曹操计划推行的政策几乎都实施了,和实际称帝没有什么两样。
曹操如果称帝是有可能对出生地家乡等特殊地方搞一些优惠政策,这些地区平民百姓可能会得到一些好处。像刘邦、朱元璋等都有过类似作法。
曹操如果称帝,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更好?
三国鼎立期间,最早劝曹操当皇帝的人当属东吴孙权了。
在裴松之所注《魏略》中明确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孙权派来的使者上呈书信,孙权表示向曹操称臣,并力劝曹操称帝。
汉丞相曹操
曹操手拿书信,遍示属下,曰:“是儿欲踞我着炉火上邪?”这之后,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也开始劝曹操马上称帝,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司马懿、陈群、恒阶等人。
大家认为,就连盘踞东吴多年的孙权都低头劝进,说明这是“天人之应,无所与让也!”
自感时日无多的曹操却谁的话也不听,只是说了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也就是说,就算我天命应该做皇帝,那我就做周文王吧。
直到几个月后去世,曹操终不肯越雷霆一步。
刘备三顾茅庐图
那么,回到问题中来,假设曹操称帝,三国时期的百姓是不是会过太平日子了呢?
可以明确地说,不但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而且,一定会天下大乱,百姓生灵涂炭,刀兵四起。
因为一旦曹操称帝,立即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西蜀刘备军事集团会大张旗鼓地举起讨逆旗号,号召天下讨贼。
吴大帝孙权
孙权虽然表面依附,但其实力未曾损毁,体制自成一统,战事一起,他会取一个观望之势,坐山观虎斗,看曹刘两家死缠烂打,自己反而安如磐石。
而汉献帝存在一天,曹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不服从者即为叛逆、异类,天下共诛之!
可是,一旦曹操取而代之,就坐实了此前很多人诟病他欺君罔上,有篡逆之心的说法了。
也就是说,曹操当时要真是错了主意,当了皇帝,那随即可能就真是天下汹汹,八方混战,百姓受苦了。
曹操如果称帝,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更好?
曹操在公元220年正月病逝。在此前,曹操曾因群臣建议他称帝,说岀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如果称帝。”表明,曹操要将称帝的机会留给儿子曹丕。这或许是因为,曹操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再称帝已来及了(篡位称帝,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走一些程序的),或是
过把当皇帝的瘾就死,这不是曹操的风格。而曹操如果称帝了,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好些呢?这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曹操的寿命长短,二是,尤为重要的是曹操能否统一天下,特别是早曰的平定战乱,恢复统一的、曹氏王朝的统治。假设,曹操费时不多就统一了天下(这个可能是有的。因为,在孙、刘反目,并火拼的局势下,曹操凭着个人能力、威望和驾驭文臣武将的能力,远高于曹丕的优势,是有可能较快的灭蜀吴的),那么,天下的平民百姓会因战乱的结束,恢复和平的生产、生活,日子过得应会好些,至少人的死亡率会大幅下降。生命权是首要的。如果,这个假设没有成真,战乱还是持续不断,谁当皇帝,平民百姓的生存、生活环境不会有多少的改变。因为,在战乱的状态下,平民百姓的命不是因为人祸(频繁的杀戮)而丢,就是因为天灾(洪、涝、瘟等)轻易的而亡(因为,处于战乱之中,很难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救灾行动)。所以,既使曹操称帝,若没有早日平定天下,天下百姓过的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曹操如果称帝,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更好?
成立!极其赞同这个远见👍。为什么?
关键就是曹操选拔人才的与时俱进,这可不是什么人、什么时代、什么思想统治下就能彻底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唯才是举!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最正确、最有发展前途、最终必将施行的人事选拔制度。
她首先就是同一切不符合实际的陈规旧俗即阻碍时代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力量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胜利的结果。举例说明: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
然而,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绣;“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
因为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曹操在《请增封荀彧表》中说道“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
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是凤毛麟角😄。但是,曹操虚怀若谷的承认不及荀彧的结果则是彻底战胜了当时最大、最具威胁、也可算是人心所向的豪门世家,被誉为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
曹操战胜袁绍就等于宣布唯才是举政策的胜利。
其次,唯才是举的内涵是: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有吗😄。
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而士之长于略者,相踵而兴。……魏足智谋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故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得益于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导致在许都呈现出一个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可以不客气地说,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只要有能人,什么样危机都能化解:赵俨!
赵俨是个什么样的人?赵俨其实就是曹操的翻版😄。曹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却总是想着要身先士卒👍,有战斗就冲在前面,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65岁了,还要亲自去解樊城之围,毕竟不放心徐晃?于是,派赵俨为徐晃的议郎。赵俨虽然没有曹操的尚方宝剑,却有着和曹操一样的智慧👍。就敢代表曹操承担全部的责任,连曹仁都吃惊!不得不听赵俨的意见,结果,曹操的旨意一到,和赵俨的意见一模一样。许都和樊城之间是有距离的,也就是说,赵俨的建议和曹操的旨意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一致!!!不过只是人不同而已。
无论遇到多大多难多复杂的情况,唯才是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灵丹妙药。而且不分时代。
最后,唯才是举的先进性。相比于科举应试制度,唯才是举更实际、更现实、更有用。
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地束缚了人才的思想意识,使许多人才不讲求实际学问;科举制度政治化,造成了在官场上互相拉帮结派、官官相护、徇私舞弊;教育资源无端的浪费,即所学非所用、旁门左道、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应试废物。没用!
唯才是举至少不会产生废物,没有用谁还用呢?选拔上来往往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行家里手中的佼佼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同类人,一般的问题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复杂的问题化解、转化、解决也专业的多。简单的说就是现成的!如副题所说的马钧。
相比于选举制度,唯才是举能够避免偏见。谁都不能否认认识上的局限性!!!格局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同。选举制度往往会造成多数人认知上的错误,这是很可怕的。有的时候会因此一错再错,覆水难收。被选人为了成功,也往往弃正确于不顾,意随人愿为获取更多的支持。
唯才是举是成功在先,或者说是正确在先。即使没有一个人支持、赞成、拥护,用结果说话、用结果服众。就是用正确、成功,使不支持、不赞成、不拥护者,转变为支持、赞成和拥护👍。
试想,一个总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社会制度,不用局限于三国,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在哪里不会无往而不胜呢?
公元220年,曹丕继承王位,全盘接受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废除了唯才是举。
曹操如果称帝,三国时期的平民百姓是不是会过的更好?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就是因为他不愿意称帝,也不会称帝,即便他称帝,三国的百姓也不会过得更好,反而会过得更加凄惨。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书生仔细分析:
曹操不会称帝,称帝也不会统一三国曹操被人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是在曹操自己心里,他实在不愿意做那个“乱世之奸雄”,但是时代推着他前进,他走到那一步,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且曹操对汉末时局的精准把握。
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但是却挟持汉献帝二十多年,以汉室之名,行曹氏专权之实,却始终没有迈出那最后一步,后世对曹操为何不篡位自立,有很多种说法,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曹操之所以不称帝,其实有三方面的考虑,一者天下未定;二者为百姓故;三者青史留名。
先说这第一点天下未定,曹操有雄才大略这世人皆知,但是他为什么只是统一了北方而不能一统天下呢?是他不够强大?还是他手下精兵强将不多?都不是,主要是他的对手太强大了。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六国除了一个赵国都太弱了;后世晋王杨广帅军征战,对手都太弱了;秦王李世民争霸天下,几千铁骑打遍天下无敌手,对手太弱了;赵匡胤统一中原,对手被后周打的差不多了,北方的辽国打不过;朱元璋一统天下,什么陈友谅、张士诚都不能与其争锋,对手太弱了……
凡是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无不是碾压同时代对手的存在,而我们曹老板的同时代对手都有谁呢?
三国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那个时代人才辈出,英雄云集,虽然曹操口上说什么“袁术冢中枯骨,早晚必擒之”、“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名”、“刘璋乃守户之犬”、“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为碌碌小人”……,最后总结天下英雄只有他自己和刘备,但是事实上呢?
事实却是官渡之战曹操差点吓得投降、直到刘表去世也没攻下荆州、赤壁之战被东吴烧的狼狈逃窜、宛城之战差点死在张绣之手,还折损了长子曹昂和保镖典韦……曹操的对手真的没有他说的那么弱,只不过跟曹操相比,这些豪杰或多或少有些不足,但早期的河北袁绍、汝南袁术、还有流窜的吕布都是曹操惹不起的。
后期曹操好不容易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平定了北方,刘玄德又异军突起,凭借着一路猥琐发育,先是借荆州站稳了脚跟,随后攻下益州,凭借着天府之土,和曹操分庭抗礼,东吴孙权在江州以历三世,人心归附,又有长江天险,兵精粮足,也不好惹。
所以曹操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刘备等豪杰不让啊。
如果曹操贸然称帝,那么刘备孙权就会相继效仿,或者孙刘联合讨逆,如此一来,天下的老百姓就会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热之中。
曹操虽然有过屠城的暴举,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思想的诗人和思想家,曹操的《蒿里行》一诗,充分表达了他的悲天悯人的政治情怀和扫清天下的志向: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尤其是那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充分表现了汉末乱世老百姓的生存之艰难,曹操能写出这样的诗,他能不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但是如果曹操称帝,天下兵戈又起,老百姓本就艰难的生活就会更加悲惨,这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这是其二,为百姓故。
那其三,青史留名就更厉害了,曹操当不当皇帝其实只是一句话的事,就算他嘴上不说,只要流露出那么点意思,也会被手下人推上去的,到时候假情假意推辞一番,慷慨陈词之后,献帝退位,曹操登基,这就是常规操作啊。
但是曹操没那么做,他是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曹操这个人有多重性格,他既想要掌权又不想让人说三道四,他很看重自己的名声,而且不想落下千古骂名。
在曹操之前,谋朝篡位的只有一个王莽,但是新朝一世而亡,王莽远了,袁术僭越的前车之鉴尤在眼前,后世青史有笔如刀,他不愿背那个骂名,也不敢背那个骂名。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公元219年),曹操以孙权破关羽之功,上表天子,拜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为此孙权上谢表称臣,并且出阴招——劝曹操称帝。
曹操拿着孙权的书表,遍示群臣: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
侍中陈群等臣子适时劝进道:汉祚已终,非适今日。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正大位,复何疑哉!
哪知曹操却不为所动,喟然叹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潜台词就是,这个皇帝我是不会当的,后世要骂,就骂我儿子吧,雨我无瓜!
乱世之后,尚有内忧外患这个就是以曹操称帝为前提了,假设孙权上表,群臣进谏,然后曹操一时得意忘形,趁此良机昭告天下,献帝禅位,曹操登基,国号大魏。
这时候,最高兴的是谁?不是曹操,肯定是刘备和孙权啊,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本来就包藏祸心,曹操果然称帝!这时候刘备会怎么办?孙权会怎么办?
书生推测,曹操称帝之后,必然会先发制人,以天子名义给刘备孙权下诏书,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一些事,刘备孙权当然不会理他,下一步就是军事动作,汉中一带必然布以重兵,荆楚也要重点防范,全国征调兵源那是肯定的。
然后刘备这边,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必然厉兵秣马准备出川,孙权计谋得逞,将曹操陷于不忠,也不会闲着。
三国混战一旦开启,以曹刘孙三人的实力,比我们所知的还要混乱。
假设曹操活的足够长,以十年之期,平孙权灭刘备,一统天下,但是从黄巾起义到这时候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直都在打仗,田地荒芜,人才稀少,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
题主说了,曹操治世很有一套,在政治上唯才是举,改革吏治,虽然在乱世这一套很试用,但是这也触动了很多贵族的利益,和平以后唯才是举这一套很难推行,参考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就知道了,那个年代底层人要想出头太难了。
军事上,曹操虽然一统天下,但是这时候北方少数民族也已经崛起,历来北方少数民族都在觊觎中原,曹操也要拿出一部分精力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国家不会太安定。
再说经济,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鼓励农桑, 兴修水利,北方经济着实有所提升,但是这也只是北方而已,孙权在江东以历三世,人心归附,曹操灭了孙权,吴地之人难道不思报复?再说刘皇叔“仁义”之名遍施天下,蜀地居民甘心投降?
所以曹操即便是统一三国,在内忧外患之下,魏初期老百姓的生活也好不了多少,甚至比之三国鼎立之时还要差一些。
随后,如果历史不发生变化,曹丕继位,六年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这时候应该是曹魏政权的巅峰,毕竟三国已经一统,军事上主要对付北方少数民族就行了,曹叡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老百姓的生活必然好不到哪去,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司马氏崛起,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曹魏覆灭,历史又拉回正轨。
随后就是晋朝太平了一段时间,但是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又陷入一片苦海。
总结:历史没有如果,就算有,曹操一个人也改变不了历史,封建王朝人命如草芥,就是康乾盛世,大街上还有饿死的百姓呢,更别提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只有苦难,没有幸福。
我是@铁琴书生,关注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