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在清代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但有些事情并未以一个固定的方式结束。
清朝初年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是一个典型,他活着的时候,经历了很多风雨和变化,死后也没有清净。
可以说是一位终生伴随着争议的历史人物。如果说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充满了疑惑,那么后来乾隆对多尔衮的平反,就让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谜团。
多尔衮的谋反罪和其他大罪,都是在清顺治时期,由顺治皇帝定的。而且这里面充满了波折,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去世后,辅佐顺治的重任就交到了多尔衮这里。
当时的清军还未入关,形势尚不明朗。再加上王爷众多,各有想法,顺治和母亲孝庄的处境是比较危险的。此时,孝庄经过考虑,决定支持多尔衮,也利用多尔衮来保护她们母子。
多尔衮功劳确实很大,因此权利和影响力也声势滔天。其他人对此都很忌惮,也有不满。起初,顺治对多尔衮没这么多仇恨,但随着时间推移。多尔衮越来越强势,同时有说法还认为多尔衮和孝庄关系特殊。
这些让顺治改变了想法,多尔衮意外身亡后,顺治先是追封了他很多荣誉,但随后又派人毁了他的墓地,掘墓鞭尸。
后来正式公布旨意,宣布多尔衮的十多条大罪,其中就有谋反。
但事情到了乾隆时期,突然来了360度反转。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并且表示多尔衮不可能谋反。恢复其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乾隆认为,他当时掌握着清朝最强的力量,如果真心谋反,是无人可以阻止的。但从他对待皇帝的态度来看,并不具有谋反的动作和表现。因此,乾隆从清朝官方档案的角度出发,为其平反,并且还销毁了一些关于他的旧档案。
平反的第二个原因是形势变了,乾隆时期,清代的经济,政治,领土都到了顶峰状态。此时的清朝停止了很多老决策,启动了诸多新的稳定型举措。其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要营造出清朝太平盛世的空前景象,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清朝宗室皇亲的人心。
雍正时期为了稳住局面,对宗室内部进行了不少整顿,多少动摇了一些人心。乾隆现在看到形势变了,于是打算安慰这些人。
多尔衮这件事是关系到清朝开国的重要案件,在此事上下手,能够最大程度上影响当时的舆论风向。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乾隆个人的性格因素。
乾隆是一位非常富有自信心的帝王,自称十全武功。只要是他认为不太对的,他都想设法去改一改。因此在乾隆时期,不仅平反了多尔衮,对很多人的功过都进行了重新审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仅是先祖的多尔衮案,他连自己老爸的钦定的阿奇那、赛斯黑悖逆案,他也改。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有政治的原因,也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乾隆和顺治在性格上相比较,乾隆更为谦和,更客观理性一点,当然,事没搁他头上站着说话不腰疼也算原因。
政治方面的原因乾隆四十三年,乾隆都68岁了,大清国在他眼里那是乾隆盛世,更是大清国的全盛之势,修书修史,十全武功,文治武功都足以让他自傲(注意,是他自己觉得的。)需要点什么来点缀他的盛世,必须是先辈们没有做过的事。
莫过于体恤宗室,对那些八旗子弟不能过活的予以救助接济,优待宗室子弟;对那些死去的前代宗亲也予以翻案,为列祖列宗钦定的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和宽待。
平反昭雪最主要的就是推翻皇曾祖顺治钦定的睿王叛逆案;修改了皇父雍正钦定的阿奇那、赛斯黑悖逆案。
雍正谕定八弟九弟结党横行、窥窃大宝,犯了悖逆大罪,削爵更名黜宗籍。
乾隆对此谕定做了重大修改,认为二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并声称雍正帝晚年经常向他提出这件事,很后悔对弟弟们的裁决,提起来都不开心,所以,乾隆就回复八叔九叔的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也一并录入,以慰乃父慈心。
睿王谋逆案,更是清朝前期的一大冤案。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于顺治元年四月统兵入关,打败大顺朝、大西朝,消灭南明,统一全国,没有自立为帝,反而是接才六岁的侄子福临入京,让他从东北一隅的辽东王,一跃成为入主中原的大清国皇帝。如此一位立下开国定鼎特大功劳的亲王,竟然因为恃功揽权而被顺治忌恨,一待其病故,就定其反了谋逆大罪,掘坟焚尸削爵黜宗籍,连其母弟辅政德豫亲王多铎虽然立下大功并已经先死了,也连坐降为郡王。
【多尔衮】
顺治钦定睿王逆案,在当时都有很多人不满,其中一等子许尔安、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公开上书称赞睿王之功,请求复其爵位,虽然遭到顺治的严斥并革职削爵流放宁古塔,但可从此事了解此案当时也是备受人非议的。
如今,乾隆就要顺应人心,对睿王平反昭雪,更树立他客观公正的政治形象。
乾隆的性格原因乾隆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虽然他不敢说出口,但心里大概还是觉得自己超越祖宗功盖子孙的。
而且,在他看来,多尔衮的确是过不掩功,“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自立为帝,废弃幼主,而是“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如果多尔衮真有谋逆之心,大可不必迎接顺治,自己称帝好了,就算是迎接了顺治入京,想废掉也可以啊,当时朝中谁还敢对他有异议。
多尔衮并没有什么损害顺治利益的事,还给诸王开会教训诸王,“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
多尔衮嚣张有,擅权有,但是要说他有废立之心,那的确是污蔑,他有太多机会却并没有废掉顺治。因此,乾隆对他无比同情,认为多尔衮纯粹是被苏克萨哈济尔哈朗等构陷,诬以谋逆,他曾祖顺治尚在冲龄还没亲政,才判多尔衮谋逆的。
什么冲龄之语,自然是乾隆为顺治开脱的理由了,但总不能说就是顺治的错,这不是太打脸了,这锅只能给苏克萨哈去背。
因此,乾隆冒着违背先祖的风险,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亲王爵位配享太庙并为之立嗣。此举的确果断明智,颇得人心。
对了,乾隆还为明宪宗宠妃万贞儿迫害宫人打胎的事写过辩驳,其实乾小四挺八卦的哦!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多尔衮当政期间,满清得以入主中原,如果多尔衮不平反,那么满清入关难道是错误的?所以多尔衮必须得平反。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年仅17岁即跟随皇太极出征,因功成为正白旗主、睿亲王。从1643年开始辅佐6岁的顺治帝,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败李自成,奠定一统中原的基础,并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死后被清算,在于生前行事多有超越臣子之处。1646年,多尔衮把顺治皇帝信符搬到自己府上备用,使用的礼仪种类和皇帝一样均为20种,甚至下令诸王不得入朝办事,只在多尔衮府上听候命令。种种事迹,不仅顺治帝不容多尔衮,许多满清贵族也多有不满,故在多尔衮死后仅几个月,多尔衮就被清算,被定了14条大罪,剥夺了一切封赏,并挖坟曝尸。
多尔衮被定罪的主要原因是身前树敌太多,又对顺治帝多有不恭,故死后无人能替多尔衮挽回局势。而随着顺治帝逐渐长大,与摄政王的权力之争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如果多尔衮长命,不是39岁就横死,也会和顺治帝起冲突,那时的多尔衮要么篡权,要么成为鳌拜。
多尔衮虽然死后被清算,但是功绩却没法掩饰。作为时任满清的当政者,多尔衮是满清入主中原的首功,后来的满清皇帝都是继承摄政王的政治遗产的,如果多尔衮大逆不道,那么满清入主中原的行为算什么?也是大逆不道吗?
所以给多尔衮平反是必然的,因为银影响满清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不平反是要动摇国本的。多尔衮被定罪,是满清内部矛盾的爆发,不平反是动摇国本,所以两害取其利,只能给多尔衮平反了。
多尔衮的平反是必然的,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在古代有后为前朝修史的传统,用以证明正统。多尔衮作为满清入主中原的首功,需要等明史修订完毕,完成对明末历史的官方阐述才能给出符合满清利益的评价,而明史,正是在乾隆年才修订完成的,故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谢邀@头条家的史先生 。乾隆平反多尔衮,其实是有个大的历史背景的。那就是经过雍正对满洲宗亲势力的严酷打压之后,乾隆自永连死后,再未立储君,面对儒家道统压力,满洲宗亲竟然无一声援。
所以乾隆43年,乾隆不单单给连康熙都未翻案的多尔衮平反,还对之前宗室因故削爵和罢出“玉牒”的多铎、豪格、允禩等人进行平反。代善配享太庙,恢复多尔衮睿亲王封号,多铎、豪格恢复亲王封号配享太庙,允禩恢复宗室。
同年,总矛盾在一个意外中爆发。乾隆第三次出巡盛京,收到了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的请愿书,请求他立皇后和太子。这本来也没啥,历朝历代文官”争国本”的事多了,但触怒乾隆的一句话是“以不正之运自待”。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不想拿自己当“合法之主”了?乾隆虽然牛逼哄哄地回道,我本蛮夷之主。我才不按照你们那套迂腐章法行事呢。
这事放在一个汉人政权下,即便皇帝再昏庸,至少会有一帮言官站出来说话。而对于一个满清皇帝而言,这绝对是挑衅。于是一怒之下,将金从善杀了。
但是这事让乾隆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原来雍正钦定的太子永连死后,自己一直未立太子。原因很奇葩,就是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
而拿什么抗拒中原王朝“法统”的这一套?乾隆三步走。第一步,给承诺。重申自己当初继位时的承诺,不超过康熙的在位年数;
第二步,拉拢满洲宗室,大规模翻案。这里也就是为什么连多尔衮、胤禩也被翻案的原因。
第三步,加强文字狱控制。同年年底,终于对徐述夔案进行“宣判”,这个徐述夔因为写了一首诗《一柱楼》,被认为影射。结果,将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徐怀祖戳尸,其孙徐食田论斩。失察的江苏布政使陶易、列名校对徐首发俱斩监候。已故的礼部尚书沈德潜曾为徐述夔写传,内有赞扬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的内容,乾隆帝便也命将其御赐碑仆倒,磨毁碑文,并撤出乡贤祠。
当年顺治打倒多尔衮是为了巩固权力;康熙打倒鳌拜是为了巩固权力;雍正打倒胤禩是为了巩固权力。而乾隆平反他们,也是为了巩固权力。这就是“十全老人”乾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乾隆的自我感觉向来良好,自称十全老人,他在生前岂止是平凡过一个多尔衮,还有以胤禩为首的、当年和雍正对着干的众皇叔们,年羹尧案和隆科多案牵连的官员。为这些人平反都是他在对自己老爹的执政理念全面反思之后做出的决定,乾隆对于一切严苛的政策及时纠正,主要也是表现自己的胸怀宽广。还有就是为明朝将领袁崇焕的两次平反,在他晚年的时候,还发布诏书,决定将为大明殉国的将领称为“殉难明臣”,为他们恢复声誉。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乾隆想要以这种态度证实清朝取得天下的合理性。
那么他为多尔衮平反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担任顺治帝摄政王期间,因为独揽大权,自称顺治帝皇父,让少年顺治记恨在心。多尔衮暴毙一个月,在顺治的授意之下,议政大臣对多尔衮生前所为进行了弹劾,总结他有谋反之心。隐忍许久的顺治帝终于罗列了多尔衮的罪责,将他及其母亲的牌位扔出宗庙,抄了他的王府,还将多尔衮的尸体重新挖了出来鞭尸示众。
顺治是乾隆帝的曾祖父,多尔衮又死在一百年前,按道理和乾隆并没有什么交情。但是乾隆这个人呢,前文也说了自我感觉良好。祖辈父辈自然是要尊重的,但是大清朝到了他手上已经没有那么艰难了,要比过康熙和雍正大帝,他私心里总觉得要做一些非比寻常的事情,让自己达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再看康熙平反的这些人,多尔衮、豪格、鳌拜这些当年的重臣,实际上对大清的发展是有很重大的影响力和作用的。无论是顺治、康熙还使雍正,杀这些人或者打压他们都是为了政权。而乾隆再将他们恢复名声,也是为了拉拢人心,笼络宗室,巩固自己的政权。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颁发了一纸诏书,告诉臣民虽然多尔衮在担任摄政王期间功高盖主,目无君臣之礼。但是他也为稳定京城、统一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乾隆并没有急着给他平反,而是先试探了一下舆论,毕竟责罚多尔衮的决定是他曾祖父下的,他平反的过程还是需要慎重思考、缓慢进行。
乾隆四十三年,他终于找到一个平反的好理由。乾隆帝第二次下诏表彰多尔衮为大清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曾祖父降罪多尔衮的决定,他的解释是当时的顺治帝毕竟还没有亲政,所有的决定都是当时的额议政大臣商量出来的,不能代表顺治帝的全部想法。就这样,乾隆在保全曾祖父的脸面的前提之下为多尔衮平反。
和雍正帝不同,乾隆在位之时一直想要缓和雍正时代皇帝和宗亲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以刚开始不得不对宗亲抛出橄榄枝,为自己拉拢一些势力,也赢得一个好口碑。而到了乾隆晚年,因为继承雍正秘密立储的制度,所以太子的身份一直没有公布,乾隆的政治地位很难巩固,一直难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反正这些人早就死去,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将他们家族拉拢过来平衡各方势力,也是乾隆心中的小九九,称不上是帝王术。乾小四对比雍正和康熙,还是差了那么一截啊。
乾隆皇帝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呢?你怎么看?
顺治七年(1650年),在清朝初年叱咤风云的睿亲王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
然而,仅仅两个月之后,已经亲政的顺治皇帝便随即对多尔衮展开了疯狂的清算与报复,多尔衮不仅被“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就连其坟茔也没能保全,遭到了顺治扒坟掘墓、挫骨扬灰,与此同时,其党羽也尽数被清除,多尔衮就此彻底的身败名裂了。
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多尔衮最终得以平反昭雪,“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
而纵观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的整个过程,以及他所罗列的理由和使用的话术,绝对是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堪称“教科书”级别,值得我们去仔细的学习与品味。
短短两个月,多尔衮就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之间上演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豪格和多尔衮也表示同意。
就这样年仅5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与此同时,经由议政王大臣议会推举,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出任辅政王,共同扶保幼主,其中济尔哈朗为第一辅政王,多尔衮排位其后。
而多尔衮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断打压其政敌和对手,进而逐步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大清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此时的济尔哈朗,自知谋略与权术上的能力不及多尔衮,于是选择了退让,算是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多尔衮之后,让多尔衮掌握了朝堂上的绝对话语权。可多尔衮依旧对济尔哈朗是穷追猛打,并且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铎接替其出任辅政王。
而对于礼亲王代善家族,多尔衮放过了已经年迈体衰、不问政事的代善,却对其子瓦克达、满大海等人进行了打压,极力限制两红旗势力的发展。
至于豪格,多尔衮则是下了“死手”。起初,多尔衮本想借豪格言语中伤自己的事情就将其置于死地,最后是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得以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贬为庶人。随后在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又网罗罪名,将西征张献忠得胜、就此立下不世之功的豪格下狱,进而将其折磨致死。
而在不断打击政敌的同时,多尔衮也不断抬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一方面,他不断扩充自己手中的实力,除了吞并掉豪格手中的正蓝旗外,他还大肆任用出身于两白旗的将领与官员,培植党羽势力。
另一方面,多尔衮还一再要求顺治皇帝对其进行加封,从辅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直至最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权势和地位已然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而尚未完全掌权的顺治皇帝,在两白旗官员和将领的“胁迫”下,只得遵照这些人意愿,追封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并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然而,伴随着济尔哈朗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被其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对于多尔衮的清算工作也就此展开。
济尔哈朗联合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人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此时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的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将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党羽也尽数被清除,多尔衮就此彻底的身败名裂了。
其实,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时候,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等人就曾上疏,希望顺治皇帝能够念在多尔衮的功勋与贡献,恢复其名誉和地位。可顺治不仅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反而将涉事人员全部罢官免职,并且发配至宁古塔。
至此之后,便再也没有人提及为多尔衮翻案的事情,直至一百二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主动为多尔衮进行了平反昭雪。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绝对堪称是“教科书”般的级别的演绎。自乾隆皇帝登基开始,他就不断在对此前诸多备受争议的重大事件进行处理和重新定论。特别是对于在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惩治过的宗室成员,乾隆几乎都予以了平反,包括为三阿哥胤祉追赠谥号,释放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并重新授予爵位,就连自己的兄长弘时,乾隆也将其恢复了其宗室身份。
可以说,这样一系列的举动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乾隆皇帝经过慎重的考量,最终决定为多尔衮进行“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正式发布诏书: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而也正是这样一份诏书,彰显了乾隆极高的情商与出众的政治能力。
首先,乾隆对多尔衮进行了一番夸赞,对其功劳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这样一来,就为给多尔衮平反奠定了一个主的基调,况且这些肯定的言辞出自皇帝之后,大臣们也不好予以反驳,多尔衮的正面形象就此得以重新树立。
而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强调的是“奉世祖车驾入都”,将顺治皇帝也牵涉其中,强调多尔衮对于顺治本人的价值与作用,可以就此让那些想要搬出来顺治谈“祖训”的人就此闭口。
其次,他把首要责任推卸到了苏克萨哈身上。
“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
苏克萨哈,曾经是多尔衮最为信任和倚重的亲信,然而,也正是他在多尔衮去世后,迅速“叛变”,转而帮助济尔哈朗等人对多尔衮及其部众进行了检举和揭发,这才使得顺治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将多尔衮集团一网打尽。苏克萨哈也凭借着此为顺治所信任,进而出任了议政大臣之职,并在顺治皇帝去世后,成为了扶保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
然而,苏克萨哈如此“卖主求荣”的行为,遭到了朝中许多富有正义感的大臣们的不满,包括曾遭受过多尔衮惩治的索尼、鳌拜等人,他们对于苏克萨哈是极为不屑,这也使得苏克萨哈的名声一直非常的不好。
所以,乾隆皇帝找了苏克萨哈当成一切的“始作俑者”,不仅合情合理,同时也不会引发太多的异议,就此将矛盾的焦点予以了转移。
再次,乾隆强调,多尔衮有错,但并不是大错。
“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
乾隆对于多尔衮有谋逆之心这一说法予以了彻底的否定,同时,乾隆也说出了多尔衮的“过错”,那就是:
“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
乾隆的意思在于,正是由于多尔衮的擅权专政,引发了顺治皇帝以及朝堂上下的恐慌,这才是多尔衮最大的“罪过”。可以说,引发恐慌相较于有谋逆之心,多尔衮的“罪责”已经是轻了许多了。
并且乾隆还强调,清算多尔衮的时候,顺治皇帝年龄还小,是“诸王定罪除封”,这样一来,就将顺治的责任摘的干干净净,反而是让济尔哈朗等人背上了“黑锅”。这无疑也是在说明,清算多尔衮并非顺治的“本意”,而他为多尔衮平反,也就不算是“不敬祖、不尽孝”了。
最后,乾隆认为多尔衮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期间其所遭受的经历,让人倍感同情,如此一来其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所以不该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
就这样,乾隆皇帝成功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且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追谥曰忠,补入玉牒”,恢复其“和硕睿亲王”封号,由其后代袭承,并将让配享太庙的殊荣。至于多尔衮曾经的那个“成宗义皇帝”的庙号,则是彻底无法再恢复了,而他的这个“忠”的谥号,无疑也是在对多尔衮没有谋逆之心的又一次的肯定与证明。
与此同时,受到多尔衮牵连而被降为郡王爵位的多铎,也被重新恢复了“豫亲王”的封号,并被给予了“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至高评价。而乾隆皇帝借由为多尔衮“翻案”的契机,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传承世袭,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除了要自我标榜,更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就在乾隆皇帝为多尔衮进行平反的同时,也为受到他父亲雍正迫害,进而被削宗夺爵、圈禁至死的两位康熙皇子,即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进行了翻案。
“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而乾隆之所以会在这一时间段内,接连掀起一阵“翻案狂潮”,是因为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当事人皆已去世,矛盾也逐渐缓和,故而可以对其进行重新的评价与定论。
不仅如此,乾隆还“自视甚高”的认为,如果这件事情他不办理,那么以后就再没有人“敢”去行平反之事了。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但这都不是乾隆最为根本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维系皇权统治的稳固。
无论是为多尔衮、多铎“翻案”,厘定“铁帽子王”制度,并且敢于“推翻”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的决定,为自己那一众参与了“九子夺嫡”并受到惩治的叔叔们进行“平反”,乾隆的目的都要对宗室成员进行安抚与拉拢,从而极力维护皇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而在这之后,乾隆又组织编修《贰臣传》、《逆臣传》,重新审视李永芳、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等这样的降官降将,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却对其气节进行批判,为的便是弘扬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引导社会舆论与思想走向。
与此同时,乾隆还为包括袁崇焕在内的一批“抗清名士”进行了高度赞扬,在歌颂其气节精神的同时,抨击的是明朝末年的皇帝昏庸与官场黑暗,强调“明亡清兴”的历史必然,从而打压民间“反清复明”的热情。
由此可见,为多尔衮等人平反以及他此后的一系列“翻案”举动,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标榜,昭显自己的“仁君”想象,更为重要的是,乾隆正是要通过这样的怀柔手段,维系自己皇权统治的基础,这才是他的根本目的所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