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成王败寇,历史只会为胜利者歌功颂德,却很少给失败者予以肯定。赵括的纸上谈兵无论多么可笑,但请各位记住,面对重重包围,缺水断粮的困境,他没投降,而是以身殉国。

这样人,不应该是英雄吗?

说句笑话,造纸术是汉朝才有的,战国时期记录文字还是用的竹简和帛等物件儿。

纸上谈兵,不知从何说起?

事实上,赵括绝对不是一个平庸之辈!要知道长平之战乃是秦赵国运之战,赵王会那么放心的将数十万大军交给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

或许你会说,赵王老眼昏花,不会看人,被赵括的高谈阔论所吸引,被郭开的谗言所迷惑。那你未免过于小看一代王侯了。如若赵王真是如此昏庸,那么赵国也不可能在他治下与秦国一争长短了。

当然,这些只是推论,赵括毕竟是败了,四十万大军因他而全军覆没。这个责任,赵括身为主帅,肯定得算在他的头上!

但是,你得要看到,当时赵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据于长平,长期的对垒,已经将这场战争演变成国力的对抗。而到最后,赵国坚持不下去了,他需要赵军主动出击,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否则赵国就没饭吃了。

赵括便是在这样的期待下,临危受命!主动出击,与秦军战于野,这是赵国的战术方向,赵括的所有行动部署,都是会照着这个来。

赵王不是傻子,统率四十万大军通晓兵法的赵括更不是傻子。虽然是主动出击,但其目的不是送死,而是求胜,没有一点胜算把握的战斗,他们会打吗?那还不如就此罢兵认输算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秦国换将增兵,白起来了。秦军没有像以前那样上去和赵国硬刚,而是避实就虚,且战且退,给赵括来了一个大包圆儿。

这里不得不说,白起确实厉害,姜还是,老的辣!赵括太年轻了,经不起诱惑啊!

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白起给包了饺子,可即使是这样,缺水断粮的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硬是坚持了四十六天,最终投降还是因为赵括这个主帅死了。

在那样的困境之下,年轻无威望赵括的能稳住军心,坚持战斗,说明其无论从带兵能力还是指挥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

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假,但秦军也伤亡近三十万,这可是其有着白起,地利等战场环境加成的情况下。

可见,赵括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他只是年轻没经验,且长平之战遇到了白起。如果给他时间,假以时日,必定是一代将星!

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楼上有人说赵括轻兵冒进暴露意图,却没注意到这时候长平之战已经打了三年,秦国有巴蜀之地源源不断的粮草,战国策记载赵向齐借粮被拒绝,此时屁大点的赵国先空了,他只能进攻,搏一把自己的国运,不然要么耗下去士兵饿死,要么撤兵被秦军直扑邯郸。

楼上说此一败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和秦国争锋也是错误的。同年邯郸保卫战秦累计发兵45万,伤亡大半,此战是战国末期秦输的最惨的一次,还没暖热乎的上党郡又丢了,再次夺回来是十年后秦庄襄王三年四月“王龁攻上党”,太原也丢了,“初置太原郡”,临汾城丢了,“(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攻汾城”,野王也丢了,“(秦王政五年),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邯郸之战第二年,赵、楚全线发动反攻:“(赵孝成王十年)(秦昭王五十一年)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楚考烈王七年)(秦昭王五十一年),至新中,秦兵去”。

20年后宜安之战赵歼灭秦军10万,秦军主将桓齮(就是后来荆轲刺秦王时候主动送人头的樊於期)畏罪逃往燕国。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赵军再次击败秦军。

我们注意到史记里的一句话,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伤亡过半,发兵多少呢,史书也有记载,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史学界普遍估计秦集合兵力不低于60万,可见秦也是惨胜,双方伤亡差不多。司马迁把赵括黑化了。

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赵括可能懂战略,但不懂战术,更加不懂自己的对手白起,以及秦王。秦国倾国之力进行长平之战,赵国也不能不这样做,但综合国力比较而言,赵国弱于秦国。

长平之战不是一场无缘无故打起来的战争,起因秦国攻韩国,韩国迫于无奈割让上党之地给秦。在秦没前去接收前,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不想此地归秦,况且此地离赵国近,当时唯有同属三晋的赵国才有实力可以抗衡秦国,所以私到赵国以此地献于赵国,平原君赵胜等脑子发热力主纳地,赵王(政治头脑不足)居然也同意。一女许配二夫,赵国此举白捡便宜,虎口夺食,无疑直接介入秦韩之战,抢夺秦国胜利果实,一下子激怒秦国。所以,围绕上党展开一系列战斗,这是长平之战的前奏。上党之战结束后,秦国趁机攻长平。战国时期最大一场战争,决定赵国秦国命运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开始了。

当时局势是战国七雄,秦第一,赵第二,韩魏已经被打趴下不敢反抗,齐国被几乎被燕魏楚韩联军破国后复国自顾不暇,楚国自楚怀王被诓骗羁押客死他国后内斗不止,且被秦国灭郢都掘祖坟已经一蹶不振了,燕国昭王乐毅攻齐成果又被田单反攻昭王死乐毅外逃,实力弱鸡,六国中只有赵国实力最强。总体而言,七雄中依然是秦强赵弱,其它诸侯国畏惧秦国都不帮赵国,使赵国固守也好,出击也好,败的可能性都很大。

廉颇知道赵军实力不如秦军只能固守,但他不懂消耗战不适合赵国的国力国情,耗下去赵国必败。

赵括知道国情,知道固守不可,出击或可有一线生机,但可惜遇到的对手不是先前主帅王龁,而是久经战场经验极其丰富的战神武安君白起,将帅实力已经高下分明。

此时赵国可能最有实力抗衡白起的将军只有李牧了,可惜他在北境,防守燕和匈奴。

其实,秦国攻韩意图在先灭韩,再图魏,当时的战略意图不在赵国。若不是上党之争中平原君和赵惠文王糊涂贪婪,想白捡便宜,秦赵之间以国力决战不会这么早来到,决战之地可能不是长平,将军也可能不是白起赵括,大战可能会延后20年到30年左右,那时以赵国的国力雄厚或许可以联合其他五国,和秦一决雌雄,争夺天下。

所以,长平之战结果是赵国被彻底打成其他五国一样的弱国,从此以后六国之中再无强国(虽然赵国李牧后来胜了几场)足以牵头抗衡秦国,秦国再无等实力的敌手,秦灭六国的大趋势已定,只是时间问题。

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该来的总会来,有时候还来的早了,主角没来,配角上了场,国家就麻烦大了,在没有实力的时候起了贪婪之心,妄想坐拥强人所得,无疑与虎谋食,自不量力自取其辱自毁干城自我折损,长平之战前后赵国就是这样的!

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说他纸上谈兵也是肯定的 说他有才也是有的 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挂帅本来就是赌博 况且对手还是名将白起 长平之战的责任主要是赵王而不是赵括

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赵括绝非纸上谈兵的庸才

1、从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讲,六国的君主无论昏庸还是英明,在选择领军主帅上都是很慎重的,更何况是倾国之战了。赵括能通过赵国君王的考验,从另一方面证明其绝非庸才。

2、赵国当时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赵国国力已不允许廉颇打持久战,耗不起了,即便是廉颇继续统军,很有可能战场上没败,国内先崩溃了,所以换帅实为无奈之举。

3、赵括担任主帅后,是秉承赵王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才伺机决战,其实只要秦军不犯战略方面的错误,基本上就面临不败之地,更何况秦军主帅为白起。

4、对战中的赵括也是可圈可点,但是相比白起的老辣确实不足,但是那时有几个人能和白起放对厮杀的。

综合来讲,赵括并非无才,只是拿来和武安君白起对比,成为他的垫脚石。

赵括坐拥赵国40余万精兵,败于长平,真的只是会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根本原因就是秦赵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让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胜利!长平惨败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赵国军事战略的失误,赵国经过胡服骑射之后加上常年和匈奴的战争,练就了赵军善于进攻的本领,但是不善于防守,长平之战开始廉颇就用防守策略去和秦军拼消耗,秦国雄厚的国力可以支撑消耗战,但是赵国经不起消耗,而秦军也非常善于防守,廉颇等于用自己的劣势和敌人优势想抗衡,导致赵军粮草告急,不得已换赵括去进攻秦军,最后惨败!

第二:秦国秘密换主帅,派当时的战神级人物白起来充当主帅,赵括对这一切浑然不知,白起的到来已经意味着战争结束,一个百战百胜的战国名将,一个是纸上谈兵而且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国运的大决战,赵王派这样一位将军来充当主帅,输的好惨也是理所当然!

第三:赵军的贪功心切,轻敌冒进,脱离后方孤军冒进,结果落入秦军的包围圈,落入秦军包围圈之后赵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突围,结果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