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对比三国时的谋略,哪个时代更胜一筹?
感谢悟空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应该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春秋战国与三国时代,哪个时代更胜一筹?想必各位会更加偏爱春秋战国时代!毕竟那个时代百家争鸣,大家频出!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堪称战略之经典,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更是奇谋之典范。总之,论谋略,春秋战国乃是三国时代的祖宗!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我眼中,三国时代的谋略更胜春秋战国,它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奇谋战略,同时还发扬光大,群雄之间的尔虞我诈,君臣同僚的勾心斗角,更甚从前!
比如,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进化版!
齐桓公,晋文公这些春秋霸主们之所以会盟诸侯,共尊周王,其实和曹操一个目的,为了师出有名,为了王权正统!但从效果来讲,曹操显然更好,汉献帝已经完全没有了自主权!而周天子还可以左右摇摆,稍微挣扎下!
还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些操作,说明三国时代的军事家们已经懂得了利用天时。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名将们,好像还没有这样的手段,毕竟其对于天文地理的研究,没有三国时候发达。
所以,由于时代的发展,三国时代比之春秋战国,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就相当于多读了几百年的书啊,自然要更厉害一些!
所以,我认为三国时代的谋略要更胜一筹!
大家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对比三国时的谋略,哪个时代更胜一筹?
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世,三国也是一个乱世。
这两个乱世都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故事,有的惊鸿一瞥,有的惊才艳绝,有的悲天悯人,有的铁马金戈,有的鼎故革新,有的海内一统。在历史上,他们都在华夏帝国版图内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观重塑,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成语典故、民俗传说,都在华夏文化的历史脉络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有些大量内容成了中华独有的文化符号,在世界其他地区拥有众多的粉丝拥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然而,虽同为乱世,他们却是有着显著的区别。
春秋战国是在外敌入侵,王权不彰的环境下开始的,因此春秋战国的乱世从一开始就有着救亡图存的性质,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自觉意识。所以,春秋战国不管怎么乱,都会有“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道义,即是齐桓公首倡的“尊王攘夷”。这一内忧外患的时期,恰恰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制度革命、文化建设的黄金年代。
在大开大合的竞争中,贵族封建制逐渐让位于平民社会状态下的专制帝制,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理论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在短时间达到了井喷的状态。所以,春秋战国是真的继往开来,它不仅打破了一个旧秩序,还完成了中国政治秩序的重建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养成,并深刻地影响了未来2000多年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这一历史阶段的谋略,重在开创,在很多领域都开了先河。诸子百家争鸣,在这一历史时期就给定下了基调。
(真名士自风流的春秋战国)
通过春秋战国洗礼的华夏民族,拥有发达的思想文化和强大的武力,民族自信心强大,开始向周边飞速地拓展势力。这样的心理优势,也使得华夏民族建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并以文化上的优越性,向周边辐射影响力,打造了中华文化圈。可也由于过于早熟的文化,使得中华帝国的精英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整个世界,“征服世界”是为了要利用和传播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抑或是古罗马、古埃及、古波斯,在人类第一波智力爆发的那个年代出现的帝国,都是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无比自信,要最大范围地普及开去,建立一个极乐世界。这种思维定式一直影响到现在,直到如今我们在遇到新问题时,还总是要回过头去,鉴古知今。
所以,春秋战国时的谋略是宗师级别的,开宗立派,而且一上来就开宗明义,是全能全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后的各个朝代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都没有能够超越的。所以那个时候的故事能历经百代而不衰。
(春秋战国最终形态:华夏帝国)
三国时期则不然,这一历史阶段是在农民起义中开启的,封建帝制并没有遇到革命性的制度危机,因为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历史,并没有完全开创出一个迥异于秦汉制度的新纪元。因此,三国这个乱世是对传统价值观颠覆,虽长于破坏却短于建设,以至于产生了不少的隐士,概是因为不忍看这世间的乱象。很多知识精英对眼前拨不开的迷雾陷入了整体性迷思,因此在文化上一度呈现出病态般的审美情趣,尤以谈玄为时尚,崇虚名而不处务实,即当时的名士做派。
这一历史时期,枭雄迭出,霸主屡现,却始终没有王者以安天下,天下大义逐渐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潮。
(极端利己主义思潮萌动)
可能三国的历史实在太短,从公元184年至280年,只有96年的历史,它只能完成破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奇谋迭出,精彩纷呈,但缺少开创意义。不管是军事上的对峙,还是文化、经济上的比拼,在先秦时期的500多年历史中,都有对应的故事可资借鉴,连曹操都附会一句“梁地五百年有王者出”的谶语。可能三国时期耗尽了中原的人杰之气,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中原大地黯淡无光。
直到公元589年,天下才又重归一统,汉民族再次强势回归。汉朝末年的秩序重建,总共耗费了400多年,将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变成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
可能一个新的秩序的重建过程,总需要500年时间吧,所以才会有那句著名的“500年有王者出”的政治预言。
(隋唐:中华第二帝国)
所以,春秋战国的谋略的精彩程度要远大于三国时期,而且这是华夏帝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次救亡图存、触底反弹的历史时期,不论从哪个维度看,都要比三国重要的多。三国历史之所以精彩,更多是因为破坏旧秩序的暴力美学更容易深入人心,而创建新秩序的漫漫长途却会让人觉得寡淡无味。可是,历史是有温度的,那些精彩纷呈的暴力美学的背后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数不清的颠沛流离,兴亡百姓苦,诚哉斯言。
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对比三国时的谋略,哪个时代更胜一筹?
问题问的好!
中国的历史之上,春秋战国和三国是最出人才的两个时代,也合乱世出英雄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两个时代的谋略。
春秋战国的谋略家春秋也好,战国也罢,本事是一个互相征伐混战的时代,对于人才的渴望就是对于胜利的渴望,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支撑源源不断的胜利!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谋略家们不断衍生!
管仲:可以说是春秋第一个谋略家,正式有了管仲的智慧和谋略,公子小白才能成就五霸之首。
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后世不断被人演化使用,管仲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管仲提出了礼和法的关系,管仲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在管仲的帮助下,公子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文种:越王勾践的大臣,一手造就了越国的兴衰。文种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文种提出了卧薪尝胆,文种号称有九术,用三则灭吴!
苏秦张仪:一对好基友,一个连横,一个合纵,不是你好就是我好,两人转的七个国家围绕他俩转更大的圈。
范雎:远交近攻
孙膑:围魏救赵
孙武:不战而胜、知彼知己
蔺相如:完璧归赵
荆轲:图穷匕见
此外,还有尉缭子、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孟明、百里奚、鬼谷子、赵胜等等一些列的谋略家孙在。使得春秋战国的战争有意思、外交有意思、连刺杀都充满了谋略。
三国的谋略三国也是中国人十分了解的一个时代,这要感谢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
诸葛亮就不用说了,这是一个妖精——按照鲁迅的话来说
周瑜: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郭嘉:水淹徐州、十胜十败、计定辽东
吕蒙:白衣渡江
陆逊:火烧夷陵
荀彧:王佐之才、一统北方
感觉除了小说的演义之外,和春秋战国还有不小的差距啊
所以,从谋略家的数量看,从谋略的影响力看,春秋战国胜出!
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对比三国时的谋略,哪个时代更胜一筹?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一个『真理』?
无论春秋战国又好,三国时代又罢;所有谋略者都与『前殷王朝』的势力有关联。
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哪一个不是由前殷后裔治理?直到三国演义时代发展过来,依然如故离不开『魏蜀吴』的谋略。
且不说两个时代谁的谋略更胜一筹,单是这个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破解出来吧?
明显春秋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谋略,是以争夺第一要素的武发权益后继为主谋略;而三国群英传奇则是变成了,直接为了夺取天下江山统治的谋略。
请问一下,此情此景对比之下,那个时代的谋略更加好胜一筹?
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对比三国时的谋略,哪个时代更胜一筹?
若谈及谋略,我认为春秋时期更胜一筹。
第一、大背景都是战时背景,但是敌我对象变数较三国时期灵活;
第二、春秋时期各国的文化和国情各不相同,但三国时期的各国都经过秦国统一文化和制度的洗礼;
第三、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在理论与实践的角逐中推陈出新。
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对比三国时的谋略,哪个时代更胜一筹?
有网友问到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和三国时期的谋略哪个更胜一筹?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都是诸侯割据势力划分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周王朝衰弱之际,礼崩乐坏,战争四起,诸侯割据,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人才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可见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个个流派都得到了发展壮大。孙武,孙膑,鬼谷子,苏秦的,张仪,管仲,乐毅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涌现出来各处奇谋各为其主。从影响力上来看,这点三国比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杰出人物都受到先秦时期的影响。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分封制的英雄各路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打,谋略都比较分散,而三国时期谋士都分布于三大阵营之中。三国和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强弱问题不好比较因为相隔五六百年之久,一些先秦的谋略很多都被后世继承并有所拓展。只能说三国时期是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果与思想。历史总是进步的,从这点看三国要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强,但是论发展的繁荣丰富而多元化来说,三国远不及春秋。以上便是我的观点,你们怎么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