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舒翰当年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谢谢邀请!唐朝天宝年间,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声势浩大,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尽起,浩浩荡荡数十万。可谓是烟尘千里,鼓声震地。当时的唐朝,海内承平日久,数代未经兵戈。唐军面对身经百战的西北边军,根本无力抵挡。一时间,叛军所经之地,风声鹤唳,沿途州县,望风瓦
-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按照惯例,首先谈谈历史背景!唐朝天宝年间,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十几万大军,先后击败唐朝大将封常清、高仙芝,拿下洛阳、陕郡失守。此时都城长安只剩下潼关这一道屏障。如此形势之下,唐玄宗拜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蕃、汉兵20万众,扼守潼
-
在安史之乱,镇守潼关的哥舒翰要怎样打,才不会导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潼关之战,哥舒翰完全就是失了智,硬生生的玩儿了一次长平之战的梗,成功的扮演了一次赵括。话说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叛军因常年戍边,战斗力极强,而反观各地唐军,因海内承平日久,疏于战场,所以基本是一边倒。叛军兵锋所过之处,唐军皆望风瓦解,很快,河北之地尽数落于叛军
-
安史之乱初,唐玄宗怎样操作才能挽救危局?潼关之战为何强令哥舒翰出战?
在潼关本来是很有机会的!当初安禄山自范阳起兵,15万叛军所向披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面对承平日久的内陆唐军,简直就是一路顺风。即使是封常清,高仙芝这样的名将,也未能挡住其锋芒,结果河北之地尽失,就连洛阳也没了。对于安禄山来说,打下洛阳,接下来就是国都长安了!但要想取长安
-
唐朝老将哥舒翰,手握20万兵马镇守潼关,为什么还是被安禄山攻破?
哥舒翰兵败潼关,使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大唐帝国再也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叛军,唐玄宗被迫“南巡”。不过细究起来,都是唐玄宗咎由自取,是他一手导致安史之乱,也是他导致哥舒翰20万大军灰飞烟灭。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大将“外籍”人员移居大唐,大唐也以开放的姿态,给了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
-
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镇的军队正面对决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哥舒翰败给了安禄山,其实并不是真的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败给了当时复杂的时局,败给了君王的猜忌。准确来说,哥舒翰其实是败给了身后那群猪队友!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唐朝初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顶级大贵族,所以实际上,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
-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那必须能啊!长安陷落,绝对是唐玄宗瞎指挥的结果。他要是少瞎掺和,那哥舒翰平定叛乱问题不大。第一幕:封常清在洛阳战败。安禄山起兵以后,老将封常清被唐玄宗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负责前往洛阳征讨安禄山。可惜唐玄宗没有意识到安禄山有多危险,他只觉得安禄山背弃了他的恩情,他感到很气愤。所
-
唐玄宗为什么会催促哥舒翰出战?为什么不据守潼关等待战略反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其实是各方面矛盾积累下来的复杂结果,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我们一点点来看:第一,唐玄宗对于军事上的干涉。唐玄宗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同李世民之流开国皇帝是不同的。既然对军事不懂,就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去做。而唐玄宗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每每在关键时候干涉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