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婆婆在后边挑事让儿子媳妇吵架的?
这个话不能这么说,婆婆和媳妇关系不融洽的事太多,婆婆和自己的儿女因为从小一直到孩子成家最少也有二十年,二十年来子女见甚么性格,母亲知道,轻点重点毕竟有血缘关系,最后都容易化解,生活在一起都能够互相谦让,形成了一种默契。
新过门的媳妇就不一样了,两个家庭有两种生活方式,要让两个陌生人瞬间达到彼此了解对方,纯粹不符合逻辑,然后被一些怨婆怨媳吐槽到网络,进行风传,再经过一些好事者一番抄作,婆媳关系成了一个解不开的难题,形成了一种难以根治的顽疾,一些长嘴的婆媳,在家中不好好沟通,把积压在心中的怨恨,用不吐不快的心态,向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全盘托出自己的家底,这样的婆媳都是一些心里没有几合几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们都希望对方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为自己说话,顺从自己,从来没想过用包容和谦让的的心态与对方耐心的沟通,也没想过时间是一种粘合剂,给点时间,给点机会,达到一定共识,只想急于求成,百般顺从,一不顺心,做脸色,甩东西,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疏不知适得其反,关系会越来越僵。
由于婆媳没有沟通,很多事情婆婆会看不惯,但又不好意思当面责怪,一桩一件积压下来,就只好向着儿子以责备的语言说出媳妇的不是,想让儿子带话让儿子去劝说,如果儿子没有把好这一关,说话欠考虑,就会引起小夫妻吵架,这种情况不能怪婆婆挑事,婆婆可不希望儿子和媳妇不合睦,把一个家闹得鸡飞狗跳,只是想媳妇把一些没有做好的事做好或者纠正错误。
当儿子的和母亲生活几十年当然还是了解得多,做儿子的如果在中间没有起到平衡作用,婆媳之间没有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个家就无安宁日子可过,合谐的日子就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所以婆媳相处要改观,要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以诚相待,处处为对方作想,推心置腹的保持交流,只要有话说,才有快乐可言,才有和睦幸福的喜气洋溢在心间。
有多少婆婆在后边挑事让儿子媳妇吵架的?
我生活的周围真有那么一家人,婆婆总喜欢在背后挑事让儿子媳妇吵架。
看这个婆婆的所作所为,也称得上奇葩了。
这个奇葩婆婆是我家的老顾客。每次来买东西都要逗留一会儿。昨天她来买东西时赶上她大儿子也来买东西。
下面是他们娘俩的对话,我摘录如下:
儿子:我刚给小燕去拿快递了。
妈妈:又去拿快递了!天天买天天买!老念叨没钱还天天买!
儿子:我三天两头的就得给她去拿快递。快递公司都快成了给她开的了!
妈妈:这次又买的啥?
儿子:袜子。说上次买的袜子结实,又买十双。
妈妈:你管管她不行吗!她这不过日子的毛病都是你惯的!
儿子:她自己挣的钱,我咋管?
妈妈:她第一次网购时你就不该惯着她。这可好,可是学会网购了,动不动就买买买的。
后面又说了啥,我忙着卖货没听太清楚,总之最后她儿子气哄哄的走了。估计回家又有一顿吵吵了。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她儿媳妇的老爹已经七十来岁了,偶尔的她会买些吃的用的东西送回娘家去。这事除非不让婆婆知道,要是婆婆从哪里听说儿媳妇给她老爹买东西了,你看吧,又有好戏上演了。
“我这些年帮她干这干那的,少给她出力了,她啥时候给我买过啥!年年过生日给我买点东西都屈心假意的。给自己爹可舍得花钱呢!谁家媳妇过日子这样过的?隔三差五的就给自己爹买这个买那个的,啥人家供得起呀!”这位婆婆为了阻止儿媳妇给娘家老爹花钱,也是拼了。趁着儿媳妇不在家的功夫,特意跑到儿子家,给儿子大上政治课。
儿子也愿意听他妈的话,你看吧,等媳妇回来又得一顿厮杀。
就是这样一个挑拨离间 没事找事的婆婆,居然有脸怪儿媳妇对
她不好。有事没事的,总喜欢跟人告诉她家儿媳妇对她如何如何的不恭敬不孝顺。
儿媳妇对你不恭敬不孝顺,不都是你一点一点逼的吗。
这种里挑外撅的婆婆,唯恐天下不乱。扰了儿子的生活,更寒了媳妇的心。
有多少婆婆在后边挑事让儿子媳妇吵架的?
我和公婆是在我孕期最后一个月才真正住到一起的。所以,直到婚后的前几年里,直白点说,我们是相互挑拨的。
婆婆和我,生活观,价值观完全不同,属于互相看不惯,也不愿各自退让的情况。
她经常会背地里跟我老公说我的不是,嘀嘀咕咕,我老公也是个情商不高,性子急的人。
很多时候吵架他嘴巴一秃噜,我就啥都知道了,才明白多数时候我俩的吵架,婆婆贡献了太多油盐。
我也会在老公面前直接说她的不是,那家伙转个身就跟着去说婆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公婆只要觉得老公做个不好的事,都是我在后面指使。
而我们的婆媳关系也是越来越差,我始终觉得当长辈的,你可以自己夫妻两个私下说媳妇是非,却不应该直接跟儿子说,这样挑拨,自己出了口气,以为伤害的只是媳妇吗?
难道吵起架来,她儿子没影响,不受伤?所以,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闹得整个家庭鸡犬不宁。
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如果儿子明事理,帮理不帮亲,会从中调和还好,如果也是个直肠子,这样的家庭不散也过得不安宁。
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婆婆,总觉得自己儿子什么都好,不好的都是媳妇指使的,可以理解你偏袒儿子,但不能容忍你毫无是非观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