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到底是“热”是”冷”?为什么?
《红楼梦》塑造了几百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能把每个人物写成那一个,而不与其它人相混淆。其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更是具有丰富性和厚重性。并非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关于宝钗这个人物,作者既写了她的端庄秀丽,又写了她的温柔大方,同时又写了她的通权达变,人情练达。总之,她的性格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冷与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冷热的背后,与阴阳相关。冷是冷漠之意,性格的冷漠很容易与阴狠联系在一起。热就是热情,热心肠。如果冷是趣味索然,那么,热就是兴致盎然。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这个人物,既有冷的一面,也有热的一面。体现了中国文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冷或是热的一面,她的性格就很单一,很脸谱化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个是脸谱化的。
讨论薛宝钗的冷热,可以与林黛玉一起比较。她们都是有冷有热,只是反映的时机不一样。宝钗热时,可能黛玉是冷的。黛玉热时,宝钗可能很平淡。这种冷热的不同,正是构成人物性格差别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种不同,造成宝钗与黛玉环肥燕瘦,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的不同风格。
《红楼梦》中有很多主人公生病服药的情节。不同性格的人生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宝钗和黛玉都是天生有病的人。他们的病,也是有明显的对照关系。宝钗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而林黛玉,却是“先天不足之症”。中医的理论讲的是阴阳平衡,薛宝钗的热毒,是阳盛,林黛玉是阳虚。薛宝钗因为阳盛,所以吃的是清热的药,这就是冷香丸,用药的冷,来中和人体的热,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而林黛玉先天不足,阳气不盛,所以,她常年吃的是“人参养荣丸”,人参是补气的,她的生命气机,是长期用人参吊着的。所以,她的早亡,是命中注定的。
也就是说,薛宝钗是秉热而生。因为生在热处,所以,她就要用生命中的凉来对抗热,这个情况与中医药理论是一样的。比如西瓜,生于酷署之中,其性寒凉,人食之,可以解暑。薛宝钗秉热而生,性格表现出冷的一面,所以,她又被称为“冷美人”。当然,薛宝钗的冷,主要表现在情感方面。与之相对的林黛玉,表现出的是热,也就是对情感的极端注重。这是二人之间的冷热对比。
《红楼梦》中表现薛宝钗冷漠常被提及的一个例子是关于金钏之死事件中,她的表现。金钏因与贾宝玉说了几句调笑的话,受到了王夫人的重罚,被赶出了荣国府。心高气傲的金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与侮辱,跳井而亡。面对这样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薛宝钗表现的很淡漠。王夫人因金钏之死,心里产生了愧疚之意。宝钗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当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湖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段话,宝钗完全为王夫人解除了心里的负担。确实善解人意。但站在死者的角度上,确实能感觉到宝钗的冷。
宝钗的冷,大都是与情感相关的。同样是深爱贾宝玉,宝钗的表现就比黛玉平淡的多,内敛的多,含蓄的多。在宝玉挨打的情节中,同样去看望宝玉,二人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宝钗看到宝玉精神恢复,不像先时,心里宽慰了些,不觉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
上面这个情节,是很少见的宝钗真情流露的时候。她为什么自悔说话急了,说明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压抑,是社会道德作用的结果。她的冷,代表的是道德的虚伪。而内心的热,才是自然的本性。
《红楼梦》中也有正面描写宝钗的热。这就是对世事的热衷,对仕途的热望。这种热,表现出了宝钗的明白世事精明与世故。如果抛开情感,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发现宝钗的热。比如上面提到的金钏之事。在情感上,宝钗体现了冷。但事务上,她又表现出了热。他对金钏的贬抑是冷,对王夫人的宽慰又是热。同是,她对金钏情感上的冷又不会造成她与金钏家人之间的情感隔阂。因为她又用事务上的热,抵消了情感上的冷。她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做装敛之用。金钏的家人必定会知道,并心存感激之念。
薛宝钗热心帮助的人,是有很多的。比如,他为史湘云办了螃蟹宴;她为林黛玉送燕窝;她保护被薛蟠虐待的香菱等等。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以说是众多小妹妹们的知心姐姐。这一切,都是她热的表现。
总之,薛宝钗的身上,既有冷的一面,也有热的一面。以情而论,她是冷的,以事而论,他是热的。薛宝钗是当时的道德的自觉信奉者和遵守者,她的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道德的冷酷与虚伪,她的热,可能才是真正的她。因此,她婚姻的悲剧,实际上也是封建婚姻道德的悲剧。
宝钗到底是“热”是”冷”?为什么?
宝钗一直吃一种冷香丸的药,为人处世又很理智,给人一种暗示——宝钗是个冷酷无情之人。
其实不是这样的,宝钗并不是个冷冰冰的人,相反她还很热心,乐于助人。
众所周知的宝钗替湘云摆螃蟹宴;给黛玉送燕窝;为邢岫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做妆裹,这些都是宝钗热心大方的表现。尤其是把衣服送给死的人穿这件事,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就像是王夫人说的那样:“……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她也三灾八难的,即说了给她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其实不用说黛玉,这种事任谁都会隔应的。但宝钗上杆子说她有两套新的,一方面替王夫人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金钏穿得体体面面的走,不能不说宝钗是个热心肠的姑娘。
再举个例子,凤姐过生日打平儿那回,平儿被众人拉到大观园哭得哽咽难抬。里面就有薛宝钗,薛宝钗劝她:“你也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如何待你,今儿不过是她多吃了一口酒。她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见平儿渐渐的好了,宝钗又转到贾母处看凤姐。可见宝钗热衷于“和事佬”行为。
生活中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袭人不知湘云在自己家受累的底细,还要她帮忙做针线活,是宝钗告诉袭人湘云的情况,并且主动提出由她来帮忙;比如彩云偷了玫瑰露送贾环,黛玉在玩乐中不小心说了“盗窃”二字,宝钗察觉,就急急忙忙暗示黛玉说错话了;比如宝玉被他父亲打重了,宝钗也会急急忙忙来瞧,来送药,红着眼说出“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热辣辣的话。
如果跟黛玉相比,我倒觉得宝钗比黛玉更热情、更热心。黛玉反而是喜散不喜聚的冷清性格。宝钗的“冷”不是真正的冷,是一种理智。
就像,她哥哥薛蟠被柳湘莲痛打,薛姨妈心疼儿子,要派人捉拿柳湘莲;她嫂子闹事陷害香菱,薛姨妈要卖香菱,都被宝钗冷静理智地拦下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还有那次,她被她哥哥气得哭了一夜,黛玉对她的奚落嘲讽:“姐姐也自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子眼泪来,也医不好(宝玉的)棒疮!”宝钗分明听见,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这要不是宝钗的理智,还不得跟黛玉口角起来!
所以说,宝钗是热心肠的、理智的。
宝钗到底是“热”是”冷”?为什么?
薛宝钗的病本身是热症,需要服用清火降压的“冷香丸”。严格来说,薛宝钗服用的就是一个花蕊水蜜丸,也就是“冷香丸”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身体都有毛病。林黛玉的是实症,最后真正要了林黛玉的命。薛宝钗的病更像虚症,除了前期提了两句“冷香丸”,此后再没有提起。说是假病都不过分。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冷香丸除了巧都不出奇,就是个水蜜丸。唯独最后的“黄柏煎汤”才有意思。合起来正是人生甘苦。薛家死赖在贾家不走。薛宝钗黄花大姑娘在家人家等着盼着嫁贾宝玉,贾家明里暗里撵人也不是一次。可薛家只有贾宝玉一条路可走,不敢轻易搬出贾家。要说不上火怎么可能。
“冷香丸”有效没效不重要,重要的是“黄柏煎汤”很去火。冷香丸的甜,黄柏水的苦,薛宝钗的无奈和悲剧就在这碗又甜又苦的药中。而她有没有病都不重要,皆因她是心病,不是真有病!
宝钗到底是“热”是”冷”?为什么?
我觉得薛宝钗的面热心冷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境界太高活得太明白。
为何这么说呢?请继续往下听。
薛宝钗被大家认为冷漠无情多是为金钏儿一事。金钏儿和宝玉玩闹过火被王夫人撵出府气不过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不已,薛宝钗听闻赶紧来安慰王夫人,说是金钏儿并非赌气而是失足掉下去的,即使是赌气自杀,也是糊涂人,让王夫人不必太过可惜。几句话便把王夫人的责任摘得一干二净。
薛宝钗见王夫人依然心绪不宁,又建议王夫人给金钏儿家里几两银子,并且主动把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入葬,让王夫人少了为难。
薛宝钗的这种遇事冷静清醒,会让同情弱者的我们觉得她冷血无情,其实不然。薛宝钗犹如一位站在高处的人,拥有聪慧的眼睛,理性的头脑,和隐藏暗处的宽厚之心。
宝钗到底是“热”是”冷”?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宝钗可以说是中性,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她也是大观园里最具有主体性的人。她既不会参与姐妹们之间的互斗,也能够识大体委屈自己,比较不卑不亢、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比如在妙玉那里喝茶,她知道妙玉的为人,所以喝完茶就带着姐妹们离开不久留,也不评价;比如大观园开始衰败时,她也愿意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帮助探春治理园子而不邀功。虽然她的屋子如“雪洞一般”,也没有什么饰品,虽然她吃的是冷香丸,这些都让她在众人眼里好像很冷淡。但是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过度的热情或者失衡的情绪其实是把自己的价值放在他人的身上,是需要他人来肯定自己,才能够不需要外界的装饰和粉饰,淡定从容地经历生活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无论是热情如火的湘云还是天天哀愁的黛玉,或者是贪婪不尽的凤姐,都不如宝钗更明白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么。她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未来大观园里最能够担当起责任的主妇,也是曹雪芹笔下不需要付诸太多同情和赞美的人物,虽然角色扮演很中性,但是作为一个主体,她显示了大家风范,值得期待。
宝钗到底是“热”是”冷”?为什么?
宝钗外冷里热。冷是封建礼教下的装逼表现,为迎合贾府和世俗而已,瞅机会向宝玉示爱传情让人看到了她内心渴望爱情的热的另面。她多么羡慕当今的女孩,有爱就要喊出来!还有最后为什么一问,最好的解释是性格使然,心计人都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