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东坡肉”与他有什么关联?

先说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是宋词三大家之一,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是大文豪。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这个号的全称是“东坡居士”。

苏东坡是文学天才,这是他能留芳千古的主要原因。但他一生倒霉,仕途不如意,正如此有关。人太优秀,自然就会遭人忌妒。这说是杜甫说的,文章憎命达。

苏轼二十出头就得中进士,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把他视为未来的宰相。苏东坡不但有文学才能。实际政治才能也很好。这就难免使他有些恃才傲物。因此,在宋神宗元丰三年,他因“乌台诗案”,也就是写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因为苏东坡之前已经做过多年太守,这次贬职相当于从一个地级市的一把手贬为县级市武装部副部长。这对苏东坡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这与文革时期老干部下放五七干校性质差不多。

苏轼一家十几口人一起跟随到达黄州。团练副使既没有实际工作,薪奉大约也很低,根本不够养家糊口之用。于是,苏轼就在住地附近买下一块田地耕种,以补贴家用。这块地大约是东边的坡上。就称为东坡。苏轼在黄州时的诗文,对这块田地有许多提及。比如《游沙湖》写的就是自己相看这块田地时的事。

居士是佛家对在家修行之人的称呼。佛学进入中国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儒道并列,成为三教之一。宋代时期,佛学比较兴盛,知识分子虽说以儒家立身,但都是三教兼通。而宋代理学的形成,也是吸收了一些佛道的内容之后形成的。在知识分子中,儒是入世之学,佛道是出世之学。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得意了。就用儒家思想,不得意时,就用佛道思想修养自身。学佛修道除了修养自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政治上的韬晦之意。说明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是在黄州时期,苏轼为自己取了个别号“东坡居士”,东坡是东坡种田之意,而居士是学佛之心。苏轼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僧人交往密切,既与此相关。比较的著名的比如佛印。

把苏轼的姓与“东坡居士”的简称东坡合在一起,就成了苏东坡。古人为自己取个号,大致上与我们今天为自己取个网名,笔名之类的,很相似。这就是苏轼被称为苏坡的原因。

“东坡肉”实际上就是红烧肉。这道菜之所以以苏东坡来命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苏东坡做过《猪肉颂》。原文是这样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肯定是苏东坡在黄州时做的。他诗中说的很清楚了。当时黄州的猪肉价格很便宜。因为猪肉太平常,有钱人不爱吃,没钱人又买不起。偶尔买点来,也不会用很多肉来烧。所以,自然也就解煮了。而苏东坡好歹还有几个俸禄钱。所以,便可以常常享受红烧肉了。

无论那个行当,都要用名人来提高身价。于是,当红烧肉成为一种商品之后,用苏东坡来打广告就是最好的了。而且苏东坡的《猪肉颂》本身就是红烧肉最好的广告词了。于是,红烧肉就成了苏东坡发明的了。

据《徐州风物志》和《徐州文史资料》载,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当时黄河泛滥,徐州很危险,苏轼带领人们治理水患取得成功后。为了表示感谢,便杀猪尉劳苏轼。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便亲自指导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参加抗洪的百姓。

同样的故事,在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府,带领人民修建苏堤的时候,又上演了一次。可见,苏东坡与红烧肉确实是很有缘源的。但苏轼任职徐州的时候,还没有“东坡”的称号。所以,那个时候的“红烧肉”还不叫东坡肉。只有有了“东坡居士”之后,才有“东坡肉”。

苏东坡不但是大文学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美食家。“红烧肉”与他沾上关系,平空增加许多文化气息,从此也有了个别号“东坡肉”。不过,经过苏东坡的加工,红烧肉的味道,和菜品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东坡肉”与他有什么关联?

多数人认为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今黄冈),由于生活拮据,在住的东边山坡上开荒种田自足,所以自号“东坡居士”的。

苏轼在黄州自己开荒种地的确是事实。但是他这个“东坡”的号,却不是这样来的。

苏轼一生敬仰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820年唐宪宗年间,白居易(字乐天)被贬到忠州(重庆忠县)做刺史。曾在忠州城东边种植花草为乐。并写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种花》。“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城树”《步东坡》。

苏轼被贬黄州,与白居易境遇相同,也是在种地开荒,于是以“东坡居士”自居。

“东坡肉”的确是苏轼的发明。在当时的年代,黄州那个地方,猪肉便宜。苏轼本来有点拮据,于是闲着没事研究出了炖猪肉的方法,有歌为证:“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坡肉的流行,是苏轼被调任杭州时,带领杭州人抗涝救灾,改造西湖,修筑苏堤。大家知其好食猪肉,纷纷送来给他,他就教大家一起煮肉,分给大家一起吃。从此“东坡肉”开始流行开来。

也有说是徐州人感谢苏轼的功绩,送给苏轼吃的肉,叫东坡肉。总之“东坡肉”与苏东坡是有密切联系的。

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东坡肉”与他有什么关联?

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香糯不腻的“东坡肉”和北宋大才子苏轼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苏轼身先士卒,带领大家积极治理黄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人率真,豪爽,喜好交友,喜好美食。

1069年,宋神宗期间,王安石发动发动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欧阳修等诸多大臣,对改革持反对意见。1071年,耿直的苏轼上书朝廷,直言变法的弊病,彻底惹怒了王安石。

于是,苏轼被迫离京。

1077年4月,离京后的苏轼,赴徐州任知州。

自古以来,黄河就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的政府和百姓都在努力治理黄河。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就是对黄河水患非常形象的描叙。

据《徐州古今名馔》记载:

苏轼在徐州上任的那年,黄河在潭州曹村决口,肆虐的洪水围困着徐州。

爱民如子的苏轼,积极率领徐州城的官兵,亲自指挥在抗洪第一线。在苏轼的感染下,徐州的老百姓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保卫徐州的战斗中。

军民一条心,奋战了70多个昼夜,终于守住了徐州城!

淳朴的徐州百姓,用他们最原始最真诚的方式,来回馈心中最美的苏大人。

老百姓纷纷杀猪宰羊,好酒好菜送到苏轼住的府上。苏大人推辞不掉百姓的美意,就叫家人烧成小块的红烧肉,一一回赠给老百姓。

百姓们吃着苏大人回赠的红烧肉,觉得美味极了,便称之为“回赠肉”。

“回赠肉”,便是 “东坡肉”最早的名字。

失意的苏大人在黄州

大宋才子苏轼,在文学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

他的这种文人气息,屡屡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总会引来些祸端。

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案子成了仕途坎坷的苏轼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苏轼的小命,只差一点点,就丢在这里了。

劫后余生的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的黄冈。

在黄州,苏轼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空有个官职头衔。此时的苏轼心情十分低落。

这个时期的苏轼,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

在这里,46岁的苏轼,正式纳王朝云为侍妾。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当时的黄州,猪多肉贱,且猪肉都上不了台面,不象现在价格贵得要死。

据说,当时的苏轼犯了痔疮和红眼病,不能吃辣的。细心的朝云买来黄州便宜的猪肉块,按照苏轼教的方法,文火细细地煮,慢慢地熬成软软嫩嫩的小块。

弄好后,端上来一看,啊呀,汁浓肉香,看得人口水直流!

有诗为证: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朝云烹调的方法,就是徐州“回赠肉”的方法。只不过这次在黄州,因为时间充裕,在烹饪的手法上有些改良,东坡肉更加美味了!

苏大人杭州筑苏堤,东坡肉美名扬

1085年,宋哲宗即位。

正直的苏轼,再次向新的皇帝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新旧势力交替的朝廷,又引起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不合入旧党,也不融入新党!苏轼又一次请求外调,这一次又是杭州。

1089年 1月,苏轼带着一家老小,在寒意料峭的冬天,来到阔别多年的杭州。

15年之后,苏轼再次来杭州为官。在杭州的三年,苏轼过得很快乐,他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苏轼看到的却是杭州百姓的苦难:几十年难遇的旱灾,瘟疫……杭州城内外一片凄凉。

看着满目凄惨的杭州,苏轼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他连忙上书朝廷,免除赋税,并请求赈灾拨款。

苏轼建立了许多的临时病房,又在街头免费熬药、派发。并把本地粗通医术的大夫、和尚、道士统统都组织起来进行巡诊。

控制好旱情和瘟疫之后,苏轼对西湖进行了实地考察。

后来,他派人将西湖的淤泥清理干净,并把清理出来的淤泥堆积起来,修建成了一座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杭州的老百姓啊,打心里感激苏大人这位父母官。

他们听说苏大人最喜欢吃红烧肉,就连夜把自己家里的猪给杀了,第二天抬着猪肉送到了苏大人的府上。

百姓的盛情难却!

苏轼收下猪肉后,告诉朝云,把这些肉都烧制成熟肉,然后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

王朝云这次很有经验了,她吩咐家人按照自己在黄州的烹调方法,细细地烧好猪肉,再送出去。

老百姓吃着美味的红烧肉,心里念着苏大人在杭州的温暖事迹,都亲切地称这碗肉为“东坡肉”。

这个好消息,立刻就被当时杭州一家大菜馆的老板知道了。他把这个“东坡肉”如法炮制,连续几天在自己店里,挂牌推出了这道新菜。一时间,生意好得不得了。

从此,“东坡肉”,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三少说:

写到结尾就想起了一句话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暑!

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东坡肉”与他有什么关联?

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是个著名的美食家,走到哪吃到哪。因为犯事被贬到黄州当团练,黄州这个地方有一个道菜非常有名,叫东坡肉。苏轼是百吃不厌,最后为了表达对这道菜的热爱,他把名字改成了苏东坡,用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每天能吃到东坡肉。

纯粹搞笑,别当真。

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东坡肉”与他有什么关联?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扬名天下。苏轼在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这一届考中的进士,都是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哲学巨星。如苏轼、曾巩、程颢、程颐兄弟。

宋英宗十分欣赏和重视苏轼,当苏轼进入“登闻鼓院”做一个判官时(相当于现在信访办值班员),英宗说:应该召入翰林院,知制诰(相当于中央机要秘书),但是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庭培养之”。

韩琦并不是嫉妒苏轼,而是希望他“从基层做起”,以免天下人误会他,增加他的麻烦。苏轼知道后十分感谢韩琦:“公可谓爱人以德矣”。苏轼命运的转折点在于担任了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位后,对于新法的推广,十分反对和攻击,他写了不少诗来表达自己对新法的不认同和对朝局的不理解。直接爆发的原因是为当地孝子朱寿昌写诗一事,得罪了变法派官员李定。李定联合御使台何正臣、舒亶等人以“攻击新法,诽谤朝庭”之罪上书弹劾苏轼。

因为苏轼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影响巨大,如果传播四散,对新法的实施不利,于是下令关闭苏轼于京都御使台监狱。史称“乌台诗案“。变法的领袖王安石闻讯大惊,虽然两人“道不同”,朋友关系却是友好,于是和神宗祖母曹太后一起为苏轼上书求情。

宋神宗于是从轻发落,下令将苏轼贬到黄州当团练使。两个月后,苏轼神情落寞地向黄州而去。

到黄州后的苏轼一家生活艰难,他不得不靠卖官府发的旧酒袋为生,后来他决定辅以种地贴补家用,于是向官府申请要了一块荒地,也就是他称为“东坡”的地方,自此,中国伟大的诗人开始了耕读生活。这就是“东坡“的由来

黄州不但猪肉价格便宜,我估计苏轼也养猪,因为旧时,凡有菜园的农民,在时令季节到来时,蔬菜的产量很大,于是养二头猪,拌以米糠,可以避免蔬菜浪费。

苏东坡对于美食十分喜欢,而且着力研究,对于猪膀肉,由于肥肉较多,他自己研究出烧蹄膀肉的诀窍:“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坡肉各地做法大同小异,蹄膀肉由于体积大,只有小火才能煨𤆵,皮面的红褐色采用冰糖糖色,佐以香料,适量水,大火开锅后,以小火煨之,肉质软糯,毫无油腻之感。因为是苏东披发明的,所以叫“东坡肉”。

宋朝诗人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东坡肉”与他有什么关联?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强于向别人伸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