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孝?
“重孝”一词,中国人大约都知道什么意思。比如父母去世,儿女为父母服丧,身穿丧服,就是所谓“重孝”在身。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孝”又绝不仅仅指为父母服丧。在古代,诸候为天子,臣子为君,妻妾为丈夫,长房长孙为祖父,都是所谓重丧。要把这事讲明白,而是要讲讲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家庭是小国家,国家是大家庭。所以,家庭是社会的核心。而在家庭关系中,是以我(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建起社会伦理关系。从我向上下向各数四代,称为九族,分别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上下垂直的血缘关系,称之为正支,以兄弟姐妹,形成的关系,称为旁支。这种关系,北方人过年时供的族谱上,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古代宗法社会之下,人与人关系的远近,与血缘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不明白这种关系,就会被认为不知远近,不知好歹。丧葬制度的建立,体现的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
亲人去世了,血缘关系近的,要服丧志哀,这是制度建立的第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牵扯到社会地位和财产的继承问题。我们看电视剧中传统出殡的情节中,有孝子摔盆的环节,听人说,去世的人可能会有几个儿女,摔盆的人,是去世者生前房子的继承者。
简单的明白了上面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的丧葬制度,除了志哀以外,还有明确人伦和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宣示意味。正是因此,古代丧葬制度在服饰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与死者关系的远近。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了血缘关系“五服”制。一提起这些,有些人立马会以封建落后视之,但是,我们现代婚姻法所禁止的近亲结婚规定,与古代的五服血亲制,是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的。
“五服”,就是五种丧服。人去世之后,按血亲的远近,可以穿五种服装志哀。这五种服装的名称按从近到远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它是用粗麻布做成,不缝边,故成斩。它的的材料是最差的,做功是最次的,以此表达孝子哀痛无心修饰之意。齐衰之下,随着关系的越来越远,丧服的材料和做功越来越好,最好的是缌麻。除了材料和做功上的差别,服丧时间上也有差别。越靠前的,时间越长,越靠后的,时间越短。
斩衰的服丧时间为三年。一般是子女为父母,古代臣子为君王也类似于伦理上的父子关系,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女子为丈夫也服斩衰。
齐衰和斩衰差不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都与社会伦理关系相关。在清代,男子为妻子服齐衰,为庶母,为叔伯等都服齐衰。时间也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所差别。
大功,是又次一级,比如父母为子女服丧。用大功,侄子为姑姑服丧,也用大功。
同理,之下的小功及缌麻,是更远一层的亲缘关系。
从上边的简单介绍能够看出。古代伦理关系,以血缘为核心。以男性为中心。现代丧葬习俗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被摒弃。但血缘关系,还是最重要的。
上面这些讲明白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重孝”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们亲属按血缘关系的关系服孝,关系越近的,孝越重,就是所谓的重孝。一般而言,父母之丧,称为重孝,是对的。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本宗九族服五服图》。它从血亲的远近上归纳了应服丧服种类。很直观。有兴趣的可以做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看一看。实用性已经不是很大了。但是,其中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什么是重孝?
十里的风俗不一般,在我们的家乡,重孝指父母亲去世,做儿女的为重孝者,戴重孝的人,头戴用白土布作的麻花状的帽子,帽子的前沿还要挂眼纱,身穿白布袄,腰缠粗蔴绳,白布裤子,鞋子上缝白布面。我小时候时,礼节更繁琐,服重孝者,帽子、袄、裤、鞋都要穿戴三年,现在简单多了,死者入土后,发了三就脱掉了,但在逢七的日子还要去坟上烧在世时留下的被罩、衣物等时,还要穿孝服。过了五七就告一个段落了。人死后,在停灵期间,孝子就要轮流守夜,也叫守灵,一般都是男长子居多,长子有事,确实不能守灵,次子才能代之。值到入土为止。
什么是重孝?
重孝指的是直系亲属。父母死亡,儿女须戴重孝,长辈死后,所有的小辈都要戴孝,长孙,长侄都戴重孝,戴重孝者都得穿麻衣麻鞋,我们这里一般戴孝头顶戴宽白布,穿白衣,束白布条,然后在鞋头缝一块白布即可,戴轻孝数日后即可脱去,戴重孝着头须必须留四十九,有的须“白日”、“周年”、或“三年后”后才能脱孝。我们这边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重孝?
重孝指为直系亲属,旁孝指的是其他亲属。
父母死亡,儿女须戴重孝;夫亡,妻不必戴孝;妻亡,夫不必戴孝;小辈亡,长辈不戴孝。长辈死,所有小辈都得戴孝;长孙,长侄要戴重孝。戴重孝者须著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条,或佩戴白纱、黑纱,在鞋头嵌一块白布即可。戴轻孝数日后即可脱去,戴重孝头发须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须“百日”、“周年”或“三年”后方才脱孝。
人死后,在厅堂设神主牌位,俗称“灵牌”。人亡七日,多请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俗称做道场,又叫“过七”。人亡三年,亲属除灵脱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都要做追荐佛事。做过道场,就在大厅设神主牌位及帘桌,早晚供祭茶饭,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此后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为止。1949年后,随着后厅棺木及时安葬,孝帘供祭的已渐稀少。
什么是重孝?
重孝,意为最重的孝服,指直系亲属去世,小辈所穿的孝服。戴重孝者须着麻衣麻鞋,古代戴重孝者,有的须四十九天,有的须百日,更有甚者,须一年或三年后方可脱孝。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很多繁文缛节已被逐渐淘汰或简化,戴重孝已不时兴,关于重孝的诸多禁忌,人们也逐渐不太在意。
着重孝,是小辈对亡故直系亲属所表达的悲痛以及不舍之情,以显对长辈的孝顺。虽说“百行孝为先”,但这种流于形式的孝道不是真正的孝顺,人一旦去世,在世的人无论做什么他们都已经不知道了,所谓“死去原知万事空”。
对在世的亲人尽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顺!
什么是重孝?
父母死亡,儿女须戴重孝;夫亡,妻不必戴孝;妻亡,夫不必戴孝;小辈亡,长辈不戴孝。长辈死,所有小辈都得戴孝;长孙,长侄要戴重孝。戴重孝者须著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条,或佩戴白纱、黑纱,在鞋头嵌一块白布即可。戴轻孝数日后即可脱去,戴重孝头发须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须“百日”、“周年”或“三年”后方才脱孝。
人死后,在厅堂设神主牌位,俗称“灵牌”。人亡七日,多请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俗称做道场,又叫“过七”。人亡三年,亲属除灵脱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都要做追荐佛事。做过道场,就在大厅设神主牌位及帘桌,早晚供祭茶饭,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此后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为止。1949年后,随着后厅棺木及时安葬,孝帘供祭的已渐稀少。
不过,戴重孝已不时兴,具体还要看当地风俗。但是如果要去别人家,要看人家有没有忌讳,如果忌讳的话,最好还是别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