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在看不见的水下能识别出级别甚至连同级别都分清楚是什么型号,这是什么原理?

在深不见底的漆黑大洋中,潜艇在水下能准确识别出不同的潜艇,这并非什么超级先进的技术,说起来它还略有点原始,其实就是通过人耳加电脑的方式,通过经验和数据库比对,去硬性的识别对方细节。别说是潜艇,就是入射的鱼雷都得第一时间辨别距离、方位、型号。

为了能识别对方潜艇的不同,这就需要情报部门和海军的侦察部门用心了,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到对方潜艇的水声数据,以供给潜艇的声呐数据库使用。这个任务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甚至有一定危险性,更需要时间不断进行积累;但有时候又挺简单,没准己方潜艇、沉底声呐、军舰声呐和对方潜艇互相打个照面就有了。

得到的水声数据是潜艇水声数据库的重要比对数据,经过特征分析后,将成为潜艇识别能力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需要人的锻炼,声呐兵们会有相关的水声信息作为训练模拟资料,长期的训练在锻造了“金耳朵”的同时,也让声呐兵们对那些“老朋友”的声音产生条件反射般的灵敏。

毕竟嘛,全世界的潜艇就那么多型号,最主要的几级屈指可数,能在关键地段与自己碰上的更是猜都猜的出来,再加上不同的水声反应和探测数据,训练有素的艇员当即就能做出反应。

就如同高考前的你,鬼鬼祟祟关着房门和女同学联网吃鸡,结果外面响起一阵脚步声,你耳朵一竖就能分辨是爹还是妈还是老王,穿的是哪双鞋、提没提东西,从而即时做出准备,断网关机上书桌捞着黄冈密卷装模作样。

声呐兵在水下基本就是这样过活的,尤其是现实中与那些总是碰面的“老朋友”摩擦多了以后,这种区别感会更机敏,再加上电脑的辅助甄别以及声呐的去噪技术,即便是同级潜艇,听噪音都能分辨出谁是谁。

除了靠“听”,计算机与图形辅助设备如今已经赋予了潜艇“看”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还原和标注甄别,可以将水声信息制作成专用图形,以供潜艇作战人员进行同步分辨,提高侦察的精细度。

不少潜艇都会给探测到的对象“编户籍”,取上名字和代号,这些都是信息搜集工作的一环。军情人员通过数据比对和长时间的模型建立,便能了解对方潜艇任务的规律和分布,为己方潜艇钻空子做准备。在潜艇的漫漫航程里,无论是碰到“老朋友”,还是发现“新朋友”,其实都有基于情报上的价值。

更深一层的话,这些数据有可能还会在更高层面与其它军情结合起来,直接探寻到对方潜艇的成员,从而锁定到潜艇的进出港情况,这样的潜艇将无秘密可言,不过这就扯远了。

总而言之,潜艇的水声信号很关键,它可以让潜艇将对方分辨得通通透透,甚至还不止于此,这样互相识别的暗战,实际远不止于水下的那些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