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讲的是人间大道与圣人之德。有人称其为“君人南面之术”,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讲的道德是为君王治理天下用的。道是道理与法则,德是按道理与法则办事。明白了这一点,把老子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为君王之德,就好理解了。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内容是这样的: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燥君”。如果我们抽象的讲解轻与重,静与燥的关系,就会很难懂。把它们具体为人的品德,就容易理解的多了。重是稳重,轻是轻浮;静是安静,燥是浮燥。从人的品格来说,人可以庄重,但也会轻浮,可以安静,也可以浮燥。但是,做人的根本,必须是庄重的。既以重与静为君,为主;而轻燥为臣,为辅。做人,只有庄重和安静,就死板了。一味的轻燥,就会浮浅而失去人们的敬重。在庄重里有几分灵活,在安静里有燥动,就是“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是以君子终日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里“君子”的含不仅仅是后代理解的“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有国有家”,有君主之位的人。“辎重”是作战之时运输后勤物资粮草给养的车辆。所以,能“终日不离辎重”的人,当然是国君或是战争时的主将。君子为什么终日不离辎重,原因很简单,辎重是用来养活人的。辎重所在,就是人的所在,君子不离辎重,就是不离开人。

君子,也就是君主之所以称为君主,是因为他们有人,有被他们领导和管理的人。离开了这些人,君子就不成为君子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然有很高的权位,别人尊崇你,把你当成主宰。但是自己并不因此而飘飘然,而是超然处之。

老子的这一章,前后两部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解释,重为轻根,静为燥君。前边是正面讲解,后面部分是反面讲解。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燥则失君。

这是对不懂上述道理的君主说的。“奈何”二字,说明君主“以身轻天下”的做法是不对的。以身轻天下,就是自己轻飘飘的飞上了天去。飞上天去之后,就会失重,失去根基,失去根本。君王失去根本,就不是君王了。这就是“轻则失本,燥则失君。”“本”和“根”意思差不多。无根则无本。

用现在的话说,君主失去根本,就是失去民心民意。在老子的那个时代,只有天子诸候大夫,才是有国有家者。普通百姓,就是国家的财富。今天可能还有这种说法。今天把老百姓当成国家的财富,是一种比喻。而在两千多年前,诸候大夫封地上的人口,就是君主的财富。所以,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如果换成今天的话,就是,政治家不能脱离老百姓,如果不和老百姓融为一体,自认为高人一等,离脱民心民意,高高在上就会“轻则失本,燥则失君”。因为轻浮毛燥,而失去人民的支持,最终失去自己的地位。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解释:解释之前小编突然想起了一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张三丰和董天宝从小在少林是兄弟,后来董天宝为利归顺朝廷背叛了张三丰,面对兄弟的背信弃义张三丰受到了极大刺激,“疯了”,也因此被称之为“张三疯”。后来有一天“张三疯”在山上偶遇一坎柴农夫,卸下一担柴,他从这件事突然醒悟出,要放下重担才能走向光明。至此以后,张三丰苦练太极,最后以柔克刚打败了董天宝。并归于山隐创了武当。所以,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采用的就是太极阴阳论法,重为背负的太多,静为焦躁不安,轻为轻率。指的是君子终日奔波行走于天下,离不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一路上有各种诱惑与负担,但只要懂得放下负担,不焦不躁都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王,还要轻率躁动治天下呢?因为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从而失天下。道理:拥有多了负累多,欲望多了烦恼多,如果你觉得累了、烦了,一定是你拥有的和你想要的东西超过了你所能接受的负荷。所以,要懂得知足常乐,生活才会快乐。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快乐元素,生命的旅程就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减轻生命的包袱,放弃一些欲望,不骄不躁,便能轻装上阵。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悟空问答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本人认为《道德经》应以整编细细品赏,方可达到理解其主题思想之大约。至于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人应邀认为: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加个小标题,静是躁心之根本。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动君子的根本,就使国君终日行为办事,身居高位,虽有荣耀效益;奈何万众之主,也会犯以身轻天下的毛病,轻则有失根基,躁动身心更失君之根本。评注: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动君子的根本。重与轻,静与动是相对而又相辅相成的现象,过于重视了一方就有损于另一方,所以,重视自身而轻视天下是领导人易犯之毛病,故静是躁之根本,是人生修养之要诀。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此篇老子言凡物在约束下获得自由。

轻车的自由来源于重车的约束而不干预,重车不干预轻车如何行驶,只约束轻车的行驶距离。在重车的约束下,轻车得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迅捷的特性。

“道”约束而不干预万物,万物得以在拥有生命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的自由。

离开了辎重的约束,就丧失了发展的自由。所以,老子说“辎重轻躁”。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原文解释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说文解字:重,厚也。轻,轻车也。躁,愁而不安也。

字面意思:厚重的地方是轻车的根,轿车🚗因为有厚重的地盘,才能行驶,如果都是轿车都是几块塑料是无法行驶的。保持虚静是你愁而不安的主宰。一群人在聊天,静静听一言不发的往往是最后主导局势的,会议室里都是大家先讲,领导最后总结。这一句个人觉得老子是想告诉我们:根、锚的重要性,上一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层层递进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找根,如果没有根或者找错了,肯定天下大乱,而找对了则可周行而不殆。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原指作战的军需物资,这里代指根本、大道。所以君子须臾不离大道!

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说文解字:荣,桐木也,也称凤凰木。观,諦視也指仔细的观看。燕,玄鸟也,代指圣人。字面意思:面对高大美丽的桐木树,玄鸟不悲不喜处之泰然。寓意,不管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东西,圣人都不会被迷惑、不喜不悲,紧紧把握住天道这个根本,遂能处之超然。

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本来君王是天下之根、之锚,百姓都应该以君王为中心。可为什么天下的君王却要反其道而行?不遵循大道,身轻天下让百姓没有中心,找不到根本?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万物失根则失去其自身,天下愁而不安则天下无根无锚,君亡则天下大乱。

君王这个参透天地人三才的人间圣王,本来是代行天职来管理人间的,可却不遵循天道法则,天下且不混乱!

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上一章老子虽然把王与道、天、地一起并列为宇宙间“四大”,但王毕竟居于末尾,需要法地,不可妄为。大者虽可永恒,但君王却总是喜欢背离大道,忘记了人需效法大地,故而总是先得道(打下天下)而后失道(失了天下)。

古人云:得之难、守之更难。非知之难,唯行之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君王与我们普通人亦是一样的,君王之所以可为天下主,是因为他忘其本心以天下为心且能持之以恒,是谓大公无私。而我们常人总是以己本心去代替他人之心,私心欲望不降反增,焉能参透天地人三者。

古之君王多发感叹:这皇帝真他妈不是人做的!这就对了,君王无心才能以天下为心,以天下为心才是大善、大爱,有大善大爱方能治理天下百姓。此为天道,恒古未变!

百姓要想生活的好,除了要有圣王的带领引导,自身也应该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锚,持之不坠。少私心多大爱,效天法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此焉能不家族兴旺、子孙延绵。人人皆如此,则民富国强,天下大同!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厚得载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