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也就会有一千个贾雨村。有些读者认为,贾雨村就是一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一个最简单的证据,网上常有人问。贾雨村在飞黄腾达,当上了金陵知府之后,在已经知道了香菱就是自己当年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之后,为什么不救她。可见是个负义的小人。
可是,这是读者站在今天的眼光之上来评价古人。贾雨村当官之后,英莲被拐,士隐出家。当贾雨村再遇到英莲的时候。她已经是呆霸王薛蟠的小妾了。以当时的社会礼制规定,英莲的社会地位从平民的乡宦小姐,跌落到豪门奴仆的身份。我们看了《红楼梦》就知道,奴仆的地位虽然低,但豪门的奴仆并不差。贾府中的丫环,如晴雯,袭人,金钏,鸳鸯等人的生活并不比一般人家的小姐差,甚至还好的多。英莲能得姨娘的身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贾雨村要救她,如何来救?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惩罚了人贩子为你报了仇,也就很不错了。至于英莲变成香菱后并不幸福,那只能是个人的命运。就像现在一样,一个人好不容易嫁到山西媒老板的家中。你居然想要去救它出火坑。你到底有没有人性?
对于贾雨村这个人物。我谈点个人的简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出来?我们先从《红楼梦》的总体结构的需要上来谈一下。
《红楼梦》大旨是谈情的。但任何的爱情都是发生在具体的社会之中,有其社会基础的。《红楼梦》在写情的同时,通过对爱情背景的描写,又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观察的视角遍及社会的全面层面。主人公贾宝玉出生在贵族之后,祖上是国公的爵位,这一阶层,代表的是社会层。他们包括北静王,冯紫英,卫若兰等贵族公子以及四大家族中人物的交往,为我们勾勒出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
眼光仅停留在上流社会,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必不全面。像贾府这样的贵族政治世家,必然与基层政治保持着千丝万绦的联系。贾雨村便是这样一个人物。
《红楼梦》是以主人公贾宝玉的视角来看社会的。贾府可能和基层官员之间有着多种联系。但是,只要不和贾宝玉产生关联,就不会进入《红楼梦》的视野。贾雨村恰恰符合了与贾宝玉发生关联的所有条件。其一,他是林黛玉的老师。是他送林黛玉进京入贾府的。其二,他是借贾府的力量复员的。其三,他与姓贾,这是古代比较看重的社会关系,于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与贾家联宗,成为同宗,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为了表示亲密,贾雨村每次进贾府,便要见宝玉。使得依红偎翠,在女儿国里享受温柔之福的贾宝玉不得不与之周旋。这样,很自然的把爱情与社会背景联系了起来。而这种社会背景将会对婚姻的成就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是曹雪芹写贾雨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小说结构中的需要。贾雨村的名字,也隐含了贾雨村言的意思。假语村言,按我的理解,就是借助与上流社会对应的“村语村言”来看世界,看社会,看爱情。
当然,除了贾雨村这个层次之外,而有一个更低的社会层面也与贾府发生了关系,这就是更低层次的村姥姥,刘姥姥。而刘姥姥与贾家的关系,开始的时候也与贾雨村与贾家的关系是一样的。刘姥姥的女婿家姓王,与王夫人娘家因为官场上的交接,也是联宗的关系。后来对方败落了,便因这层关系,到已经出嫁的王夫人这里打秋风。从刘姥姥与王家的关系,可以看出贾雨村与贾府的关系。通过这样三层关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情的冷暖。家族的兴衰,与人情冷暖,是爱情的背景。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就会有什么样的婚姻和爱情。
刘姥姥女婿家,兴盛的时候,可以与金陵王家联宗。落败的时候,只能落得打秋风的结局。贾雨村正是处在贾家与刘姥姥家中间的那个层次。上升就可以富贵荣华,下降后代就可以成为狗儿板儿,贾家又何尝不是这样。贾宝玉是贵公子的时候,多少人掂住着成为宝二奶奶,当他的社会地位和狗儿一样的时候,他还会是人人争抢的目标吗?
这就是贾雨村在《红楼梦》小说结构中的作用。
下面再谈谈关于贾雨村的结局。高鄂续书中,贾雨村又因为贪污被革职了。结局不痛不痒的。现在红学中对贾雨村的判断和评价有相互矛盾的方面。一方面觉得,贾雨村在贾家败落之时,是做过落井下石的事。一种认为,贾雨村在贾家落败之时,也倒霉了。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有。但不会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在贾家落败时,贾雨村真的落井下石了,那么,他倒霉的可能性就少多了,更大的可能是出卖贾家,自保成功。但情节不会是旧的关于石呆子的扇子之类。这些事,在那个时代是正常的。贾家的落败,应该另有关节。
在贾家落败的过程中,贾雨村就算是落井下石,也算不得什么忘恩负义。因为贾家之败,必是自己有取死之道,即使贾雨村不使坏,也是在劫难逃。从贾雨村处理英莲事件上的办事逻辑来看。他应该会自保的。
贾雨村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也算不得什么忘恩负义。因为他与贾府的关系就是互相利用。并无其它。贾政身边曾经有许多清客,比如单聘仁,詹光等。他们是靠贾家吃饭的。贾家对他们有恩。但他们既没有本事救贾家,也无力害贾家。而贾雨村是有本事的人。贾府虽然帮了他,但在本质上,是因为他有办事。而且,他也为贾家办了不少事。这就是互相利用,树倒胡孙散,原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我觉得,曹雪芹的原意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写出人情冷暖。又让人说不出到底该恨谁来。
人们认为贾雨村应该倒霉,很多是受了脂批的影响。《红楼梦》第一回中,僧道二人为了度化甄士隐,曾说了一首好了歌。这个歌大多数读者都很熟悉,这里也就不抄了。针对这个《好了歌》甄士隐做了个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曾有脂批对这个《好了歌解》又做了注解。其中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一句中写道:“贾雨村一干人。”而对“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一句旁注:“柳湘莲一干人”。正是这些脂批的出现,使得一些红学研究者认为,贾雨村后来倒了霉,而柳湘莲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贾府的败落都可能与此有关。
我个人觉得是。甄士隐的《好了歌解》其中的话大都是泛指,不能确指为具体的某个人。这种把每一句都确指的解读很没意思,也没水平。脂砚斋虽然是最早评论《红楼梦》的,对其写作的情况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他的美学思想也值得肯定和研究,但是,他的思想水平和曹雪芹有巨大差距,这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掉的。因此,据此一句脂批,对贾雨村做出的判断,我是不认同的。
高鄂续的贾雨村,我觉得不咸不淡,很没有味道。我觉得,以贾雨村的性格,在贾府落败之时,落井下石以自保是很可能的。但是,后来贾兰进入仕途,或许与贾雨村保持良好的关系,受到贾雨村的帮助,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在官场上和商场上都一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双方互利下的结合。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
总的来说就是能力强,人品差,无节操。为什么说他能力强呢?一句“钗于奁内待时飞”足见其心智。还有侧面信息,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既能受聘于林家,又有如此优秀的学生足见其水平。人品差,无节操表现于获得了甄士隐的大力赞助,取了功名后又因贪腐丢官,接下来再运作谋官再弄权,周而复始留恶于名利场。有才学而无风骨,更令人可憎。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
诚谢邀请:
贾雨村应该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人物(含后八十回后),贾府由繁荣走向衰落贾雨村是重要见证人。
小说开始,贾雨村是一介书生,穷困潦倒至进京赶考的盘缠都没有,暂在葫芦庙安身,以卖字作文为生;尽管怀才不遇,但志存高远,有点自强不息的意思,是有进取心的人。
乡宦甄士隐发现贾雨村是落魄的、饱读诗书的人,他豪爽而明智, 而且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自信;曾对甄士隐说“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从他写的两首小诗来看,拥有学问绝非妄语!
社会知识肤浅的贾雨村被免职后得以进入林府,成为黛玉的老师, 他从考中进士到被免职的这段经历,也是贾雨村适应社会、显露本性的过程,且读原文:
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是自私自利的奸险小人。步入仕途的贾雨村,在官场风气的沾染下,逐渐露出了他的奸诈、狡猾的真面目,尽管才华横溢但却贪婪残酷,又依仗才学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因而无意中得罪了同僚,被参后丢了官。
是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小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贾雨村明知英莲就是昔日资助自己进京赶考的甄士隐之女,但为巴结官府,逢迎薛家,依照“护官符”的指点,眛着良心、徇私枉法,把自己恩人的女儿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有一副奸雄嘴脸。凤姐贪财,害死了一对苦命鸳鸯,脂批在评价凤姐的时候,“捎带”上了贾雨村:“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来做了官的贾雨村,与以前截然不同;他凭着自己实力,先后获得了甄士隐、林如海、贾政三人的信任和提携,一步步青云直上。
是个察言观色、辩风识向的小人!凤姐的钥匙俏丽贤淑的 平儿当着薛宝钗的面曾痛骂过:“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兹因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不择手段地抢夺了石呆子的扇子,向贾赦卖人情,妄图以贾府作为自己仕途晋升的梯子。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
谢谢邀请!让我来回答“如何评价贾雨村这个人物?”《红楼梦》乃我国古典文学之瑰宝,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但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其不仅在国内已有数以百万计的发行量,有藏、蒙、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日等十几种语种的择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并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写出不少论著,《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学术上,《红楼梦》的影响也最大,甚至还有研究《红楼梦》的专业机构、成立的总会等,人们更把研究《红楼梦》的人称为“红学家”,或一提“红学”,谁都知道此是专指《红楼梦》而言。在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研究中,却从未有“三学”、“西学”、“水学”这一说法,这一点几乎也是无人质疑的。
之于说到《红楼梦》 中“如何评价贾雨村(或为虚拟~“假雨村<假语存>言”)这个人物?”还真是一言难尽哪!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以卖文作字为生。在娇杏眼中,可知贾雨村的相貌不俗,其并不似大奸大恶之人;虽然衣衫褴褛,却掩饰不住其内在的气质和才华。他曾写过一首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由此可知,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随时准备着脱颖而出,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得乡绅甄士隐老先生的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贾雨村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某些读书人的一个完整的经历,这个经历呢,就是苦读、赶考、高中、为官、革职、复出、高升,最后枷锁扛、获罪。这就是一个读书人,做了官,最后获罪,属于这种类型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贾雨村的身上皆体现了出来。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是贾雨村为官,也就是他中了进士以后做官那个时期,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些好事的这么一个大丈夫,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地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无耻之徒!!!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
贾雨村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忘恩负义的小人,与他有交集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比如说,助他上京考试的甄士隐,请他教林黛玉读书的林如海,包括贾家。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虽然是一个配角,但是他的存在对《红楼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作者借用这样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小人物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在黑暗社会下人性在善恶之间的转换。
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贾雨村的思想有3个明显的转换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寄居葫芦庙以及之后高中进士;
第二个节点是被罢官之后;
第三个节点就是因林如海的引荐重新做官。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三个节点来看贾雨村是如何从一个有着几分清高自负的文人蜕变成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小人。
贾雨村是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在封建统治下,大户人家追求的是如何升官发财以保世代昌隆,贫苦儒生追求的是逢迎拍马以期一飞冲天。贾雨村就是一个贫苦的儒生,虽然祖上曾是官宦之家,但已经家道中落,寄居葫芦庙,靠着帮人写字画为生。渴望着通过科举这条路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吴敬梓笔下“范进”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但与“孔乙己”“范进”所不同的是贾雨村有着真才实学,有着远大的抱负,从他与甄士隐过中秋所作诗句就可以看出:“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甄士隐也是敬佩他的才学,所以赠银50两助他进考,最后得以高中进士。这个时候的贾雨村虽然囊中羞涩,但文人的清高让他并没有主动向甄士隐求助。并且在甄士隐赠银之后也没有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
“雨村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旧吃酒谈笑。”
贾雨村的表现代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视科举仕途为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为之付出一切,却又固守读书人的风骨。
经历官场浮沉,让他明白了“世人皆醉我独醒”行不通。贾雨村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一展抱负。当他考取了功名,衣锦还乡之后娶了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并且在正妻去世之后把娇杏扶正,只是因为娇杏在他落魄的时候曾给了他一个笑容。这个时候的贾雨村心里还是有着几分纯良。
然而他不懂官场上的圆滑,又有点恃才傲物,被上司参了一本,落了个丢官的下场。在丢官之后他也能够淡然处之,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直到后来遇到林如海,成了黛玉的私家先生。
因为林如海向贾政的推荐,贾雨村很快补缺。一番波折让贾雨村明白了一些道理,也才导致了后面他的转变。比如说贾雨村断薛蟠打人案。正是经历了官场上的几次沉浮,这时他也看清了那个时代官场的黑暗,“官官相护”“趋炎附势”“徇私舞弊”自己奋斗了半辈子抵不过贾府一句话的举荐。
贾雨村只是贾府手中的一颗棋子说他忘恩负义就是从他重新做官所判的第一件案子开始。这件案子给我们确定了贾雨村忘恩负义的形象,但对于这个案子我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先从贾雨村到林如海家教林黛玉读书说起。
恰逢林黛玉进京,林如海一封举荐信也随着进入了贾府。贾雨村就这样被贾政安排在应天府,一到任就接到了这桩案子。
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吗?《红楼梦》有句话“真作假时真亦假”。我们分析一下这桩案子:薛蟠是谁?是贾政的外甥,他打死了人,受害方告了一年之久。贾家与薛家也是希望早日结案的,这时刚好收到林如海的举荐信,贾雨村就成了他们了结此案的人选,所以也就有了这么一桩“糊涂案”。
换个思路来看,就算贾雨村秉公办案下场会怎么样?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能够明白,他救不了谁,也拿不下谁,他也只是一颗棋子而已。香菱的悲剧根源不在雨村。作者就是借用这一件案子来揭露官场上的黑暗,也作为一个楔子来为以后贾府的败落埋下一个伏笔。
从这以后,贾雨村的所做所为完全丧失道德底线,比如说为了石家的扇子让人家家破人亡,对贾家落井下石等等。
贾雨村的出现反应了作者对官场上做法的厌恶,也反应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崩塌的必然性,最后以“”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来作为贾雨村的结局,或者有些人会说真是大快人心,其实贾雨村是可怜的,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位悲剧人物。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物?
红楼梦》中贾雨村被脂砚斋几次怒骂奸雄。
其人象貌堂堂,文学才能出众,但是脏心烂肺。他的升官之路,就是拿人血染红顶子。
他在葫芦廟落魄之时,破衣烂衫,是甄士隐怜才不断照顾他,并且在他赴京赶考时给了他50两银子,这是当时小康之家二到三家一年的生活费。他当时装的若无其事,好象很清高。但是他连招呼都不打,连夜赶赴京城考试,一是功名心切,二是甄士隐对他已经沒用了。果然中榜、选官沒有一句回信,就是怕甄家有求于他,或要求回报。
他是怎么回报甄士隐的呢?知道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仍然让呆霸王带走,其实这时他要留下香菱还给甄家,只要免去薛蟠的死罪,贾、王两家也不会怪他。他去了封肃家,带走他的红颜知己娇杏,却连问都不问甄士隐妻子的生活,凉薄至极。
他听门子说了“护官符",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为官之道,反手把小沙弥流放了,他是绝对不允许别人知道他曾经贫穷过,受过别人的恩惠,然后藉此拿揑于他的。
贾雨村曾因为贪污和不敬上司被罢官,林如海托贾政替他复职。他平时象条狗似的巴结贾府。
知道贾赦觊觎石呆子二十几把古扇,又拿不到手时,污陷石呆子拖欠国税,把石呆子打入大牢,生死不知。家破人亡,无偿地把扇子弄到手,送给了贾赦。
后来爬到"大司马"的位子上,可知此类事情绝沒少干。已经是红顶子了。但是他仍不满足,又搭上了忠顺王,参与了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
当贾府失势时,把他自己做的事一股脑全部推在贾赦头上。导致贾府更快的衰亡。
他又升了官,但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不久,他也被下獄。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结束了他心狠手辣,善于钻营的升官天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