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春晚,古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这里的春晚,应该指的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因此,这个问题问的不是指笼统的过年,因为那个内容太多了。而是指大年三十晚上的守岁。这个问题确实插有意思的,这些年来,三十晚上一家人守在一起看春晚,包饺子,已经成了一种最常见的过年方式。可是,在没有春晚的时代呢?当我们沉浸在春晚的文化大餐之中时,可能会想起这个问题。没春晚的时候,大概是很单调的吧?其实答案未必是这样。今天有今天的快乐,过去有过去的快乐。这大概没有太多不同,只是方式不太一样了。

笔者是曾经有过没春晚时过年体验的。老家在青岛的乡下,儿时的春节记忆,有许多与现在相同的,那就是大年三十晚饭后,妈妈在家包饺子,饺子馅一般在下午就已经剁好了,面也和好了,晚上只要包就行了。儿女们要是不愿意出去玩,就和妈妈一起包。大年夜的饺子,与平时不同。馅当然是最好的,一般都是猪肉与牛肉掺在一起,再加少量的白菜,这样吃起来又香,又不至于太腻。饺子馅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糖果,大枣,粟子等等,吃到什么,代表各种吉祥,最重要的一样,饺子里会包上硬币。年夜饭的时候,谁吃到了,代表来年有钱花。

女人在家包饺子,男人不爱出去的,可以在家里和媳妇一起忙活。也可以到玩的好的朋友家,一起喝喝茶,磕上点花生瓜子,一起聊聊天。话题大概都是去年的收成,来年的打算等等。

记得当时我们村有一户人家父母亲都去世了,只留下三个孩子,我的伯父与孩子的父亲是相好的朋友。每年过年的时候,伯父总是去他家陪三个孩子一起过年。一直到吃过年夜饭之后才回到家来。很多年之后,这家的孩子提起我伯父的时候,还有一种很深的感激之情。因为,大年夜,是万家团圆的时候,伯父的到来,使他们三个孩子有了家的感觉,家的温暖。

我们那时候,还是孩子,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打着灯笼到街上放鞭炮。这种灯笼称为气死风灯。大概长的是这种样子。

四四方方的,四周是玻璃,里边放上一只煤油灯,不怕被风吹灭,称为气死风灯。春节的时候,是没有月亮的,没有电的时候,晚上是很黑的,到了街上,看不到路,就靠他照明了。

大人在家包饺子的时候,小孩子提着灯笼在外边放炮仗,可以玩很久。这就好比现在的孩子可能玩电子游戏,而以前的孩子可以在田野里捉蚂咋逮青蛙,获得的乐趣,决不比玩电子游戏少。

小伙伴们在外边如果玩够了,就会回家,当然,未必回自己家,玩的好的,到谁家去都一样,坐到炕上,听大人讲故事。后来,有了收音机之后,大家夜里也会从收音机里听听歌曲和相声。但是,不会有连续几个小时的文艺节目,我现在还记得在小伙伴家里一起听贾继光、魏兰柱说的相声。等到十点半十一点以后,家里的大人就会提醒小孩子们各回各家,准备吃年夜饺子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饺子也就是交子之意象征着去年与今年相交在子时,子时之前是上一年,之后,就是下一年了。而吃了饺子,就等于过了一年了。过了一年又等于长了一岁。那时,所有人的年龄的大小,都是以春节为界,以吃了这碗饺子为界,吃了饺子,就长了一岁了。现在,春节的这个功能已经被生日带替了,成了一个个人化的事情。而在以前,过一年,长一岁,是全体人们共同长一岁。

吃过饺子,就算进入新一年了。就要开始拜年了。孩子们要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年好,之后,便可以收获压岁钱。一般都是一块钱,多一点的会给两块。我的记忆中,吃完饺子之后,给爸妈拜完年,接着就到大伯家给大伯大妈拜年。也会收到压岁钱。之后,便可以回家睡觉,好好休息一下,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初一早上,要早早起来,给本家的长辈拜年。

没有春晚之前,大年夜大概就是这样过的。各地风俗虽有差异,大体相同。有了春晚之后,春晚成了中国人过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晚是时代前进的表现。它代表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没春晚,古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在六,七十年代,沒春晚,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后就是互相串门拉家常,谈谈一年来的事和物,小孩就是串门游玩。

没春晚,古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和自己愿意交流的人在一起分享生活。

没春晚,古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1.到现在还流传下来的

吃年夜饭,聊天

2.现在已经没有了的

文人学子选择吟诗作对,一些富豪选择安排歌姬表演节目,当官的就要陪着皇帝在宫里面看表演了

没春晚,古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正因为古代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发达的娱乐和通信,反而春节过的更丰富一些,因为很多春节的习俗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

1、准备新衣,置办新物件

(古代不管是有钱人家找人来做新衣,还是贫苦人家自己纺布制衣,都需要纯手工提前很久准备制作,如果家里人多,女性们这女工就得做好久。)

2、布置过年氛围

(这可是古代过年的重头戏,无论大户人家还是小户,有钱没钱都要郑重过年,贴春联、贴门神,打扫居室,准备花灯,准备过年制作比较复杂的吃食……这一切的一切不像现在采购就行,而是需要纯手工制作的)

3、祭祀祭祖

(过春节是礼仪大节点,“家祭无忘告乃翁”,过年这么大个事,必须祭祖先。女性要做盛大仪式的准备工作,男性要尽兴冗长而严肃的仪式,这些就要耗时不久了)

4、走亲戚访朋友

(古代人没有手机电话,社交全靠面对面沟通,所以过年期间,带上礼数走亲访友,划拳喝酒、吟诗作对、谈天说地,由于交通不够便利,一天走访一家就不错了,慢慢来吧。而且过去人更重感情,家族大亲戚多,同窗、同门、恩师、上级等各种关系网,都需要走访到位)

5、其他春节娱乐习俗

(爆竹,最早不是伸手一点就响,需要提前准备好竹筒,放在点燃的火堆上烧,直到出现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才是爆竹,放起来可谓费时费力。此外,像放花灯之类的活动,都需要纯手工制作准备,还有大量书写、绘画工作,有的玩呢。文人相见还会pk诗文,武人相见不免切磋表演一番。没有电视,聚在一起的人,每人出个才艺节目,就是一场独一无二的自娱小春晚…)

综上,古人春节还是能过的很丰富充实的😁

没春晚,古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守岁,讲讲故事,聊聊天,畅想明年的愿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