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笼络吴三桂?我们都能想到,难道闯王会想不到?
的确,我们都能想到的问题,李自成肯定可以想到,不仅想到了,李自成也确实这样做了。
公元1644年的4月份,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巨大阴影,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队顺利的渡过黄河,并从山西方向一路进军,除了一点小抵抗之外,可以说兵不血刃到达了北京城,已经忙得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丧失了难逃的绝佳机会,被困在了北京城里,并向外地驻扎的部队发出了进京勤王的诏令。
李自成的农民军
此时远在宁远防守清军的吴三桂接到诏令之后,立马回师救援,率领明朝部队中最精锐的几万关宁铁骑回防,不过这次回师走的并不快,一则是就在十几年前,同样从宁远回师的大帅袁崇焕就在救援北京后被凌迟,二则,大顺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吴三桂不得不为自己的退路做好打算,正是抱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一路走走停停,并在十几天后到达了山海关,而抵达山海关不久,吴三桂就收到了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
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和刘宗敏
对,此刻的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陷,胜利来的太突然,对于李自成来说,攻下北京实在是顺利,而进入北京之后的李自成也觉得自己顺利在望,为了慰劳士兵,李自成政权决定对北京官员实行拷掠,而对于在外的武将,尤其是吴三桂,则实行招降,并派了吴三桂的好友,新投降的明朝原总兵唐通带了四万辆白银等财物前往招降。
吴三桂
吴三桂此时在山海关,已经判断出形势,并接待唐通,投降大顺,并前往北京觐见新的君主李自成,不过在路上的时候,吴三桂听到了自己家也被拷掠,家被抄没(野史记载,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一路上从北京逃出来的士族大夫传递的消息,让吴三桂犹豫不决,加上担心自己一旦回京,前途未卜,吴三桂才会铤而走险,从投降改为对抗,回师山海关,赶跑唐通,并转而投降满清,与李自成为敌。
明末形势图
可见,李自成也是拉拢吴三桂的,只不过随着拷掠的发展,李自成已经掌控不了局势,拷掠得到无节制的发展,吴三桂一家也未能幸免,另外,顺利冲昏了李自成政权的头脑,他们觉得吴三桂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而吴三桂出于自身考虑,权衡各方利弊之后,才断然决定联合满清,对抗李自成,而并非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么简简单单。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笼络吴三桂?我们都能想到,难道闯王会想不到?
李自成起义军打下京都后,就没有实行刘邦式"约法三章"收拢民心、安抚天下的治国之策。相反,约束不了刘宗敏等人抢掠财富的山大王行径,抢夺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导致山海关大将吴三桂降而复反。
吴三桂已带兵准备投诚,半路接到父告状书,"冲冠一怒为红颜",铁下心开山海关引清兵铁骑入关。
李自成接报,亲率大军迎战吴三桂和清联军。无奈手下众多将士早已为争夺财富而马放南山,毫无激情和斗志,军心涣散,只想保住到手的财富不愿做生死一搏,接连三战,连连失利,将士有的稍一做个样子,就伺机逃跑了。最后,李自成率残兵败将一路逃奔到陕西老家。
清兵就此一路追杀,顺便美其名曰为大明复仇,占领了天下。
可怜李自成到死也不明白,一生反叛反成了为清兵做了嫁衣裳。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笼络吴三桂?我们都能想到,难道闯王会想不到?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诚邀的问题。
1644年这个春天,通过十几年把头颅绑在裤腰带奋斗的李自成和他的那帮兄弟们,终于打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皇城,坐上了朝盼暮想的金銮殿,这些胜利的队伍从上到下的想法,终于要歇一口气了。然而,这是个最危险的时期,在山海关称雄一方的吴三桂手上拥有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关宁铁骑,本来经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投降李自成,偏偏对山海关的吴三桂没有足够重视,手下大将刘宗敏甚至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其实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曾经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其中许诺只要吴三桂能够带兵归顺,不失封侯之位,吴三桂也比较心动,因为明朝灭亡后,吴三桂的处境更加艰难,关外是虎视眈眈的八旗军,而背后则是想要吃掉自己的李自成,权衡利弊之后,吴三桂还是选择投降李自成,连城池都交给李自成派来的守将唐通了,结果在半路上,吴三桂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霸占,一怒之下回到山海关,李自成得知后大怒,押着吴三桂的老父亲吴襄准备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只好与关外的多尔衮联合起来,一起将李自成打败,而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狼狈逃回北京后,仓促举行登基大典,一把火烧了武英殿,撤出北京后,在九宫山被杀!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笼络吴三桂?我们都能想到,难道闯王会想不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李自成有没有笼络吴三桂,这个问题无论野史还是正史,甚至民间传闻,都有很多的说法。我们把这些说法梳理出来,然后分析一下,哪个说法更接近史实。
李自成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北京。是日,崇祯于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唯一做的“德政”,就是隆重的安葬了崇祯皇帝,可也就仅此而已。
再之后便是各方史实都有过记载的,开始纵容手下拷掠北京城内的士绅和旧明官员,同时派出多路人员去招降各地尚未归顺的旧明官员和将领。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不是那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主。首先是拷掠士绅官员的行为,就算你缺钱也不急于一时吧?只要站住了脚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了,还差钱吗?其次是派出的招降人员,还用的是军中做法,几个传令兵带着一纸命令宣读了事,每路人马里面,甚至都没一个具有一定级别的文职人员,这换做是谁,做为旧明官员,也会产生别样心思的。这可能是因为李自成轻易的进了北京城,让他的心态产生了变化,自我膨胀了,飘飘欲仙了。在这种心态下,他认为各地的旧明官员就应该投降他,做他的臣子,一纸命令足矣,这样的命令同样也给吴三桂送去了。
那么说,李自成一时犯了糊涂,难道他的手下人里面,就没人看的出来吗?当然有,李自成手下有三个相对有名的谋士,分别是牛金星、李岩和宋献策。其中李岩和宋献策就多次对李自成劝谏,尤其是李岩,反复对李自成进行进言。可这时的李自成根本听不进去,他此时正和牛金星商量登基礼仪和登基仪式的“大事”呢,怎么能关心这些“小事”。李岩被逼无奈,只得把吴三桂拿出来和李自成说,犹其是吴三桂镇守的“宁锦防线”。这一下,李自成也醒过味来了,急忙派人招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命其给吴三桂写信,让吴三桂投降,然后让吴襄派家人给吴三桂送去,这次还是没派一个有分量的手下前往。
再说吴三桂,吴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招降令之前,还接到了崇祯皇帝令他回京勤王的圣旨。吴三桂接旨后不敢怠慢,急忙率“关宁铁骑”回京,刚走至半途又接到了李自成的招降令,听到崇祯皇帝已死,马上驻兵不前,召集手下将领商量何去何从,没等商量出来结果,吴襄的家书到了,这使吴三桂下了决心,决定投靠李自成。待行至永平时,有吴家的家人找到他,告诉他吴家被拷掠,父亲吴襄也被用刑,吴三桂忍下怒火对手下道“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等到玉田时,又听闻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抢,吴三桂犹豫了。
做为世代将门的吴三桂已经看出了李自成不是人主,江山也坐不稳,李自成在北京的大肆拷掠,把所有的士绅阶层推到了对立面,已经失去了统治基础。同时他的手下将领的家人也受到了拷掠,怨气已起,不可能再随他投靠李自成了。吴三桂当机立断,派人联系他的舅舅,已经投降满清的祖大寿,为其联络多尔衮,协商投靠满清事宜。多尔衮当然是大喜过望,答应吴三桂的条件,并拟定了为“崇祯皇帝复仇”的起兵口号。
从吴三桂心态的前后变化,不难看出。做为具备枭雄之姿的吴三桂,怎么会为了一个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呢?他是充分的分析了李自成各方面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才反李自成的。而做为生存于李自成和满清夹缝中的他,又必须投靠一方,最后只能选择比较有前途的满清。
虽然李自成也是个人物,但就其个人而言,根本不具备战略眼光和大局观,手下也没有什么高端人才,比较亮眼的李岩又被别人猜忌,最后死在他的手中。本来他能进入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就有很多因缘际会的成分,如果不是大明的天灾人祸,党争不断,人心涣散,李自成哪有机会进北京。
进了北京首先应该是稳定,他却制造动乱,忙着抢钱分女人,忙着登基做皇帝,最后虽然做了几天皇帝,又如何?终了还是命丧九宫山。这就是李自成的命运,也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结局。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笼络吴三桂?我们都能想到,难道闯王会想不到?
谢邀!李自成历史上招降过吴三桂,作为农民军起义领袖,也做过几个月的皇帝,也算个风云人物,人家不可能这点政治觉悟没有,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吴三桂成为最后一支勤王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想手握这张王牌,可是李自成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纵容部下欺男霸女,最终没能笼络住吴三桂,吴三桂最终倒向了大清的怀抱。
1644年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当他看到皇帝宝座后,感概万分,经过多年的血战沙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而崇祯帝也在这一天自尽殉国,明朝灭亡。攻占北京后的李自成,自认为已经大功告成,开始思想麻痹,贪图京城的繁华,享乐起来,封宫女为妃,纵容部下胡作非为,对明朝旧官严刑拷打,四处抄家,逼交金银,许多官员被拷打致死,这还不算,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将魔爪伸向了普通百姓。一时间,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
这些行为都反映出李自成的农民政权开始腐化蜕变,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代表百姓的利益,最终也将被百姓抛弃。
此时的吴三桂多次接到李自成的邀请,希望归顺大顺政权,可是李自成的军队蜕变,对大明官员的残忍酷刑,让吴三桂不得不深思熟虑,他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倒霉的明朝官员。
吴三桂犹豫不决,只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吴三桂怒发冲冠,毅然投向满清多尔衮。
吴三桂有一爱妾叫陈园园,色艺双全深受吴三桂的宠爱,可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被他的部下刘宗敏霸占,消息传到吴三桂那里,吴三桂大怒,受到奇耻大辱,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纠缠多日,终于决定倒向满清,献出山海关,多尔衮得以顺利入关,剑指北京。
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绞杀下,李自成的军队很快败下阵来,仓忙逃出京城,准备回他的根据地东山再起。
可是清军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派重兵全力围剿李自成,李自成的部队节节败退,1645年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被当地的农民武装杀死。从1644年称帝到1645年被追杀身亡,李自成短短一年时间经历的大起大落,让人唏嘘不已。
李自成的死亡,也算是吴三桂报了夺妻之恨的仇了。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笼络吴三桂?我们都能想到,难道闯王会想不到?
感谢诚邀。
这个问题,对于处在当时战争态势中的李自成自然是想到了,他也对吴三桂进行了笼络,可惜搞砸了,最终弄巧成拙,反而丢了江山。
我们下面来看看事情的始末,李自成是如何搞砸的。
先来了解下两主人公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事件背景明末崇祯年间,大明此刻已积弊太重,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经济衰落各类问题集中在一点爆发。尤其是军事上内忧外患最严重,内有揭竿而起的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时刻想越过山海关进军中原。
李自成的大顺军是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武装势力,在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各地将领早已对政府的统治死心,所以大顺军没有太多的阻碍,就从陕西一路攻入北京。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前,崇祯皇帝已经砍杀了嫔妃公主,自己在故宫后山树上吊死并留下悲壮的遗言: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可见崇祯帝对满朝文武的恨,已经没有人在听从皇帝指挥,敌人来袭时,直接放弃抵抗投降了。此时虽然京城已失,李自成入主称帝,但天下还是不稳的,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而夹在李自成和皇太极中间的明朝最后一只精锐部队,吴三桂的山海关守军,自然成为了势力强弱的关键,双方谁得到吴三桂谁就可以执掌天下。
所以双方都对吴三桂进行了争取。
满清方面皇太极建国后非常重视汉族臣子的使用,这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大哥吴三凤已经降清,皇太极拉拢吴三桂主要是亲情牌并许以高官厚禄。先是让祖大寿见吴三桂及众位亲族游说,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压根儿没给他机会,没让他进城。二是皇太极又向吴三桂写信,劝其投降,大概意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得认清形势,顺应历史发展,归降大清,要不松山、锦州陷落,你没有出兵救援,崇祯以后也不会给你啥好果子吃。三是自己写信没啥回音,皇太极又让吴三桂的大哥、舅舅等各路亲属给他写信劝降。吴三桂此时开始有些动摇,已经陆续开始给皇太极回信了,但仍没有带兵投诚。
大顺方面李自成入北京后,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吴三桂的重要性,决定开始拉拢,他先是释放了入城时俘虏的吴三桂父亲吴襄及吴三桂的家人,又放出了吴三桂的好友张若麒,让他去劝降吴三桂,并带去四万两白银和粮草犒劳吴军,此时吴三桂接到崇祯的命令回京勤王,可惜到了唐山一带得到了明朝已亡的消息,故驻军停滞。吴三桂见大明已经灭亡,父亲及家人还在李自成手里,自己又不愿当汉奸降清,因此只好接受了劝降。
李自成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只想接收山海关,将清军拒于关外平定天下,自己亲率六万大军直奔山海关,此时吴三桂觉得李自成的举动过于激进,为防李自成有诈,收复山海关后对自己不利,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请求清军支援。吴三桂此时还是想着归顺李自成的,只要李自成接收山海关后,顺利的释放了自己的家人,他还是不会选择降清。
就这样的微妙时刻,意外发生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后,为了维持军队的开销,对各级官员采取了助饷与追赃相结合的硬性摊派方法进行经济搜刮,为了顺利的获取金钱,起义军对各级官员、前明皇室采用了暴力征收的方式,吴襄在此时也受到严刑拷打。由于李自成军纪不严,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将,入城后对部下听之任之,他们主要的目标就在财产和美女上,尤其是他得知陈圆圆被吴襄所藏匿后,对吴襄拷打更加严重,最终掳走了陈圆圆。
这一些列的事情发生后让吴三桂敏锐地察觉到,李自成并非是一代明主,无法与其共谋大事,在自己手握重兵的时候,就放任部下毒打自己的父亲,抢占自己的妻妄,明显对自己并不重视,只是迫于满清的压力,才言和招降,一旦北方局势稳定后,自己下场肯定不会好,自己的家人也不会因自己归降而得救。基于冷静的分析后,吴三桂组织军队杀回山海关,开关迎清军入关,协助多尔衮大败李自成,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