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是有无之辩。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有与无的关系和差别。先是用轮毂。
上图中,轮子中间的木条叫辐,中心圆的部分叫毂,毂的中心开了一个孔,就是“无”。有了这个孔,车轮就可以套在车轴上,车就可以行走了。就是有车之用。
埏埴是做陶瓷的工具。做陶的时候,要用泥坯做成碗盆等器物。无论什么器物,中间必须是空的,才能盛东西,就是“用”,如果做成一个实心的坨坨,就不成器,没有器之用了。
盖房子也是一样,如果只是建了一个土堆在那儿,中间没有空的地方,也就是“无”,那就没有地方住人,无室之用。
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去打工挣了五百块钱,这是有,你有了五百块,这是利。有之以为利。你用五百块钱买了一只瓶酒,钱没了,就是无,你把钱用了,也就没了,是无,无之以为用。买来酒之后,你又“有”酒,这是你的利,有之以为利,你把酒喝了,就成了无,酒为你所用,变成了无,无之以为用。这个老子的“无之以为用”。说的是有无的关系,应该不难理解。
庄子的“无用之用”,与上述是不一样的。庄子和老子虽然合称“老庄”,他们的思想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异。老子主张无为,但他的思想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思想,只不过这个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的时代,是在战国后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庄子本人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现实是不满的。因此,他对社会政治兴趣不大,他的思想,不是专注于圣人治天下,更多的是专注于人自身的提升,追求精神的绝对自己,杀望人生能达到一种无所羁绊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逍遥。
儒家和道家都讲内圣外王,在人格修养方面,他们都讲圣人。儒家讲三立,立功、立德、立言,为百姓造福,流传后世。道家中的老子与黄帝相联,称为黄老之术,虽然不争,大概也不排斥流芳百世。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用世”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愿意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造福,为社会所用的。套用一句现代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
庄子的政治思想,是不主张用世的。所以,他说,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在《庄子逍遥游》中,他举了一些很大的例子,比如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不知其几千里的鲲等,来解说人获得绝对自由时的境界。在《逍遥游》的最后两段,庄子的老对手,老朋友惠施又出来和他辩论。惠子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大而无用。我有一棵大树,叫做“樗”树。树干拥肿,树枝卷曲,虽然立在路边,可是木匠们看都不看他。这树虽然大,可是不成材。惠子这是嘲讽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
但无用,正是庄子的追求。如果有用,不就被木匠砍吗?反而不可以得尽天年了。于是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爷,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上面的这几句话,就是无用之用。一般的大树都要做栋梁之用,这就叫有用。但是,我不愿意做栋梁,为别人挡挡风,遮遮阳不也挺好吗?这就是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在庄子是一种不愿为世所用的逃避。是一种甘愿澹泊的自保。
无用其实不是真无用。这就好像有些人没有当官并不是他没本事当,而是不愿意当。这种人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庄子是其一,陶渊明也可算一个。
这种不成材的树名叫“樗”,所以,后世文人自谦表达自己无能时,常自称“樗材”。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说,有形的东西只是实现某种功能,比方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碗可以用来盛饭。杯子和碗都属于“有”,但是这些有形的东西为什么可以实现自己的功能?则都是因为“无”,比方说杯子是空的,才能用来装水。碗是空的,才能用来盛饭。房子是空的,才能用来住人。所以有和无实际上是事物的两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庄子“无用之用”其实指的是“逍遥”,是一种不受某种特殊用处的解脱。他自己也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木匠和徒弟进山,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树,但是木匠连看都不看径直走去,小徒弟十分不解,说是这么好的木材师父为什么不感兴趣。师父告诉他,这棵树看上去很大很直,其实是一株无用之木,因为其内部早已腐朽,所以“无用”。可是庄子确认为,对于树来说,没有用才是有用,正因为我没有用,才能躲过你们的砍伐。才能保持我自己的形态。
归根结底来说,道家讲有和无,讲道和德,都是辩证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来看。就像事物的阴阳两面“负阴而抱阳”,才能“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这两个意义是不同的,虽然都涉及到了无和用,甚至后面的思想也类似,但仔细分析,意义确有不同。老子的无之以为用,本质是和道家的清虚寡欲结合起来了,人就像那只碗,头脑中如果被各种物所塞满,则无没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放空,才可以更好决策,才能有用。而庄子的无用之用,则是涉及的人生目的,手段和价值评价问题,那棵树在人的眼中是无用的,这是因为在人的眼中它是做为手段而存在的,体现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因而就是无用。只有从树自身来看,它自己的存在是做为目的而存在的,对它来讲,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可以超越其本身的存在,也就是有用,这就是无用之用,明白这一点,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步入了遗世而独立,超然而绝尘的逍遥之路~~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谢您约题。
这两句话都是指除人类以外,无被管与管的现象存在,却生存存在的兴旺发达。
比如农田里的杂草,怎么人工消除都消除不尽,而人工种植的庄稼一个伺候不到位,顾及不到不是减产就是死亡。而人养殖的动物也如此。
这就是:山.河.田.野.林.木.草.动.物微生物等等,无人管,各个生存存在的兴旺发达现象。这都是无之以为用与无用之用,也就是天不收地不管各自独立生存存在着,且兴旺发达的生存存在着的。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本指示例。
读庄子著述,其语意背景就是自然万物无管理态,而各个兴旺发达的存在状态。
读老子著述,是柔克刚强,如风与水及气,遇硬而避,遇缝而入,避实就虚的柔软现象。
只有抓住这两大语境背景才可读通读懂庄子老子。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无是更为广阔层面的借助和发挥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不说也是一种说,理解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