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对是错?
历史问题,大都很复杂,不是一个对错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司马迁为什么会为李陵辩护,他自己在《报任安书》中说的很清楚。从他自己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两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个人性格使然,二是学术思想的影响。明白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会觉得,事情本身的对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结果是必然的。司马迁必然会为李陵辩护,而他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先从性格方面分析。司马迁本质上是个文人,或者是个学究天人的学者。但他不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够临机决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决策的政治家。既然是文人,则必然会有文人的通病,或者说文人的弱点,这就是感情用事,会在许多时候感情战胜理智,使出不合时宜的事情来。苏东坡的侍妾朝云女士曾评价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此评为东坡所信服,流传后世。什么是不合时宜?当大家都认为不应该这样做的时候,他却偏偏要这样做。付出代价,也就理所当然了。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一是正直重情,感情用事,二是不合时宜。他与李陵虽说同朝为官,是同事,可是他们之间“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他们没有私人交往。司马迁对李陵的评价是:“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赵公家之难,斯已奇矣。”就是李陵这样的一个人,“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于是,司马迁为李陵做如下辩护:“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司马迁不愧是超一流的文学家,李陵作战的情况他当然是没看见的,可是,他只用百余字就把李陵血战匈奴的情形写的如在眼前,让人看了血脉贲张。
李陵的战绩,当然是事实,但是,李陵被俘降敌,也是事实。如果李陵战死,对大汉王朝来说,虽然是军事上的失败,但不影响李陵成为英雄烈士,但现在李陵投降了。这无疑给大汉王朝的军事和政治上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站在汉武帝的角度上,是不可能讨论李陵之功的。
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云龙的妻子秀芹被鬼子俘虏了。鬼子拿秀芹要挟李云龙停止攻城。最后,李云龙亲自下令向自己的妻子和城上的鬼子开炮。
秀芹和李陵的遭遇是一样的。当他们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产生冲突的时候,李陵选择了保全自己,秀芹与李云龙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李陵的被俘,就算不用付出生命,其实还有另外的选择,就是象苏武一样,坚决不投降。可是,李陵做不到。他自己在《答苏武书》中虽有解释,但面对苏武,他还是不能不有所愧悔。
李陵既然已经走上这一步,之前的所有功劳,自然是无法再提起了。这时候,骂李陵就成了正确的选择。于是,举朝之上,人人骂李陵。看到这种情况,司马迁文人的同情心油然而生。对那些落井下石之人充满鄙视,于是,便出面说了几句公道话。他这样说的目的也很明白“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既是说,在人人痛骂李陵的时候,司马迁想告诉汉武帝,李陵虽然有过,但也有功,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公正的。这样的想法,体现了他文人的天真。如果汉武帝真的功是功,过是过的评价李陵,如果消除李陵投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呢?所以,真话不是什么时间都可以说的。那些落井下石的小人也并不是不知道李陵的功劳,只是他们比司马迁“聪明”,而司马迁这时冒出来,正是所谓的不合时宜。至于“沮贰师”之类的罪名不过是一个说词而已。
对于为李陵功过,司马迁当然是明白的,并不是说他为李陵辩护了,就认为李陵没有罪过了。他自己也说:“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以上所说是司马迁性格的原因,下面再从学术思想上找点原因。从司马迁父亲的《论六家要指》可见,司马谈的思想近于道家,这与汉初黄老之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现实相符合。司马迁的思想,受他父亲影响很大,也是偏于道家。道家与儒家有个很大的不同是,儒家更加强调个人对群体的道德义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成全国家利益。所以,儒家推崇英雄烈士,注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道家更加注重个体的价值,讲求顺其自然。全性褒真。不认为个人应该为了国家群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在李陵之事发生的时候,已经到了汉武帝的后半期,此时儒家思想已经取代道家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武帝处理此事时,体现出儒家的价值取向,而司马迁评价此事的标准,体现出道家的价值取向。因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谁对谁错?永远不会有统一的答案。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上。汉武帝和司马迁都是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之间因为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可能会有矛盾,我们做为后人,在评价历史的时候,不必采取非此既彼的态度。一定要给出个结论,哪方错了。可能他们都没错!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对是错?
李陵骁勇善战,为人谦和,如果不是老年的刘彻昏庸,李陵可以成为汉朝的第二个卫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对是错?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是对的但是时机不对。
我们先看看李陵做了什么。
李陵随李广利出征匈奴,分兵5k遭遇8w匈奴军队,坚持作战直到最后一刻,李陵如果此刻自尽报国,那在历史上肯定又是悲壮的一幕,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假装投降匈奴,等到日后与汉朝军队里应外合。
我们可以知道,李陵的想法是好的,于是司马迁来为李陵求情。
司马迁首先说,我和李陵关系一般,不存在偏袒的嫌疑。其次他说,李陵这个人大气有国士之风。然后他又对皇帝详细阐述作战经过,可谓慷慨激烈。
李陵事出有因,司马迁又言辞有理,那为什么一个抄家一个宫刑呢?
那就是汉武帝本人,汉武帝是生性多疑的,你司马迁说李陵没有过错,是不是说李广利有错呢?李广利有错的话那还不是朕用错人了?居心叵测,敢拐着弯的骂朕!宫刑!
所以,司马迁为李陵求情是对的,但时机的确不对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