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记》中没有为司马错列传?

历史上司马错定巴蜀,浮江伐楚,为秦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作为司马错八世孙的司马迁却没为他列传!

谢邀。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提的不太准确。司马错是司马迁的祖上。按《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共写了十二《本记》,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但列传只有六十九篇,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它虽不以列传命名,实际上也是列传之一,它是以列传排序的。因此,《太史公自序》实际上就是司马家的家族传记。在这里,司马迁介绍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传承,司马错的情况,有简单介绍。因此,这个问题不能说司马错在《史记》中无传,而是没有为之单独列传。

为什么司马迁没有为自己的祖宗,历史上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单独列传,我想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司马错的事迹,以及他对历史的影响达不到单独立传的标准。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司马迁修史的态度是严谨的,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改变内心的标准。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不同于之前记年体的新写史方式。在二十四史之中,它也是比较独特的一部。后世修史,大都继承了司马迁记传的传统,但后世所修大都是一代之史,而司马迁所修的是一部通史,它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说起,直到汉武帝时代。时间跨度一两千年,有确切历史记年的时间,接近一千年。这么长的时间,有名的历史人物,实在是太多,不可能人人单独列传。我们可以简单举个例子。本纪中,《五帝本纪》,是五位早期五位帝王合纪。《夏本纪》《殷本纪》是夏商两朝各十几位帝王历史情况的合写。《秦本纪》也是一样。在世家中,《吴太伯世家》,是吴国的历史;《齐太公世家》是齐国的历史;韩,赵,魏等国的历史,都是合在一起写的。

除了诸候国的历史都是合在一起写的之外,人物之间在思想与学术上有相同之处的,也是合在一起写的。比如老子、庄子与韩非子是一起列传的是《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孙子与吴起是一起列传的。孔子的第子七十二贤人,是一同列传的等等。

司马错虽然很厉害,可是,他也并非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司马迁列入合传的许多人物,恐怕都要比司马错厉害,比如秦国的秦穆公,秦武公,秦襄公等,以及吴越时期的公子光,夫差,勾践,是不是都要单人列传呢?如果这样的话,史记篇幅大概要比现在多出很多了。而且,记传体的特点,是按人物写的。同一事件会在很多人物身上出现,必然造成大量重复。让人读起来失去新鲜感,很累。对此,司马迁的处理方式是,同一人物的经历,可以在不同人物传记中出现,但有详有略。减少和避免重复。

关于司马错,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应该是为秦国平定蜀地。虽然没有单独列传,他的事迹,也都记录下来了。它分别出现在《秦本纪》,《张仪列传》和《太史公自叙》中。其中,《张仪列传》的内容最丰富最详细。司马错做为司马家的名人,按说应该在《太史公自叙》中详叙他的事迹。但却出现在《张仪列传》中,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张仪是纵横家,他一生的功业是靠嘴建立的。而司马错居然能在辩论的时候把张仪打败,更能显出他的水平来。司马迁放在这儿写,当然是最恰当的。

个人感觉,司马迁的思想虽然和主流的儒家有所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留名后世应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而且,由于司马家世代为史官,使得司马迁对立言看得更重一些。《太史公自序》中,他以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之后,主要介绍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写出《史记》的情况。重点也是他写历史的原则与方法的介绍。对他自己的现实情况,反而没提。

就司马家来说,司马错可能算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和《史记》中大量被写入合传的优秀人物比起来,他也不算冤。即使和他自己的后代司马迁比,他的光辉也是稍稍差了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