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其意思是说在惊蛰节气这天如果是刮南风,虽然当天的天气暖和了,但是后期的天气可能会转冷,为了避免秧苗受到冻伤,最好是等到天气暖些的时候才下地种田。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说“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该是到了节气的天气变化,如果发生异常,那么就会影响到接下来的节气。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如此反常气象,农村老人说“大雪不冻倒春寒”。

那,“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是什么意思?如果在惊蛰节气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北风,就算已经惊蛰万物复苏的时候,天气也会冷的像冬天一样的严寒。明天3月6日惊蛰,应该是大地复苏万物萌动的节气,各种小动物也快要被雷声给吵醒了。

应该说惊蛰是一个冬春之交的节气,冷暖交替,只要天气情况良好,过罢惊蛰,北方也该春暖花开了,春意正闹,阳光不燥的,正适合人们晒暖补钙。就怕天气像娃娃脸,说变就变。农村老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顺丰就是这个时候,甚至农村老年人有说“清明不藏冬衣”的说辞,为啥?因为在清明节气还会有倒春寒的可能。

得,惊蛰就又刮北风了,北风从哪来的?自然是来自遥远的北方的一股寒流,就像是又来了一个冬天的感觉。但毕竟是春天来了,虽说早晚温差比较大些,但只要不是阴雨天,中午到下午之间的气温还是蛮高的,惊蛰前后是晒太阳的好时间。因为以后晒不成了,因为要开始春耕春播了喷打农药了。

但天无情,如果受冷空气影响,在惊蛰,清明节气都会有刮北风的可能性,然后就会带来大幅度的降温天气,就是我们说的倒春寒了,这两年,倒春寒时间似乎往后推了很多,在小麦抽穗期还会有,不得不防止这种恶劣天气对农作物的冻害。据报道,2016年3月9日,某地就发生了很严重的倒春寒天气气象异常变化,气温骤降对农作物影响很大,甚至冻伤。这就应验了农村老俗话说说的“惊蛰天冷冷半年”的说法,从初春到末春4月份,天气都是冷的,不就是冷半年的么?最受伤的就是农民的小麦,棉花和水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因此要学会“春捂”,不要过早脱去冬衣。北方还好说,还没从冬春交替中转换,但如果这股冷空气南下的话就很麻烦了,冷暖空气相搏容易造成低温连雨天气,对水稻耕作不利。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惊蛰刮一股,倒冷四十九。(这就是我们农村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农家谚语!意思就是惊蛰这天如果不刮风的话、就是一个开春暖,如果惊蛰刮风了、就会继续冷上49天)。

这也是千百年来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源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生活积累的经验而流传至现在!几乎都是准确的。也就是现代气象用语(倒春寒)。

所有的农家谚语几乎都于农耕有关!所以我们农民的日历始终使用的是农历;因为我们农耕离不开二十四节气……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一定道理。我这里是这么说的:惊蛰吹北风,重新过个冬。也即是倒春寒来了。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吹北风西北风是冷风,吹南风东南风是暖风。惊蛰吹北风是冷空气南侵,倒春寒来临了,又如过冬天一样冷。冬至到惊蛰,约75天,冬至数九,还在九九之内,是会有定寒意的。

今天就是惊蛰,3月6号,阴历正月三十,卯时,5点10分交惊蛰,真的是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气温突降了许多,俨然又回到了冬天那般冷似的,要多添衣了。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在干支历里代表二月正式到来,在阴历是代表二月的节。惊垫之意思是指春暖惊雷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春天来临,万物开始复苏生长了。而今惊蛰刮北风,是倒春寒天气,冬天复来,对春种春耕不利,要防冻保暖,对农作物有影响。依我经历,倒春寒天气年年有,但大小有不同,严重程度有别。我这里,今次估计不会严重。

有关惊蛰的谚语不少,今录几句以娱友友:

惊蛰黄莺叫,春分地皮干。(辽)

不过惊蛰节,青蛙不开口。(粤桂)

惊蛰节令慢一慢,失落一年饭。(滇)

前响惊蛰,后响拿犁。(苏)

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京)

惊蛰忙耕地,春分昼夜平。(鲁)

惊蛰快耕地,春分犁不闲。(豫)

惊蛰点瓜,遍地开花。(川)

雷打惊蛰前,农民好种田。(粤桂)

雷打惊蛰后,低田好种豆。(豫鲁)

雷打惊蛰节,二月雨不歇。(粤桂)

未蛰先雷须见冰,未蛰先雷水成堆。

惊蛰寒,秧成团;惊蛰暖,秧成圩。

惊蛰无风,冷到芒种。

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

冻惊蛰,晒清明,谷子将有大收成。

。。。。。。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今天是惊蛰了,这不,我们胶东半岛的温度也都已经在0°以上了,中午的时候都能达到10°多。惊蛰期间的气候正是出于乍暖还寒之际,所以这一早一晚还是有些冷意的。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惊蛰期间的风向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暖状况,人们常说"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等,但也是根据南北地域的不同,温差也有所不同。

在胶东半岛农村,惊蛰期间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所以农村人开始到麦田里耙地,以减少春季麦田在春风的吹拂之下水分的蒸发,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后气候逐渐变暖,万物开始复苏,野外田地里的野菜纷纷露出头,一派春天到来的景象。

但是,如果惊蛰期间,刮起了北风,根据农村老人们的经验,那往后的气温就会降低,很有可能低温的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农村的老人不轻易早早地脱下棉衣的原因,正所谓“二八月,乱穿衣”,有时候你看到一些年轻人早早脱下棉衣,而上了年纪的老人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这棉衣还是要穿一阵子,就是预防春天里突然袭来的冷天气。

遇到哪年气候反常的话,有时候到了清明前后,还会降雪呢,老人们常说的“清明不断雪”、“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等,就是属于这种极端天气。如今,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倒春寒”。

所以,在农耕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借鉴老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根据一些俗语来判断天气状况,好指导农事,以预防“倒春寒”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向来是农民春耕的标志,俗话说“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按理来说,既然都要春耕了,应该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然而实际上,“惊蛰”节气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可以说是反复无常的,在农村素来就有类似“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这种说法流传。

“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节气处于冬春交际之间,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这段时间冷暖空气交替,温度的变化非常之大,如果刮起北风的话,那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温度,就非常低了,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冬天一样,甚至还会引起倒春寒的发生,对庄稼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所以这时候,要做好田间的管理措施,及时耙地松土,防旱保墒、适时追肥,浇水、做好清沟沥水、防寒工作。

“惊蛰”节气对人们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农耕的开始,生活上对人们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民间说“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说的便是“惊蛰”节气,剧烈的温度变化很容易导致人们感冒受凉,所以大家在穿衣上还是要多加注意。

今天就是“惊蛰”节气,(2019年3月6日),我所在的地区今天便刮起了大风,温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你们那呢?

骏景——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