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之子为何会被钟会斩首示众?
钟会斩杀许仪的事情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可见此事并不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罗贯中把钟会的人物性格和处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为后来钟会失败埋下伏笔,那么钟会为何要和作为牙门将的许仪过不过去呢?结合历史事实,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钟会需要有分量的人头来震慑全军。
钟会虽然和司马昭走得近,但是钟会一直和军队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从军经历,在军中并没有嫡系,因此钟会其实并没有威望来统帅全军,他依靠的是司马昭的命令来指挥全军。为了增强钟会的威望,司马昭在洛阳举行了誓师大会,让全军认同钟会的领导地位。
威望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钟会,提高威望有两个办法:一种就是领军打胜仗,通过击败敌军来提高威望,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斩杀不遵军纪的士兵或者将领来震慑全军达到令行禁止的地步,这也可以提高威望。现在暂时没有打仗,还在行军途中,年轻气盛的钟会有些急于提高威望,他就是采取了第二种方式,那就是抓一个有威望的将领斩杀提高自己的威望。
第二,许仪其人其事。
许仪的父亲是许诸,他是曹操手下的虎将,为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曹氏家族铁杆支持,无论曹操在世还是曹丕,曹睿以及曹爽时期,许家一直都是支持曹家,但是无奈人丁单薄,势力也是日薄西山,要想重获父辈荣耀只能在军中立下战功,这次讨伐蜀汉就是一次机会。
但是许家虽然有功于王室,但是并不受司马家待见,许仪在军中也一直只是一个牙门将。许仪虽然只是一个牙门将但是在军中的威望比较高,很多人对于许仪也是非常钦佩。如果钟会拿一个这样的人头颅来震慑全军是绝好不过了。根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仪者,许褚之于,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一个威震天下的大将之子说杀就被杀了,没有丝毫犹豫,至此谁还敢不服呢?一个有威望的人头就让钟会彻底的征服了十几万大军,一本万利的买实在划算。钟会既为司马昭拔除了曹家最后在军中势力,也为自己树立了威望,即使日后回去,司马昭也不会为一个这样的人而惩罚钟会吧。
总而言之,许仪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跟着一个错误的统帅最后把自己的性命给葬送了,也确实有些冤枉。在既得罪钟会的情况又不受司马家的待见,想不死都有些困难了。
许褚之子为何会被钟会斩首示众?
谢谢邀请。
许褚是喜欢三国的朋友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是曹操身边的亲信大将,武艺超群忠心耿耿,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几次三番在危急关头救过曹操的性命,可以说是战功卓著,曹操对许褚非常信任和倚重,称他为自己的樊哙。后来的曹丕和曹睿对许褚和他的后人也非常好。
许褚死后,他的儿子许仪继承了许褚牟乡侯的爵位,在军队中当上了牙门将。但是许仪后来为什么又会被钟会所杀呢?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和邓艾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国。许仪跟随钟会一路伐蜀,大军出发后,钟会命令牙门将许仪为先锋先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钟会的大军随后通过一座桥时,因为经过的人马很多,桥面被踩出了一个大洞,钟会经过时,他的战马正好陷入了洞中,钟会因此怒不可遏,不顾众将士苦苦求情,执意将许仪当场斩首。
其实这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那么钟会为什么非要杀许仪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钟会性格阴暗孤僻,气量狭小,睚眦必报。一点没有容人之量。
二:杀鸡儆猴,借杀许仪树立钟会个人权威,震慑全军,以便以后可以独断专行。
三:许仪不是出身世家大族,杀他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因为许褚对曹魏忠心耿耿,司马家族对此颇为忌恨,钟会借此可以向司马昭表示忠心。
但是钟会的滥杀无辜也招来了大家的无声抗议,后来钟会在成都叛乱时,手下的将军和士兵们都集体反抗,钟会也最终众叛亲离身败名裂。
许褚之子为何会被钟会斩首示众?
许褚之子名为许仪,算是将门虎子,因为他的父亲跟随魏武帝曹操,征战沙场,几次把曹操愣是从阎王爷手里夺了回来,功勋显著,许褚的儿子因此也继承了当时许褚的爵位,享受先父应有的待遇,跟随钟会伐蜀期间,许仪被任命为钟会的先锋大将。
许褚这么德高望重,许仪也是名门之后了,这种人讲道理地位应该很高的,为什么钟会说把他杀了就杀了呢?钟会是怎么杀许仪的?蜀汉后期,蜀国的国力已经被连年北伐耗得油尽灯枯,阿斗就算没有三国演义里面说得那么昏庸无能,他也是无能为力了。当时曹魏的实质权力已被司马家族掌控,司马懿,司马师都已相继去世,魏国最高统治权在司马昭手里。
司马昭敏锐的看出,团灭蜀国的时刻到来了,于是派出后三国的人精,人称“张良在世”的钟会作为大军统帅,派许褚之子许仪作为钟会手下的先锋大将征伐西蜀。
要想直取蜀汉,当时必经之路就是要拿下汉中,在钟会的大军攻打汉中前面的据点的时候,许仪作为先锋大将,理应打头阵给大军开路,守关的蜀将卢逊收到情报,有魏军来袭,提前在关前的木桥两侧埋伏好了士兵,就这样钟会的大军首战就失利受挫了。
更尴尬的是,由于木桥的质量不好,是个豆腐渣工程,木桥上突然被踩出个破洞,钟会的战马瞬间就马失前蹄,被那个破洞给绊倒了,马摔倒了不要紧,钟会可就糗了,当场被摔成嘴啃泥,这给钟会气的呀。
事后钟会直接找许仪算账:“作为先锋大将为什么不把前方路况地形勘察好,就因为你玩忽职守,导致大军挫了锐气扰乱你军心,大家都说我钟会年轻无能只会纸上谈兵!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大家怎么劝都没有用,还有人拿他是许褚的儿子说事,可是钟会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给怼了回去,就这样,一代名将之后就这么被年轻刚出道没多久的钟会给弄死了。
按说许仪罪不至死啊,他武艺虽然跟他爹差很远,不过并不是窝囊废啊,当时掩护钟会等人撤退的时候还击退几十号追兵呢。
再说了,木桥出了事故,你钟会也不能赖人家许仪啊,蜀国的木桥质量不好,那是承建方的毛病,凭什么怪魏国将领啊?这不是明显强行甩锅吗?
没错,这就是外宽内忌的钟会强行甩锅,甚至还是预谋已久的强行甩锅,故意想除掉许仪。
钟会杀许仪,除了他性格使然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出于对自己当前局面的考虑蓄谋已久的。说到钟会的性格之前,先提一提他的家庭,因为儿时的成长环境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性格。钟会是曹魏时期书法大佬钟繇最小的儿子,钟繇可以说不仅仅是老来得子,甚至是快入土了才等到这个时刻,钟繇六七十岁的时候,有一天跟自己的小妾共度良宵,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让小妾怀孕的功能,于是钟会就这么诞生了。
钟会大概三四岁的时候,他父亲钟繇就驾鹤西去。我还记得吴秀波主演的《军师联盟》里面,还有钟繇和钟会一起帮着曹操审案子的桥段。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那纯属扯淡。
钟会的哥哥姐姐们,自打钟会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都在嫌弃钟会,他们觉得他们是嫡子,钟会就是个庶出,等钟繇去世了之后就没有一个待见他的,钟会就在这样一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成长的,这也就形成了钟会外宽内忌、睚眦必报、内心阴暗的性格。
钟会没出名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当时的文学家兼乐坛大佬的嵇康,嵇康压根就看不上钟会,也就对他十分傲慢,甚至之后都不再理他。钟会心里当时就拿个小本本记下来了,等到钟会被司马昭赏识,钟会立马就污蔑陷害嵇康,告他的黑状,于是司马昭可能是出于对钟会这个人才的偏袒和爱护,立即就把嵇康给处死了。
所以说,当时伐蜀的时候,守着三军将士,钟会从马上摔了下来,以他的性格当然会十分震怒,气儿也就全撒到许仪身上了,这还不够,他死了钟会才能解气。
杀许仪为了平复情绪,这只是一个小方面,最大的原因,一是杀人立威,二就是给那帮司马昭派来监视钟会的眼线看看,脱离了司马昭你们什么也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是得听我的。
钟会最开始是给司马昭当谋士的,就跟当年曹操时代的司马懿差不多,伐蜀之战是钟会第一次领兵打仗,作为一军统帅的他很年轻,才三十多岁,要是不杀鸡儆猴,恐怕不会服众,于是他要找一个合适的“杀鸡”人选,正好冒出个许仪做先锋,从钟会知道他当先锋那一刻起,他的心里暗暗一笑:“小鸡仔,你小子死期到了。”
就算没有钟会从马上摔下来这件事,照样会找许仪的麻烦,钟会完全可以找到别的一百个借口,欲加于罪,何患无辞嘛。
这个小鸡仔多完美,许仪还是许褚之子,曹魏名门之后,名义上还很高大上。把他杀了,众人心生恐惧,上级司马昭还不能治钟会的罪,毕竟许褚是曹氏手下的一把手,现在曹氏已经大权旁落名存实亡了,许仪说穿了就是挂个高大上的名而已,这不正好是适合“杀鸡”的理想对象嘛,这许褚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气得要从棺材板里跳出来。
那么震慑司马昭的眼线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钟会刚提出伐蜀方略的时候说起,钟会这个人不是个省油的灯,工于心计,善于权计,属于各种腹黑的那种,早就怀有异心,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机会,为自立做准备。
钟会伐蜀这一战略方针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他建立战功只是表象,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占领蜀国,利用蜀国的资源和人力跟司马昭抗衡从而自立一方。为了他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就想趁机榨干司马昭一把,耗掉魏国的国力,从而钟会能在蜀汉立足得更稳,他跟司马昭狮子大开口,要走了魏国大半的兵力军备器械,和足够大军吃好久的粮草,这还不够,还以“为了做出伐吴的架势,使吴国不敢来支援”为借口大肆修建了N多的战船。
那司马昭是什么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得到了司马懿真传的司马昭,能看不出来钟会那点小心思?人家司马家就是靠赢一手篡权得来的今天,能不防着你这一手?天天打大雁还能让雁啄了眼?
司马昭当然要采取措施,他派了监军卫瓘、护军胡烈作为安插在钟会身边的眼线,钟会的部将田续、庞会、丘建也都是司马昭的死忠粉。总之钟会周围处处有人盯着他,钟会也很聪明,这一招他也早就看出来了,所以说当他看到先锋大将、名门之后、对曹魏忠心不二的许仪之后,他就心生一计,就拿他的项上人头,来震慑司马昭的那帮“脑残粉”——在司马昭身边,你们是活亲爹,不在司马昭身边,你们就是一帮烂小弟。在我身边就要听我的,把我惹怒了,高干子弟我都敢杀,难不成我还怕你们???
钟会虽然说年少有为,“张良在世”,不过年轻的他跟狐狸一般的司马昭比起来还是太嫩了,最终因为和姜维自立复国计划的失败,而被乱军杀死,一代天才就这样沦为了司马昭的政治牺牲品,甚是可惜。
许褚之子为何会被钟会斩首示众?
很简单,许褚之子因为犯了错误,遇到了自信心和骄横之心正处于上升期的钟会,所以被杀。
当然了,这只是许仪被杀的借口,真实的原因就是因为许仪是许褚的儿子。
许褚的儿子叫许仪,因为钟会伐蜀时,许仪担任先锋负责修路铺桥,显然桥没修好,钟会经过时,战马陷入坑中,钟会因此而杀许仪。
当时的许仪是个牙门将军,这事可重可轻,如果要严肃军纪,可以斩杀;如果要纠正错误,可以让许仪带罪立功,或者贬官罢爵,何必杀呢?而且其父是许褚,曹操时代的名将,曹操身边有名的护卫保镖,功劳巨大,何必杀呢?
问题恰恰在这里。许褚是曹操的保镖,与曹操非常亲近,许褚的儿子从天然上就应该更加接近曹氏政权,但问题是当时的曹魏是司马昭掌权,钟会的行为,更加符合司马昭的心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钟会要杀许仪了。
但要完全明白钟会的行为,还得了解钟会的经历。
钟会出身名门士族颍川钟氏,是太傅钟繇的最小的儿子,从小就聪慧敏捷,精通玄学,出仕后受到司马懿父子的赏识,成为司马氏幕僚,协助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中的二次叛乱,在司马师去世后,阻止曹魏皇帝曹髦夺回大权,还陷害杀害了嵇康,嵇康是谁?曹操的曾孙女婿,当时的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钟会的一系列行为,都是迎合司马氏,而反对曹魏宗亲的行为,不仅如此,钟会还善于迎合司马昭,曹魏皇帝曹髦被司马昭手下贾充指使成济杀害,司马昭为了转移注意力,准备伐蜀,当时的司马昭手下大部分人都反对伐蜀,包括邓艾都反对,而唯有钟会全力支持司马昭伐蜀。
说到这里,就很容易理解钟会杀许仪的行为了,唯一不好理解的就是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钟会以一个谋士的身份首次领军就谋反,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从钟会谋反仅仅三天就被杀来看,钟会的准备完全不足,不像是长期谋划的结果,更像是临时起意。
从杀许仪,罢免诸葛绪来看,钟会在伐蜀早期的行为更像是独揽大权,而不是早有预谋。被姜难堵在剑阁时,钟会甚至有了退后人的打算,司马昭的这次伐蜀,魏国大部分都认为不会成功,要不是邓艾的奇袭阴平,估计也就是一次不成功的军事行动。
而正因为伐蜀的成功,最大功臣邓艾被诬陷,使得钟会独掌魏国18万大军,及蜀国近8万降军,让钟会的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了,钟会在伐蜀前,因为受司马氏的宠信,步步高升,朝廷大小事情,钟会都有插手,钟会的自信心和骄横之心日 渐增长,人不是一下子膨胀的,都是经历一个又一个的的过程才会膨胀得失去自我。
到钟会独掌蜀汉大权及近26万大军时,钟会临时起意,想自立为王,而姜维的说辞不过是钟会内心的想法一致罢了,若不是钟会自身的野心,姜维也不可能说的动钟会谋反,也许这才是钟会谋反的真正原因。
许褚之子为何会被钟会斩首示众?
曹操创业称王,他的‘左膀’‘右臂’辅助良多。‘左膀’是他的宗室家族中人,比如曹仁曹洪、夏侯哥俩、曹真曹休等族中兄弟子侄。‘右臂’是他信重的外姓帅才将勇,如张辽、许褚、徐晃、张郃等。这种创业构架,就是在现今很多私人企业管理层中,也多为常见。自家亲戚,最为放心,外姓英才,恩泽留之,不失为一种管理好方法。
要说曹操在“右臂”中最最信任的是谁,许褚排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许褚字仲康,安徽亳州人。容貌雄毅,勇力过人。他年轻时,世道乱,盗匪四起。为了平安,他带领村里亲族中人,建了壁坞{坞:防卫用的小堡}。时有流寇来袭,围困数日,在许褚的带领下,以少敌众,寇终不得入。后来坞内缺粮,许褚与寇匪商谈,用二十头牛换流寇的粮食。交易当日,有一头牛折回,许褚拽其尾,硬生生拖了一百多步,把牛送到寇营中。众寇大为震惊,第二天就退兵,另扰它方去了。
后来,许褚带了不少村中的宗族中人、精壮少年,投奔了曹操。许褚每战奋勇当先,斩将夺旗。曹操甚为青睐,曾说:此吾之樊哙也。把许褚比作汉初刘邦最信任的悍将樊哙。许褚也不负宠信,多次于战阵之中,不惜性命,救下曹操。官渡之战时,有曹操手下两将欲反,阴谋刺杀曹操投效袁绍。借拜见曹操欲行谋刺,恰逢许褚入帐,被许褚立喝击杀。潼关与军阀马超作战,曹操大意,被马超骑兵围住,许褚又是凭武勇,抢得小船保护曹操撤离。敌方箭发如雨,许褚一手持马鞍挡箭,一手摇橹,于万险中救出曹操。
曹操亦厚待许褚甚深,封他为关内侯,中坚将军。并且把当初跟随许褚的村中族人、精壮,全都论功,升了将军、都尉、校尉等武官职位。后来曹操亡故,许褚守灵,痛哭到吐血。可见此二人恩信非比一般。魏明帝曺叡{曹操的孙子}即位后,许褚病故,谥号为壮侯。他的儿子许仪沾光,可以世袭。
但可惜是许仪却没有享受官二代的福气,在参加伐蜀战役中,被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的钟会所杀。
钟会何许人也?司马昭第一心腹。在司马昭夺权欺压曹魏政权中,钟会已屡立其功。钟会是颍川士族之后,太傅、大书法家钟繇的幼子。标准的官宦士族之后。根据《世说新语》记载,名门公子钟会在年轻时,就与同样士族出身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有亲密交往。而他的机智才华,当时人就喻为有张良之范儿。司马昭之所以升为大司马、辅政,与曹魏抗衡,逐步夺权,钟会出谋划策,助力堪称第一。钟会宁愿在大将军司马昭府内任记室,,不接受魏朝廷任命的太仆,说明钟会是司马氏篡权魏朝的主要心腹之一。 伐蜀,就是钟会与司马昭纵论形势、共同策划的战略。
公元263年,魏国举兵攻打蜀国。钟会为帅,命令牙门将许仪{许褚之子},在前修路,自已率军跟在其后。却发生了一件意外,过桥时,战马陷入坑中。钟会大怒,定了架桥开路先锋许仪玩忽职守之罪,将许仪斩首。所属军队,无不惊恐畏惧。
不动脑的话,许仪办事不利,钟会杀之,无有过错。细思之,真的则另有政治方面的逻辑蹊跷。当时形势,司马氏与魏家第四代帝王,因为权争,已同水火。以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家派系势力基本把控了魏家朝堂势力,一代豪雄的曹操的曾孙,已无祖上曹操当年的霸气雄才。 朝堂之上,历来是几个世族官家把持,他们之间往往结盟,联姻。从而形成圈子、派系。
许仪虽为虎体鹓班之将,得到虎父功荫,但祖辈却无功业,不是世家大族。至多是官二代而已,而这种官二代,在魏都城不可胜数,放在世家大族的圈子里,号都挂不上。在司马氏专权之势下,抗争使不上劲,谄媚司马又恐负了魏家信宠之恩。只能是做好自己的职务再说。却没想到,会被钟会拿来作了严军纪、树军威的“典型”。 钟会敢于拿许仪开刀,说明司马昭势力已是权倾朝野,杀许仪,不只给自己立了军威,还无形助了司马氏一把,可以让原先的曹系人马重新考虑一下站队问题。反过来说,若魏王在世或许褚尚在,借给钟会十个胆子,他也不敢的吧。
后来钟会拿下西蜀,兵多将广,心生狂意,欲反袭中原,称尊天下。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昭击败身死,年仅四十。《三国志-钟会传》中评论钟会心大志迂{迂: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确实在理。钟会虽腹有锦绣,却行事骄狂。杀许仪,当时虽有益多,一旦自己有反心,却又成弊。曹系旧人整不了司马氏,还不借机整整你这个骄横之人。
钟会身死前,不知有没有后悔,杀许仪,帮了司马氏大忙,自己却树了暗敌。早知事情发展到自己要独大王业的份上,多多拉拢一些魏太祖曹操身边的后人了。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许褚之子为何会被钟会斩首示众?
钟会杀许褚之子许仪,一是是因为钟会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心胸狭窄,二来钟会也是想借这个机会立威。
按照《三国志》记载,在钟会伐蜀时,在经过一座桥时,桥面突然洞穿,钟会的战马陷入坑中,于是钟会将负责在前面修路的许仪斩杀。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许仪负责给大军修路,结果桥面不牢固出了事情,确实有罪,不过事情不大,许仪又是许褚之子,如果换个别人,可能就处罚一下,不过钟会这个人心胸狭窄,就没这么客气了。钟会曾经很仰慕名士嵇康,但是嵇康却不怎么理他,最后钟会借吕安案将嵇康陷害至死。由此可见,钟会这个人气量确实不怎么样,许仪在他手里犯了事,自然讨不了好。
而更重要的是,钟会要借这个机会立威。钟会很聪明,在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时,虽然他哥哥钟毓和曹爽关系很好,但是他却一直坚定不移的站在司马懿这边,后来也不断为司马家出谋划策,平定淮南三叛时也是提了很多建议,应该说他还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然而他一直是以谋士身份协助司马师等人出征,伐蜀之战还是他第一次独挡一面,所以在军中没有什么威信,而许仪这件事无疑是个好机会。许仪虽然只是一个牙门将,职务不高,但是他是功臣许褚之子,正常情况下就算有罪也应该宽大处理,现在从重直接杀了可以显示钟会执法严厉,让诸将不再敢轻视自己。从这点来说,许仪死的确实有点冤枉。
而这么做效果也确实很好,斩了许仪以后“诸军闻之,莫不震竦”,钟会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不过钟会这么做只能让部下武将对他害怕,却没有真正敬服,所以最后造反时没一个人听他的,以失败告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