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作死?努尔哈赤为何要杀死自己战功累累的亲儿子褚英呢?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关于他的死,清朝的记载,和后代中国史学家研究结果各有不同。

关于褚英的死,一般分为两种看法。一是自杀,二是努尔哈赤所杀。

一,清朝的国史《清史稿》说褚英是自缢而死。

褚英为什么要自缢呢?原来,努尔哈赤要培养接班人,于是把政事交给褚英处理,要锻炼锻炼他,结果,褚英因为性格横暴傲慢,大家都不服他,努尔哈赤只好作罢。

于是,褚英怀恨在心,一方面恨努尔哈赤,另一方面恨那些反对他的人。于是褚英就焚表告天,就是给老天爷捎封信,大体上是告诉老天爷,他要当大汗,干努尔哈赤和那些反对他的人,结果褚英这一行为被告发,努尔哈赤追究,褚英自杀。

《清史稿》认为褚英是自杀,大体上是给满清皇室遮羞而已。

二,后代国内史学家研究,认为褚英是被努尔哈赤杀死的,是父子相残。他们的证据主要有两类:

1.在大体经过上,跟《清史稿》差别不大,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别。

一方面,褚英的反对者,那些人有了具体面目,就是后金所谓的开汗五大功臣和四大贝勒。

五大功臣是努尔哈赤五个义子,四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亲子侄,由此可知,褚英的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父子斗争。

另一方面,就是五大功臣和四大贝勒跟褚英有矛盾,当然是内部权力斗争,史学家发现了矛盾的大体情况。

四大贝勒因为褚英的个性问题,就是褚英比较强势,比较横暴傲慢,都不服褚英。褚英曾经逼迫四大贝勒臣服,还要他们一起夺努尔哈赤的汗位,被四大贝勒告发。

2.清朝的一些新的史料被引用,史学家们研究发现,褚英的问题,在清朝初期多次被提及,一直到乾隆皇帝重修实录才盖棺定论。

在乾隆之前,康熙朝,九子夺嫡时,有人提到褚英旧事,说褚英被努尔哈赤治罪处死。雍正朝,雍正帝在谕旨中曾经说,褚英的后代跟八爷党掺和到一块,搅乱朝政,是为了给他们的祖宗褚英报仇。因为雍正康熙这一系的皇帝,都是皇太极的后代,褚英的后代跟他们有仇。

后代史学家引用的史料包括《清实录》《东华录》《满文老档》以及清朝各种皇家档案,比《清史稿》可信度高得多。

此外,史学家还发现,褚英跟努尔哈赤的继妃大福晋富察氏有染,据富察氏说,他以为努尔哈赤已经让褚英当接班人了,所以跟褚英走的很近,目的是努尔哈赤死后,有个依靠。

以此也可见,当时后金内部权力斗争有多么激烈,逼得后宫都开始选边站了。

儿子作死?努尔哈赤为何要杀死自己战功累累的亲儿子褚英呢?

在漫长的帝王史当中,储君看似位高权重,但其实却处在一种微妙危险的环境中,既要小心应对来自皇帝的猜忌,又要时刻警惕觊觎者的诬陷排挤,行事稍有差池便会被废或被杀。因为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而落马的储君很多,而清朝的首位储君褚英(清朝历任储君中只有胤礽获得太子的称号),便是其中的典型。

褚英是清(后金)太祖努尔哈赤的嫡长子,生母为元妃佟佳氏,与东果格格、代善都是一母所生。褚英年仅4岁时(1583年),努尔哈赤便在为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报仇的旗号下(二人均为明将李成梁“误杀”),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走上创建后金政权的道路。

努尔哈赤创业之初,实力非常弱小,而周遭的敌人却极多。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褚英很早便跟随父亲在战场上搏杀,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环境下,逐渐成长为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但同时也形成了一股执拗躁烈的性格,为他最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努尔哈赤为考验褚英的能力,便让他独自率军进攻安楚拉库。褚英当时只有19岁,接受命令后便即刻出兵,一战便攻取屯寨二十处,俘获人畜数量极多。努尔哈赤对褚英的表现极为欣慰,便进封他为贝勒,赐号“洪巴图鲁”。此后数年间,褚英在战场上屡创佳绩,最终在图们江畔的乌碣岩战役中,达到军事成就的巅峰。

当时,女真族分为三大部(建州、海西、东海),隶属于建州八部的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征程中,面对的最大阻碍,便是海西女真四部(叶赫、乌拉、辉发、哈达)。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再加上明朝的故意挑拨,四部与努尔哈赤之间和战不定,关系极度不稳定。努尔哈赤与乌拉部贝勒布占泰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的典型。

布占泰起初跟随叶赫部同努尔哈赤作战,在兵败被俘后遭到囚禁,为了活命,便向努尔哈赤表示臣服,并迎娶后者第四女穆库什为妻。不久,乌拉部贝勒满泰(布占泰之兄)被部下杀死,努尔哈赤遂派兵护送布占泰返回乌拉部,并帮助他登上贝勒之位。

布占泰即位之初对努尔哈赤表示恭顺,不仅跟建州女真正式结盟,还把自己的侄女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并把妹妹嫁给舒尔哈齐(努尔哈赤之弟)为妻。而在此之前,布占泰为巩固双方间的关系,已经迎娶舒尔哈齐的长女额实泰为妾。然而,双方间的同盟关系仅维持了数年时间,便因为争夺蜚悠城而兵戎相见。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蜚悠城主策穆特黑不堪忍受布占泰的欺凌,遣使向努尔哈赤投诚,后者闻讯后,便派褚英、代善、舒尔哈齐等前往营救。布占泰闻讯后大怒,即刻派叔父博克多率万余人前往截击,并在乌碣岩展开激战。在战斗中,心怀叵测的舒尔哈齐竟然按兵不动,致使褚英、代善只能以千余人迎战。

褚英自知没有后路可退,便亲自冲上前线跟敌军拼杀,士兵们受此鼓舞,无不舍生忘死、有进无退。结果,褚英、代善以寡胜强,击杀敌军三千余众,并阵斩博克多。经此一战,褚英威震女真各部,被努尔哈赤赐以“阿尔哈图图门”称号,并开始以储君的身份执掌国政。

然而褚英为人偏狭执拗、性情残暴,自认为战功赫赫、权势在己,便经常欺凌、压抑“开国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费扬古),与兄弟们的关系也非常糟。在这种情况下,“五大臣”因为担心褚英即位后对他们不利,便与“四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结成联盟,共同在努尔哈赤面前诬告褚英有谋逆的嫌疑,并请求将他废黜。

努尔哈赤虽然不相信褚英有谋逆之心,但考虑到他跟“五大臣”和“四贝勒”势若水火的现状,为了内部稳定考虑,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疏远、压抑褚英,并希望他能改过自新。但是对于父亲的苦衷,褚英非但不能理解,反而焚香诅咒“五大臣”和“四贝勒”,并扬言若自己重新掌权,必定会处死他们。

努尔哈赤见褚英非但没有痛改前非,反而比之前更加暴戾,便在盛怒之中做出决定,将其幽禁在高墙之中,时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两年后,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为由下令处死,年仅36岁。一代盖世名将,因为性格上的缺陷,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褚英屡有功,上委以政。不恤众,诸弟及群臣愬於上,上浸疏之。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诅咒,幽禁,是岁癸丑。越二年乙卯闰八月,死於禁所,年三十六。明人以为谏上毋背明,忤旨被谴。见《清史稿·卷二百十六》。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太祖实录》

儿子作死?努尔哈赤为何要杀死自己战功累累的亲儿子褚英呢?

自打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攻打仇人尼堪外兰算起,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经过32年的战争,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大部,是明朝在女真部落中个“代言人”,官至正二品的龙虎将军,可以说,努尔哈赤家族是煊赫一时。但之后发生的两件事,令明朝颇为震惊。一是舒尔哈齐幽禁致死;二是努尔哈赤杀了自己的长子褚英。

幽禁舒尔哈齐

作为同甘共苦打江山的两兄弟,从一无所有到富甲一方,加上战功卓著,心态有点膨胀。

  1. 因舒尔哈赤排行老三,明朝称其为三都督(努尔哈赤时任都督)。北京朝贡时,明朝是按努尔哈赤的标准,赐宴舒尔哈赤;

  2. 舒尔哈赤对朝鲜使者讲:日后若送礼物,不可将我们兄弟分出高低。

表明了舒尔哈齐要和努尔哈赤,平等地分享打下的江山。其本人也是倾向明朝的,而哥哥骨子里是“反明”的。

如此,兄弟两个政治理念的不同,产生了裂痕,在远征哈达部及乌碣岩两场战役中,舒尔哈齐因不听指挥,怯战,被剥夺了兵权,进而想率部另立山头,等于分裂后金集团。从而被努尔哈赤幽禁,郁郁而终。类似的人生轨迹也发生在,努尔哈赤长子褚英身上。

能征善战的褚英

褚英,生于万历八年(1580年),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时年三岁,是跟着父亲经过血雨腥风的。

《清史稿》记载:岁戊戌,太祖命伐安楚拉库路,取屯寨二十以归。赐号洪巴图鲁,封贝勒。

此役年仅19岁的褚英,远征安楚拉库路,夺取20多个屯寨,被赐号“洪巴图鲁”(大英雄)。“巴图鲁”意思是英雄,加上“洪”是加重分量。其后跟随叔父舒尔哈齐,在乌碣岩之战中,抵制叔父以“白光”为凶兆,要撤兵的命令,出其不意,以少胜多,因功封为“广略贝勒”。次年,褚英更是与弟弟代善率部,一举攻占了乌拉部的城池。(《清史稿》:偕贝勒阿敏伐乌喇,克宜罕山城。)

目光短浅的褚英

一方面是褚英战功卓著,一方面是努尔哈赤年老,力所不逮,需要有意识的培养接班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宣布褚英以嫡长子身份,处理国家政务。但代理国政的褚英并没有改变其心胸狭窄的缺点,眼光也太过短浅。当时的四大贝勒、五大臣等后金高层,都无法与其共事,竟然背着努尔哈赤,命令四大贝勒、五大臣:

  1. 我怎么说,你们怎么做。不要告诉努尔哈赤;

  2. 努尔哈赤死后,兄弟的财产得重新分配;
  3. 要听话,否则登上汗位,就把你们都干掉。

软硬兼施地布置了努尔哈赤身后事。言外之意,不仅盼着努尔哈赤早死,而且亟不可待地要争夺四大贝勒、五大臣的财产。这不是政治上的低能,是什么?四大贝勒、五大臣心存顾忌,但为了保命,也只能情况上报努尔哈赤。

执迷不悟的褚英

知晓情况的努尔哈赤,慎重起见,拿着每个人写好的材料,与褚英当面对质。政治上低能的褚英,倒也诚实(《满文老档》:长子答曰:我无言可辩)。虽然痛心,努尔哈赤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长子,而是将其暂时疏远。之后远征乌拉、东海的多次用兵,褚英都没随行,努尔哈赤令其闭门思过,望其回心转意。但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让努尔哈赤失望了,被“冷冻”的褚英变得丧心病狂,不再关心自己父亲、弟弟出征胜败以及生死,竟然说出:出征乌拉打败了才好,我就不让己父亲和弟弟进城了。同时,还对天焚烧,写满努尔哈赤、四大贝勒、五大臣咒语的符,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的愿望达成。

仆人因害怕,告知努尔哈赤。事情败露,褚英被逮捕。可以说,在考虑如何处置褚英的问题上,其内心是挣扎的,一边是屡立战功的长子,却又“望之不似人君”;一边是其他子侄及大臣后面的可能开创的新王朝。极具政治家魄力且年迈的努尔哈赤,两年后选择了后者,下令处死了褚英。(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

后记

生产力还处在原始部落阶段的努尔哈赤家族,拥有英勇善战的优点,可也“汉化”有限,即受汉人经典理念影响有限,据说努尔哈赤最喜欢看得是《三国演义》。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拥有勇、刚的特点而不以学习来修正,便会胡作非为(乱),狂妄自大(狂)。无论是褚英之前的舒尔哈齐,还是褚英之后的阿济格,以及褚英都体现了这一特质。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儿子作死?努尔哈赤为何要杀死自己战功累累的亲儿子褚英呢?

帝王之家,除了亲缘关系,还结成了各种政治关系,内部争斗时有发生,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外战争,努尔哈赤的家庭就是如此。

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努尔哈赤一家同甘共苦,一致对外。在消灭完部分敌人,逐渐壮大的时候,家族势力也开始膨胀,最终酿成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扳倒舒尔哈齐后,努尔哈赤又亲自除掉了亲生儿子褚英。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所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褚英出生时,努尔哈赤处于起兵前夕,处境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就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不过事情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褚英从小见惯了刀光剑影,加上长辈的栽培,长大后骁勇善战,富有谋略。

十八岁时,褚英便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还创造了一系列战绩。征战安楚拉库路,凯旋后还被赐号洪巴图鲁,封贝勒。巴图鲁是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前面特加“洪”字,以增加其分量,区别于其他。

后来,褚英作为副将随叔父舒尔哈齐出征,参加乌碣岩之战。舒尔哈齐比较迷信,看天象不好,准备中途班师回朝。褚英坚决反对,并出其不意,以少胜多,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译为“广略”,史称广略贝勒。次年,褚英再次告捷,一举攻下乌拉部的宜罕山城。年轻的褚英已经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武精神,为统一女真各部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努尔哈赤赏识。

除了军事才干,努尔哈赤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期待着能够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但他过于自负,性情孤傲,心胸狭隘,报复心强,又容不下他人意见。

随着事业蒸蒸日上,努尔哈赤也越来越老,但军政事务也越来越多,他便有意让褚英代为处理政务。努尔哈赤的儿子很多,为何偏偏选中褚英呢?

一、褚英作为长子又有战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顺理成章。如果选择其他小贝勒,褚英作为兄长,力量又强,势必不服,容易出乱。

二、进一步考察褚英的才能,看看他是否是合格的人君之选,也试探一下其他各方的反应。

作为父亲,努尔哈赤希望褚英能够在辅政时改掉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褚英只是军事人才,并非政治家,努尔哈赤对他的期待纯属一厢情愿。褚英不仅没有克服自身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他代理朝政后,处事不公,心术不正,对兄弟傲慢无礼。

代善等四大贝勒,皆为努尔哈赤所倚重之人,都无法同褚英共事。更糟糕的是,褚英竟瞒着努尔哈赤,要求四大贝勒与自己一起对天发誓,逼他们只对自己忠心。

同时,褚英还威胁兄弟以及“五大臣”,将来继位后要重新分配财产,凡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都会被清理。“五大臣”即努尔哈赤所“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汗、何合里、安费扬古。他们早年追随努尔哈赤,功勋卓著,地位崇高。褚英倒行逆施,自然难以服众。

四大贝勒与满清“五大臣”受到褚英的威胁,于是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努尔哈赤让他们每人写一份材料。他们各写文书,控告褚英的罪名是:

一、拨弄是非,让“四大贝勒”、“五大臣”关系不和睦;

二、扬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三、声称要索取诸弟的钱财。

努尔哈赤为了慎重考虑,还是给了褚英申诉的机会。但褚英表示无话可说,实际上就是承认自己的罪行。努尔哈赤对此深表失望,权衡利弊得失后,毅然决然地站在四大贝勒一方。从此以后,努尔哈赤对褚英日渐疏远,征讨乌拉、出兵东海,多次征战也没派遣褚英,只是命令他留在家中,相当于解除了他的权力。

褚英不知悔改,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努尔哈赤的处分也不服,多次表达不满情绪。失去权力,让他产生怨恨,怨恨一旦产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褚英不仅不关心父亲打仗的胜败,反而将诅咒父亲、四大贝勒、五大臣的咒语写在纸上,对天焚烧,祈祷上天让他们打败仗。

褚英的狂言乱语,令他的仆从也感到害怕。有一个仆从,因担心被处死而自尽。这也让另外几个仆从感到恐惧,觉得跟着褚英随时会丢掉小命,于是,他们商议之后,主动向努尔哈赤告发:

“贝勒(褚英)要我们同他一起死,是事实;汗出征乌拉,贝勒书写咒语对天焚烧,也是事实。还说了很多坏话,也都是事实——《满文老档》”

努尔哈赤对褚英的表现失望透顶,第二次征乌拉回来后,将褚英囚禁于高墙之中。

经过两年的考虑,努尔哈赤觉得,褚英不适合继承大位,而且报复心理重,只要让他活着,随时都有可能反扑,必然对事业不利。“若是怜惜一个儿子,将会危及大国、众子,及大臣们。”

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从大局出发,见褚英毫无悔改,将其处死。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就这样结束36岁的人生。

大义灭亲,处死褚英,表现了努尔哈赤政治家的魄力。如果只是普通家庭的财产争夺,断不至于此。但是,努尔哈赤以及家人是金字塔尖的人物,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后金的走向。如果让能量巨大又品行不好的人存在,势必阻拦事业发展。

褚英的去世,标志着努尔哈赤第一次立储的失败,也给了其他人争夺储位的机会。此后,努尔哈赤一直没有明确谁是继承人。不明确,就代表很多人都有机会,后金内部的储位争夺由此更加激烈,这既是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也是家庭内部的利益争夺。

秋媚说:努尔哈赤清理褚英,主要出发点是后金的公事。褚英不是第一个权力牺牲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败者”,满清这种因嫡位而相互伤害的“宫斗剧”,后来不断地重复。

儿子作死?努尔哈赤为何要杀死自己战功累累的亲儿子褚英呢?

谢邀。公元1615年,也就是大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下令处死已经被自己囚禁了2年之久的亲儿子褚英,褚英死去时年仅36岁。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努尔哈赤杀掉自己亲儿子的这一举动,在辽东地区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日后的史学家感到惊奇。

不过,长安不是一天建成的,努尔哈赤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想杀掉自己这个儿子,相反,他曾给予过褚英莫大的信任和期望。但只不过,这一手好牌,被褚英打得稀烂,最后落得个身死人灭的下场。

赫赫战功的风光

努尔哈赤出生于1559年,在21岁的时候,也就是1580年,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褚英,在明将李成梁的扶持下,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女真各部,打造一个统一的辽东。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褚英可谓是骁勇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女真,主要分为三大部,以爱新觉罗氏为首的建州部,以乌拉那拉氏为首的海西部,以及东边的东海部,也叫野人女真。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年仅18岁的褚英率领仅1000人进攻东海女真安楚拉库部。在褚英的带领下,这1000人勇猛异常,横扫安楚拉库部20多屯寨,共掠获人畜万余。

这一战,褚英崭露头角,光芒闪耀,可谓是一个迷你版的霍去病。努尔哈赤看到自己儿子这么有出息,也非常高兴,在褚英战胜归来之后,努尔哈赤大摆宴席,并赐予褚英“洪巴图鲁”的称号,在女真语境里面,这就是“勇士”的意思,极具荣耀。

此后,褚英多次领兵出击,屡立战功。在乌碣岩大战中,褚英、代善(努尔哈赤另外一个儿子,也是骁勇善战,战功颇多)各率500兵两面夹击士兵过万的乌拉那拉部。

他俩靠着打鸡血一般的昂扬斗志,以少胜多,击败了乌拉那拉部,乌拉兵抱头鼠窜。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乌拉那拉部统兵大将博克多父子当场被斩杀,常朱父子和户力布3个贝勒全部被活捉。乌拉兵死伤3000余人,褚英和代善斩获马5000匹,甲3000副,建州女真部的实力获得大大的增强。

此战之后,褚英的声望到达了极点,隐隐有了一种继承女真汗位舍我其谁的态势。而努尔哈赤也越来越器重自己这个长子,开始委任国事让他练手。

但事情坏就坏在这个练手上。

灭亡之前的疯狂

公元1612年,也就是万历40年,努尔哈赤正式授命褚英代理国政,如果不出意外,褚英就是下一任建州女真的大汗了,日后带领女真人入主中原,享受无尽荣耀的,就是他了。

努尔哈赤除了褚英这个出色的儿子,还有4个儿子也很厉害,他们在历史上也很有名,这4个儿子分别是代善、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儿)、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个个都骁勇善战,手握重兵,在之后满清入主中原的军事行动中,他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褚英这4个兄弟,当时建州部落中还有5大臣,也非常有权势,他们分别是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

费英东是努尔哈赤亲授一等大臣,娶努尔哈赤孙女为妻;额亦都娶努尔哈赤的庶女为妻;何和里取努尔哈赤嫡女为妻;扈尔汉为努尔哈赤的养子;安费扬古,努尔哈赤赐为“硕翁科罗”称号。这5个人,要么是努尔哈赤女婿,要么是跟着努尔哈赤一路走来的得力心腹,都是女真部落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努尔哈赤本人有足够的威信能够统领这些人,但褚英就不一样了,4子5大臣,大部分是平视褚英的,而且有些人还并不认可褚英作为储君主理国事。

面对这种情况,褚英没有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用成绩来威服众人,而是选择了最差劲的一个方法,妄图使用自己刚刚到手的权力,迫使大家屈服。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当朝不久,褚英就强迫4子5大臣对天发誓,效忠于他,这在建州部落的文化里,就是滴血认主了,此后一辈子给主子做牛做马都是应该的。

四子五大臣如何能接受?于是就联名向努尔哈赤告状了,《满文老档》记载:

四弟、五大臣相议曰:汗不知我等如此苦难,若告汗,畏执政之阿尔哈图图门。不告,我等生存之本意何在矣。彼云:汗若死后,不养我等,我等生计断矣。即死,亦将此苦难告汗”。

向努尔哈赤告状,已经成了四子五大臣的求生存之举,可见当时情况的胶着与恶劣。四子五大臣直接发话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没了褚英可以,没了这些肱骨之臣,努尔哈赤还真玩不转,而且褚英确实也做得过分了。收到告状后不久,努尔哈赤就收回了对褚英的委任领,同时还收回了赐给褚英的土地、牛羊和人口。

此举让褚英觉得遭受了莫大的耻辱,整个人心态直接崩了,陷入疯狂,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当年秋天和第二年春天,努尔哈赤两次亲征乌拉那拉部,褚英留守大后方,却在后方行诅咒之事,被手下之人告发,彻底惹怒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旋即将之软禁,软禁2年之后,褚英毫无悔改之意,整个人也已经废掉了,努尔哈赤直接下令将其杀掉,时年36岁。

尾声

1626年,也就是褚英死去之后第九年,努尔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相比他的哥哥褚英,就聪明多了,建州各大势力,在他的手下达到了均衡,最后一举入主中原,创下满清近300年的江山。

儿子作死?努尔哈赤为何要杀死自己战功累累的亲儿子褚英呢?

英勇有余,情商太低!

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是汗位的继承人。但却和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不和,这就说明做人真有问题,否则怎么会大家一致说你不好!

辽阳战役,褚英因贪杯误事,被告发,按理说应当自我反省,承认错误。他却四处放狠话,继位后要收拾五大臣及兄弟,并焚香诅咒他们,被再次告发。

努尔哈赤是开国之君,当然分得清一个儿子和整个江山哪个重要,所以毫不犹豫处死褚英,省得给帝国留下后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