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电光石火”说成“电光火石”的都是什么人?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出了个叫“释道原”的作者,他的身份不详,但他的《景德传灯录》却诞生了“枯木逢春”、“电光石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成语。

《景德传灯录》是一部佛教禅宗的史书,一般被人们称为“传灯录”或者《佛祖同参集》。书中按照禅宗法师的传承脉络,录入了一大批禅师的偈诗、箴歌和各种打机锋的言语。

“电光石火”正是从书中一个蕴含了机语的禅师故事中得来,它出处在“唐州保寿匡祐禅师”一章中: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近前来,近前来。’僧近前,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尘劫。’

所以,说电光石火其实也不对,非要抠字眼,原出处说的是“石火电光”。

但是呢,我们也不能说错,词语总是要顺嘴读的,中国词汇中翻过来倒过去的现象太多了,只要意思传达的清楚且没有改变和产生歧义,那就没毛病。

那么“电光石火”和“电光火石”有问题没有呢?

放在咬文嚼字的标准上,那肯定是有毛病的,这是个细节错误,不应该被人粗心学习并将错就错。

但我个人认为,从词性上来看,这是没甚毛病的,因为总体意思没有大的改变,保持了其一致性。

上图.看看“石火电光”而已,这是现代镁棒

“石火”是什么东西呢?它指的是燧石,也就是古代的打火石。过去的人用这东西点燃灶膛或放在枪械上点燃燧发枪的火药池。

打火石发出的光芒只有一瞬,消逝得非常快,故而称“火石电光”。

当然,禅师的这个话是个机锋,其中蕴含了不少东西,他主要想要表达的其实是《金刚经》里那句话的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苦短,美好的东西到头来都如梦幻中想象的泡影,它们会如早晨的露珠般顷刻间消逝,又好像电光一样刹那间就没有了。

这是一种融合了中国本土思想的佛教思想,禅宗正是如此才获得了大发展,其也构成了禅宗喜欢“顿悟”的习性。

类似的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知北游》中就有说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从字词的意思来说,“电光石火”和“电光火石”其实没区别,“火石”是“石火”的倒装,即便当原意用也没有毛病,人们都知道是燧石打出的光。

从内涵的意思来说,“电光石火”和“电光火石”也没有区别,它们不过是佛教引人顿悟的一种形容词罢了。

当然,还是得承认,现在许多人确实是学错了,并没有注意“电光石火”和“电光火石”的区别,也没有去深究其中的意义。关于这点其实也没必要去故意抨击人和问询“都是什么人”,错则改之,无错勉之。

那些把“电光石火”说成“电光火石”的都是什么人?

滴水石穿,水滴石穿。可能方便念吧,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包括错误,所谓古人的通假字不就是错别字么?现代的很多词语不管是书写还是读音,几百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都是不同的,为什么读着读着变了,其实就是读错了,后来这么说的人多了也就对了。

那些把“电光石火”说成“电光火石”的都是什么人?

把“明日黄花”说成“昨日黄花”的又都是什么人呢?

而且恐怕现在都没几个人知道,明日黄花才是那个正确的成语,不知谁人何时开始,口误说成了昨日黄花,说着说着就把它当真了。

而且不止是普通人这么说,有些电视、网络媒体都这么说,根本没人去考究一下到底是对是错。

那些把“电光石火”说成“电光火石”的都是什么人?

电光火石好像更顺的样子

那些把“电光石火”说成“电光火石”的都是什么人?

不是什么人,就是日常大家都这么用产生了惯性。我一个纯文科、新闻系毕业、日常也是文字工作多一些的人,也是第一次见你这种说法,查一下百度的确是。

但私以为没必要纠结这些书面语和日常用语必须一致,很多词汇都在时代发展下,摒弃了原有的意思、读音、写法,根据新的习惯、认知来重新定义了,有的甚至怎么方便怎么来,将错就错,最常见的就是古文里的通假字,学者知道来龙去脉就行了,普通人就当“固定搭配”和“约定俗成”用,没毛病。

那些把“电光石火”说成“电光火石”的都是什么人?

玩精灵宝可梦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