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战中,战意可以胜过技巧吗?

正所谓“骁勇善战”,勇气与技巧本是一对双生子,你离开了谁都不行,空有勇烈却愚笨的人会被对手戏弄,光有技巧却怯懦胆颤的人可能战场上连武器都握不紧。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的看待。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的古话。出自太史公的《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是一段秦国攻伐韩国的故事,相信看过这个故事,就会对战意的作用有一个认识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秦军攻打韩国,军队挺进到了山西和顺(阏与)。当时另一个超级大国赵国想去帮一把韩国,扯秦国的后腿。于是赵王找廉颇问:“这队友能救吗?”。

廉颇回答:“救个腿啊!那么远还隔着地形,等过去他家早让人推了”。

赵王又招来乐乘问这个事情,结果乐乘回答:“这还能救?跑毒圈看人家吃鸡吗?死了这条心吧!”。

但不甘心的赵王特别想插手这件事,想到能给秦国添堵就百爪挠心,于是把赵奢拽过来问怎么整。

赵奢回答:“麻蛋!不就是峡谷柔情么!ADC还能绕路?这就像洞里两只老鼠打架,谁狠谁才能过去。”

赵王一听:“大善!”便让赵奢当率军救援韩国。

当赵奢带着军队遇到秦军时,他率军毫无畏惧的与秦军对战,双方争夺一座北山,赵奢说:“先上的胜,后上的败!”于是奋勇向前的赵军率先冲上山头,秦军被打得四散而逃。

这一战让秦灭赵的脚步推迟了8年之后的长平之战,赵奢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而两个老鼠的决斗(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也成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由来。

战国争霸,秦军的战力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在赵奢阏与之战大破秦军之前,赵国已经败过好几场了,吃过秦军不少的瘪。可以说如果没有赵奢的规划和一路上对赵军士气的鼓舞,以及赵国军人拼了命的奋勇争先,这场仗很可能就会如廉颇和乐乘两个积年老将说的那样失败。

不可否认,战斗技能是军人的保命符和胜利之本,一支不会打仗、不懂得战争的军队是低能的。但如果没有勇气、没有胆色与强大的敌人拼搏,你纵然有千般技巧,又怎能与敌一战呢?这样的部队只能是耍弄奇技淫巧,没有与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勇烈之气,顶多打打顺风仗,顺带耍耍横,一旦碰到楞的、不要命的,很可能就是凄惨的收场。

别的不说,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靠的就是敢于牺牲的血勇之气,硬生生的将德军的大攻势给生生拖黄。在普罗霍夫卡,如果没有红军官兵不要命的装甲反冲击,用车撞车的战术扛到援军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很可能就将改写一段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靠勇气无法改变的情况,比如那些武器装备差异太大的时候,勇气根本无法抵挡住铁雨,对面也不需要讲究什么太多技巧,装备让一切变成了最简单的屠杀。

但是老王总不想干那些和稀泥的事,在勇气和技巧的问题上,我大体还是更偏向于勇气。毕竟技巧是可以学来的,勇气却往往没那么好磨练。假设战场上双方拥有的装备一样,那么当然是拥有战意的一方稳胜。所谓“军无战心”,正是先人对无战意军队的最佳解读。很多情况下,战意是决定一切的,人员数量、技战术水平、装备、地势优劣等等都可以被战意所抵消,这既是《亮剑》中李云龙所提出的“逢敌必亮剑”理论的核心。

不过,有些时候真的不仅仅是勇气,你说对么?

在实战中,战意可以胜过技巧吗?

战意昂扬在双方技术装备差不多的时候或可一战,但一旦技术出现代差那就没什么卵用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860年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铁骑精锐三万多人,对英法联军发起最惨烈的冲锋。当时的蒙古铁骑战意不可以说不昂扬,冲锋起来舍生忘死。但在英法联军火枪阵面前毫无办法,骑兵始终没能冲进火枪阵中。经此一役,蒙古铁骑几乎全军覆没,僧格林沁也差一点自杀殉国。要不是咸丰皇帝圣旨来了,让僧王不要“以国家依赖之身,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真的就没蒙古铁骑什么事了。

所以说,有时候在战场上不怕死是没什么用的。真打算跟吴国三千死士阵前自刎那样把敌人吓傻,怕是再难实现了。

在实战中,战意可以胜过技巧吗?

不能,士气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在掌握作战技巧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来,没有战斗技巧的士兵拥有高的士气就如同一群愤怒的平民。

在实战中,战意可以胜过技巧吗?

我觉着这东西跟技巧不好对比,都不是一种级别的,技巧有形,站意无形,一般,战意别人感受不到

在实战中,战意可以胜过技巧吗?

起到一定的作用,抗战如果没有高昂的战意,也是很难打赢,如果在装备各方面相当的情况下,个人觉得战意的高低可以左右战争胜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