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长征主要的问题为:军事战斗、政治思想、艰险跋涉、民族问题上。
军事战斗,主要体现为长征中的一系列突围、攻关、摆脱追杀的战斗。
红军的长征动机,本就是经受不住蒋介石的连续高强度围剿而做出的选择,从瑞金的大转移开始,就伴随着不断的战斗。
据统计,长征期间红军共战斗600多次,其中,师级别以上的战斗达到120多次,牺牲极多,无数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的战场上。
长征前期最惨烈的一战为“湘江战役”,这场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发生的大战役差点将中央红军灭亡;江西出发的8.6万部队遭到30万蒋军围剿,在湖南道县与广西全州交界的湘江河段发生战斗,最后仅剩3万人突围。
因为错误的大搬家式转移思想,红军为保护一些书籍、文件、家当消耗了大量的人命,被总结为“挑着担子送死”。
为掩护主力撤退,作为后卫的红34师自政委程翠林以下尽数拼光,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后趁机自掏肠子自尽,年仅29岁。
其中也有被毛泽东称为此生“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1935年初,在毛泽东的战略指挥下,红军甩开了没用的大包袱,开始轻装前进,不断灵活游移于云贵川边境的赤水河一代,在3个月的时间里,于40万敌军丛中左突右闪,将蒋军活生生拖成了吊在屁股后面的狗,最终逆转了自长征以来的极度不利局势,也证明了遵义会议和毛泽东领导的正确性。
(注:神来之笔,为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时,毛泽东描述四渡赤水时说出的)
知名度最广的长征战斗应该是“大渡河之战”,此战红军兵分两路,一路红1团于1934年5月24-25日于安顺场以木船强渡大渡河。
另一路红4团于5月29日沿大渡河西岸急速行军,两天飞奔320里(160公里)山路,随后以22勇士为突击队,攀援铁索和零落的木板攻占泸定桥和泸定城,彻底突破了天险,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
最后还有被称为“长征第四阶段”的西路军西征。因为政治问题,过完草地的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分裂,红30军,红9军,红5军等2.1万余人渡过黄河向西部进发(其中非战斗人员9000),但由于西北群众基础恶劣,马步芳等民族军阀肆虐,导致西路军始终难以扎根当地。
西路红军奋战4个月,历经干柴洼、古浪、永昌、高台、倪家营子、三道流沟等血战,击毙马匪5.5万余人,一直打到1937年,最终因弹尽粮绝全军覆没,7000余主战人员战死。
马步芳等匪军俘虏了1.3万红军,随后对其展开大规模的虐杀,根据当事者描述,马匪或用马刀、军用镐砍杀,或活埋、火烧,不少红军战士被剖腹抽肠,还有人被愚昧的当地人剖胆做药,被杀死的红军用木桩戳在路边,一路都是。
马匪军在西宁虐杀了6000红军,随后又在张掖杀死了3200多,还瓜分了1300名女红军,她们遭遇了惨无人道的对待,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当事人的苦诉,恨不能将马匪剁为肉糜!
直到1949年,挺进西北的解放军才将马匪势力彻底根除,亦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匪首马步芳居然逃到了沙特阿拉伯,这些年甚至被有些人拿来搞什么国宝老宅民俗博物馆,真的是令人相当愤恨。
政治思想的困难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路线方针的问题上。因为李德、博古等人的瞎指挥、肃反,红军优势丧尽,不得不进行长征,紧接着又因为错误的转移策略几乎流尽鲜血。
幸好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树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战略,再加上四渡赤水,这才让红军队伍转危为安。
另一方面,张国焘也搞出了“另立中央”的错误行为,反对中央红军北上陕北的决定,对西路军的全军覆没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当然,长征最艰苦的地方还在于其艰苦的跋涉,作为一支疲敝之师,红军硬是用脚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最艰难的当属“爬雪山、过草地”。
所谓雪山,主要指的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南部的“夹金山”,此地距成都仅250公里,海拔4114米,以陡峭山高、氧气稀薄、寒冷难越闻名,今天已成为原始生态保护区,有川金丝猴、大熊猫等野生动物。
红军翻越的便是这样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雪山,他们在严重缺乏热量、食水、御寒物,身体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硬是跨过了夹金山,实现了红1、红4方面军的会师。
实际上,红军在翻越夹金山前,已经翻越了至少4座大雪山,如红军棚子、大神台、易利河卡子、日多沃卡子、木梳寨卡子、巴朗山、虹桥山、鹧鸪山等等。
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翻越雪山达到70多座,夹金山在其中也就算个“弟弟”,这种超人般的运动能力足令贝爷、挨饿德跪汗,其牺牲之大也令人动容。
过草地则是另一桩惨痛的行军历程,在过草地之前,会师的红军组成了混合编队,分为左、右两路红军北上。
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的右路军于1935年8月21日过草地,他们于8月26日走出草地,用时6天。
草地带走的红军战士人数相当大,红1方面军2万人的部队损失6207人,仅剩1.3万人。红2方面军1.6万人损失3092人,剩1.3万人。
而左路的张国焘部队则迟迟不动,在9月才开始进入草地,随后他们又被张国焘命令停止待命,迟迟才穿越草地。
随后张国焘密电徐向前、陈昌浩等,要求其带队南下,展开“党内斗争”,迫使红1、红3军为避免内讧北上。然后张国焘命令左路军一部和右路军的第4、30军南下,这让他们穿越了第二次草地。
1936年7月,为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的4、30军第三次穿越草地,前往甘孜,这次也是距离最长,最艰苦的一次草地远征,750公里的距离,整整一个月才走完,红2、4方面军在8月才抵达班佑地区。
这三趟折腾,消耗了至少14000名红军战士的生命,尤其是第三次穿越草地,7000人就这样白白倒下了。
笔者小时候院子里面还有几位老红军,他们讲述的过草地故事更加心酸和富有细节,当年还是小战士的他,捡到个马粪都像看到宝贝一样,放水里洗一洗,捞出里面的渣滓就往嘴里塞。什么野菜、皮带?根本就没有那些东西吃。
二万五千里长征,倒下的英魂无数,也铸就了一支钢铁的军队和政治力量。对今天的人而言,仅仅穿着耐克鞋,塞着巧克力走完一段长征路,实在体会不出来什么艰难险阻,但哪怕从文字上,我们也应该对这些迈向理想的战士带有一些敬意。
感慨过后再看看,在长征的艰难困苦面前,今天美国的刁难、封锁,什么光刻机之殇,芯片之障,又算的了什么呢?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100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其中50万军队用来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步步逼来。此时,以搏古为首的中共中央坚决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根本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奥托•布劳恩(中国名李德),采取阵地战和短促出击等战法,高喊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与国民党军硬碰硬、拼消耗,到1934年10月战争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眼看巳无法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撒出根据地、向湘西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二、六军团汇合的决定。10月10日,红军8.6万人从江西瑞金、雩都,福建的长汀、宁化开始转移,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就此开始。那么,红军在长征中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一、长征首先面临的困难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中央继续处于领导地位,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将走向绝路。事实证明,在博古的错误领导加上李德的瞎指挥,中央红军不顾国民党军的层层布防,强行向湘西方向准备与二、六军团汇合,导致红军经湘江一仗,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如果不改变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既定目标,中央红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随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的召开,中央终于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向贵州进军的建议,特别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改组,解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使中国革命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解除了长征中的最大困难。
二、长征前将士对前途的渺茫,出发前仓促间大量地扩红,使得部队上下普遍笼罩着悲观主义情绪,加上大批新兵未经训练,使新建立的军团战斗力低下,无法面对残酷的战斗。这些问题在湘江一役明显地表现出来,这场战役损失的5万多战士当中,有相当部分是溃散所导致。如于1934年9月21日组建的红八军团,本有10000余人,但因行动迟缓,一直拖在大部队后面,到湘江边时仅剩600余人,后来中央被迫撒销了八军团编制。经湘江血战,剩下的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部队,加上后来红军战略目标的改变和经过在遵义等地战斗的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官兵逐步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振作精神,向着新的战略目的地前进。
三、如何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是红军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对国民党军铁桶般的碉堡群,红军大部队首先走的是经过广东边境的路线,幸好之前红军已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定下秘密协定,广东军阀部队只是组织了象征性的拦截,并未过多为难红军。过广东边境后,红军逐渐钻入蒋介石事先布置好的口袋,如果再坚持与二、六军团汇合的原订计划,中央红军将有被围歼的危险。经过乌江、娄山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突被腊子口等一路征战,中央红军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汇合。
四、战略转移目标的最终确定,是经过敌情的不断变化才最终完成的。1934年7月下旬,中央命令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向湖南中部移动,目的是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汇合,也是为中央红军今后的战略转移寻找一条通道。红六军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于是年10月最终完成了与红二军团会师的任务。中共中央由此把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目标确定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汇合。由于蒋介石巳清楚地判断出中央红军的战略意图,数十万大军正张网以待。随着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改变了战略转移的目标,解除了中央红军被围歼的危险。
五、面对外线作战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央红军能否完成最后的战略目标,部队的后勤保障是一大难题。中央红军在出发前准备了大量的银元等,途中散发给了各单位自行保管,这些货币加上途中打官僚地主土豪所得,在长征途中基本解决了红军的吃饭问题。但是当红军行至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如过草地时,粮食极度紧缺,不少人靠草根树皮、皮带等才熬了过去,还有不少人没能战胜恶劣的大自然,永久地留在了长征的路上。
六、张国焘权力野心的极端膨胀,差点葬送了革命。1935年6月12日,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终于翻过夹金山与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汇合。当极具权力欲的张国焘得知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只剩两万多人马时,拥有八万多人马的他即开始做起了阴谋夺取最高领导权的梦。在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当机立断,率八千红军连夜出发,摆脱了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干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遭遇的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
遇到的困难有:一、过雪山,饥寒交迫。
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二、被俘也绝不妥协。
长征中有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反动派要杀他,他提出你们可以用刺刀把我杀死,把子弹省下来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红军战士在岩石上刻写“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个四川,川字还没有刻完,因饥饿和过度劳累牺牲在岩石上,临终时手里还握着铁锤。
三、翻越高海拔金山。
长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严寒缺氧,红军战士都穿单衣,不少人冻坏了脚,在强烈阳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来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悬崖而牺牲。除夹金山外,红军还翻过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四、每天都是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
草地停一分钟都有被沼泽吞没的危险,气候变化无常,寒冷、饥饿、疾病、缺盐使红军战士四肢无力,粮食吃光只好吃野草,草地上水有毒,草也有毒,不少人中毒而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下令把自已坐骑在内的六匹牲口杀了,给红军战士充饥,自已却不忍心吃。晚间宿营以地当床,以天当被,战士们背靠背坐在湿地上,清晨醒来总有一批同志牺牲。
五、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保证红军胜利渡过天险大渡河。
1935年5月27日,王开湘、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接到命令,三天到达320里外的泸定桥。第一天一路战斗爬山走了80里,军委又传来命令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一天要走240里路,他们消灭了猛虎岗上的守敌,冒大雨黑暗中爬了一夜山路,29日晨6时赶到泸定桥南岸桥头。
六、四渡赤水。
在四渡赤水时候把蒋介石一伙搞糊涂了,薛岳说莫非朱,德,领导进贵州喝茅台酒喝疯了,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弄得我们扑朔迷离,疲于奔命。而正是这个奇兵成功的关键,先让敌人调滇军保贵阳,又逼敌人调兵守昆明,红军却掉头向北急行军,出其不意渡过了金沙江。
红军长征的意义:一、长征是历史的新记录,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
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人间稀有的艰难困苦,开辟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二、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师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把红军一口吃掉。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击溃国民党军许多追歼部队。接着,又向北胜利前进。
在长征中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410个团和无数土匪、地主武装,占领五六十个城市,一路浩浩荡荡,所向无敌,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遭到破产。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三、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
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红军不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而且又是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宣传队。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尤其是红军进入大别山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反动派的造谣欺骗,曾受到彝族三个家族的袭击,致使红军长征一度受阻。红军便向他们宣传、解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刘伯承还与彝族首领结拜兄弟盟友。
此后,红军不但安然通过,而且在沿途得到彝族人民的帮助,有些彝族人民还参加了红军。红军的宣传,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解放者,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获得真的的解放。
四、长征是播种机,他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
红军长征中所经过的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英勇地向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组织革命武装,这都是红军长征散播的革命种子所获得的结果。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使全国人民对革命前途和抗日前途有了希望;长征的胜利促使抗日战争得以实现,也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和党的大批优秀干部。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形成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市级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人民革命到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进行了380多场战斗,抓获了700多个县。 红军在营地牺牲了430多名干部。 平均年龄不到30岁,数百名国民党军队被击败。 与此同时,该团通过了14个省,跨越了18座大山,穿越了24条大河,穿过草原,越过了雪山。 旅程大约25,000英里。 红军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晤。
1936年10月,红军和第四军抵达甘肃省会宁地区,红军的三个主要力量将标志着长征胜利的结束。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老人家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到的。长征的胜利锤炼了党和军队,宣传了党的革命理想,为我党多年后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但是长征却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军事战略转移,要说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首先,被五十万国民党军围困在江西和闽西苏区的中央红军需要直面对手布防严密的层层防线。虽然在中央红军凭借英勇顽强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自身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尤其在突破桂系军阀防守的湘江过程中,红军总体伤亡和失踪接近四万人,红八军团、红三十四师等部队基本上全军覆没。惨痛的损失逼迫党和红军的领导层不得不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湘江战役示意图
其次,大规模远距离行军作战的红军部队还要面临完全没有后方补给的窘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量的粮草辎重是大部队作战并获取胜利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已经不可能再得到任何的辎重补给。一支人困马乏又缺乏粮食、弹药、药品、被服的军队要不断的和武装到牙齿的中央军追缴军及颇具战斗力的桂、湘军等地方军阀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红军吃剩的皮带
再者,纵使军民关系融洽的红军也需要面对沿途各族群众的误解。自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以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下的红军逐渐彻底进化为了一支与人民群众血脉相通的革命军队。根据地的群众不仅砸锅卖铁支援前线,还把大量的青壮年送到部队参军。但是,长征途中就不比苏区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沿途群众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致使各地区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对我党和红军抱有深深的戒心。许多时候,不仅部队急需的粮食难以购买,红军落单的战士还经常遭到反动民团和少数民族武装的偷袭。但深入贯彻我党群众路线的红军指战员还是成功化解了这个问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举行的彝海结盟就是其中的杰出范例。
彝海结盟
还有,连续作战已疲劳不堪、缺粮少药的红军指战员还需要面临行军途中严酷自然环境的折磨。前有各地军阀拦截、后有中央军追兵、空中还有敌人的侦察机出没,为最大限度规避敌军的袭扰,红军部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区行军。这些地区往往气候不是极其炎热就是极其寒冷,要不就是藻泽、瘴气密布,或者地势险要难以通过。里面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四川藏区境内的雪山、草地以及天险大渡河、金沙江了,其中任何一个都地点都令人望而却步。
翻雪山
过草地
最后,红军还需要面对内部领导层的严重分歧。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代理人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的。长征前期,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和红军中还占据主导地位,坚持硬碰硬的策略使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毛苦心经营才培养起来的革命军队险些葬送在湘黔地区。更加祸不单行的是,历经千难万险才抵达川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中央红军又立刻面临了手握重兵的张国焘为一己私欲公然分裂党和红军的背叛行为。虽然北上与南下之争最终以党中央北上的胜利而告终,但险些导致的内讧也极大削弱了党和红军的实力。
遵义会议
幸运的是,红军都是钢铁汉、革命的理想高于天,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困难最终都没有能打倒信仰坚定的党和红军。在老人家拨乱反正般的正确领导下,红军终于还是成功战胜了这些困难。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曙光也在长征这段看似最黑暗和痛苦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地显露了出来。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要解读长征中的困难,我例举了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看历史背景,方向决定出路。
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丢了,那红军要上哪里去?
因为918事变之后,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国共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那么红军肯定是要北上抗日,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但是如果直接从浙江江苏那边北上,面对蒋某人重兵集结的国民党军队,这道防线是肯定突不破的。那么红军只能是绕开国民党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地,先西进再北上。
其二,解决当时部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问题。
湘江战役惨败之后,首先就得解决士气低落的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从大搬家到甩掉那些坛坛罐罐,轻装上阵,找回中央红军原来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重拾信心。
其三,解决中央领导层面的问题。
一连串的失败之后,部队要怎么带?由谁来带?当时都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因为博古李德组成的三人团不可能继续带领红军找到一条正确的路,而毛主席在艰难的抉择路口一次次把红军化险为夷,才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这远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这么简单。
从通道转兵到遵义会议到打鼓场风波,到与张国焘做斗争,这一步步走过来都非常不容易。
只有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的统帅地位一步步确立,才能够带领红军走出绝境。
其四,生存大于一切。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只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才能够不被动挨打。因为当时国共军力对比是10:1以上,只有保证自己不被消灭,才能够活下去。而只有活下去,红军才谈得上前途和理想。
其五,自然困难和人体体能的极限。
翻越常年积雪的夹金山,两次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这既是巨大的困难,也是对人体体能极限的挑战。强渡乌江天险和飞夺泸定桥,这都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正是由于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长征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往哪里去。后来从报纸上的新闻发现,陕北有红军,遂明确目的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