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盖得冲锋枪与pps冲锋枪那个更好制造?
美国通用M3冲锋枪与苏联PPS冲锋枪,这两种冲锋枪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应急而制作出来的廉价武器。
总的来说M3更容易大规模生产,但PPS却更好造。因为M3属于美国系统化工程的产物,是流水线的极致,而PPS则是列宁格勒围城困境中的救命符,它被要求用最低级的工艺和材料快速生产,显然PPS更好制造。
M3冲锋枪的设计出发点很简单,主要就是为了便宜。当年美军装备的M1汤普森冲锋枪制造工艺过于高端,又是机匣切削,又是一体式散热片枪管,造价非常高昂,即便后来设计生产了简化到极限的M1A1版,其售价也依然高居不下。再加上M1冲锋枪存在射速过快、重量较大、可控性差等问题,美军便干脆重新招标了一型M2冲锋枪,可M2冲锋枪在制造工艺上又出现了问题,他们不得不再招标了一型M3冲锋枪。
通用汽车当时接下了这个单子,他们派出了顶尖的工艺师、工程师团队,与设计过海德M2冲锋枪的枪械师团队精诚合作,又参考了以廉价、简单著称的英国斯登冲锋枪概念,继而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了M3冲锋枪。
这款新枪很好的融合了海德冲锋枪的成熟技术、斯登冲锋枪的简单理念,以及通用汽车工艺师秉承的汽车零件生产经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M3冲锋枪粗鄙到了极点,它全枪没用一寸木头,甚至连个圆形机匣都懒得使用,而是采用两块半圆形冲压件进行对半焊接;冲锋枪的安全保险只是防尘罩上的枪机卡榫,后期改进型号连拉机柄都取消了,改为在枪机上钻个凹槽,让士兵用大拇指拉机上膛。曾经有许多士兵吐槽弹匣脱离钮太容易被手碰到,厂家的解决方法是拿铁条给焊了个围子。
但M3也有贴心的地方,比如附送了能安装在杠杆拉机柄上的毛刷,在握把里藏了管枪油,金属枪托能拆下来当通条用,还附送了复进簧等完备的机匣零件。没这些配件不行,M3虽然被定义为“随便拿来打打,打完扔了也不可惜”的东西,但战场上的士兵们可没法做到随意抛弃自己的武器,当M3发生锈蚀、变形、零件损坏等问题时,可就靠这些美式油纸包保命了。
所以有人说,M3不愧是用生产汽车的人脑子整出来的玩意儿,他们毫不顾忌枪械的艺术性,只在乎绝对的成本压榨,偏偏又明白自己产品的缺陷,不经意的就以应付消费市场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了,外形又丑,难怪被人骂做“黄油枪”。
PPS-43同样是应急品,但它却是把不折不扣的英雄冲锋枪。不仅仅因为雷锋同志握着这种冲锋枪,PPS-43是列宁格勒围城中苏军硬憋出来的武器,它属于苏军PPS-42的发展缩水版,依靠生产这种武器,列宁格勒以一座孤城硬是抗住了德军900天的围攻。
1941年德军包围列宁格勒,苏联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坚持作战,苏军决定大规模列装适合新兵与巷战的冲锋枪,列宁格勒兵工厂也接到了全速生产PPSh-41“波波沙”冲锋枪的命令。
但波波沙对当时绝境中的苏军来说依然太复杂、太耗费时间与材料,列宁格勒需要更简单实用的冲锋枪。
于是,一位叫苏达耶夫的军械工程师受命展开了相关的工作,他需要以最寻常的材料和比波波沙更简单的工艺,制造出性能可靠的冲锋枪。苏达耶夫情急之中也没工夫像卡拉什尼科夫那样闲着搞开发,他只能拿波波沙和德军的MP-3840开刀,再绞尽脑汁的简化部件和工艺,把迫击炮理论发挥到极致。
德国冲锋枪对苏达耶夫的影响显而易见,PPS的工程版本与MP-3840极为相似,甚至也学着德国枪在枪管处做了个射击孔挂钩,亦抛弃了PPSh-41的木质组成部分,转为全金属构造,仅在握把处象征性的安置了一点木头,这是为了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不冻手。
1942年4月-5月进行过三轮测试后,PPS冲锋枪即以优越的可靠性获得了一致赞誉,并迅速的投产装备,此时的PPS-42冲锋枪已经改变了“弯弹匣MP-38”外观,变得更像一把苏联枪了。PPS-42的制造极度粗糙,许多存世的PPS-42机匣斑驳、外形扭曲,一点都不像个工业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往往就这类武器最可怕。
直到1943年PPS-43型获得全国生产的资格后,它才开始变得如波波沙般油光水滑,外形也更加的紧凑美观。
当年的列宁格勒城中,许多PPS根本来不及进行细致的零配件加工,工厂大量采用铁锤铆接的方式组装它们,甚至有许多枪连表面防锈都不做,就那么一车车的拖出工厂,被火速发放到士兵手中。平均一支PPS-42加工时间仅2.7小时,只占“波波沙”7.3小时的一半,零配件大量减少,木头使用量降低了99.9%,全枪生产金属消耗为6.2公斤,亦低于波波沙的13.9公斤消耗。PPS-42全枪仅为2.9公斤(6.5磅),而换用弹匣的波波沙则为4.15千克(9.15磅),换弹鼓为5.3公斤;后期的PPS-43为3公斤(6.7磅),哪怕射速降低一半,性价比却飙升。
这种数据惊动了苏联高层,引起了最高领袖的关注,在经历过与PPSh-2的对比测试后高层越看PPS越舒心,测算过后他们得出了逆天的答案,如果苏联全部冲锋枪生产线都改为制造PPS,那么平均每月的冲锋枪产量将由13万5千支飙升到35万支以上,这将提升苏联一倍的军队武装能力。
当然,这只是战略性估测,让全国正高速飚产量的波波沙工厂们突然转产PPS,这无疑将造成一些混乱,因此苏军放弃了大规模生产PPS的念头,可即便如此,改进版的PPS-43仍然在短短时间内生产了100万支,以至于苏联不得不在战争末期进行产能“刹车”,以避免过度的资源浪费,战后更是毫不犹豫的关闭了生产线(AK-47等突击步枪的出头也有推动关系),据称整个PPS系列共生产了200万支。
对比一下M3冲锋枪和PPS冲锋枪的生产数据,通用M3生产了605664支,而PPS则在二战期间生产了200万支,这还不包括东欧国家的生产数量,它们被大量提供给苏联的盟国,非常适合简易的大规模制造。
甚至芬兰1944年都根据PPS生产了索米KP M44冲锋枪,芬兰当时抛弃了自己昂贵的索米,8月份一口气下了20000支的订单,至战争结束他们生产了1万支。其后一个叫willi Daugs的专家战后带着图纸叛逃西班牙,这导致西班牙生产出了DUX-5359冲锋枪,继而这批西班牙枪又成为西德的冲锋枪配备,在毛瑟公司进行了设计优化和订单生产。
即便是解放后一穷二白的中国,亦引进了PPS-43冲锋枪,称之为54式冲锋枪,成为56冲之前的过渡品。而且追踪历史就会发现,解放战争中我军就已经开始小规模的生产PPS,这种冲锋枪的生产简易性可想而知。
如果让美国与苏联拿M3和PPS对飚产能,也许胜利者是拥有高效流水线的美国,但我们谈论的是“更好造”,很显然PPS更适合低端工业条件下的大规模制造,苏联的武器一直都有这种珍贵的特性。
m3盖得冲锋枪与pps冲锋枪那个更好制造?
这两种枪都是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廉价冲锋枪,二者有很多共同的设计,比如都采用开放式枪机,反冲式作用。但是如果要比那个更便宜更容易量产的化,那还得是M3冲锋枪。
判断哪个枪更容易量产,价格更便宜,其实就是看哪个枪零件更少,工序更少,制造周期更短,。基于这一点我们来看M3冲锋枪,M3盖德冲锋枪也被称为黄油枪,从外观上看它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整个枪身全部由金属件构成,它的机匣其实就是两片冲压后的半圆筒状金属片焊接而成,相当简单粗糙,所以它的供应链和制造工序更为单一。
M3冲锋枪
M3冲锋枪,因为长得像加注黄油的工具,也被叫做黄油枪
PPSh-41冲锋枪
而波波沙还有木质枪托,有散热片,甚至还能选择射速,这些M3上你统统见不到。PPSh-41全枪有87个零件,M3只有73个。所以不论是零件数量还是工序,M3都要比波波沙更少。一把波波沙冲锋枪的造价按照41年汇率算是40美元,而M3的售价仅15美元,只相当于今天的222美元;在今天一把手枪怕是都要比这贵,咱就不说欧美一票名枪了,就92式手枪还要1800人民币呢。在当时,能做到比M3还便宜的只有英国的司登冲锋枪了,那个更离谱,只有10美元。看来要论成本控制,还得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今天随便挑把手枪逗比M3要贵
能比黄油枪还便宜的,恐怕也只有这个被称作“玩具枪”的司登冲锋枪了
m3盖得冲锋枪与pps冲锋枪那个更好制造?
PPS43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