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多久洗一次澡?

华夏民族是一个爱干净,热衷于洗澡的民族。甲骨文中就有“洗”、“浴”等字行。《说文解字》更是明确的解释了“沐”、“浴”、“洗”、“澡”的含义: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民间的卫生习惯不好说,但是官员的生活习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进了规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是基本要求,尤其是政府机构,专门有5天一次的“休沐”。以洗澡打理个人卫生的名义给你放假,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是写进了大汉律的。

唐代没有汉代对洗澡这么严肃,毕竟价值观已经被历史改变了许多。汉代人看中洗浴,是因为这是严格的周礼,唐代人虽然喜欢温泉汤池,却把5天一休沐,改成了10日一休浣。

宋代也有洗浴的好习惯,所谓接风洗尘,这洗尘二字本就有沐浴的意思。许多达官贵人喜欢建造澡堂子泡在里面娱乐,而城市的繁华也造就了公共澡堂的兴起,苏东坡就有如梦令词云: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马可波罗游记》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中描写了杭州的公共澡堂里男女洗冷水澡的事迹。还特别说明:“杭州的所有人都习惯吃饭前每天洗一次澡”。

想来马可波罗如果没吹牛的话,那宋代的女人可比今天的妹纸爱干净多了。否则摸着你的良心问一下,每天午饭前你洗一次澡吗?

还记得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么?他可是个极为重要的人证。这货三次朝汉,求娶白富美,乃自请为婿最终得偿所愿。为了照顾好昭君,他不仅自己改了游牧民族肮脏不洗澡的毛病,还专门命人为王昭君烧水,满足5天洗次澡的习惯。

还有汉成帝的故事,比起匈奴大单于,这位“环肥燕瘦”的主儿可就猥琐多了。他喜欢偷看自己宠妃赵合德洗澡。

赵合德是赵飞燕的妹妹,被封做昭仪。汉成帝一次偶然看到她洗澡,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屡屡跑来偷窥。最后让赵合德知晓了,更是故意制造一些偷窥无罪的刺激给皇帝,愈发的受宠。看来这个女人多久洗次澡没啥悬念,不然岂能次次让皇帝窥到呢?

因为洗澡洗得美,皇帝特意送了个蓝田玉的澡盆给赵合德。至于她姐姐赵飞燕也用洗澡勾皇帝却东施效颦,那就是后话了。

在中文里,“鉴”有鉴定、鉴别的意思。古代的所谓“鉴”,指的是铜镜。但最初的“鉴”其实是指澡盆,人们在大盆中洗澡,又用装满水的盆子照影子,久而久之,就分离出了镜子。

徐灏曰:“鑑,古祇作堅,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这也算是华夏之民的洗澡文化了。

种种角度都说明,华夏人民对洗澡的喜爱。古代人对洗澡的态度,是可以从农历上翻到的。那些记录“沐浴”的时日,便是洗澡的良辰吉日。男人都要洗澡了,天性爱美的女人会继续脏下去么?

华夏人民又不像古代的白皮,居然认为洗澡是有害的,坚持一辈子不洗,纯粹靠香料压制身上的恶臭。

《庄子·则阳篇》载: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

看看看看,卫灵公这老小子,这是妥妥的鸳鸯戏水啊。不过比之阿房宫里女人们早上”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壮观,还是差了老远。

不过我们脱离封建社会上层女性的生活方式后,可以看到底层的妇女可能并不是那么爱干净。卫生观念这个话题在古代并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东西。

甚至如王安石这种宰相身份的大员,也有肮脏的一面,他经常不洗澡,脏到身上长了虱子。同僚们忍受不住,硬把他拖澡堂子里洗剥干净换新衣。

王安石如此,某些女性就更难说了。尤其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生存条件不一样。江南地区的物质生活发达,人们爱好干净,也有大量的水资源供以洗涤。

穷山恶水和一些偏僻地界就不一定了,人们生活封闭,卫生习惯差,根本没有个人卫生的意识,也不热衷于洗澡。甚至有的缺水地方一辈子洗三次澡很正常。

所以古代妇女多久洗次澡的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生活环境不一样,生活条件和文化意识也不一样。有了卫生概念,又有条件,天天洗都不是问题。没条件没意识的地区,解放后很多年都没有基本的卫生洗澡习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