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意大利真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吗?

二战中的意大利确实不堪,这个不用传说,他们虽然客观上存在一些亮点,比如空军、潜艇都表现的尚可,甚至有些人打的还很英勇,但总的来说,作为二战主要的参战国,意大利的表现是相当不及格的,不过呢,我们也不要把意大利说得一无是处,就“国家”而非“军队”的层面来看,二战的前半段意大利表现的还是非常可圈可点的,他们的落后在于后半段。

意大利最大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军民皆无战心”,其二“国防实力太差”,但偏偏当年的墨索里尼独裁政府真的将自己当成罗马帝国了,非要掺和进战争里,结果落得个被吊打的下场。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可以说是希特勒纳粹德国的路线导师,墨索里尼早年是个激进的革命者,他通过成立“战斗是法西斯”(后改为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是“法西斯”名词的始作俑者)和“黑衫军”武装夺权,于1922年成为国家总理,又于1928年将议会制度废除,建立了“法西斯独裁”,以极端民族情绪和一战后掀起的民主运动为掩护,不断清扫异己,最终确立了自己稳固的军国主义独裁统治。

这种形式的军国主义独裁体制自然不能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它必须有个宣泄口来排泄那些极端民族情绪、国家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冲动,于是墨索里尼政府开始谋求往外扩张,而“法西斯主义”也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扩散到欧洲各地,对30年代希特勒的上台与后来西班牙的内战都有间接的推进作用。

实际上与网络经常宣传的“面条意大利”不同,在刨除掉写手们的文字修辞后,真实的历史往往没那么多逗比的成分,刚开始的意大利是雄心壮志、野心勃勃的,国民们狂热的支持着墨索里尼,而墨索里尼也不负众望,带领意大利人一路高歌猛进,尤其在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萧条中,意大利、德国这样的法西斯国家反倒因为积极的应对策略,显得远比欧洲老牌列强们有作为的多。

所以也就有了二战的一大导火索——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意大利在1935年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继而墨索里尼在1936年宣布:“埃塞俄比亚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意大利国土!”

关于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网络段子很多,比较混淆人们的视听,比如“意大利逗比打不过穿草裙拿长矛的非洲黑蜀黍”,但真正的意埃战争绝不是如此。

历史上共有两次意埃战争,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意大利在英国的支持下不断蚕食和请略埃塞俄比亚的国土权益,还签订了用200万里拉割占对方领土的不平等条约。但没两年埃塞俄比亚人反悔了,当1894年意大利准备将厄立特里亚殖民地与新割占的埃塞俄比亚殖民地合并时,意埃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意大利用不到2万的军队对阵埃塞12万大军,对方并不是什么“穿着草裙的土著”,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现代化武装得非常彻底,只不过构成上比较封建,总体上与中国当年的北洋军阀差不多。

意大利军连续8次大败了埃塞大军,几乎无一合之敌,但因为其它列强国家在背后的插手,以及意军过于轻敌,最终他们还是在1895年12月大败亏输,被埃塞俘虏了4千多人,打死打伤1.1万,几近于被全歼。

埃塞俄比亚的战事在意大利人心中插了一根刺,也让他们落下了“打不过非洲土著”的世界笑柄。但实际上,除了意大利军队本身作战能力有限以外,过于轻敌、兵力太少、后勤不济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预才是意大利倒霉的根本,许多“外籍军人”明目张胆的帮着埃塞打意大利,甚至俄国人还出了个医疗团,给埃塞提供全方位的战场救助,还发动了国内的民众募捐,意大利的笑话等于是欧洲列强们给故意造出来的。

就连俾斯麦都为此奚落意大利:“瞧意大利那口满是蛀牙的嘴巴,难道还咬的动什么东西么?”

第一次意埃战争成了后世的导火索,当墨索里尼带着沙文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卷土重来时,埃塞这种传统的“被欺负领地”自然成了他们重新料理的目标,从而引发了被认为是二战导火索之一的第二次意埃战争。

这场战争意大利算是打赢了,但赢的并不漂亮,第二次意埃战争的规格超出了意大利的控制范围,他们其实是在挑战英法的国际地位;墨索里尼希望通过武力制造一个“环地中海”地带,将地中海变为意大利的内海,乃至打破英法的殖民统治,重新瓜分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命题相当的大。

不过墨索里尼的做法却并不傻,他看出了英法这两位老大的虚实,于是通过“联法抗德”,又“联德抗英”的做法玩了出合纵连横。法国需要盟友帮他们遏制德国的崛起,而德国又需要盟友帮他们顶住英国的压力,英国最终又在双面压力面前不愿与意大利撕破脸,维持了软化的绥靖政策,并默许放弃了埃塞俄比亚的主权。这样,墨索里尼很漂亮的打了一手三带一的好牌,为二次意埃战争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所以,在单纯评论二战意大利是个“怂包”、“笨蛋”角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国际事件并不单纯的背后,即便是被渲染成小丑的墨索里尼,他也并不真的是个无能的蠢货。

时机成熟后,意大利发动了1935年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他们出动了三路大军进攻埃塞,对面是50万人的埃塞军队(一说海尔塞拉西高峰动员了80万人),7个月后意军攻克埃塞首都,并宣布埃塞俄比亚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领土。

英法对此还是作出了反应,他们一边出钱出人支援埃塞的抵抗事业,一边容留了埃塞的流亡人员,同时还以“国联”的名义对意大利进行了经济制裁,当然,表面工作居多,他们并不敢真的与意大利撕破脸,一边喊着制裁,一边又从国联的制裁清单里悄悄把“石油贸易”和“苏伊士运河通行权”的禁令给摘走了。

可以说,没有墨索里尼漂亮的前期布局,英法断不会如此之怂。

意大利最大的短板在于军队,意军总兵力并不算多,为了意埃战争,他们抽走了本土的40万常备军,这在当时已经算倾尽全力了,为了在人数上超过埃塞,意大利还调动了厄立特里亚的殖民军和一部分“埃奸”仆从军。

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模式其实没什么区别,因为大规模的装甲突击战还没成型,此时堑壕战仍然是主流,轻武器很难形成大的突破和杀伤,这让战争的节奏变得极为缓慢。而且埃塞虽然落后,却有400万支步枪,还有一定数量的大炮和坦克、飞机,这些都为意大利的侵略形成了阻碍。更重要的是,埃塞军的斗志一直都很顽强,虽然屡次被意大利击溃,却又屡次卷土重来,与意军打得旗鼓相当。

说实话,意大利一没出神入化的名将,二没划时代的武器,三没新型的军事理论,他们最后能做的也就只有施放毒气来加快战争进度了。

至于“与非洲野人作战”的锅,说起来也与意大利自己的宣传脱不开干系,他们的宣传机器为了表示蔑视,将埃塞宣传成未开化的野人,可战场上的士兵面对的真不是这样的敌人,矮化了敌人的同时,也矮化了自己。

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胜利,让意大利法西斯尝到了对外扩张的甜头,也印证了英法的软弱(也给希特勒提了醒),但也给意大利埋下了祸根——他们过于的自信,开始对着希腊磨刀霍霍。毕竟,意大利当时已经被称为是“世界第6强”了,再加上了与德国的同盟,他们的自信已经爆棚。

意埃战争转移了相当多的内部矛盾和经济矛盾,放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的话,意大利正处于一个国家的上升期,人们很难预料这一系列作为会将国家卷入一场空前的世界大战,反倒沉浸和陶醉于开疆扩土的盛世之中。

在30年代剩下的时间里,意大利表现的相当活跃,他们与德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双方宛如兄弟一般,不断挤压着绥靖政策下英法的利益,尤其在德国对原奥匈帝国领地的吞噬中,意大利也跟着大嚼大咽,对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事物不断插手,沾走了不少好处,甚至以“国联”身份对国际事物指手画脚,帮着德国拉偏架,这也是意大利最牛X的时候。

1940年8月,德国已经打下了大半的欧洲,这成为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顶点,英国人落荒而逃的滚回了岛上,法国人则早在6月21日就签了降表。毫无疑问,大好的牛市来了,墨索里尼将这作为一个绝好的出兵时机,他们调集了8.7万人和160多辆坦克和380架飞机,由阿尔巴尼亚的25集团军司令波拉斯卡率领进攻希腊,此前波拉斯卡曾拍着胸脯对墨索里尼说:“希腊就是个小菜,德国人打法国才多长时间?你给我三个师,我半个月就把希腊拿下来!”

于是,1940年10月28日,急不可耐的“意希战争”就这样匆匆忙忙的爆发了,甚至都没与德国商量就大打出手,结果仓促出兵的意军刚冲进希腊,就让希腊人揪领子一嘴巴扇了出门外。希腊人在11月14日发动了大反攻,不仅收复了领土,还杀进了阿尔巴尼亚,吓得1941年墨索里尼跑去亲自督战,可仍然收效甚微,最后只得让德军全盘接手。

这其中当然也不都是希腊人斯巴达附体的原因,英国人在对希腊的援助上下了不少力气,他们出动了从顾问到武装军队、飞机、军舰等一系列的援助抗击意大利,光步兵就有6万之众,再加上希腊地势易守难攻,对于习惯打顺风仗,打不了硬仗的意军来说简直是地狱。反倒是习惯打“呆仗”的英军成了战场中坚,他们在“欧洲第二防线梅塔克萨斯”上与希腊人组成联军,按部就班的将意军给反扑了。

实际上,德国后来派出自己的精锐山地部队攻击梅塔克萨斯防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德国人表现的远比意大利人坚韧,他们的飞机、大炮也远超意大利人。而且德国人也没能拿守军怎么样,一部分人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大部分人都从容撤走了。

巴尔干的战争失利对意大利的国民情绪是个严重的挫折,几年前才在与“非洲野人”的战斗中艰难获胜,这下让希腊人打得一点脾气都没了。但意大利人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主因,没看出所谓“第6强”与前五强巨大的鸿沟,他们将意希战争归结为波拉斯卡个人的愚蠢,没快速打下梅塔克萨斯防线,让英国有了可乘之机。

上图.注意远处的金字塔

1940年8月,在意大利酝酿对希腊战争的同时,他们亦展开了对北非殖民地的战争。意军由埃塞俄比亚出发,对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发动了进攻,夺取了相当多的地盘,英军被意军打得抱头鼠窜,在西迪拜拉尼战役中,意军的格拉齐亚尼元帅甚至开始了对埃及的攻击,意军疯狂推进了90公里,后勤不济才停止,而英军则逃窜了130公里,在马特鲁港才回过神来。

不过西迪拜拉尼战役后半段意大利人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英军在12月9日黎明发动了突袭,他们从意军堡垒之间的宽阔间隔中硬是突破了过去,将意军防线彻底敲碎,继而又对意军后防和侧翼部队发动了袭击,将战场打成了一团乱麻,这场大战持续了3天,起先得意洋洋的意军阴沟翻船,5个师丧失战斗力,3.8万人被俘,而英军才损失600人。

这场战斗中意大利人再次暴露出打不了硬仗的特点,他们一旦被突破即告崩溃,而大部分损失都是在慌乱的溃逃中造成的。此后意军在英军的攻击下,如同在希腊那样,完全组织不了有力的反攻和抵抗,英军用两个月时间推进了800公里,最后干脆停止了进攻,把部队输送到希腊巴尔干一线,这让希特勒暴跳如雷,一个意大利,差点让德军的战略崩盘。

所以德国人能做的也就只有当接盘侠了,不仅希腊换上了德国人,北非这时候也迎来了隆美尔的援军,但希特勒给隆美尔的授意是“帮意大利人打仗”,出点力就行了,打坏了总共也就那两三个师的兵力,谁都没想到隆美尔和非洲德军居然那么能干,差点就翻盘了,唉,实在是不能说意大利人多菜,完全是德军太闪了。

再后来的意大利嘛,大家也都看到了,完全丧失了战意,墨索里尼的国内统治也开始不断衰退,意大利国内的民众早已对没完没了的战争厌恶到极点,因此意国内不断出现反对者和各种抵抗者,连墨索里尼自己都垂头丧气一日三叹,直道日子没法过了。但已经被绑在德国战车上的意大利,此刻哪还能脱身呢?

最终的导火索是苏德战争,意大利人本来自认是德国的战友、朋友甚至老大哥,再不济也是个合作者,但苏德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人却被德军当做仆从国一样对待,像炮灰一样不停的砸进苏德战场。相当多的意大利人不认为打苏联与意大利有什么关系,甚至法西斯内部都有很大非议,他们一贯认为意大利的利益在于地中海和北非,现在被德国捆绑着去东面送死,还要被德国人当二等人对待,这不是犯贱么?就算打赢了,德国人能分给你什么?

1943年成为意大利的态度分水岭,北非隆美尔被英美揍得满地找牙,而东线也因为斯大林这个肉磨子而失利,无论哪个方面德国人都有些扛不住了,而意大利也跟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盟军还通过空降战术进攻了西西里岛,将战火烧到了意大利本土。

如此还怎么打?性格上惯于张扬而不能隐忍的意大利人开始不干了,西西里岛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德军被意大利人视为灾星,意大利人却在自己的本土表现的非常硬气,很多意大利军人拒绝被德国人当二狗子一样指手画脚,甚至直接的指着火山明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去保卫它,而你们哪来的请回哪里去!”

西西里的市政官员还梗着脖子对德军叫嚷:“不得人心的东西滚回去吧!都是你们做的孽!你们拿走了所有的东西!你们把我们的鸡都吃光了!”这场争斗还蔓延到了部队高层,最后意大利第6集团军司令阿尔弗雷多·古佐尼将军与德军发生了争执,他认为自己的职务是最高指挥官,而不应该是德军在指挥他,双方最后大吵一架不欢而散,西西里岛战役德意军队正式分了家。

就连墨索里尼本人都萌生了退意,他愁容满面的在希特勒面前隐晦的表达了对盟军停战服软的意图,但希特勒丝毫不给墨索里尼面子,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像数落下属一样将这个盟国元首当下属一样狂喷。

据说墨索里尼回去就爆发了,但他只能对着屋子里的白墙出气,这件事仿佛就此揭过,可墨索里尼身边的法西斯党员和军官们却不干了,他们认为希特勒完全是在消费意大利,而墨索里尼作为领袖已经变质了,他成了德国人的走狗。

就这样,西西里岛战役才过去一个多星期,墨索里尼就轰然倒台了,意大利法西斯将墨索里尼软禁了起来,然后鼓动国王下令剥夺了其权力,改由巴多格里奥执政,他随即对盟军传达了善意,不仅解散了法西斯,还在盟军的压力下表示会“无条件投降”。也就是说,此刻的意大利已经没有一丝一毫抵抗的决心了,他们实在是不想打仗了。

但此刻将意大利作为最大“消耗品”的纳粹德国哪肯放过他们,侦知墨索里尼被关押的希特勒当即让德军撤出西西里,进入意大利本土设防,然后派出特种部队空降拯救墨索里尼。

只是这一切依旧是无济于事,虽然墨索里尼逃出生天,但意大利此刻却已经成了扶不起的猪大肠,希特勒匆匆给墨索里尼设置了个“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的傀儡职务,然后继续像对待东欧仆从国那样压榨着意大利最后的一点血肉,直到一切彻底崩盘。

最后墨索里尼1945年4月27日逃往德国,半途被游击队员们截获并处决,他与情妇的尸体被倒吊在米兰广场上始终。而“无条件投降”的意大利却也获得了转正的机会,跟在盟军身后亦步亦趋的杀向德国。

总的来说,意大利人的表现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但也不至于脓包到“非洲野人也打不过”,后半截他们的态度与其说是能力差,倒不如说是消极怠工,毕竟无论谁被拖到离家万里之遥去打一场与自己不相干的战争,都会觉得百般不情愿吧。

而且比起几星期就跪地称臣的法国,意大利的表现无论如何都堪称英烈了吧。

二战中意大利真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吗?

要说起这意大利,那可了不得,它祖上是古代欧洲的超级大国——罗马帝国。当年的罗马,疆域横跨亚欧非,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家内海,虽然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荣耀却长存于世上。千年之后,怀揣着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墨索里尼和他的学生希特勒一起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然而主要的三大轴心国流氓中,日本鬼子自然不必说,自持强大犯我华夏,最后碰了一鼻子灰,还在太平洋和大流氓美利坚撕逼多年,美帝赠送原子弹两颗以示慰劳。说起德国汉斯,先是一套闪击战干翻了大波波和高卢雄鸡,随后兵锋直指莫斯科,一系列大战之后,精疲力竭的小胡子最终被大胡子反杀。然而说起意大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很可能是这个:

其实存在感低也就罢了,更加凄惨的是,在很多网友眼中,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存在,据说是上帝在大战前夕感觉气氛太紧张了,就派呆萌的意呆利上场来活跃一下气氛。人们眼中三大流氓分别是酱紫的:

那么真实的意大利军队是什么样子呢,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连非洲土著都打不赢、被盟军成亩的抓俘虏、专业坑德军一百年不动摇吗?

首先客观的说,意大利军队整体实力较差确为事实。在世界大战背景之下,战争绝不是一两次战役的成败,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经济、军事实力,只说战斗而不谈国力就相当于空中楼阁。而二战前夕各国的几项主要工业指标如下表:

有木有感觉意大利出现在这张表中明显破坏了队形,他肯定是进错房间了(黄金选手误入王者局)......而这个锅就必须由大梦想家墨索里尼来背了,此君做梦都想重建古罗马的辉煌,然而事实证明他也只能在梦里想想了,全然没有为战争做好应有的工业准备和资源积累,甚至军方都没有做出完整的作战计划,再加上他本人蠢猪式的临场指挥,凯撒若泉下有知,尸变是肯定的。

但是即使如此,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也并非传说中那么不堪,至于现代化军队被埃塞俄比亚非洲大叔胖揍一顿,只是一个笑话。首先,我们先来刷新一下世界观,你可能觉得埃塞俄比亚军队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他们是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还有这样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埃塞俄比亚都有空军!因为当时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在国内进行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军事层面上让埃军得到了欧洲国家的大量武器装备,军队规模达到了20万,其中的精锐皇家禁卫军全部接受过英法军队的现代化训练,部分军官还在欧洲进修过。所以这是一个开外挂的超级黑蜀黍,意大利遇到一些挫折是很正常不过了,并且最终以将近1:20的伤亡比取得了战争胜利。至于被埃塞俄比亚打败一说确有此事,不过那个发生在十九世纪,那一年大清还没亡呢,将相隔数十年的两次战争混为一谈完全是博君一笑耳。

在北非战场,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与他的非洲军团横扫昔兰尼加,占领托卜鲁克,迫使英军五易主帅,甚至连他的对手英国首相丘吉尔都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然而在隆美尔战神般的光环背后,意大利人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后勤。后勤很少被我们关注,但是它就像大厦的根基一样,虽然深藏地下,却是决胜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意大利的海军,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难道是坐着澡盆飘过地中海的吗?在撒哈拉沙漠里,德军的坦克难道是靠太阳能充能的吗?地中海的运输十分艰难,从意大利出发的十艘运输船到了北非可能就只有一艘船了,其中意大利海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在陆上,意军表现同样有出彩的时候,在奥金莱克将军进行“十字军战士”战役时,意大利“阿里埃特”装甲师先后两次在古比井地区阻击英军精锐第七装甲师的进攻,凭借完美的步兵、炮兵、装甲兵协同支援,他们挫败英军进攻的锋芒,守住了战略交通枢纽古比井,不可谓不精彩。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意军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德军打辅助,保证德军顺利进攻,所以在隆美尔狂刷人头的背后还有意大利人的助攻。最重要的是,当隆美尔兵败阿拉曼之际,正是意大利人的牺牲保证了非洲军团千里大撤退的实施。(意大利人说:我们不是自愿的,宝宝被可恶的德国佬卖了!)众所周知,德军阿拉曼战役失败的决定性原因之一,就是德意军队极度缺乏淡水和汽油。于是乎,在兵败如山倒之际,隆美尔看了一眼旁边的意大利小朋友,小子你还挺富嘛,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你们向对面的英军发起进攻!”待意大利人一走,德军看着意大利人留下的汽油,眼中放出了绿色的光芒。就这样,两个德国师抢了盟友的汽油,千里大撤退跳出了英军包围圈,跑到了突尼斯。那一刻意大利人的世界里没有爱了,他们只想说:

于是,就有了那个被成亩俘虏的经典段子。

除了北非战场之外,意大利军队的精锐几乎全部集中在东线苏德战场。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的第四天,意大利俄罗斯远征军(CSIR)随即开赴苏德战场。在这支远征军中有一支传奇的军队--萨伏伊骑兵团,这是一支拥有250年辉煌历史的骑兵部队。在1942年8月24日伊斯布申斯克的战斗中,萨伏伊骑兵团600名士兵从背后向有2000人的苏联阵地发起冲锋,用手中的马刀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帝国之魂。

在这次战斗中,萨伏伊骑兵团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苏军,意大利原文如图。

到了同年11月末,在斯大林格勒,面对苏联两大突击集团的进攻,轴心国军队已经濒临崩溃。苏军于12月中旬冲破了匈牙利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面对强大的苏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开始后撤,然而此时苏联军队已经在顿河区域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称之为顿河口袋。突围的意大利军队的前锋部队“都灵”师在Arbuzov村遇到了负责封锁包围圈的苏军,经过一番激战,他们用刺刀从苏军的封锁中撕开了一个突破口。这支远征军最终只有四千人回到家乡,其余所有官兵全部倒在了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意大利军官回忆录《Few Returned:Twenty-Eight Days on the RussianFront,Winter 1942-1943》记载)

说到此处,本文主干内容已经结束了。二战中的意大利人并非只有通心粉的笑话,同样有古罗马的热血在身上燃烧。最后再说一点,为什么远征军除了突围的四千幸运儿外,没有人活下来呢,这是因为苏军没有保留俘虏,这里我并不是想说苏军多么残忍、不人道,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侵略者,是残杀自己同胞的敌人,人性早已被鲜血所淹没。在这场战争中,1923年出生(1941年战争爆发时他们刚刚18岁,达到了参军的年龄)的苏联男子只有20%看到了战争结束,如果是你,可能也会对投降的侵略者扣下扳机。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会让双方收获眼泪,德国和意大利无数优秀的青年倒在了西伯利亚,苏联人也流干了一代人的血,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永远不会降临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二战中意大利真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吗?

谢谢邀请,在这些年来网络上一直盛传着意大利军队的有趣段子。 意大利军队俨然成为了战五渣的代名词。不过就事实而言,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表现确实也谈不上好,不过也多少有可圈可点的战例。大体而言属于差强人意。下面由黎塞留的野望来为大家简述一番(如有疏漏错误之处还望指出,勿喷)

作为三大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他既没有日本那样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疯狂的武士道精神。也没有德军那样军事人才辈出,和战争中出色的军事表现。排除其他因素单这一项已使得意大利黯然无光了。

首先在北非战场,意大利的部队里闪电师打的应该是最值得一提的,在阿拉曼战役中表现的很顽强,俘获了盟军第6新西兰旅旅长克利夫顿准将,重创了第44师。当然自身伤亡也不小,全师18名校级军官就有一半阵亡,4人受伤。而该师一名叫麦奥拉特西的下士在战斗中右臂被炸断,他继续操纵机枪射击直至子弹打尽。然后又跃出战壕,以左手向冲上来的英军投掷手榴弹。战后隆美尔元帅在11月1日的家信中曾写到:“闪电师是我方最优秀的部队之一”。

11月3日,闪电师开始徒步西撤,由于没有任何运输工具,且武器弹药饮水均已消耗殆尽,意大利伞兵师根本不可能逃出机动能力远高于自己的英军包围。实际上该师的结局已经注定。英军曾数次召降闪电师,并以骑士风度对意大利伞兵的善战表示了敬佩,但回答他们的是一片“Folgore”的呼喊声。 该师最后仅生还306人,但是他们的编制是5,000人。可以说9成以上的战损在当时也算少见了。

在轴心国在阿拉曼战役失利以后,隆美尔在撤退中曾抢走了意大利部队的全部卡车、给养和重装备。而意大利则在断后中有些部队组织了决死的抵抗,数个营打的所剩无几,同时也给英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其中意大利的阿里埃特(公羊)装甲师在北非被英军包围,在损失了40%的武器装备 和补给线被完全切断的情况下依然死守着防线,他们最后给沙漠之狐的电报是:我们被包围了,我们将战斗到底,最后仅有不到100人突围了出去。

其他的诸如北非战场的意大利黒衫军(作为二战意大利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就不必多少了,也同样给英军和德军留下深刻的印象)、东欧战场的意大利“萨伏伊”骑兵团、“都灵”师都曾有过优异的表现。而萨伏伊骑兵团在苏军发起的冬季攻势期间,部队曾挡住了苏军一波攻势后又发起反冲击击溃苏军两个营并歼灭一个营,俘虏约500人,榴弹炮4门、迫击炮10门、机枪50挺。

不过大体而言,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表现出的一些优异战绩大都是精锐部队干的,而很多意大利部队的表现并不佳。

二战中意大利真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吗?

这个要说一下,大部分意大利军队二战表现不咋样,但是有部分意大利部队表现还是不错的。

二战爆发以后,墨索里尼为了重现罗马的光荣,在非洲向英军发起进攻,但是意大利人对于这种纯粹是为了个人荣誉的战争兴趣不大,士气也不高,所以在战斗中表现不佳,被英军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意大利军队也并不像隆美尔所说的那么夸张,实际上很多时候隆美尔为了保证德军的后勤,强行征用了意军的卡车和补给,这也影响了意军的战斗力。阿拉曼战役之后不少意军就是因为缺乏补给而不得不向英军投降。

在苏联战场,大概是因为抽调的精锐部队,意军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比如斯大林格勒中德军侧翼的意军坚持到撤退命令以后才突围,3万意军损失了2.6万人。

还有意大利海军,意大利海军在二战里被兵力弱势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击败,表现确实不算好。但是从战争开始,意大利海军就面临燃料不足的问题,连日常训练都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下,自然难以保证战斗结果。而且意大利海军的特种部队表示还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用人操鱼雷潜入英军港口,先后击沉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敢号战列舰在内的4艘英国军舰,27艘商船,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二战中意大利真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吗?

为什么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人这么没有战斗力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二战时期的各个国家的资源产量,战时的储备资源对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与德,日,美英,苏对比来看,以意大利的资源储备力量,根本没法与各个大国抗衡,资源不够,军事力量怎么提高?就像意大利当时外长齐亚诺考察意大利工业后,在日记中曾写道:“我们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怎敢参战呢?”

再看军事准备,其实从资源储备来看,军事准备一定无法到达一定的高度了,1940年6月10 日意大利参战时,其陆军总数仅为45万人,编为74个二二制陆军师,而参战那天,74个二二制陆军师中,只有19个师人员满编,武器装备齐全,并且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则把空军完全法西斯化,使当时空军成为了富家子弟和投机分子快速晋升和步入高层的一种手段。这样下来,空军实力水分太大,战斗力根本无法提升。

最后关于一直流传的意军意志薄弱的问题,我们就无从求证了,毕竟还是有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存在的。

总的来说,意大利虽然在二战中表现不足,但是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意大利的经济和军事以及领导人的过分干预,是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二战中意大利真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吗?

意大利在二战战斗力差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网上流传着很多的关于意大利军队的段子,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从侧面也反应出对意大利军队战斗力的讽刺。比如意大利炮兵因为没有撬棍,撬不开装炮弹的箱子,于是就投降了;一个英国飞行员跳伞不幸落入1000多名意大利军队里,于是这支意大利军队像这名飞行员投降;还有英国和意大利打仗要多准备一些粮食,因为搞不好就有几万意大利军人要过来吃饭等等,这些确实很夸张,肯定不是事实,但是也说明意大利军队战斗力极差!

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在二战前期,意大利觊觎两个地方,希望将其占领扩充为自己的地盘,第一就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就是北非!德意日轴线国组成后,德国和意大利是签订了互相援助的协议的,希特勒本想帮一帮意大利,与其一起出兵干预这两个地方,但是意大利认为这些地方离自己家门口近,兵力几倍于英国为首的联合部队,根本不想德国来分一杯羹,于是拒绝了。

但是战事发展和墨索里尼想得完全不一样,意大利军队在和英国军队碰撞后迅速崩溃,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力I,巴尔干半岛和非洲都差一点被赶回意大利本土了,这时候不得不找德国求援兵,这时候的德国在干掉法国后基本没有战事,于是很快在兵不血刃的将巴尔干半岛的英国势力给敢跑了,非洲也成就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如果不是这时候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准备进攻苏联,如果给予隆美尔足够的兵力,非洲的英国军团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另一个例子就是离西西里岛很近的的一个英国殖民小岛——马其他岛,这本来应该是意大利十拿九稳能拿下来的地方,但是意大利就是攻打不下来,后来德国的轰炸机群还经常光顾这个地方。个人认为地中海这个地方应该是意大利拦截英国运输舰队的主战场,结果英国利用马其他小岛反而拦截了海量的意大利运往非洲的物资,整个二战打完,这个小岛都从来没有一天属于意大利人。

还有就是当隆美尔刚赶到非洲的时候,这时候德国装甲师还没有来,于是隆美尔只能指挥意大利军队组建防御线,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意大利坦克手们长期在沙漠作战,居然还不知道怎么掌控自己的坦克在行进中不陷进沙漠,最后防线没组建起来,反而大量坦克还在与沙漠挣扎。而德国装甲师的装甲兵来到非洲完全不需要适应,在沙漠中行进自如。在《隆美尔传》也多次提到这位元帅警告意大利将领,别总想着投降!可以说这位沙漠之狐对意大利的军队的印象已经差到了极致,还要希特勒亲自提醒隆美尔要注重与意大利的团结,包括后来组建意大利防线时候放弃隆美尔指挥权,就是因为这位元帅对意大利军队有太大的成见!

整个二战(不带政治偏见),意大利就上上帝派来整治德国的,他们更像是德国伪军一样,装备非常好,但是战斗力甚至可以判定为负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