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中德国最少生产了1万吨化学武器,却从不大规模使用,这是为什么?
先更正一下,德国在二战不是“从不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而是根本就没敢使用。他们只在对付犹太人的“浴室”里使用了毒气,战场上再艰苦,德军也没有动用毒气。
但是,有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毒气战经验的德国,断不会轻易放弃掉化武这种好用的兵器。他们虽然不敢轻易的使用,却早在战前便做好了相关的研究和生产。
尽管1925年时国联在日内瓦签订的《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日内瓦协定书)对化武下了严格的禁令,但各国却都没有真正放弃发展化武,一贯在各种条约下摸鱼的德国自然不例外。
德国并不满足于之前那点氯气、芥子气的小儿科,他们的生化武器技术非常发达,1937年“塔崩”获得专利,1938年又制出了“沙林”,哪怕到战争即将结束的1944年,德国的诺贝尔奖科学家仍然研制出了“梭曼”。
为了研制危险的毒剂,德国人于1942年在波兰Brzeg Dolny市建造了“塔崩”毒剂工厂。这个工厂有3000多名工人,专门生产塔崩并进行将之装入航弹、炮弹的工作,总计生产了1.25万吨的“塔崩”,后来这个工厂被苏联缴获并搬走。但仅临时赶工的“塔崩”就有如此数量,早就生产的其它毒剂该有多少呢?
这些纳粹德国放出的毒剂流毒后世,“沙林”在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地铁袭击事件、两伊战争、叙利亚内战频频出现。“塔崩”也成为后世最廉价和易制取的神经毒剂;“梭曼”则于80年代出现在阿富汗战场上。
实际上德国人从不放弃使用化学毒剂,他们曾经幻想过将“沙林”塞进V2火箭攻击伦敦,纳粹的军官们也在斯大林格勒以后恼羞成怒的希望对苏军使用化武。包括德国劳工阵线领袖罗伯特·莱伊都在1944年为毒剂使用劝说了希特勒,但元首硬是没有松口。
为什么希特勒硬是不松这个口呢?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化武有亲身体会,而且非常担忧盟军更强大的工业能力可以生产出比德国毒剂更厉害的武器。一旦化学战的口子被撕开,多精锐的部队在毒气面前都会土崩瓦解,反倒有可能加速第三帝国的灭亡。
关于希特勒的斟酌,近年有一些说法认为是德国化学专家奥托·阿曼洛斯忽悠了希特勒,他在1943年的战情会议中为希特勒提供了错误的参数,使之相信1937年的塔崩在1902年便已经被出现并被公开,沙林也是早就有的东西。
那个年代的资讯没有互联网时代发达,对于专业性的信息德国高层那些将帅和政客无从分辨,这使得希特勒极为担心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化武能力,假如“沙林”、“塔崩”在战争中无法取得技术上的优势,那么毫无疑问它们不能被使用。
所以希特勒做出了这样一段讲话:“我有理由相信外国对塔崩并不陌生,据我所知,早在1902年塔崩就被公开了,包括沙林在内都已经在专利中出现了。”
不过,甭管是不是阿曼洛斯教授忽悠了元首,对德军而言化武也并非想用就用的东西。无论是“沙林”还是“塔崩”,或者更早的芥子气,它们都不是单纯靠防毒面具就能防护的毒剂。
尽管德军人人都配备了防毒面具,这些装备却只能防护催泪弹等战术瓦斯或落后的氯气等等,对付新型毒剂需要全身防护式的防化服,那个年代的单纯活性炭过滤也不十分靠谱。化学战说到底还是会回到工业能力的拼斗之上,而缺乏各种资源的德国哪里还有这个功夫?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在战争早期的时候,德军一路高奏凯歌,打的盟军和苏军节节败退,这个时候根本没必要使用毒气,装甲与坦克就是德军获胜的法宝。而等到战争局势下滑,他们斟酌着是不是要使用化武的时候,却发现战场的控制权已经不在德军手中了。
无论不列颠空战后轰炸局势的改变,还是苏联方面逐步爆发出来的工业能力,都让德军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1年不到的时间里德军就成了让美国人追着炸的倒霉蛋,动辄大规模机群上千吨的投掷炸弹,德军派出Me262这样的喷气式战机都无法有效拦截。这时候还与人比丢毒气弹不是找死么?
有人说二战中德国最少生产了1万吨化学武器,却从不大规模使用,这是为什么?
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某种武器,特别是化学武器只是增加了武器的杀伤力,并没有从跟不上改变作战形式
化学武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作战方式,也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必然要促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改进,而先进的武器装备投入作战后,必然使得传统的战术、进攻手段发生变化,例如坦克出现后,诞生了闪电战的攻击方式,飞机的出现使得产生了空空战、空地、空海战、核武器出现后,出现了远程核弹攻击手段,电子设备出现后,出现了电子压制战,所有这种能改变战争方式和战争模式的武器更新才更加的关键和有意义。
而化学武器,仅仅是增加了武器的杀伤力,还是通过火炮、飞机等传统的发射载体攻击,并没有改变作战方式。
化学武器在一战时已经大规模使用过,使用的毒气有氯气,光气,双光气,芥子气等40多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造成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一开始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给予英法联军巨大的杀伤,不久两国科学家就发明了防毒面具来针对化学武器,后来在惨烈的凡尔登大战中,德国人故技重施,戴上防毒面具的英法联军,已经能够有效抵御德军的毒气攻击。可见面对化学武器,只要防范措施到位,能有效减少化学武器的伤害。所以化学武器并不是决定一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也没有改变一战的战争胜负的天平。
化学武器并不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武器,门槛低,德国一战时就深受其害而且,研究化学武器的门槛很低,英法两国在德国使用化学武器后,迅速就研发和制造了自己的化学武器,马上就用化学武器来报复德国,从此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离不开防毒面具了。就连希特勒自己也深受其害,当时作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双方也是被化学武器打怕了。
化学武器只有在我有你没有的情况下,才会对自己的作战带来一定的优势。小油瓶不得不举一个令人伤心的例子,与欧洲相比,亚洲的工业化水平都不高,日本这个万恶的杀千刀的国家却在肆无忌惮的在中国研究和使用化学武器,就是因为中国不具备生产化学武器的能力,他自己也深知,他用了化学武器,中国也没法使用化学武器报复他。
当跟美国人作战时,他就不敢使用化学武器了,为何,因为美国也可以生产化学武器,而且比日本生产速度更快、威力更强,所以日本不敢用。
所以德国人忌惮英法苏三国的化学武器,不敢使用,只能生产化学武器作为威慑!二战时,英法苏,三个德国的主要对手都具备生产和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德国深知自己一旦使用化学武器,其他国家必定也会大量生产,到时候得不偿失,害人害己!只能生产化学武器作为威慑。
有人说二战中德国最少生产了1万吨化学武器,却从不大规模使用,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困:
第一,化武是通过释放有毒化学物质或鼠疫病菌等,造成人体神经损害、窒息、血液中毒、瘟疫传播等令人恐怖的反人类武器。如果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大规模化武攻击,那么势I必引起全世界包括本国有良知的人的强烈反对和激烈反应。这样对他自己也不利。
第二,化学武器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他的威为虽大,但没有人能完全控制它。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受到风向等天气因素干扰,就会反噬自身,造成己方大面积严重损失,害人害己。
第三,二战时期不仅德国,其他交战国也同样储备了数量惊人的化武。在德国进攻强势时,没有必要使用;在陷入困境,开始撤退时,又不敢用。如果你大规摸使用了化武,那么必然召至交战国的化武反击。那样的态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第四,德国虽然有很强的战争能力,但毕竟国土面积不大,几乎没有战略纵深。一旦交战双方大规模使用了杀伤力巨大的化学武器,那对德国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纵上四点所述,德国虽然储存了大量化武,却没有也不敢大规模使用。
有人说二战中德国最少生产了1万吨化学武器,却从不大规模使用,这是为什么?
个人认为1:不值得,希特勒又不是杀人狂魔,他需要的是统治,而不是灭绝人类!
2:不真实,1万吨的化学武器,估计是德军故意放出来震慑敌人所用,正所谓是中国的古话“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心理战术,就是现在也经常使用。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谢谢!😊
有人说二战中德国最少生产了1万吨化学武器,却从不大规模使用,这是为什么?
战争从来不是一两种超级武器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而法西斯德国的领导人也不是后来的文学描写的疯子。化武是一战时期发明并大规模使用的,到了二战参战的强国手里都有数以千吨计的化武储备和基本成熟的防护装备,日本鬼子仅仅面对中国军队这种落后国家的军队才敢使用化武,因为我们既没有防护装备也没有反击能力。德国面对的美苏英的军队,强势的时候没有必要用,弱势的时候就不敢用了。想象一下那时候美英的狂轰滥炸和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如果有十分之一是化学武器是什么景象?也许德意志民族就不存在了吧!
有人说二战中德国最少生产了1万吨化学武器,却从不大规模使用,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不敢。
首先,论到化学武器,德国人深有体会的,在一战时期。德国人最早发动了毒气战,但是也受到了对手毒气的反击,实际上打这场化学武器战在一战中,对于双方来说都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反而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希特勒本人就曾经受过毒气的伤,故而在反对化学战问题,各国也不会有一致的态度,所以在打毒气战的问题上,德国人是相当犹豫的。
在二战的条件下,德国人也一直认为发动毒气战,对自已绝对没有好处。由于一战凡尔赛条约的关系,德国人的恢复化学武器战能力的时间已经相当晚,即便德国拥有一流的化学武器技术,但是所生产的化学武器数量非常有限的,德国人从来就不相信自己在打化学战方面,在数量上可以与对手相比。
论个化学战的水平,德国地对手都比德国要强,英国人,美国人都拥有的发达化学工业水平,连苏联的化学工业也不弱,而且储备量也不小。这就造成如果打化学战的话,德国人可能输的会更惨。
因此在二战时期,德国没有计划使用化学武器的,尤其是到了中后期之后,是否使用已经没有决定性意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