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为“穷人的原子弹”?
火箭炮从来没听过这个称呼,倒是生化武器被称为“小国的原子弹”。火箭弹即便能被穷人当“原子弹”,那也只是类似于二战德国V2轰炸伦敦的那种“恐怖袭击”,我不赞成将之过分解读为“原子弹”。
其实世界上这种“穷国原子弹”称呼非常多,什么水雷、地雷、病毒、化武、脏弹、网络攻击等等都有被媒体安置上“穷国原子弹”的名头。
实际这些东西都是些啥货色我们应该也清楚,无非是可以用作不对称作战的,又利于被穷国搞到手的装备,其特性是“低素质、低技术、低成本”。尽管小国造不出自紧身管电渣重融炮,更造不出APFSDS,但仨前苏联的155炮弹埋路边也能掀翻M1A2坦克。
这种逻辑创造出了不少依靠数量堆积质量,完全依靠不对称打非常规的“穷人大杀器”。但那些利于传播、开发成本低廉的生化武器、病毒武器明显比常规武器更符合“原子弹”的比喻。
日军二战时把化学毒剂称为“决胜瓦斯”,两伊战争时萨达姆向伊朗播撒毒气,这些东西压根不要什么钱,任何一个拥有基本化工能力的国家都能生产芥子气、沙林毒气乃至氯气这些东西。
现代生化毒剂可能带来的危险牵动着每一个国家的神经,疾病控制与防御成为21世纪大国中涉及到国家防御和战略的核心命题。当年袁隆平能用一穷二白的技术搞出杂交水稻,谁知道现在哪个小国的“天才”会不会发神经,拿国际学术研究成果搞出无法防御的超级病毒呢?
抛开病毒的话题,非要说火箭炮之流属于“穷人的原子弹”,确实太过于牵强了。火箭炮的差别很大,从“三低”的模范63-107mm火箭,到先进的美军M270火箭炮,穷人恐怕真正玩的起的也只有前者。
前阵子不久倒是出了件大事,阿拉伯人拿数百枚火箭弹大规模袭击了以色列,这“一波流”的轰炸让以色列铁穹系统只发挥了不足15%的功效,打下来的火箭弹屈指可数。
据悉“哈马斯”发射的这批火箭弹中,除了型号各异的老式火箭弹外,还有相当多伊朗研制的“黎明-5”火箭炮,这款火箭炮被认为是仿制自某大国的SY-300,甚至连卡车都没放过(一说是奔驰2628 Kippe 6X6)。
火箭弹巨大的杀伤力与密集的单车发射效率,让它成为“穷国”不对称作战中的明星。反正空战买不起F35,陆战买不起豹2,给你1000辆T55也攻不进特拉维夫。算来算去还是火箭弹最亲,价格便宜量又足,几十炮打完就没了,属于军品里的“快消品”,连“战争之王”们都赚得皮开眼笑呢。
关键是与“原子弹”近似的威慑能力,就如这次的轰炸以色列,直接造成了午夜万人大逃亡。就算比不得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人坐船出海和钻地洞的风潮,亦能与二战末期时德国的“复仇者V2”轰炸伦敦时的大奔溃相类了。
你觉得火箭炮够格当“穷国的原子弹”吗?我反正觉得还差一点点。对军事大国而言,如果这都算“原子弹”,那未免太小瞧战争的综合实力了。就像哈马斯一样,最终遭受的是更疯狂的报复和杀戮。
“落后就要挨打”是这个世界的永恒原则,穷人就是穷人,一切所谓的“原子弹”,只不过是自己精神的支撑罢了。靠恐怖主义与杀戮是没有出路的,抗争和自强并不一味建立在漫无目的的复仇之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