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是怎么对付日本坦克的?
说反坦克,我们先看看日本的是哪些坦克。
89式重战车-1929年山寨的雷诺FT坦克。重12吨,正面装甲17mm。
94式轻战车-1929年山寨的“卡登·洛伊德”Ⅵ型机枪运载车,即“豆战车”。重3.2吨,装甲10mm,日野汽车开发。
95式轻战车-1935年推出。专为中国战场恶劣的路况设计,重7吨,装甲仅6-12毫米。
97式中战车-1937年推出。重16吨,装甲提升到33mm,唯一能和列强坦克稍微对抗的日本坦克。
这些弱到可怜的战车就是日本二战的所谓“坦克”,然而二战时期的亚洲,日本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哪怕日本人的装备在世界上实在排不上号,但比日本尚且差了一大截的中国,对付日本坦克真是没有什么好武器。
纵观亚洲战场,无非是日军的南向和北向战略。诺门坎战役,日军装甲遇到苏联军队,遭遇了大炮、坦克、战机暴风骤雨般的扫射,苏联人根本不怵日本坦克,倒是日本人在想方设法拿燃烧瓶去干苏联坦克。
“南向”的东南亚战场,多为丛林战和大范围奔袭为主。比如山下奉文强夺新加坡的战斗,或者缅甸丛林里与英军的角逐。这些战役里坦克参战很少甚至没有。日军在亚洲的坦克战,主要都是围绕在与中国人的战斗之上。
最原始的炸药爆破反坦克对于中国军队而言,几乎拿日本坦克没有办法,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太称手的武器,一些炸药包或者缠绕在一起的手榴弹就是反坦克最好的武器了。几个绕成一束的手榴弹,塞到日本坦克肚子下面,很大可能性能直接炸穿坦克腹部,或者炸断履带。
只是这种方法拥有很大的弊端,日本人本就把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非单独的集群兵种,坦克后面跟随了大量的步兵,这种情况下很难让爆破手把炸弹塞到坦克下面。中国军人在这种时刻往往采用敢死队的“人弹”来消灭日本坦克。
滇军在台儿庄战役里就采用了悲壮的自爆打法,他们通过自爆摧毁了很多日本坦克。如果有机会,灵活的滇军士兵也会像猴子一样爬上日本坦克,想办法给里面的人找麻烦,被又惊又怕的日本人骂做“云南猴子兵”。
川军也不怂,39年大洪山战役,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在襄阳、钟祥、宜昌一线阻截日军,采用夜袭占领了对岸王家店。日军40年反攻,发动了20多辆坦克。王缵绪亲自带集团军决战,以血肉之躯与坦克肉搏。川军士兵爬上坦克就揭盖子甩手雷,或者找洞往里开枪,激战10昼夜,日军不得寸进。
说句题外话,50年代初,志愿军同样使用了最原始的工兵爆破法,极小代价摧毁了英国“皇家重坦克营”,可见作战方法的磨练和指挥官的水平极其重要。
对国军来说,真正的标准化反坦克武器只有进口德国的战防炮以及反坦克枪。战防炮主要以PAK 35/36型为主,这种口径37mm的战防炮对付欧洲坦克,根本很难打穿装甲,因此取得了“军用敲门砖”的讽刺绰号。但在中国战场上,面对那些脆皮的日本坦克,PAK 35/36完全可以做到一炮一个,可以说是对付日本坦克最有效的武器。
但是PAK35/36中国进口的很少,第一批进口了20门,第二批进口了124门,到38年德国断货,中国总共进口了246该型战防炮。但只有整编36、87、88师、装甲兵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税警总团才有这些炮。
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后来利用进口的零件和图纸进行了山寨,但山寨没有成功,到1942年,只草草生产了百门不到便停产。
战例:
1南京保卫战中,有4门PAK 35/36在铁心桥埋伏,击毁了4辆“豆战车”。
2忻口会战,第10师为主阵地57团加强了两门战防炮,5炮击毁了4辆日本坦克,但迅速遭到日军轰炸,10分钟内炮兵阵地被抹除。
3台儿庄战役,参战的战防炮部队击毁日军坦克、车辆30余辆。
4武汉会战,廖运周在山道埋伏4门战防炮,12门迫击炮。日军损失89式中坦克9辆,“豆战车”16辆,卡车40余辆,人员伤亡六百余名。中国军无一伤亡。
另外一个专用反坦克武器是反坦克枪国军在抗战早期装备过一战的K型子弹,但是效果很差很差,于是反坦克轻武器便几乎在中国绝迹了,直到远征军走出国门,英国人才不情不愿的打开仓库,将已经过时的“博斯反坦克步枪”交给中国人。
远征军开始对反坦克非常重视,一个步兵营会专门配一个反坦克枪班,每个班13人,2人一个战斗小组,共3挺枪。但这个时候的反坦克枪已经是垃圾中的战斗机,远征军发现丛林里根本遇不到什么日本坦克,反坦克枪也对不不了碉堡。于是这些武器很快被淘汰,换成了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
随后不少反坦克枪被运到国内,投入到对日的主战场上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战例:
1945年,日军进攻河南西峡,78军反坦克枪部队伏击日军,击毁击伤9辆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远征军后期装备了巴祖卡火箭筒在巴祖卡装备以及反坦克枪迅速的被废弃以后,远征军将编制也进行了调整。由巴祖卡、美式反坦克炮、反坦克枪组成了反装甲连,每个团都配一个这样的连,巴祖卡是出现最多的主角,反坦克枪是配角。巴祖卡130mm的破甲能力能轻松干掉日本坦克,但这时候远征军遇到的大都是碉堡。
战例:
远征军用巴祖卡击破的日军97中战车。
坦克打坦克,亚洲战场依然如此中国军队其实一直都有坦克,只是使用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战争规模过小,所以难得出现什么风采。
实际上,早在淞沪会战期间,杜聿明就已经采用过坦克对坦克的打法。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是英国维克斯六吨半坦克袭击过日军,并与日军的89战车发生了坦克战。
下图是一张在湖南拍摄的照片,长沙保卫战期间,涂有“龙”字样的中国坦克部队。
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的坦克部队甚至发动了对汤山的反攻,攻入了日军某师团的指挥部。战斗中击毙了《朝日新闻》特派员滨野嘉夫。随后与日军来援的坦克发生战斗。
两次坦克遭遇战,中国军队都没有获得上风,被击毁许多。
到1944年,中国远征军已经占了上风,装备了M4A4坦克和M3斯图亚特坦克。廖耀湘的新编22师和孙立人的新编38师为了打通“史迪威公路”开始了缅北战役。中国战车渡河攻击,大破日本18师团团部,败退的日军在孟拱河谷组织了大批战车与中国坦克发生交战。
此战远征军大胜,廖耀湘拍给常公的电报里激动的拿“野人山”做了对比,认为日军比那还惨。日军则声称此战“击毁谢尔曼战车40余辆”。远征军记录是6辆。当时参战部队全部坦克也才33辆,哪有40辆给鬼子打?倒是18师团给打得只剩1700人。
上图是1945年远征军开过南曜河,一些印度苦力迎了上来。
后来又发生了“巴莫”之战。远征军坦克部队打到巴莫,遭遇日军战车队,结果日军没了脾气,调转车头就跑。慌不择路之下,居然发生了坦克被中国人开的卡车干翻的奇闻。
此后日本坦克再也没在中国人面前嚣张起来。
下图是1944年10月11日,昆明大坝机场,一个中国士兵站在日本坦克的残骸上。
整个亚洲战场,都是中国人用血肉筑起的坚固长城。中国人用脑子、用炮、用炸药、用火箭筒、反坦克枪、用坦克、用命换走了一辆又一辆张狂的日本坦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