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有什么原因导致的?

心脏早搏具体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一天早搏次数多少是严重的!正常人一般早搏次数又是多少次以内?

引起早搏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健康人的心脏也可能发生早搏,而在病态心脏更易发生.健康人发生早搏往往有一些人为的诱因,如情绪激动、饱餐、过劳、上呼吸道感染、胆道系统的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过早搏动约40%发生于心血管疾病,易发生早搏的心脏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2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等.

心脏早搏有什么原因导致的?

心脏早搏亦称期前收缩。是心脏能自己发出冲动部位抢先的异位心搏。

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唯有心电图可识别。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偶而发生或频繁发生,持续时间可长可短,连续三个以上早搏称心动过速。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二个、三个、四个等)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三、四、等联律。

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人毫无感觉,有的觉得心悸、心跳暂停感、心跳要窜出喉笼或心脏往下一沉会产生恐惧感。频发早搏过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早搏的发病机制

1.异位节律点自律性过高,俗话说抢跑道。

2.魏登斯基现象:当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处时使该处阈电位降低而引起过早搏。

3.折返现象——环行折返或局灶性微折返 。

4.平行收缩:异位自律点找自己节律发出异位冲动,但周围有传出阻滞,偶而冲出传出阻滞形成早搏

5触发激动:触发活动指异位激动的产生是由一个正常的动作电位后触发所形成也称后电位触发早搏

过早搏动多见于正常人,特别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少数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塞、各种心脏病晚期、急性心肌炎、甲亢性心脏病等也可以发生过早搏动。

早搏多少不是衡量严重程度,房性、房室交界性再多也不会发生猝死。室性早搏发生过早之著落在T波升支的后1/3处,是心室的易颤期容易发生心室颤动,一般室性早搏很少发生得那么早,如果在血钾过低或心电图QT延长大于50%以上时,室性早搏落到易颤期概率高些,这种QT延长才是早搏发生时最危险的。心室颤动7-10秒即发生心源性脑缺氧综合症,猝死率较高。下例情况下发生室性早搏要重视:

1.急性前壁或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出现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必须用药物终止或防止其转变为心室颤动。

2.先天性(马凡氏综合症等)和后天尤其是药物过量或因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QT间歇延长的患者容易在一个室性早搏时触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3.药物中最常见的是抗心律失常的乙胺碘肤酮,用量过大、尤其是和其他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西地兰、狄高辛合用时加上血钾低特容易发生。可以引起QT延长的药物还真不少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丁醇,氟哌利多、氯丙嗪、环类抗抑郁剂、抗生素中的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奎诺酮类等。尤其是两类都可以引起QT延长的药物合用时尤要当心。

3.心脏病日晚期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表现心电出理极不香稳定是心室颤动或心皇心室停搏的前兆。

4.病毒性感冒后发燒不退伴心慌气急突然出现频发性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当心是爆发性心肌炎的前兆。

5.多年不消失的频发室性早搏,心脏超声波检查为右室性心肌病或右心室假睫索容易突发心室颤动而猝死。

2019.4.2

心脏早搏有什么原因导致的?

上周五晚上连续抢救了两个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做完手术已经凌晨3点,回到值班室,一直睡不着,心慌!

让值班医生给我做个心电图,心脏早搏!

心内科医生也会心脏病?

这可怎么办?其实没事,就是累的了,好好睡一觉就好了,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



那是不是心脏早搏休息后都能好转呢?

当然不是,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在心脏早搏?简单理解就是,我们正常的心脏在正常情况下,是很有规律的一下一下跳动,而且这个跳动来源于心脏的跳动发源地--窦房结,所以我们正常人的心律叫窦性心律。在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或某些生理情况下,心脏会提前跳动,也就是不该下一次窦房结心跳的时候,心脏其他部位就跳动了,这就叫早搏。心脏早搏会有心慌、心悸、气短、干咳等等感觉。

正常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早搏,早搏有时候没事,但有时候也会要命:

看到早搏,先要弄清楚有没有基础的心脏病比如:冠心病、心衰、高血压性心脏病、风心病、肺心病、瓣膜病等等;如果有,那么首先考虑早搏和基础的心脏病有关系。综合评估后在治疗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干预早搏,最好行动态心电图进一步评估后,决定是不是用药治疗早搏,甚至用不用手术的方法,但首要的治疗是治疗基础心脏病。很多时候随着基础心脏病的控制,早搏就会消失会减少。

如没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我们需要进一步排除基础心脏病,而不能见早搏治早搏,或见早搏不管早搏。

如果没有基础心脏病,且有熬夜、喝酒、劳累等原因,那么暂时不需要治疗,去除这些原因后早搏就会消失。如果没有基础心脏病,但也没有诱发因素,需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一般就10跳心跳,而人一般一天心跳10万次,怎么可以单凭一份心电图给出频发早搏的诊断呢?动态心电图,明确到底早搏多少次?2000次早搏和2万次早搏风险不一样,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性质不同,风险不同。

如果选择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这个很复杂,抗心律失常药物4大类,好多药物,而且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会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所以一定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理论上根据早搏具体情况也可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常常有人在网上咨询:“王医生,我频发早搏,吃点什么药?”我说:“您怎么知道频发早搏的?”他说:“做完心电图,医生说是频发早搏。”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根据一份心电图轻易做出判断,更不能根据一份心电图就给患者开药治疗早搏!因为我们的心跳一天要跳10万次,不能根据10次来评估10万次!

心脏早搏,需要具体对待,有的可以不治疗,有的必须用药,有的需要手术,有的甚至会引起猝死!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心脏早搏有什么原因导致的?

心脏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也就是说早搏的电活动不是从窦房结发出的,而是从其他地方发出,并且提前发出。心脏早搏按异位早搏点位置不同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交界性较少见。

引起心脏早搏的原因有生理性的原因,常见于正常健康人,比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熬夜,喝过多的咖啡、浓茶,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抽烟饮酒等。

病理性的因素见于:

1.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搏 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比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早搏。

2.低钾血症 钾元素对于维持正常的心律和神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钾越低,心率越快,会引起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而危及生命。

3.药物所致 不少药物本身会诱发早搏,比如平喘的药物氨茶碱可能会引起室性早搏;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可致单源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强心药如地高辛、西地兰(毛花苷丙)等较大剂量应用可致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维拉帕米、胺碘酮等等,剂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可致室性早搏;抗胆碱药及抗震颤麻痹药如阿托品、左旋多巴可引起室性早搏;拟肾上腺素和抗肾上腺素药比如去钾肾上腺素、异丙肾也会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他一些抗血吸虫药物、抗精神病的药物、抗真菌药等使用过量也有可能出现心脏传导异常,房性或者室性早搏出现。

4.心脏手术 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可能会诱发心脏早搏。

一般来说生理性早博多数为偶发早搏(每分钟早搏次数少许6次),如果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处理,也无需太担心,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适当运动。如果心电图提示频发早搏(每分钟≥6次)则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抽血做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肾功能等检查,明确原因后针对病因治疗。

心脏早搏有什么原因导致的?

谢邀.

是指心脏过早的搏动,主要是因为异位节律点兴奋加强,过早的发放冲动,控制心脏的收缩,够厉害吧,也就是先下手为强控制心脏的跳动.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心房性早搏

心房和心室交界性早搏

心室性早搏

导致心脏早搏的病因有:

1、生理性,心脏本身没有病变

主要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没有休息好、抽烟喝酒、喝咖啡和浓茶都可以诱发

2、心脏本身病变导致: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变、二尖瓣脱垂都器质性心脏病

3、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导致早搏: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洋地黄以及儿茶酚胺类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

心脏早搏有什么原因导致的?

早博的原因有很多,神经功能失衡,包括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在内的植物神经,以及大脑神经过分兴奋和抑制是功能性早博的常见原因,钠钾镁等电解质的失衡和心肌损伤、缺血则是器质性早博最常见的原因。前者多发生于饮用咖啡、浓茶、酗酒、吸烟、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或者过度劳累、更年期、失眠、消化不良等情况。后者多发生于各种心脏病或电解质紊乱、甲亢、二尖瓣脱垂、手术和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早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