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如何心安理得的浑日子”?
说这句话,主要是因为他是高晓松。
普通老百姓,哪有这样的底气?
作为高晓松的女儿,她的父亲已经为她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只要不是太离谱,她的日子总会过得不差。
同样的还有王朔和韩寒。
王朔曾对女儿说“你做什么我都包容你,你在我这里没有错误,你就是一孩子。但你要注意,不要侵犯别人利益就是了。你最差的下场,就是回家来跟我一起住。”谈及女儿,王朔对记者说“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韩寒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希望她健康快乐, 有没有出息都是假的, 只要她人品好、善良。 我要一辈子供养我女儿, 让她衣食无忧, 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什么出人头地、理想抱负,都是空的。 她想要什么,我给她什么。 就算哪天赚不到钱了 我就是给李彦宏开车也要让她过得好 让我的子女不再为他们父辈感到惭愧。”不是每个人的孩子,都能够心安理得的混日子。况且高晓松也不是让女儿混日子,而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让女儿跟随自己的心去学想学的东西做想做的事情。不用让女儿因为世俗的眼光改变自己,追求所谓的“成功”。
不管怎么说,让孩子过随心所欲的生活是需要底气的,同样作为父母我们还是多努力吧。
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如何心安理得的浑日子”?
“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这话出自高晓松,其中一个“混”字,看似很混,但也非常符合高晓松平时高晓松说话的口吻。
但是,我想这话也就高晓松或是高晓松这一小撮人会有这种底气说,绝大多数的父母应该是没有这个底气和腰杆子说出如此大气的话,抛出如此高贵的育儿理念。
其实,这也折射出:不同阶层,其育儿理念也不同吧。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这个理,我想大家都懂。作为家长,谁都想给孩子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不给孩子压力,自己也不做焦躁、急功近利的家长,耐心地教会他们,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或许某种程度上说,高晓松的育儿理念是对的,高大尚的,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所羡慕的,但是现实是骨感的,甚至是残酷的。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小学就面临着幼升小残酷的角逐,接着又是一轮中考的博杀,还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在生态众林,孩子要经过多轮的优胜劣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其中有家长教育孩子手法得当的成分,也是现实竞争压力所迫。一般的家庭,无权无势无背景,无圈子无人脉无平台,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或许阶层也就固化了。
现实中或网络上,总能听到取消高考、取消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之类的声音,我想真心一旦取消,对“寒门”来说是不利的,其中的原委想必大家都知晓。
在没有科举之前,可以说是拼爹的社会,“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想而知寒门的可怜了吧。有了科举,寒门也就有了进入上层的通道。
也许,这样的成功论,太赤裸,太功利,不为启齿;或是,这种成功的定义就存在问题,成功应该是多元的,或是混得心安理得也便是一种成功。
但是,我想问:在大家的心目中,何为成功?
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如何心安理得的浑日子”?
高晓松说“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的混日子”,如何看待高晓松的这种教育方式呢?说说我的看法。
一,父母对女儿的态度一般的父母都是把女儿当做掌上明珠的,有了女儿一定要宠着,把女儿当公主一样的养,看到别人的女儿每每让我这个只有两个儿子的父亲羡慕不已。当然高晓松也不例外,我想高晓松说出来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要宠着自己的女儿。
二,自由的教育方式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又叫自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做过多的干预,让孩子在轻松自由欢乐的气氛中长大,也就是高晓松说的“心安理得的混日子”。
其实,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倡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过很多家长比较难做到。特别是对于第一个孩子,父母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往往对孩子是过于关注,反而禁锢了孩子。
三,散养的教育方式其实,想一想高晓松的教育方式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散养吗?只是我们普罗大众如果对散养理解偏了,很容易把孩子教到歪路上去。
散养是需要技巧的,既要舍得对孩子放手,又要制定好规则,让孩子在规则之内享受到彻底的自由。散养长大的孩子情商更高,做事情有主见,也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执着,这些特质就注定了孩子更容易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
欢迎关注“睿爸快乐育儿”欢迎访问我的头条号“睿爸快乐育儿”,浏览更多育儿知识。睿爸和睿妈是一对真诚的爸爸妈妈,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双学位,我们育有两子,一个9岁,一个3岁,孩子学业优异,我们以亲身经历分享育儿经验。所有回答全部保证原创,欢迎分享、收藏、评论、关注。
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如何心安理得的浑日子”?
一个人世界观的表现,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看的世界,看世界的方式,高晓松的教育子女的态度,是心安理得的混日子,我觉得真的挺好。有人很反对,感觉这是在给公众一种误导,有人又说风凉话,说别人高家有钱,能折腾的起。
其实这也就一家庭教育问题,高晓松再是名人,这还是一教育子女的话题!这是高晓松对自己孩子教育上的一个态度,这是别人世界里的孩子生命教育的理解!我们只是透过的高晓松这扇窗,看见了他们家家庭教育的那点事(也可能不完全),完全不可错会成了你通过高晓松谈子女的教育,看见了代表所有,大多数人所说的普世性的子女教育的认知。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真相,只有你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每个父母的家庭教育观,也没有什么真相,无论他是名人还是政客,他都给不了你对你孩子的教育真相,所以就没有必要去纠结和焦灼不同人的观点和态度,如若能以欣赏,且客观的冷静去观别人的世界,相信会有更多的启发。“心安理得”,这是一个多么朴实而又可贵的理想目标!
其实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和处理三种关系,即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我们的教育,似乎也是这个顺序这个次第,先学习认识环境,处理与环境的关系,再就是学习与人打交道,学习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最后才想起了要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好一个心安理得,第一时间,就提出了要与自己相处好,然后才去考虑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相处。这是一个人对真实需要的洞见,这更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没有解决好自我内心的安住,怎么能心平气和的生活,以及与他人交流呢?这么质朴的问题,却没有被发现,被倡导,实在可惜!现实中人人自危,一股脑地钻进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漩涡中,内心反而得不到安宁,惶惶度日!
“教子女心安理得地混日子”,我们看见太多一本正经的假正经,而很少见这样的吊儿郎当的真严肃。
太多人把子女的教育理解为成绩、名次、收入、品德,跟着社会潮流追求,不偏不倚的,才是严肃的,正经的!表面上看,没有问题,可自己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学习?需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己的使命在哪里?……这些问题,学校也好,老师也罢,包括孩子的父母,他们全然不知,也不得而知。看似高晓松有这个能力让孩子混,其实这事与钱没太大关系,教育这事,可以很费钱,也可以不怎么花钱。
当全社会人都在追赶金钱的时候,似乎金钱成了评判评价的不二标准。其实,决定一个人的阶层不在于你有没有钱、你认识了谁,更在于你的认知,你的认知决定着你所处的阶层!一个人的从无到有和从无到无,相同的是其都有一个结果,不同的是其都有各自的固有认知,个中的高下,也就一目了然了。
面向孩子——您私人的家庭教师!
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如何心安理得的浑日子”?
以高晓松那样的智慧,说出混这个字肯定是有道理的。
其实人生在世都是个混,只不过混的有好有赖罢了,而且这个好与赖也是有多种注解的。就好比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普遍把好理解为能过上小康社会的生活,而现在有些人也一下子飞跃,过上了富人的体面生活。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眼光自是不一样。
过去有个词叫混社会,也没有谁下一个定义,但我们的上一辈人还是有个大概齐的看法,普遍的议论说这个孩子出不出息。当领导了,无论大小算是有出息,经商发财了,有出息。总之,总是要在人前显贵,哪怕自己因为某种原因没做到,孩子做到了,光彩自然也属于自己的。
话又得再说回来,人家高晓松不指望子女为其光宗耀祖,作为父母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了,如果不受用、不喜欢,高晓松也没指望你跟他一样啊!我们依然可以教育自己的子女,甚至期望他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成龙、成凤。
如何评价高晓松的文章“我主要教育女儿如何心安理得的浑日子”?
高知家庭的家庭教育,如果你不走近观察,绝对就像远观风景一样,就如高晓松说:“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这话放在平常眼里就以为是父母完全不管孩子,你爱怎么混怎么混,反正有你吃有你穿。但是高晓松很“狡猾”,他偏用一个你不动脑就容易理解错的话来描述家庭教育。实际上,人家对女儿的教育与培养可精心着呢,只是他的理念与做法不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而是从综合素质培养全面着手。
“混”字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就看什么人去理解了。如果你稍懂点教育学和哲学的话,一个“混”字就完全不是贬义和消极的含义了。高晓松作为父亲,他的育儿理念是不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引导与鼓励孩子去动脑思考,然后做出选择。从普通人理解的“混”是无所作为,到高晓松教育女儿主动选择,成长的方向就完全不一样。在哲学范畴内,混是顺应孩子内心的积极需求,父母保持乐见其成的态度,不去极力否定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在犯错后自我反省与修正。而对于某些家长来说,混是顺应孩子内心消极需求,如懒散或逃避,对父母来讲如果动用批评与责罚手段,适用不当的情况下,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真就破罐子破摔了。
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同伴关系往往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人可能看过高晓松在电视上的节目,你看他的思想与观念,包括知识层面的深度,绝非一般的家长所能比。女儿在这样父亲陪伴之下,仅从认知和思维发展这两块就非一般家庭孩子所能企及。所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决定着孩子成长的高度,家长没知识能行吗?再说孩子的同伴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高知家庭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孩子们都受到良好的家教,自然在一起时相互交流话题不一样,包括嬉戏玩耍时的游戏内容也不同,绝不是那种放纵的玩耍,更少有粗鲁与暴力相加。
身教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比整天说教孩子强百倍,你是什么样的父母注定你的三观就会潜移默化每天在影响孩子。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性格与脾气,包括说话的语气,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一位性格特别暴躁的父亲,动不动就对孩子发火,很容易让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又会在孩子与同们在一起相处或玩耍时通过粗鲁或暴力表现出来,因为孩子会发现对同伴越强势无理,他们越害怕自己。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引申到三观中来,孩子受父母三观影响最甚,其次才是玩伴的影响,再次之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父母的修养和气质俱佳,你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孩子有意无意去模仿,孩子就在这种身教的熏陶下慢慢长大。
结束语:让女儿心安理得的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常委婉地的育儿观点表现,读懂的人,能够深入思考分析,读不懂的人会认为,高晓松也不过如此嘛。其实这恰好就印证了父母与父母之间能力差距,有些家长虽然经济基础特别好,但是欠缺的却是学识与修养,遗憾的是钱买不来知识,知识是靠自己一点点学,一天天积累起来的。有些家长虽然经济基础一般,但是却爱学习,因为他们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是周期长一点罢了,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才能变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