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戚夫人
刘邦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是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根本保护不了戚夫人母子。实际上,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戚夫人母子。下面我就详细介绍和分析一下:
一、为什么说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没用?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拥有免死金牌的韩信和彭越的下场就知道了。
韩信
韩信最初在楚汉战争期间,因功被封为齐王。战争胜利后,他又因功被改封为楚王。然而仅仅不到一年,他就被人举报谋反,而被刘邦抓了起来。起初刘邦顾及免死金牌并未想过要杀死韩信,仅是将他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
公元196年,韩信趁刘邦外出征讨陈豨之际,在长安密谋造反,却因策划不周导致事情泄露被自己的一个家臣给举报。留守长安的吕后和丞相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并一举将他斩杀。临时之前,韩信曾说:“我有高帝御赐的免死金牌,你不能杀我。”吕后对他说:“高帝给你的免死金牌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现在长乐宫中我已经用丝绸遮住了屋顶和天空,用地毯遮住了大地,而且我不用铁制兵器而是让宫女手持竹签将你刺死。”可怜一代兵仙,就这样惨死在吕后之手。
彭越
同年,梁王彭越因没有积极配合刘邦征讨陈豨,结果被刘邦抓起来囚禁在洛阳。主管官吏审理后,判定彭越的行为属于谋反范畴,请求刘邦依法判处他死刑。刘邦依据免死金牌赦免了他,仅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途中,彭越遇到从长安前往洛阳的吕后,向吕后求情希望能让他回到故乡昌邑。吕后表面上答应了他,带他一起回洛阳去见刘邦。结果,吕后一到洛阳就力劝刘邦杀了彭越,还说把他流放到蜀地是养虎为患。刘邦考虑之后就同意了,于是吕后就将彭越杀死,还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送给了其他异姓诸侯王,以震慑他们。
从韩信和彭越的下场就可以看出,免死金牌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以吕后的阴险狠辣,如果她想对付戚夫人母子无论是有免死金牌或是躲到赵国封地都是无济于事。
二、废长立幼刘邦保护戚夫人母子的终极手段
刘邦很早就已经感觉到吕后对戚夫人的敌意,为了保护戚夫人,刘邦就想到了要废长立幼,废掉吕后所生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这样等他百年之后,刘如意登基为皇帝肯定就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母亲。
但是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取祸之道。所以,刘邦一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群臣的一直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更是结巴着嘴跟刘邦据理力争,才让刘邦勉强压下的念头。
周昌
公元前196年,吕雉连续诛杀韩信、彭越,并逼反英布,一系列操作在震慑了诸侯的同时,也吓坏了戚夫人。她只能更加努力地劝说刘邦换太子,甚至不惜整日哭泣哀求。看着自己宠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他终于下定决心更换太子。
商山四皓
但刘邦还是低估了吕后的手腕和能力。当他看到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商山四皓都被吕后给请出来辅佐太子刘盈了,就知道吕后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如果自己一意孤行,死后必是腥风血雨。
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定,也为了保住戚夫人母子,刘邦只能选择了妥协。他指着商山四皓的背影对戚夫人说“就连商山四皓都出山辅佐刘盈,他的羽翼已成,难以更动了。吕后以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二、刘邦保护戚夫人母子的三个后手
在废立太子失败后,刘邦在临死之前还是做了三件事以此来保护戚夫人母子:
1、让刘如意回封地
他让刘如意离开长安前往自己的赵国封地,并派备受吕后尊敬的御史大夫周昌去担任赵国相保护刘如意。他还专门找到周昌,跟他交代:“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让你去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这是迫不得已,你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
刘如意
刘邦驾崩之后,周昌确实尽心尽责地保护赵王刘如意。吕后多次派使臣召刘如意入朝,但都被周昌以刘如意身体不好为由给拒绝。于是吕后很是生气,就派使者先召周昌进京。
周昌前往京城前,曾反复叮嘱刘如意一定不要前往京城,但刘如意却没有听从周昌的建议。不久,吕后又派使者来召刘如意,他就跟随使者去了京城。结果长安一个多月,他就被迫喝下毒药死去了。周昌因为没有保护好赵王刘如意,心里非常内疚,就称病引退,不三年就去世了。
2、将戚夫人母子托付给太子刘盈
刘邦去世前,给太子刘盈写了一封《手敕太子文》将戚夫人母子托付给刘盈,他知道刘盈宅心仁厚,一定会保护戚夫人母子。
果然,刘盈继位后一直想方设法地帮助戚夫人母子。特别是当刘如意被吕后召入京城以后,刘盈知道吕后要加害自己的弟弟。于是,他就让刘如意住在自己的宫中,同寝同食,让吕后一直找不到机会下手。
但一个月后的一天,刘盈有事外出,心疼弟弟不愿其早起,想让其多睡会儿,就留刘如意一人在宫中。结果刘盈刚一走,就有人立即报告吕后,于是吕后派人前去将刘如意毒死了。
接着,吕后开始对已贬为奴的戚夫人下手,她命人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置于猪圈中。
人彘
吕后还让人请刘盈前去观看。结果还没走到猪圈,刘盈就听到一阵凄惨的呜呜声,循声望去只见猪圈中躺着一个没有了手脚、头发、眼睛和耳朵的人,惨叫声正是从她口中发出。刘盈吓得瘫倒在地,忙问随身侍从“这是何人?” 侍从答曰“是戚夫人”。刘盈听了大哭,并因此卧病在床一年有余。
刘盈十分自责没有保护好戚夫人母子,但又不能找吕后报复,自此他每天饮酒、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几年后就郁郁寡欢而死。
3、欲杀樊哙震慑吕后
樊哙
刘邦去世前,有人向他进献谗言诋毁樊哙已经和吕后结党,说等刘邦死后,樊哙就会带兵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全部杀死。刘邦听说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和周勃去军中把樊哙斩首,最终因为刘邦去世而作罢。
总之,刘邦在改立太子失败后,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试图挽救戚夫人母子的性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可怜的戚夫人母子,一个被毒死,一个被做成人彘,真是凄惨无比。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免死金牌,又称为丹书铁券,为汉高祖刘邦首创,赐予开国有功之臣。具体什么样子呢?皇帝命人在生铁铸成的圈,在凸面阴刻受赐人相关信息,包括名字、功勋、可免的罪责及次数,以及赐予的时间,最后用丹砂填满。然后,对半劈开,等于是一式两份,由皇帝、受赐人持有。
丹书铁券一般都包含了这句,“除谋逆不宥”。意思是说对于谋逆罪,是不饶恕的。可见,所谓的“可免罪责及次数”的时效性,常常由皇帝把握。这个“裁判”的尺度,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当年,刘邦逐一除掉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时,丹书铁券上的信誓旦旦,还言犹在耳。
(丹书铁券)
这便不难明白,给戚夫人免死金牌,一点用都没有,“解释权”最终归于刘邦的继任者吕后(吕雉)。之所以出现“人彘”的悲剧,更多的是戚夫人自己“作死”。
吕氏一家因躲避仇家,前往沛县,擅长看相的吕公,将吕雉下嫁给了还是泗水亭长的刘邦。婚后不久,刘邦即干起了“造反”的勾当,家里一摊子都丢给了吕雉。身为千金小姐的吕雉,吃了不少苦头,过着贫困的物质生活不说,还得面临嫂子的挤兑,连个哭诉的人都没有。但其秉承“嫁鸡随鸡”, 尽力维系着这个家庭。
好不容易熬到刘邦成为汉中王,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又碰上楚汉之争,吕雉当了项羽当了两年多的人质。可以想象在此期间,不安、焦虑的心情,吕雉多么渴望丈夫能在身边,有个人可以分担,安慰那颗不安的心。
(吕雉)
等到吕雉万万没有想到,长期的异地分居,刘邦身边早已经有了别人。这个来自定陶的戚夫人,属于艺术工作者,擅长“翘袖折腰”之舞,颇为妖娆,非常合刘邦的“胃口”,比起吕雉更有“女人味”。由此,决定了戚夫人的“顺位”比吕雉更靠前,成为了刘邦的宠妾。
但戚夫人觉得还不够,自己当皇后无望,毕竟吕雉才是刘邦明媒正娶的正妻。“天下父母心”,戚夫人开始为自己的儿子打算起来,说白了,也是为自己打算。于是,常常劝说刘邦改立太子,伴随的是一出与自己相称的“梨花带雨”。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戚姬幸,常从上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从刘邦给戚夫人之子取名“如意”以及说“如意类我”,说明了戚夫人有这个实力;而刘邦也被说动了,动了废黜刘盈太子之位的心思。只不过,在吕后几次三番的请求下,张良出了请“商山四皓”的点子,才打消了刘邦更换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
戚夫人“鸠占鹊巢”,抢走了丈夫的宠爱不说,现在还怂恿着废掉自己的儿子,这种极其“不安分”的想法,极大激怒了吕雉在动荡环境之中,发展出来的非理性病态心理。刘邦深知吕雉的为人,特意在临终之前,选择了御史大夫周昌,出任代国的丞相,以此保全刘如意。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连吕雉、太子以及满朝文武都忌惮三分。
刘邦死后不久,根据汉代藩王就藩的制度,刘如意在周昌的保护下,前往封地;而母亲戚夫人留在了长安。因为刘邦当初担心藩王羽翼丰满、对抗中央,作出规定:藩王的母亲必须留在长安,不能随儿子到封地去。很明显,是作为人质扣压。
独自留在长安的戚夫人,不久后,便被被吕后囚禁在永巷。戚夫人在屋檐下选择低头,向吕后服软,或许能在劳动中过完余生而保全性命。但是戚夫人不,唱出了“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此举立马激怒了,因嫉妒而将近病态心理的吕后。
(戚夫人)
先是,吕雉将戚夫人“宝贝儿子”召到长安,趁着刘盈不注意,毒死了刘如意;接着命人砍断戚夫人的手和脚,挖了她的眼睛,熏聋了双耳,灌下哑药。(《史记》记载: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这才平息多年来,一直忍受的委屈。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此因有二。一是汉高祖刘邦在开国当皇,即对元勋功臣订一约契,内容是只要不谋逆造反,就对功臣及后代给予福利关照,铸于铁(史学多认为铜铸),用珠砂填字,始称"丹书铁契"。后來唐,宋开国皇帝均铸成瓦形,称“丹书铁卷",由于刘邦在逝前杀元勋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丹书作用解释权在皇帝,所以并无保障作用。而后唐的李渊曾将铁卷授给安祿山,造成有恃无恐,坐大叛乱。所以多朝不再重视。因此作用不大,此为一。其二,刘邦在沛公时就元配了吕雉,呂在刘邦在外征战时理家教子,而戚夫人是在刘邦在战时小三上位为妾的,加之戚在刘称汉王后,喜欢与戚生的子,取名如意,戚在立汉朝后未当成皇后而想其子与吕后长子刘盈争太子位。但刘邦顾大局未纳宠妃谗言,所以呂后记恨已久,终在刘邦死后,即囚禁了戚夫人在京城至死,又诱使刘如意从封地到京将其毒杀。所以皇门恩怨皆为权,除异已何患无词,即使真有丹书铁卷也保障不了,可问个"叛逆罪"不也可杀头?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给免死金牌,管用吗?刘邦活着,刘邦就是戚夫人的免死金牌;刘邦死了,任何免死金牌都不管用,吕后想办谁就办谁!当初刘邦说过“非刘不王”,吕后不照样封自己兄弟们当王,陈平连个屁都不敢放!
刘邦也知道自己下线后,吕夫人肯定饶不了戚夫人,他把刘如意封王,而且把当初对吕夫人有重大恩情的周昌派过去当丞相,就是希望吕后看在周昌的面子上放过刘如意。可惜啊,戚夫人被囚禁永巷粮食加工厂不思悔改,还想唱歌让自己的儿子回来救自己,这不属于作死吗?被做成人彘也是自作自受了。
刘如意也是该死的命,谁让他是刘邦最喜欢的娃呢,当年还和现在的皇上争太子之位,再加上喜欢睡懒觉,被毒死也在情理之中了。
刘邦知道免死金牌救不了戚夫人,所以不会留什么金牌给戚夫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下代的统治者只要不承认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就是块烂铁,当初窦婴临死的时候还拿出了景帝的救命密旨呢,武帝还不是照样以密旨是假的推出去斩了?假如刘邦留下免死金牌,戚夫人拿出免死金牌,吕后说是假的,谁敢说是真的?!
留免死金牌没用,还浪费金子,所以刘邦就不留了呗。
喜欢的可以关注,一块聊聊有温度有意思有趣味的历史。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刘邦晚年,汉朝朝堂上最大的政治事件,是戚夫人和吕后的夺嫡之争。刘邦和戚夫人,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但是由于朝臣们的反对,以及吕后的运作,最终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戚夫人和刘如意在太子之争中落败,刘邦去世以后,两人的命运也都捏在了吕后手中。吕后是何等人也,对于自己的政敌向来是心狠手辣。
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将戚夫人打入冷宫。此后,吕后毒杀了刘如意,而且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最终,戚夫人和刘如意都惨死于吕后之手。刘邦和吕后夫妻一场,自然知道吕后的为人。刘邦肯定也知道,吕后会在自己去世以后,找戚夫人和刘如意算账。
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之后,便开始担心戚夫人与刘如意的命运。刘邦曾经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史称: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刘邦在赵尧的建议下,让周昌担任赵国的丞相,希望周昌能够保全戚夫人母子。史称: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便开始打击戚夫人母子。周昌曾经挫败了吕后的阴谋,暂时保全了赵王刘如意。史称: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吕后想到了先把周昌招入长安的办法。周昌被征召以后,年幼的赵王刘如意失去了主心骨。吕后再一次征召之时,刘如意离开了赵国,来到了长安。刘如意来到长安之后,很快便被吕后毒杀。吕后杀死刘如意之后,接着又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戚夫人受到百般侮辱之后,屈辱地死去。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一个免死金牌,或者让戚夫人到赵国跟随刘如意呢?这样不是能够更直接地保护戚夫人母子吗?
说到免死金牌,我们并不陌生。免死金牌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刘邦。汉朝建立以后,刘邦为了褒奖功臣们,给予韩信、萧何等人丹书铁券。这便是免死金牌的源头。既然刘邦可以给功臣们丹书铁券,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和刘如意也颁发一个呢?
当时的丹书铁券,只是一种荣誉上的褒奖,并不具备免罪或者免死的功能。魏晋南北朝以后,丹书铁券逐渐具备了免死或者是免罪的功能。汉朝以后,不少皇帝会颁发丹书铁券,或为褒奖其功劳,或为其免罪免死。当时,刘邦都没有赋予这块铁券,免死或者是免罪的功能,又怎么会拿这个当成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护身符呢?
有时候我们也会戏称,免死金牌实际上就是找死金牌。如果一个人的功劳大到可以免死,基本上也就离死不远了。能够获得免死金牌的人,大多都是功高震主之人。这样的人对于皇帝来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即使当时皇帝颁发免死金牌,后来也会以各种理由收回金牌。免死金牌极少,能够起到免死的效果。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也曾经颁发给功臣们免死金牌。但是一点都没有耽误朱元璋诛杀功臣。即使,刘邦颁发给戚夫人一张具有免死功能的免死金牌。吕后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收回这张金牌,或者让这张金牌失去应有的功效。以吕后的政治才能,一张小小的免死金牌,怎么可能阻碍其杀死戚夫人的决心?
当掌权者想杀掉某个人的时候,再多免死金牌也无济于事。更何况刘邦时代,只有丹书铁券一说,根本没有免死金牌的说法。刘邦又怎么能颁给戚夫人一张免死金牌呢。
既然刘邦不能颁给戚夫人免死金牌,那又为什么不让戚夫人离开长安,跟着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呢。在汉代,只有一种人能够来到儿子的封国,那就是王太后。也就是说,只有当皇帝去世以后,妃子才有可能来到儿子的封国。刘邦虽然出身于草根。但是却非常看重传统礼法。刘邦去世之前,不可能将戚夫人送到赵国。即使刘邦想把戚夫人送到赵国,也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通过史书,我们也没有发现刘邦临死之前下令,让戚夫人在自己死后回到赵国。我们只见到,刘邦临死之前,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可能刘邦认为,为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强相,已经足以保全戚夫人母子安全。所以在临死之前,没有打破常规,将戚夫人送到赵国。
让我看来,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在夺嫡失败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有再多怨恨也只能克制。一旦刘邦去世,吕后便会大权在握。吕后的政治才能不亚于刘邦,处理政治问题的手段比刘邦还要高明。无论刘邦生前为欺负人准备地多么完备,吕后都有办法予以破除。就算刘邦给了戚夫人免死金牌,也无法阻止吕后才杀戚夫人母子。即使刘邦生前将戚夫人送到赵国,吕后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将戚夫人母子骗到长安。
总地来说,刘邦是一个遵循规矩的人,他不敢打破某些常规或者传统。但是吕后不一样,她不是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刘邦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大臣们的反对,始终不敢废掉刘盈。刘邦也没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提前将戚夫人送到赵国。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不仅敢废立太子,还敢废杀皇帝。刘邦死前,曾经定立“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照样封吕氏为王。刘邦的白马盟誓几乎没有阻碍吕后的步伐。白马盟誓天下皆知,都无法限制吕后,更不用说免死金牌。
都说刘邦残忍,我却觉得刘邦并不残忍,吕后才叫真的残忍。吕后想杀之人,没有她杀不成的,也没有她不敢杀之人。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大肆屠杀刘邦的儿子和孙子。吕后屠杀刘邦的子孙后代之时,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即使戚夫人在赵国,又能躲得过吕后的屠刀吗?
戚夫人在刘邦面前撒撒娇还可以,政治才能远远比不上吕后。刘邦去世也基本上意味着戚夫人和刘如意命不久矣。其实刘邦要为戚夫人的死负一定责任,刘邦给了戚夫人希望,掀起了夺嫡之争,最终却没有废除太子。刘邦没有废除太子刘盈,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民间所称的“免死金牌”、“免死牌”按照历史来讲就是指的“丹书铁券”,丹书铁券是否都具备“免死”的作用呢?其实在某些历史时期,“丹书铁券”根本就不具备“免死”的作用!而且有的时候“免死”也是有具体限制的!
丹书铁券是不是“免死金牌”?就像现代产品做广告一样,广告商的奖励说明在最后都著有小字——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丹书铁券是谁发的,谁就有最终的解释权,一般由当权的皇帝(或者实际掌权者)来进行解释。至于有什么功能也是有规定的,历史上的丹书铁券并不都具有“免死”的功能!
“丹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契”、“金契”、“银契”、“丹书金契”,都是根据制作的材质来进行区别的。丹书指的是“朱砂”书写的,也有用“金粉”、“银粉”书写的,一般统称为“丹书”;“铁券”则是指制作使用的大都是“铁”,也有用“金”、“银”以及“合金”制作的,一般统称为“铁券”;在一些朝代,“丹书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因此也称“世券”。
据考证(这事没有最后的定论)最先使用“丹书铁券”的是汉高祖刘邦,最终是谁发明的没有定论。西汉时期的“丹书铁券”一般一分为二,皇室宗庙保存一份,大臣保存一份,以做参照查询之用,以防假冒,后世王朝大都因循。
刘邦搞得“丹书铁券”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功臣,有封王、封侯和大臣们共同商定的。丹书铁券在刘邦那儿就是一个君臣共同起草的一个契约书,汉王朝用石头建设的宗庙,然后将皇帝和封王、封侯的人以及大臣共同建立契约,丹书铁券是能够保持最久、最隆重的形式,希望大汉君臣共同遵守这一契约。
西汉的丹书铁券是一种君臣共同遵守的凭证,其实就是一个契约书,根本就没有免死金牌的作用!
“丹书铁券”具有免死作用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开始),也就是自从最早的“丹书铁券”自从出现到具有“免死”的作用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了,经历了西汉、新朝、东汉、三国、西晋、东晋这些王朝的更替。
不具备免死金牌作用的丹书铁券,刘邦怎么会留给“戚夫人”保命呐!况且,戚夫人也不在“丹书铁券”授予的范围之内。
再者,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丹书铁券”的最终解释权在吕后掌握之中,戚夫人即便是有也没有什么作用的!
吴王钱缪的丹书铁券图,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丹书铁券”——荣誉凭证、荣誉凭证免死。“丹书铁券”从是否能免死的作用来看,分为两个大的时期:西汉到南北朝之前,不具备免死作用;南北朝到清朝时期具备免死作用。刘邦的戚夫人时期的“丹书铁券”是不具备“免死”作用的!
西汉到南北朝前的600多年时间内,“丹书铁券”就是一种荣誉凭证;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具备了免死的作用。具有免死作用的次数最高为三次,最低一次,这要看当权者做如何的解释而定。
“丹书铁券”规定较完善的时代是唐朝,之后的王朝大都因循,只做部分改动。唐朝时期,“丹书铁券”的拥有者比较广泛,到唐朝中后期之后,宦官、宠信的大臣也都有“丹书铁券”了,比较泛滥。
历史上获得“丹书铁券”最多免死次数的是唐朝末期的吴越王钱缪,他的“丹书铁券”由唐昭宗颁发,本人免死次数是9次,子孙免死3次。颁发给吴越王钱缪的时间是公元897年(唐昭宗时期),10年后,唐朝也灭亡了!免死金牌其实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多是为了笼络大臣的手段而已。
对丹书铁券限制得最多的是“大明王朝”,“免死”作用进行了限制:谋反大罪不免死,免死只限本人,子孙不能免死。朱元璋给功臣们共赏赐了26块丹书铁券,这些“免死金牌”大都没有起到免死的作用,很多大臣都是以“谋逆大罪”而处死的,在“免死”的规则之外。
刘邦如何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排?戚夫人仗着自己的美貌和刘邦的宠幸,希望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势必和吕后的儿子刘盈(汉惠帝)争夺的你死我活,不管哪一位上位,剩下的哪位都有可能被残酷对待。
刘邦属意刘如意为太子,但是也要权衡整个朝堂的利弊得失。最终吕后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找来了“商山四郜”鼎力支持太子刘盈,这才断绝了刘邦改立刘如意的想法。
刘如意剧照
刘邦心里非常清楚,一旦刘盈继承大位,吕后肯定掌权,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将面临灭顶之灾。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排如下:
第一,既然刘如意不能做太子,就让他尽快就藩。
刘如意竞争太子之位失败之后,刘邦就把刘如意由代王改封为赵王,尽快离开京城就藩,远离纷争。而戚夫人受宠幸,一直不肯离开刘邦,因此戚夫人在汉惠帝继位之后,首先被吕后所针对,被关押了起来。
第二,安排忠心大臣辅佐赵王。
刘邦安排当时的御史大夫周昌做赵王刘如意的相国,当时是这样记载的: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周昌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相当于西汉的副丞相,去做赵国的国相就是被贬谪了。刘邦的目的就是用忠心的大臣周昌(周昌是汉惠帝的坚定支持者)帮助赵王刘如意,以免被吕后处死。
刘邦死后,吕后在处理了戚夫人,为了斩草除根,三次召见赵王刘如意到都城,赵相周昌三次拒绝了吕后召见刘如意,刘邦的安排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吕后只得先召见周昌,当面大骂周昌,然后再将赵王刘如意召进都城。
西汉御使大夫、赵相周昌像
刘邦虽然安排了周昌保护赵王,但也就是时间问题,王朝的最终决策者是吕后!
第三,刘邦应该遗训汉惠帝,让他保护自己的弟弟——刘如意。
刘邦既然决定刘盈继续为太子,自然教导刘盈要保护好自己的兄弟们,免受灾难,并且预见到吕后首先要针对赵王刘如意的。
赵王刘如意进京之后,汉惠帝衣食住行都带着自己的小弟弟刘如意,刘邦的教诲还是有些作用的。但刘如意肯定有独处的时间,还是被吕后抓住时机,用毒药毒杀了刘如意。
刘邦临终之时,曾经让人将自己的连襟樊哙处斩。刘邦就是要先斩掉吕后的左膀右臂,使得她在自己死后不敢为所欲为。人都是有私心的,将死的刘邦命令并没有被执行!
窃以为,刘邦已经将所有的能为赵王刘如意的保险措施都用上了。但是,去世的皇帝,并不能左右当权者吕雉的政治野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