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

肠癌不痛不痒

如下图所示,平时大家说的肠癌是指起源于结直肠粘膜的癌症,也就是大肠癌。大肠是位于腹腔的空腔脏器,通过结直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等微生物,肠道菌群平衡维持了人体正常健康需求。大肠的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及细菌形成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大肠的这些特点,让我们明白,除非到了晚期肠癌,一般来说肠癌的生长是不受空间限制,不会影响患者的消化与营养吸收功能。所以,很少有癌症常见的疼痛、消瘦、乏力、疲倦症状表现,以及腹部肿块征象。这也的确如题主所言,肠癌都是不痛不痒。

但正如一句名言说的:“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虽然,肠癌缺少癌症的常见症状,但肠癌的发生与大肠的功能,不但给了我们从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上去早期发现肠癌的机会。

哪肠癌病人粪便到底有什么信号呢?是否可以从排便及粪便中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呢?

早期肠癌在粘膜与粘膜下层生长,是突向肠腔内部,癌症本身对粘膜层的破坏与癌肿受食物残渣摩擦可导致便血与贫血症状,癌肿的生长,不仅影响大肠吸收功能,还因癌细胞异常分泌、肿瘤导致的破溃出血、创面渗出与肠道细菌感染,可导致粘液脓血便、便秘、腹泻、排便次数增多;而癌肿占据肠腔并使患癌肠管失去了自如的收缩功能,进而又将导致大便形状改变,甚至产生腹痛、腹胀等肠梗阻表现。

如果是直肠癌,还可能有便前肛门下坠感、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感等表现。

如上所述,得了肠癌后,粪便与排便可以发现以下信号:

  • 颜色变化:便血、粘液血便、大便隐血阳性。

  • 形状改变:大便变细、粪便不规则、糊状粪便

  • 排便习惯异常:便秘、腹泻、里急后重、便前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

不管出现上述排便习惯、大便性状改变中的任何症状,都要非常警惕肠癌的可能。这时最好就是行结肠镜检查,不但可以及时发现肠癌,同时,还能与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肠道良性疾病进行鉴别。

如何从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

从排便能看出是否得了肠癌吗?从临床症状来讲,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常为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液或黏液。这确实可能是肠癌最早的症状,问题是,如果有这些症状,就预示着得了肠癌吗?显然不是。肠道炎症性疾病、痔疮、习惯性便秘等,都有可能出现上面说的症状。而且,等到出现这些症状,肠癌往往已经形成,而且极有可能已经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靠看排便来判断肠癌,是不明智、不可取的。结肠癌往往有癌前病变(广基息肉、腺瘤),且发展为肠癌需要很长时间,肠镜检查,才是最好的筛查措施。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除了直肠指诊以外,肠镜也是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结合肠癌发病高危因素,目前对预防和发现肠癌的建议是:避免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注意增加适度的体力活动。另外,40岁以上,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张医生在线---让老百姓也能看懂的医学科普---欢迎关注、评论!

如何从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

肠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肠癌,这包括了结肠癌、直肠癌两种癌症。肠道是粪便排除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如何从排便中如何看出是否得了肠癌?

一个排便出现改变的患者来就诊,那么医生什么情况下会考虑肠癌?首先看高危因素,肠癌有三大高危因素:肠癌好发于40-50或以上年龄段的中老年人,当然也会有40岁以下的患者确诊肠癌,但这相对少见,就诊时也不会首先怀疑这个癌症;生活及工作压力大、暴饮暴食及胡吃海喝、三餐不固定等紊乱的生活、饮食习惯;有肠癌家族史,其10-15%可通过遗传给下一代。

当有上诉高危因素存在时,再依据相关的症状来判断是否是肠癌。

深深的便意

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每天大便次数为1-2次;当然如肠预激综合症、精神及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人大便次数可为3-4次。而肠癌患者的大便不单单次数增多,而且伴有排便欲望加强但又无排泄后的快感或排便不尽的感觉,即深深的便意。

深深的便色

人体正常的便便颜色为棕色,而肠癌患者朋友由于肠道黏膜发生癌变,容易毒素聚集,部分毒素随着便便排除而形成大便颜色便黑。同时随着肠道黏膜的脱落,已经癌变的肠道出现微小血管破解出血等原因,从而形成便便中带有血丝即血便。

细细的便便

肠癌也就是大肠内肠道黏膜细胞在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癌变,随着时间而慢慢形成一个小肉肉体。这个小肉肉体会使得肠道管腔变得狭小,当便便通过此处时容易收到压迫和挤压,使得便便变形即大便变的细长。如果小肉肉继续增长,则有可能出现便便无法通过而出现排便梗阻的现象。

肠癌的诊断不能依靠排便的改变还要依靠其他症状如全身贫血、消瘦、乏力、恶心、呕血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有上诉症状体征出现时,则需要警惕肠癌,最好能做一个肠镜检查,它不仅仅能明确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已经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欢迎关注李医生,为你解答医学难题,你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如何从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

作为一名胃肠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如果得了肠癌,有可能会出现大便的性状,或者排便习惯的改变,通过化验大便,也可能会出现异常。但是,不一定每个患者都会出现异常,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如果得了肠癌,有可能会出现哪些排便的异常:

(1)便血

大肠癌可破溃出血,患者可以表现为鲜血便或粘液血便,血液常常与大便想混合,如果出血较少,出现速度慢,可能会出现黑便的表现。

(2)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以及腹泻或者便秘的情况,也可以出现腹泻与便秘相交替的情况,一会出现腹泻,一会儿出现便秘。

(3)大便变细

如果肿瘤往肠道里面生长,可造成肠道狭窄,大便通过的时候,会引起大便变形,变细。

(4)停止排便

如果肿瘤进一步生长,可引起肠道被完全堵死,大便无法通过,患者会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腹痛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肠梗阻。如果出现肠梗阻,肿瘤一般是中晚期的。

(5)大便隐血试验

大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大便中的少量血液,在肉眼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大便里面少量的出血。大便隐血试验可以作为体检筛查,每年做一次。

(6)粪便DNA检测

癌细胞的基因发生医生,脱落的癌细胞随大便排出体外,通过检测大便中的DNA,可以早期发现细胞突变,早期诊断肠癌。比大便隐血试验更靠谱,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但是开展的医院不多。

这些就是肠癌患者,大便可能出现的异常,如果你有上述的不舒服,需要尽早去医院看病,让医生给你做一些检查,排除一下有没有癌症。

如何从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

肠癌通常说的是大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

一般多见于年龄>50岁的人,如果家里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的发病年龄可能会更年轻。其它的一些高危因素包括低纤维饮食、肥胖、吸烟等。

那出现大肠癌在排便时有什么异常呢?

大肠癌的起病一般都比较隐匿,发病前大便多潜血阳性,肉眼看不出来大便有血,有些人的大便会看到明显的发黑。随后会出现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

多表现为大便有血,或者为粘液脓血便,有的还会伴随有想接大便解不出,有的人还会出现顽固性的便秘,大便的性状变得比较细,有的人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比之前增多,或者排的大便为糊状的,有的人会表现为拉肚子与便秘交替出现,但大便的性状跟之前没什么区别,如果有了这些大便习惯或者性状的改变就要警惕肠癌了,这时候最好去做个肠镜检查一下。

结肠镜可以很直观的观察肠壁、肠腔的改变,并且还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初步判断肿瘤的浸润范围,大概判断良恶性,还可以取病理活检,最终确诊。

预防肠癌的发生,平时我们要多食高纤维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50岁以上人群可以每年在体检项目中加入肠镜检查。

如何从排便看出是否可能得了肠癌?

肠癌主要是指结肠癌、直肠癌,是起源于肠腔粘膜上皮层的一种恶性肿瘤,男女发病率都很高,其发病原因与遗传(相关性大约5%-10%)、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生活方式(久坐不动)、内分泌代谢(肥胖、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肠癌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所谓的“早期信号”其实已经不早了,肿瘤浸润深度大多超过粘膜层、粘膜下层或许才发生一些症状,只能是相对较早的症状。

肿瘤凸向肠腔内,粪便从此经过、与其接触摩擦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大便习惯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1天1次大便就很正常,一天大便3次、或者3天大便1次也都算正常,大便习惯改变要重视,强调“改变”,不同于以往。原来每天都有大便,现在3、4天才1次、且持续时间稍长了一些;或者原来3、4天大便1次,现在“正常”了、每天1次大便也要警惕;或者以前大便正常,现在大便次数忽多忽少也要重视。

肿瘤会对肠管上的内脏神经产生刺激,肠功能紊乱导致的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这些也都是基于不同以往的“改变”才显得有意义。

大便形状的改变

直肠肿瘤导致肠腔狭窄、大便变细,尤其是成形的大便,稀状大便也发现不了大便变细。若中低位直肠癌,或许能发现大便固定一侧的凹槽,肿瘤位置不会变么。

血便、粘液便、脓血便

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肠粘膜表面积会增大,粘液分泌也相应增多,粘液便。肿瘤也会“自溃”,血管较脆、易出血,肿瘤位置高粪便颜色深,直肠癌大便带血颜色就要艳些,肠内停留时间久一些也可能是黑便。若出血与粘液相混、粘液便,或肿瘤有坏死、感染则是脓血便。

若发现大便带血且鼻涕样的粘液较多、或者便血伴有脓性分泌物,不能自以为痔疮,要及时检查。

从大便的情况辨别有没有肠癌多有延误,发现后肿瘤多是中晚期,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肠癌筛查,以期早些发现。还有些人出现问题没有警惕,自以为是肠炎、痔疮等,又耽搁、拖延就很遗憾了,晚期治疗效果就很糟糕了。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积极防癌、科学抗癌!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