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

传染病发作有季节性。

瘟疫,就是我们说的传染病。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有病毒、细菌、螺旋体、血吸虫、疟原虫等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其中病毒与细菌引发的传染病最多。但各种传染病的发作,它有一定的季节性,什么季节适合什么传染病病原体的生存与暴发,冬天的传染病,到了春天后,环境就不太适合它的生存,到了夏天以后,环境变化更大了,冬天的传染病就更加不能生存,自然就自己死亡消失了。所以,古代没有什么好的防控手段,传染病到了一定季节,也就自然消失了,反之,季节一来,则又是它生存与暴发的天堂,比如每年的冬天就是流感的高发季节,

而每年的5-11月就是登革热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了。

病毒等传染病病原体适者生存。

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目的是适者生存。病毒或细菌也是一样,从病毒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可以生存的动物宿主,到可以从动物宿主传染到人,到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都是病毒不断进化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在人体宿主内生存,这种自然的变异更加适应人体环境,更加适应人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后,相对它对人体的危害就越来越小了。

随着疫情发展,人体抵抗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与手段在增强。

自古以来,在传染病疫情暴发期间,最早接触病毒的人,是最没有抵抗力的,因为不管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还人本身对病毒的认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随着疫情的演变,越来越多人已经或多或少接触了病毒这种病原体,人体免疫系统也越来越能够识别并攻击消灭它了。另外,后来接触病毒的人,也因为更加清楚病毒的特点,也纷纷有了更好的防控手段,可以说,不是病毒病原体越来越弱了,而是人体对抗病毒的手段更多了。

病毒性传染病是最难防控。

在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中,病毒是最微小、变异最快的病原体,加上它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所以病毒引发的传染病防控非常困难,这也是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容易反复发作的原因,比如同样是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暴发的SARS是冠状病毒;2012年9月一直延续到2019年的MERS是冠状病毒;2013年底从几内亚开始肆虐非洲,并扩展至欧洲多国的埃博拉病毒也是冠状病毒;现在正在暴发流行的传染病COVID-19,还是冠状病毒。它们只是变化了部分结构的冠状病毒,就成了传染性、临床表现与危害程度就完全不同的传染病。并且至今上述多种冠状病毒的分离、结构解析在病毒爆发期就已经完成了,但全球至今没有针对冠状病毒的特效药。这也是冠状病毒传染病近年来反复发作,难以防控的原因。

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大瘟疫,但最后都平息了,是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了吗?在人类以往的历史里,因为瘟疫失去的生命如同恒河沙数。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大瘟疫。

著名的黑死病即鼠疫,发生在十四世纪导致2500万人死亡。然后是18世纪的天花横行,造成欧洲1.5亿人死亡,亚洲每年也有80万人死亡。在我国最近的大瘟疫是1911年清末,在东北发生的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6万。纵观这些瘟疫历史,都是由盛而衰,那时沒有疫苗,缺医少药,更多是一个自然消亡过程。究其原因,从免疫学角度解释,不是病原体传染性减弱结果,而是在人际传播中毒性减弱了,根本原因在于人体免疫力。

1.病原体毒性越强,被免疫识别和清除越快,就会被消灭。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很多,但引起烈性传染病主要是细菌和病毒,细菌引起的有鼠疫、炭疽等,近代以来,引起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是病毒,如SARS、非洲埃博拉等等,连同此次新冠肺炎都是病毒惹的祸,我们就以病毒为例,说一下它的毒性和人体免疫力之间的博奕。

感染本质是病毒与体内免疫系统的攻击和防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毒要感染人类是很艰难的过程。病毒在体外毫无作为,不能自我繁殖,存活时间很短,必须成功进入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首先要有一定数量,要有集团作战才有登陆可能,然后要找到易感的宿主细胞,才能被接纳,好不容易进入体内,作为“异族”会受到体内免疫系统围巢。首先是来自天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这些细胞游戈在我们组织和血液中,病毒进入体内数小时就会被他们发现,对病毒进行吞噬和降解,并将免疫信号传递给T、B淋巴细胞。T细胞会快速集结对病毒进行识别、杀灭,B细胞启动远程打击,产生无数个抗体在全身循环杀灭病毒。金银潭医院院长呼吁康复期患者捐献血浆,就是利用康复期患者血浆含有大量抗体,以杀灭新冠病毒来救治重症患者,这才是斩草除根的方法。

病毒毒性越大,闹的动静越大,越容易被免疫细胞识别杀灭,没有生存空间。同样道理,就算有毒性强的毒株传染到新的人体,同样会被快速发现而遭受诛灭。因此,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传播力度强的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毒性只会变弱,不会增强。

所有物种的进化离不开适者生存,病毒也一样。病毒在人际传播中,为了更好适应人体,躲避攻击,会不断变异,尤其是新型单股RNA病毒,在逆转录合成DNA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异,导致的结果免疫系统要需要重新认识它了,传染性不一定减弱。

2.新冠病毒在传播中可能变成流感一样。

历史上瘟疫经过一段时间传播,人群免疫系统有了对病原体的抗体,病原体毒性逐渐减弱,死亡率下降,逐渐平息。已经有多位专家预测,目前的新冠病毒经过变异后致病力也会减轻,症状变轻微,那时即使它还在传染,可能就像流感一样了。根据 此前研究,与新冠病毒结构相似的引起SARS和MERS的冠状病毒,两者传播力在传播过程中都在不断减弱。补充一下,SARS是,2003年引起我国“非典”,MERS引起2012年中东肺炎。

结言:不管瘟疫多厉害,也不曾灭亡人类。最有力的医生仍然是我们强大的免疫系统。

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

任何瘟疫都有人能挺过去,如果有某种病毒传染极强,所有人都没有免疫,那就没有人类了,现在的人类都是经立过无数病毒淘汰了很多不会产生免疫力的人而剩下的。真正的毒性减弱应该是。病毒在刚开始生产了,很多有毒的,和没有毒的,有毒的很快把宿主治死了,经过火烧以后消失掉了,弱毒的经过扩散重复前面的循环。一直筛选到没毒的。这就是进化论。毒性不会越来越大,毒性也不会越来越来越弱。只不过是经过宿主的筛选以后,一部分弱毒的继续前面的循环,另外一部分强毒的已经消失掉了。

天造万物,一切尽在天的掌握之中,所谓人定胜天,就是把一些看来不合天道的事情,人为的改造成更合乎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各种自然现象,无穷无尽,有的发现了,有的正在发现,一切包括人类都在进化,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就有死,病毒瘟疫也不例外,任何生物生存都需要特定环境,小麦不可以在忙中时节播种,玉米不可以在寒露时节播种,瘟疫的产生给季节气候有关,给温度湿度太阳光紫外线强度有关,给日月星辰天体运动有关,和人类活动有关。

各种瘟疫都有各自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一年四季或者三年五年来说也是有限的,所以再大的瘟疫都不会长久。在一个问题,自然界任何一种物质或者生命体,都有他的特殊使命,有的发现了,有的还没发现,任何物体有他好的一面,就有它坏的一面;有他坏的一面,就有他好的一面,比如月园月缺,风雨雷电,都有好坏各自用途,又如大粪又脏又臭,但可以肥田。瘟疫病毒可以给人类(或其他生物)带来痛苦以致一部分人失去生命,同时会不会影响促进人类及下代的体质进化?常听老辈人说,小孩子每感冒一次,各方面明显长进一次。大自然的规律,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不知病毒瘟疫是不是这样?难道老天让它专为祸害人类而生?

最主要的一点是病毒并不是为了杀死宿主而存在,一个新的病毒感染人类这种新的宿主,开始时造成大量死亡,但是病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宿主共存,会减弱毒性,而人类也会产生抗体,之后就是共存,进化到不会杀死宿主的病毒存活下来,产生抗体的人类活下来。

任何生物从诞生之日起就奔向死亡,病毒也一样,比如气侯,季节等,假如病毒也有性分别的话它的性不平衡也会造成它的衰弱。人为的隔离,切断它生存传播的条件也占一部分,比如感冒病毒治疗与不治疗都得七天左右才好,主要原因在对抗病毒时,身体会产生抗体。

1.病毒在变异后才会毒性减弱或者增强,它是偶然的而非必然,那些所谓的一代比一代弱的观点是在以讹传讹!

2.史前被病毒灭绝过的种族肯定有不少,而有史记载的印第安人就是被天花病毒灭绝的!

不用担心这个瘟疫问题,咱们人类从祖先到现在几十万年了,这几十万年间天灾、人祸、瘟疫不计其数,可是我们人类并没有灭绝反而数量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自然法则,过好当下每一天就行了。我们人一生的生命对于地球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

所以中医说每次发生瘟疫都是他们治好的,这个就是一种臆想。就像古代人们看见公鸡叫后天就会亮,于是古代人们就把公鸡和太阳联系起来。古代人们以为太阳是公鸡叫出来。就像古代人喝了中药就认为是中药治了瘟疫一样。

地球讲究的是平衡,大自然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每当人类过于自私而不能调合的时候,战争就发生了,优胜劣汰留下小部分人类,进入一个和平时期,等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为生存抢夺资源的战争便上演了。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平和战争其实也是人类的自我调节。现在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不断的挤兑其它物种的成存空间,物种间的严重失衡倒至大自然的生理反应,瘟疫、洪灾、地震、火山爆发……,凡此种种,无论天灾人祸,总有一种能将你打回平衡状态,甚至灭绝,如果不信,看看上亿年前的恐龙霸主。。。如果不敬畏自然,便会遭到自然的反扑。这能量守恒定律学说有那么一点点意思,还有能悟出自然界的事务的波动,你这人悟性很高,唯一点看是人定胜天这个学说不成立,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天人合一的理论,疾病的出现是阴阳失去平衡了,只要有适合病情的环境,那么这个病情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是天道决定人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就是自然淘汰,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就明白这点了。

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

这得分是什么瘟疫了,举个例子,比如天花,天花没有疫苗之前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传染性也强,天花就是因为咋们医疗科技越来越进步,生产出了疫苗,现在基本已经没有这种瘟疫了。

还有另外个例子,2003年的非典记得吧!非典归根结底并非人类战胜了他,到现在2020年也没有疫苗跟特效药,03年中招的很多人,都是靠大量的抗生素激素才挺过来的,而且对自身的伤害很大,不可逆转。非典是因为什么才停止了呢,是因为天气到7月份天气逐渐回暖,非典病毒不耐热,被夏天的高温杀死的,在我看来是大自然把03的非典给带走的,所以我们还是得敬畏大自然不要在吃野生动物了。当然03年的中国做的防护,当时每天测体温,消毒,在家隔离等等,都只是预防措施,真正感染上了还没有特效药跟疫苗的。

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

这次新冠肺炎超强的传染性、突如其来的爆发、不可逆转的伤害,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疫情虽然终会过去,但留下的伤痕似乎永远无法愈合。那么,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呢?是因为传染病的传染性越来越弱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个条件也是终止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切入点:

第一个条件是病毒来源。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是传染性疾病的始作俑者,多数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来源于野生动物,如摧残人体免疫系统的艾滋病毒,开源于大猩猩;17年前肆虐全国的SARS病毒,来源于果子狸;此次横扫全国的新冠病毒,可能也来源于某种野生动物。这些病原体不仅可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还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感染者也是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是引起传染性疾病爆发与流行的源头。

第二个条件是传播途径。即使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但我们若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不会引起感染与流行。正因人类与野生动物的零距离接触,才使得这些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血液系统等途径进入人体。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病原微生物,人体对它毫无招架之力,因此不仅会引起重要器官损伤,还可能通过其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

第三个条件是易感人群。这一点很重要,有了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若人群对这种病原体普遍不易感,那么则无法在人群间传播与流行,如前段时间的猪流感病毒,虽然可在猪与猪之间传播,但不会在猪与人之间进行传播,人群对它不易感,从而不会在人群间传播与流行。其次,不同的人群,病毒对他们感染、致病的几率不一样,部分年轻体健、免疫功能强大的人群,自身防御能力强,感染部分传染性疾病的几率则较小。

纵观历史上重大传染病的流行,似乎均来无影、去无踪,正因如此,这才是传染性疾病的恐怖之处,因为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卷土重来。17年前的非典结束后,我们认为非典不会再来,但现在与SARS病毒相似的新冠病毒却无情肆虐。而传染病的消失,重在对三个条件的干预,它的病原体来源于野生动物,我们就与之保持距离,保护它们,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我们就将感染的人群隔离并治疗,避免传播给更多人群;它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系统等途径传播,我们就戴口罩、清洁饮食、洁身自好,阻断它的传播途径,使它无法传播给更多人群;它可传播给易感人群,我们就把这部分人群保护起来,如这次新冠肺炎,全部居家、自行隔离14天以上,自然不会被感染。当然,传染性疾病的消失,可能也与环境的改变有关,17年前的SARS病毒不耐受高温,他消失的时间恰好也是7月,外界环境温度均很高,可能已不再适合它生存;其次,传染性疾病在传播过程中,确实有传染性下降的趋势,比如此次的新冠病毒,传播数代以后,传染性似乎较前有所减弱。因此,传染性疾病的消失与多因素有关。

综上,传染性疾病的消失,与隔离并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密切相关,这是控制传染性疾病重要的干预措施。同时,可能也与外界环境的改变、传染性减弱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的出现可加速疫情结束。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为什么大的瘟疫,最后都消失了?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

首先一开始人们对造成瘟疫的病原体是不了解的,防御和治疗一切都处于无知中,不能攻其要害就很难战胜它。从一开始失败的恐慌和骚乱到大面积的流行,恐慌和绝望交织,各种聚集性传染造成了瘟疫的进一步升级。但是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并掌握了预防和战胜病原体的好经验好方法。在推广实施的过程中,恢复健康的病人也同样增强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这些都是人为战胜疫情的因素。另外,病毒传代中也在不断变异中,随着一部分危重病人的死亡,毒力很强的病毒也随之被消灭掉,在传代中能留下来的多是较温和的病毒,这些可能都是导致传染病传染性越来越弱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