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慈禧太后执政了将近半个世纪。一九O八年软禁中的光绪皇帝突然死了,病床中的慈禧当天留下三大遗嘱,次日也死了。
慈禧三大遗嘱,第一个竟是自刮耳光:今后不许后宫干政,按照祖训,女人是不能参予朝政。
第二个也是自我检讨:今后不许宦官弄权,不许太监干预朝政。
第三个将三岁的溥仪立为了皇帝。
光绪皇帝之死,至今还是个谜,有说被太监毒死,因为慈禧不想她走后光绪翻盘。但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仅仅三年后,武昌的枪声宣布了清王朝的死刑。
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革命党人孙武打响了第一枪,十月十日,黎元洪为首的新军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双十节),全国各地群起响应。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废除清朝,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会。
慈禧太后三大遗言成为了笑柄,她一生擅权干政,却一本正经不许后宫干预朝政;她一生重用宦官,却令颜正色地不许太监干扰朝廷。
只是留下了三岁小皇帝,一生遭受大狱丶流放丶傀儡的悲惨命运,连心爱的女人一个都不能留住。
晚年溥仪还承新中国的关照,娶亲,安度了晚年。他留下了"我的前半生",也不枉末代皇帝有尊严地活着,做为政协委员参予了国家大事。
皇帝公民,慈禧太后永远都不会想到的时代沧桑!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慈禧是清朝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对于她的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差评。
慈禧这辈子做过祸国殃民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个大概,我们今天不光聊该问题的答案,也聊聊关于慈禧的一生都做过什么好事。
慈禧是谁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杏贞,不知道小伙伴你有没有看过《甄嬛传》,里边的皇后总称呼自己叶赫那拉。慈禧是咸丰的媳妇,同治的老娘。在晚清时垂帘听政,虽然有小皇帝坐在龙椅上“指挥天下”,但谁都知道,真正说了算的,就是慈禧。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带过,不做深述。
慈禧做过的大好事1、“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
慈禧最初还是很支持洋务运动的,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符合慈禧自身的利益。支持洋务运动,不光能学到洋人先进的练兵方式,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从而造出先进的火器,还能利用洋人来镇压叛乱,对于慈禧是相当有好处的,如果真的能有成就,内忧外患都可以解决,对于慈禧来说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嘛。
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慈禧既不属于洋务派,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她的心思只是放在对权力的掌控,对物质的享受,只要能过着天下最好的日子,没有人能动摇得了自己的权力,慈禧就满足了。国家的权力和命运掌握在这种人的手里,是十分可怕的。
洋务派的势力膨胀速度过快,让慈禧非常担心,表面上她很信任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实际上慈禧却处处控制着三人的权力,这三人中,读懂慈禧心中心思的只能无奈自保,没有读懂的,丧失权力。
曾国藩为求自保,平了太平天国之后,解散了大部分湘军。左宗棠西征胜利,严密布阵准备抗击沙俄侵略,这时就有人弹劾左宗棠拥兵自重,慈禧趁机将兵权收回。慈禧每次需要商议要事,都少不了李鸿章的意见。可是慈禧在军机处安排很多李鸿章的政敌,李鸿章却始终未能进入军机处,还经常遭到弹劾。
不管怎么说,如果慈禧最开始就阻挠洋务运动,国运只会更加惨淡,所以说,慈禧还是“一定程度上”的做了件好事儿。
2、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联合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改为新学考试来选拔人才,慈禧太后还真的就准了,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从隋朝开始存在了2000年的科举制度彻底的结束了。
科举考试限制读书人的思维,八股文格式内容非常死板,将读书人的思维固化了,将创新意识泯灭殆尽。虽然隋朝乃至后世几百年都是先进制度,但是到了清朝,已经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一种形式了。
3、禁止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割除净尽。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鸦片懿旨。4、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禁止缠足,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河。不光如此,虽然没有正式的下旨,慈禧还是默许了逐渐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逐渐产生的女子学堂,学习新学的女子越来越多。可以说,慈禧也算是走出了“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5、派遣留学生,兴建学堂
这件事影响极为深远。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留学生奖励制度,规定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普通中学5年后如果顺利毕业,并且得到优等文凭,会受到相应的奖励。
慈禧利用美国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华园修建清华学堂,也就是今天的清华大学。1902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这就是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慈禧遗言1、打脸的遗言
为啥说打脸呢,因为这第一条遗言,就是要后人女人不准干政。其实,自古以来,女人就不准干预朝政,而且大清开国时也借鉴了这条规矩,是慈禧自己破坏了规矩,自己爬到政治金字塔的最顶端,掌控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死后她竟然提到这点,自己打自己的脸,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2、可笑的遗言
第二条遗言,太监不得干政。大清朝从建朝开始,就基本没出过有权利的太监,唯独慈禧老同志掌权的这些年里,没少出像安德海、李莲英等权力通天的太监。据说李鸿章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都要贿赂李莲英,可见此时的太监权力已经高到何等地步,实在可笑。也许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3、可怕的遗言
第三条遗言是有争议的,就是立溥仪为皇帝。当时溥仪很小,只有三四岁,据说慈禧还幻想着自己如果病好了,还要继续垂帘听政,到时候要怎样能让皇帝继续听自己的话呢?立个不太懂事的小皇帝就解决了。
如果这条遗言是真的,我只能说慈禧实在是无耻,而且结合第一条遗言来看,慈禧就又一次打了自己的脸,明明说女人不准干政,自己还要继续干预,坚持就是无耻至极。但小编觉得真实性不高,只是作为道听途说的野史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好了,老规矩,一首打油诗结束答题。
太后一生实在忙,压内跪外怕列强;
死后狂抽自己脸,误事误国狠心肠。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鸾仅隔晨。”这是后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时情景的一首宫词。
慈禧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1908年11月15日)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七十四岁。对她的一生是非,后人有许多议论。她自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晨(1861年11月2日)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以后,两度垂帘,一次训政,立过三个幼帝,操纵清末政权几达半个世纪。此即上引宫词中所谓“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之原意。
对于慈禧太后之病情及其去世,野史演义之类并后人的传说颇为纷杂,但多数均谓她是因患痢腹泻不止而最终衰竭致死。关于她得病的时日,有的说是在十月初十日(慈禧生日)以前,有的则说是在此后;有的说早在光绪帝去世之前多日,慈禧已卧病不起;有的则说光绪去世之日,慈禧曾亲临瀛台涵元殿视丧。如光绪时曾任御史的恽毓鼎说,早在十月初十日之前:“时太后病泻数日矣”,又说当光绪帝的皇后在十月二十一日得知光绪帝已死后,便“哭而出,奔告太后,长叹而已”。又如《慈禧外纪》中说:“是年太后七十三岁,万寿之期……太后高兴已极。不幸至晚着凉,又吃乳酪、苹果等物过多,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曾缠绵多日也。”如此等等,当然均难作凭证。
考诸正史及清代官修史籍,则又略焉不详。《清史稿·后妃传》载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东普陀峪,曰定东陵。”
《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之记载是:“是日,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崩于仪鸾殿。申刻,大殓毕,奉安梓宫于乾清宫。”同日,《起居注》之记载是;“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
在慈禧去世之前一日,还亲自决策立溥仪为帝,授溥仪之父为监国摄政王等,也算是她临死前的遗嘱吧。而有关于病因、病状等则毫未涉及。只有在她死后清廷以她的名义所发布的遗诰之内稍有提到,兹摘其要如下:
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机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这段遗诰的要点,无非是说慈禧得病之由,是因为政务殷繁过于劳累。其患病的时间,则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夏秋之际,其死因是对光绪帝之死过于悲痛。由此可见,这些正史或官方记载,与野史演义及社会流传之说迥乎不同。正史只记载了太后有疾,太后崩。没有写什么遗言之类。
很多文章都说慈禧弥留之际最后说的一段话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就连腾讯历史、人民网历史频道都有发表。这个说法来自所谓“慈禧太后最后一个情人”英国的年轻记者伯克豪斯(巴恪斯)。在慈禧太后去世以后,1910年,伯克豪斯与人合撰了《慈禧外记》(又名《太后治下的中国》),之后又出版了《清室外记》,大打隐私密史牌。记叙了慈禧太后与清宫之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宫廷研究的专家。虽然作者声称在庚子年北京混乱之时,搞到很多宫廷密档,仍因其太过于惊悚,“有些历史学家和学者指责他是伪造历史的高手,称为远东最著名的无赖和最无耻的骗子”。我劝大家还是别信这个人的记载吧!当时那么多人在场,为何《清史稿》的编著者,将这样的正能量省略?为何朝廷里某些喜欢记日记的官员没记?一句话,凭什么,它来自于外国人的书中?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慈禧太后是大清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
她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当然了她在执政的那段时间里,做了很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这也是她在中国一直名声都不怎么好的原因。她在位的时候,对外国列强,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又是割地、赔款,当真是做尽了坏事。
那么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如此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她最后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一天,光绪帝就去世了。
那时候的光绪帝三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的壮年之时。
当时人们就觉得光绪死的有点蹊跷。最近经过专家,对光绪的衣物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是,光绪帝是被砒霜给毒死的。
但是,到底是谁毒死的光绪帝,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太后肯定是嫌疑人之一,因为那时候她和光绪皇帝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慈禧想害他,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因为光绪帝死了,所以,到了第二天慈禧,还是照常洗漱完用膳,然后处理政务。当时,她是在和大臣们商议,选立接班人的事情。
最终他们选择的就是溥仪来继承皇位,当时的溥仪也只有三岁。溥仪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帝。
上午慈禧刚把接班人给选好,中午的时候,慈禧就觉得不自己不行了。似乎她也要不久于人事了。
所以,她必须要安排后事了。
慈禧心目中国家大事当然是第一位的了,既然立了溥仪为皇帝,肯定是不能改的了。但是,当时的溥仪年龄尚小,不能执政,不得已就只好让溥仪的父亲来当摄政王,监管朝政了。
慈禧还说到,以后绝对不允许女人专政了。
你看掌权了半个世纪的慈禧,到了临死前,竟然有这样的觉悟,这说明她对于自己在位干的这些事,也是不认同的。
本来清政府就有规定,女人是不可以干政的。但是,慈禧把这个记录给打破了,她享受都了权力带来的好处。
到了临死前,她想在自己去世之后,再恢复女人不能干政的制度。
说完这些慈禧就散手人寰了,她去世的那一天是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最后一天,确切地说不够一天的时间。
她是在死后一年的时间,才得以下葬的。
但是,就在她去世之后三年,大清王朝就亡国了。在她去世的二十年,她的陵墓就被孙殿英给盗了。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光绪驾崩了,这是慈禧盼望已久的事儿,她终于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
国不可一日无君,得赶紧弄个皇帝上来。
其实有没有也无所谓,有慈禧在,皇帝就是傀儡,弄个皇帝上来只是换个傀儡而已!
慈禧害死光绪的想法由来已久,所以新皇帝让谁当她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三岁的溥仪。
为什么是溥仪呢?
第一,溥仪是同治和光绪的下一辈,过继过来继任光绪的皇位,也是继任同治的皇位,咸丰的后代没有绝,而且皇位世世代代将传承下去。这就是慈禧对咸丰的忠诚,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第二,溥仪还小,才三岁,她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慈禧是十分自信的,放眼看去,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中,她是最有能力的,作为大清朝的掌权人没有比她更适合的。虽然这些天她身体欠佳,拉肚子。不过没问题。整天吃山珍海味,喝人奶,一大堆保健医生为自己服务,这点小病无大碍,她对自己身体也很自信,活不了百岁,也能活过87岁。为啥是87岁?超过乾隆,拿个大清朝掌权者长寿冠军呗。那样73岁的慈禧,垂帘听政时间至少还有14年,到那时,溥仪17岁,亲政正合适。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中午,慈禧突然昏厥了,随即便进入弥留之际。昨天还梦想着未来,今天就不行了,突如其来的打击把慈禧这个政治老手给打蒙了,慈禧思想没转过湾来。
先是说让载沣当监国摄政王,处理一切日常事务,遇到大事由隆裕太后定夺。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这决定是让隆裕代替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说这话时还算比较清醒,只是时间紧迫她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
之后慈禧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考虑了大清的未来。
她说,自己一生为大清朝鞠躬尽瘁,垂帘听政是逼不得已。这是她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她就是这么认为的。
她还说,今后大清朝,一是女人不得干政,二是防止太监误国。
慈禧的这句遗言叫人难以理解,大清朝女人不许干政早有祖训,她干政了,太监最高四品,她破例给李莲英二品,而且她宠信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好几个太监。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其实不是。
当她做出让隆裕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的决定时,慈禧自私的本性暴露无遗。
然而,之后她回忆一生经历,想到自己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时,她被自己的“伟大”说服了,她要继续“伟大”下去,首先就是要抛去自私。不能让隆裕再垂帘听政了,她不行,没那两下子。也不能让李莲英有机会专权,那样国家也会玩完。让载沣掌握大清政权,溥仪是他儿子,他不会夺儿子的权。这才是慈禧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这样才最有利于大清王朝。
为了咸丰家族的延续,牺牲了叶赫那拉家族的利益,临终的慈禧觉得自己非常伟大。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慈禧临死前说了什么?到底该如何解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沉重的慈禧太后进入弥留之际,手脚忙乱的太监们开了一剂益气生津之方,想要来个妙手回春: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
这一个药方是慈禧太后身前最后一个药方,此方可以益气生津,却无法拯救慈禧之命。一个时辰之后,慈禧太后命归黄泉。不过,慈禧在临死前说了最后一句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慈禧的临终遗言令人震惊,也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一个成功上位登上皇权的女人,一个可以媲美武则天的女人,为何最后会留下这样的遗言?一直以来,慈禧的遗言也被人们反复分析,却始终不得其解。
慈禧的遗言该如何解读?主要有三点:一、慈禧临死前已经预感到了大清将灭亡在自己手里,她知道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交给一个孩子,只怕是难以保全了。她之所以让女人不准干政,就是怕后继者隆裕太后学习自己,加速大清的灭亡。
二、慈禧认为自己的一生是个特例,历史上除了武则天,只有她能一个女人掌控大清江山48年。虽然这48年艰难撑持,但后继者只怕没有这个能力和魄力,所以杜绝女人干政,兴许能让大清多活几年。
三、慈禧本身是个传统的人,这个社会毕竟是男权社会,她无法想象若后继者再出她这样的人,还能否让大清江山持续下去。事实上,她心里很清楚,大清走到今天,基本上是油尽灯枯了。
作为一个风雨飘摇王朝的最后掌舵者,慈禧太后希望让爱新觉罗家族重振雄风,希望后世能出一个康熙乾隆那样的雄主,但可惜的是溥仪不是这样的雄主,时代发展的大势已经不容许有这样的雄主出现。
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没有继续拯救的必要,推翻打倒之后重来建设,也许会有一线生机。慈禧死后三年,大清帝国就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告落幕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慈禧遗言并未记载在《清史稿·后妃传》中,而是慈禧的情人伯克豪斯在她去世两年后在其《慈禧外传》中第一次披露出来的,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