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最终为什么会走上失败之路?
袁氏三世四公,权倾朝野。在曹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谋士郭嘉曾对曹操讲了十大有利形势的分析,其主要是:曹操知人善任,袁绍用人唯亲;曹操果敢决断,袁绍狐疑猜忌…
可见,主帅对决,一智一庸,一明一暗,袁绍高傲丶自大,不可一世,曹操沉着丶冷静,善于运筹。袁绍将多士广,却不以为是,人心涣散,不听苦口良言,成了一盘散沙。最后被曹操以少胜多,打赢了官渡之战,将袁绍彻底灭绝了。
作为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最终为什么会走上失败之路?
袁绍的家族在东汉末年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大族,两汉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期,到了东汉末年,存在几百年时间的大家族比比皆是,但是像袁绍这样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无疑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家族。
士族是东汉时期政治上的常青树,无论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得多么激烈,士族一直存在于其中,虽然不能虽主角,但是足以影响天下的局势,汉灵帝去世之后,外戚何进杀了宦官蹇硕,并在袁绍的怂恿下,何进召董卓溪、丁原进京,胁迫太后同意杀尽所有宦官。
袁绍
这个馊主意是袁绍出的,最终的目的是挑起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火拼,让袁绍所代表的士族正式掌权,没有想到中间出了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依靠武力控制了洛阳,这个曾经的袁氏门生董卓,居然不卖给袁家面子,在二元君主的现状下,董卓打破常规,挟制天子,控制朝政。
袁绍之所以能成为关东联军的盟主,根本原因只有两个:
一、袁绍的出身。
在那个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年代,出身好就等于拥有一张通往上流社会的门票,而袁绍的四世三公身份更是让袁绍拿到一张超级VIP门票,在当时的天下中,汝南袁家俨然是天下士族的领袖,不看别的,就是看出身,所以袁绍才能轻易当上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盟主。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二、袁绍的名声。
有出身并不等于有名声,名声是通过一个人的才能显示出来的,袁绍不到20岁就已经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同时袁绍又有孝名,为父母亲前后服丧六年,要知道两汉以孝治国,一般的士人什么也不干,只要有孝名,就能当官,就能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
此外,袁绍还有清高之名,曾经有一段时间袁绍隐居在洛阳,不应朝廷征辟,两汉很推崇这种拒绝做官的清高,越是清官,在士人之中名声越好,比如东汉的杨震,五十多岁才开始当官,在此之前就是拒绝朝廷的征辟,反而名声越来越大。
才能+孝名+清高,让袁绍成为士人中最有名声的人,再加上他的出身非常好,袁绍也因此成为当时士人中的佼佼者,所以当袁绍振臂一呼时,应者如云,当袁绍到北方发展时,不断地有士族名士投靠袁绍,这些人甚至逼着韩馥把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一方是巧舌如簧,另一方面的威逼有加,韩馥根本没有办法,又是袁氏故吏,只有把冀州让出来。
袁绍与袁术
韩馥不能反抗吗?
能反抗,但也是输,因为袁绍巨大的名声,很多中原士族和河北士族都是支持袁绍的,就算开战,韩馥也是输,横竖都是输,还不如把位置让出来,所以韩馥把冀州牧让给了袁绍。
所以,袁绍的成功是“成也士族”,因为他得到了当时士族的支持,毕竟当时的士族已经成为东汉末年地方上最大的政治势力,他们可以左右舆论、把控官场、选拔人才、藏匿人口、发展庄园经济,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而袁绍却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统一了河北四州,实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田丰与许攸
而袁绍的失败,同样来自”败也士族“,正因为投靠袁绍的士族太多了,不仅仅有河北士族,比如沮授、田丰、审配,还有中原士族,比如郭图、逢纪、许攸,这些投靠袁绍的士族之间为了争夺利益互相攻击,彼此内斗,而袁绍本人又没有调和矛盾与平息双方利益的手段,才让袁绍在最终与曹操争夺天下时失败,这是袁绍失败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沮授,原本掌握着袁绍手下的三军,郭图却嫉妒沮授,向袁绍打小报告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后来袁绍就剥夺了沮授的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淳于琼三分分别率领,这就是内斗。沮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忠心袁绍的人,就这样被郭图等人分解了权力,最终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原因。
袁绍与曹操
另外,沮授是袁绍阵营第一个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人,这是个正确的战略,可是郭图和淳于琼认为不能迎立,结果袁绍正确的意见不听,偏偏听错误的意见,最终在战略上输给了曹操,这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原因,都是因为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内部斗争。
再比如说田丰,他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谋士,劝袁绍不要主动出兵攻击曹操,并向袁绍提出了三年疲惫曹操的战略建议,但是袁绍不听,由于田丰强行劝谏,还被袁绍关进大牢,袁绍官渡战败后,逢纪向袁绍进谗言说: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于是袁绍马上就杀了田丰,这就是内部斗争。
除此之外,还有在拥立继承人上面,袁绍手下也分成两派,审配与逢纪拥立袁尚为主公,而郭图与辛则拥立袁谭为主公,两派大打出手,还没有等到曹操动手,自己就已经内部大乱,这说明了袁绍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矛盾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
袁绍官渡大败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许攸的投降,也不是曹操很能打,而是袁绍的内部斗争太过激烈,一个内部都不和的集团,如何能打败他的对手统一天下呢,所以袁绍的失败是:败也士族。
成也士族,败也士族,这就是袁绍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原因。
作为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最终为什么会走上失败之路?
袁绍,袁本初,一个一出场就站在世间顶点的男人,当初各路诸侯中的领袖,为何最后会败给“小小”的曹操?是人祸还是天灾?本文为你详细解读。
袁绍所在的袁氏家族,那可是号称“四世三公”的庞大家族,身为袁氏家族的家主,在曹操横空出世之前,袁绍可以说是主角光环在身,杀宦官,领诸侯,灭董卓,那可是妥妥的人生赢家,直到官渡之战,袁氏家族这个庞然大物可以说是说倒就倒,当初的主角在真正的主角曹操面前,瞬间就变成了大反派,注定失败。
那么,当初那么大的势力,最后是怎样被打败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知人不用。
面对与曹操摩擦,袁绍召集了七十万大军来消灭曹操,七十万人啊,手下那谋士出类拔萃者不知凡几,提出的策略我们暂且分为上上策、上策、下策、下下策,而某些将领放在地方也是一方豪强。
但是在攻打曹操时,袁绍人家就是要用下下策,用一些酒囊饭包,竟然派嗜酒如命的淳于琼看守粮草,这一个军队命脉在袁绍眼中跟儿戏一样,难道这就是“跟主角作对的智商都将变为负数”定律吗?
第二,毫不重视良才。
在许攸指出曹操的不足,献上良策时,袁绍你不用就算了,你还骂人家许攸,我要说许攸我也受不了这气,最终众叛亲离,许攸也转身投奔曹操,这样一来,袁绍这面的情况人家曹操全都知道了,袁绍能赢才怪。
第三,优柔寡断。
我都知道“兵贵神速”,打仗越快越好,不然士气、粮草等方面都会面临问题。但是人家袁绍在打曹操时就是不着急,该打的时候不打,该退的时候不退,做事优柔寡断,作战时军队也是松松垮垮,毫无纪律,导致自己先后失去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这也使己方兵力慢慢被曹操蚕食,导致最后失败。
按理说,能成为当初各诸侯的首领的人,不该如此不堪,但是面对曹操,袁绍好像成了一个废物,袁绍没有的,人家曹操全都有,人家曹操知人善用,善于笼络人才,办事当机立断,毫不犹豫采取谋士良策,这样的曹操怎么会败!
作为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最终为什么会走上失败之路?
袁绍的败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被大家忽视了,就是他手下的士族们分成了两大派系,并且这两派人利益不同,导致了内耗严重。
汉末到三国时期的斗争,本质上还是门阀士族的斗争,跟寒门百姓关联比较少,所以要想搞清楚东汉末年每个派系内部构成,一定要分析他们的家世和对应的来历。
门阀士族在东汉王朝一直享有着特权。政治上,豪强们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他们兼并土地,经营庄园,买卖仆人和奴隶,给百姓放高利贷。军事上,他们会武装家丁,甚至训练私兵,修筑堡垒。
袁绍是汝南袁氏的代表人物。从洛阳反抗董卓之后出逃,到了河北渤海郡任渤海太守。这期间有很多汝南、颍川的士族跟随着袁绍一起去了河北。河北本土也有大量的士族慕名而来投靠袁绍。所以袁绍手下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派:河北派和河南派。
河南一派由审配、郭图为主,主速战。他们希望立即发兵攻打曹操,占领河南地区,抢夺献帝。而河北派以沮授、田丰等人为主,主徐图。他们认为曹操不容小觑,没法一战而定,需要广积粮,找机会徐徐蚕食。
郭图,颍川人。审配,魏郡人。田丰,钜鹿(一说渤海)人。沮授,广平人。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几个主战派的谋士:许攸,南阳人。逢纪,南阳人。荀谌,颍川人。主战派,大多是来自河南的南阳和颍川人士(只有审配例外,不过审配干啥都主战…)。他们希望能够“打回老家”去。而田丰、沮授则是河北人,他们并不急于扩张整体势力,再加点私心的话,那就是怕河南帮这些“外来户”做大。袁绍本身老家是汝南人,在河南,所以自然也急希望于打回中原,所以自然听从了主战派的意见。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无论是郭图还是审配还是沮授。他们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站在营寨中给袁绍出谋划策这样的纯粹“参谋”。而是每个人都有着庞大的家族,厚实的家产,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私人部曲来“带资入伙”的。很多士族都有自己的私兵武装。这些就是三国时期常说的“部曲”。这些部曲只会听令自己的主人,而不会被主公直接领导。
所以仔细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就能发现为什么每次一个派系人提出了一种建议和方案,另一个派系总要反对,然后提出另一个方案来。
而曹操这边则不同,在早期,大多武将都是自己家族曹家、夏侯家人。大部分文人,也是荀彧带来的颍川士族。所以大家的目标和整体利益一致,这样整个队伍就会团结一心一致对外。
加上袁绍自己个性中也有经常犹豫不决的一个缺点,也总是希望找到两个派系中间的平衡,但是自己并没有控制好,造成了队伍内部极大的内耗。这才是袁绍最终衰落的根本原因。
还想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看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东汉末年大背景-内部斗争与门阀体制》:https://www.toutiao.com/i6822439337217491468/
作为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最终为什么会走上失败之路?
袁绍特别的疼爱自己的儿子,是一位好父亲。同时,袁绍性格多疑,对于招纳来的人才不能够知人善任,大多时候只是当作摆设而已。
袁绍打败公孙瓒,占领公孙瓒的城池之后,不是首先嘉奖有功将士而是分封儿子任城主,还豪言称:“每一个儿子都要拥有一座城池!”应该是这句话起了一定的寒心作用,为以后一些将士们的叛变制造了隐患。
董卓死后,汉献帝被董卓部下郭汜挟持时,有位谋士建议袁绍接回汉献帝,袁绍不当一回事。在曹操接走汉献帝之后,袁绍见众诸侯对汉献帝与曹操俯首称臣,悔之晚矣!
曹操去攻打徐州刘备时,将士们几乎全部被曹操带走,他的后防已经空虚。有谋士建议袁绍派兵攻打曹操大本营,袁绍拒绝了这个建议,借口是他的小儿子生病了,暂时不宜出兵,错失了一次大好的击败曹操的机会。为以后曹操击溃袁绍埋下了伏笔。
官渡之战是袁绍彻底走向失败的分水岭。颜良文丑两位大将的死亡对于袁绍的打击非常之大。颜良死于关羽之手;文丑武艺高强但是他的性子急躁不能够独当一面,袁绍不听谋士的规劝执意派文丑率军出征,死于沙场。以至于官渡之战时,袁绍急于求成,不肯以优势取胜,兵多粮多败给了兵少粮少的曹操。当时曹操的兵力一万人都不到,还饥病交加,袁绍几十万大军稍微拖一拖,曹操就撑不住了,但是袁绍一意孤行,不肯以逸待劳,非要正面厮杀打败曹操,结果呢?自然是如历史记载一般,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袁绍如此的不信任手下谋士,仅凭自己的短视思维行动,如何胜得过集思广益的曹操呢?谢谢您的邀请,以前好像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作为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最终为什么会走上失败之路?
袁绍之败,败在他遇到了曹操;咱们今天不说什么十胜十败的理论,单就民心和官僚来说说袁绍为什么都不过曹操;
第一点:民心所向
袁绍的基本盘是大地主豪门,手下基本都是贪污受贿,虐民害民,百姓生不如死!
曹操实行民屯,用自家牛收成和官府五五开,用官府牛,官府六成农民四成!
看起来很黑,但是相比较其它几家,已经是很轻了;所以民心归附!
第二,人员结构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几次发布求贤令,手下人基本都是谯郡的穷汉起来的,内部比较团结,大家合力把蛋糕做大!
袁绍手下基本上就是人人都有自留地,人家都想着损公济私!比如说许攸,就因为审配抓他的家人,他就投降了曹操!
综上所述,不管是民心,还是官员的团结,曹操都胜过袁绍!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