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刘备在求贤如渴时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诸葛,留下了一段如鱼得水的佳话。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待庞统的到来一开

始却有点冷淡。虽然有朋友推荐:卧龙丶凤

雏,两者得一,就可得天下。但是刘备对庞

统先后到孙权丶曹操处心存介蒂,最后才来

好似内心并不看好自己。加上和孙权一样,

看之其貌不扬,就放到基层。

后来关照张飞下去考察,庞统又是整天酒驾。

张飞本是酒鬼,内心倒是同病相怜。只是责

怪不理事务,文案堆积如山。庞统笑道:这

些事务毛毛雨,分分秒秒可处理。

张飞真的佩服庞统处理公务的能力,三下五

除二就全部处理完,有的公案处理后当事人

个个感激涕零。

不多几个时辰后,庞统和张飞开怀畅饮,酒

逢知己千杯少,两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

张飞上报刘备,盛赞庞统才干。如此这番,

才开调令提拔上来,刘备早已不是当年流浪

求贤的游击队大队长,而是正规的大集团野

战军的统帅了。开始摆谱了。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刘备对徐庶崇拜有加,想他介绍的诸葛亮应当是差不了,从而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至于庞统,1、“上门不是买卖”。2、刘备以貌取人。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三国演义》流传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传说。刘备幸运,二人皆得,得诸葛亮,拜军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得庞统,却安排给一个不入流的一个小县官,真是天差地别。我想

是因为天下大势所决定的,庞统来投奔时,刘备已成气候,实力强大,害怕庞统是奸细,背后捅自己一刀,伤害自己。如果不用庞统,害怕成为敌人,所以给了一个小县官,观察是否有大才,是否忠心。

邀请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段,三顾茅庐传为佳话,隆中对给刘备展望了未来,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位置,获得了军师的职位。

刘备前期没有实力,在狭缝中生存,处在迷茫之中。诸葛亮的出现,帮刘备摆脱困境,几把火给刘备烧出半壁江山,站稳脚跟,使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诸葛亮是功不可没。

庞统来投奔,诸葛亮心里并不欢迎,诸葛亮是谋略之人,害怕庞统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夺取自己辛勤取得的成果,所以没有安排重要职位,这是诸葛亮的私心。

在刘备看来,除了关,张二人,孔明已经是自己人了,而庞统是个外人罢了,所以对待两人是有区别的。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

诸葛亮与庞统,都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弟子,水镜先生经常为他的学生做宣传,向人们宣称“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

宣传归宣传,他们两个也的确有真才实学。应该说,未出山前,诸葛亮和庞统在老师眼里,他们的能力不分高下。

为什么,他们到了刘备那里待遇不同。这其实是一个管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一、刘备荆州练兵,徐庶重磅推荐诸葛亮。

201年,刘备40岁的时候,被曹操打败后,逃往荆州依附刘表,33岁的徐庶慕名投奔刘备,深得重用。

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到卧龙岗请诸葛亮,这个时候诸葛亮26岁。

从刘备进入荆州与诸葛亮相遇的时间来看,他刚去的时候,诸葛亮是20岁的年青书生,应该还没有什么名气。

按常规思想,刘备作为一代枭雄,他即使听说过有诸葛亮这个人物,依他自己的经历和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去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刘备在荆州201~207这段时间,曹操用7年时间,灭袁绍收了冀州、青州、并州、平州,解决北方乌桓,基本平定北方。

这6年,刘备没有受到过生存威胁,在徐庶协助下练练兵,对人才的渴望明显不够强烈。

诸葛亮在这段时间里,也跟着司马徽学了丰富的知识,并利用朋友圈,时刻关注时局变化,不断地建立起了一套对未来时局趋势的判断和认知。

207年,曹操南下进犯荆州,刘备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报答刘表,勇敢出兵应对。在徐庶的出谋划策下,连续赢了几仗。徐庶的实战谋划能力,不仅让刘备刮目相看、心里佩服,也让曹操极为忌惮。

之后曹操使用计谋,困了徐庶的母亲要挟他归顺于己。作为孝子的徐庶,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在这个时候,徐庶向刘备重磅推荐了诸葛亮,以报答知遇之恩。

开始,刘备也不相信诸葛亮这个年轻人有多大的才能,只是因为自己急需一个军师,加上徐庶的重磅推荐,才三顾茅庐,拜见诸葛亮。自此,就拉开了三国大战的幕布。

二、隆中对,就是一场高级专家人才面试会。书面能力再强,也需用实际成绩证明。

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事情,应该在诸葛亮的心中,会有潜在的意识。

因为诸葛亮与徐庶、崔忠平等人是好朋友,应经常会在一起探讨对时局和风云人物的了解、认知,以及描述自己未来的理想和打算。

相信,徐庶私底下也会和诸葛亮交流过,问他将来准备跟谁干。只是诸葛亮基于对时局判断,认为尚未到出山的时间而已。

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未见到本人,第二次见到诸葛亮未同意。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才促膝长谈,答应出山辅佐。

在刘备第一次光顾茅庐时,可以确定,诸葛亮已经判断出是徐庶推荐的自己。这也像现在的职场,熟人的推荐,更靠谱。

这时可以说,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应该已经在诸葛亮的脑海里形成了论文,有了腹稿。

隆中对老板与打工仔面谈,诸葛亮与刘备相见恨晚,思想目标不谋而合,刘备相信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第一印象非常棒。

俗语:说的好,不如干得漂亮。

208年,诸葛亮正式出山相助刘备。曹操派大将夏侯淳10万大军杀到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相待诸葛亮很不满,大战之际,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调兵遣将,诱敌深入、埋伏博望,夏侯淳轻敌上当,火烧曹操大军,死伤无数。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一战成名。

三、诸葛亮联孙据曹,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基础。

208年9月,曹操亲率80万大军杀往荆州,刘表死后,儿子刘琮接管荆州,惧怕曹操而投降。

刘备得知后逃离新野,与曹操追兵大战长坂坡。这个时候,东吴孙权担心曹操趁势灭了自己,就派出鲁肃联系刘备,洽谈合作。

从此,孙刘合兵一家,联手抗拒曹操,在诸葛亮与周瑜的双剑合璧之下,引出了离间计曹操杀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苦肉计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精彩故事。

最终,孙刘大败曹操,三家瓜分荆州地盘,刘备占据了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成为了最大赢家。之后,刘备又向孙权借了荆州,实力快速壮大。

在诸葛亮加盟刘备阵营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完成了他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规划,向刘备递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是这个道理。

四、赤壁之战以后,庞统在东吴不得志,转投刘备。

庞统的出山,开始是去的东吴,在周瑜手底下打酱油,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工作安排他。

庞统这个人,其貌不扬、狂妄自大,说话不招人待见,大家都说他空有凤雏的虚名。周瑜死后,孙权因有鲁肃、诸葛瑾等谋臣,也格外冷落他。庞统不得志之下,改投了刘备。

在刘备刚见到庞统市,对他也没有好印象,只是在诸葛亮介绍后,才接纳了庞统,留下协助诸葛亮的事务。

刘备对庞统的收留,应该还是属于看诸葛亮的面子。说话的方式,对人的印象非常重要。

结语:

从诸葛亮和庞统出山后,到辅佐刘备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里,诸葛亮是比庞统优秀和重要的多。

诸葛亮是徐庶重磅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人;庞统是在东吴不得重用,转而投奔刘备的人。两方对比,人才优劣立判。

有人说,英雄不问出处,有一定道理。但人出场的起点不能太低,否则,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里印象分。

我认为,作为人才,需要包装,更需要推销自己。诸葛亮,就是一个推销自己的高手,庞统则逊色很多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欢迎关注点评,感谢有您。@成长新视点 @情义无价品历史

图片引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诸葛亮跟庞统的能力不相上下,刘备为什么用两种态度对待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个:一,形势不同。二,经历不同。三,以貌取人。

形式不同

刘备请诸葛亮的时候,是徐州兵败,投奔荆州刘表,刘表分新野小县给刘备暂时停留。这个时候的刘备既没有土地城池,又没有能臣干吏。唯一的徐庶还被曹操骗走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刘备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对于像诸葛亮这样名声在外的大才,他不勤快点,又怎么能够请的到,怎么可能被看上。

庞统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占据荆州,而且经过赤壁之战,跟孙权和亲,已经没有大的威胁了,而且手下谋士诸葛亮已经冠绝人世,这个时候的刘备并没有那么迫切了。

经历不同

诸葛亮在归属刘备前一直没有出世,所以刘备能得到的,就是人们对诸葛亮的传颂,而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评论,确实震撼到刘备。

庞统呢,已经累任襄阳和周瑜的功曹,这个官就是点评官吏的功罪,在刘备看来,这并不能显示出他有多大的能力。

以貌取人

庞统长的粗短,相貌丑陋,对比诸葛亮在仪表上就差了分数。而且庞统是通过刘备的招募考试而来的,刘备认为大才是不会来应试的,所以庞统才会被认命为县令。

后来还是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不是百里之才,再加上诸葛亮的提醒,刘备才跟庞统一次长谈的机会。

综上是我认为诸葛亮被三顾茅庐而庞统试用百里县令的原因,欢迎大家点评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我是刀笔传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备在三顾茅庐时,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武不过关张,文有名气的几乎没有,又经过徐庶的推荐,所以才有三顾茅庐得孔明,即拜为军师。

而庞统投靠时刘备已经发展的颇为壮大,孔明也经过实事的检验是很合格的谋士,庞统一来就被重用一是时机不合适,二是怕众人不服。所以只能从低层做起证明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