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什么时候引进中国的,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玉米,又名玉蜀黍,苞米等,是原产于美洲的一种农作物,早在七千多年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玉米。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量美洲的农作物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比如红薯、辣椒、西红柿、马铃薯等,其中当然的包括玉米。
大约16世纪中期,中国明王朝时代,玉米传入了我国。然而明王朝时期,中国人口并不是很多,玉米这种“番邦高产农作物”也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明帝国覆灭以后,满清入主中原后,人口迅速膨胀的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应对巨大的人口压力与粮食需求,清朝开始广泛推广玉米、番薯的种植。
由于玉米的适应性非常强,而且产量也比大豆等传统粮食作物高很多,所以迅速推广开来,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作物。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玉米进口国之一。中国每年出产玉米超过2亿吨,其中东北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占据全国玉米总产量的60%以上。
玉米的引进,不仅彻底改写了中国传统“五谷”粮食格局,在封建社会对于人口增长与安定,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如今进口大量的玉米主要用作畜牧业,为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