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的经典学识。

孔夫子说"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丶特别是重大抉择,一定要考虑全面丶制定周祥的方案,才能有的放矢、有序前行,切忌盲干和胡子头发一把抓。对个人而言,遇到棘手的事丶突发事故,一定要冷静,万万不要急躁丶冲动,要十分冷静地思索,寻求万无一失的方法解决事端。

司马懿面对蜀军百般叫骂丶污辱,冷静地按兵不动,既使诸葛送来女工物件讽刺他像女人般胆小龟缩,还是无动由衷。他面对气势汹讻的蜀军来犯,选择了避其锋芒丶等待疲软。后来诸葛五丈原病逝,蜀军后撤。司马懿不战而胜。

"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可行的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实际的工作。知道事物真相,正确地落实在行动上。理论与实践都是重要的,两者很好地运用,才能知行合一。正确指导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明确方向,才会越走越宽广。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谢谢邀请,两个词汇虽意义不同,却有点关联,放在一块,会有新的含意,为人处事更有积极意义。

“三思而后行”强调的是行事谨慎,不盲从,凡事应多考虑成熟后行动为好,因此遇事应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虑好后果再去行动,并不过份。

“知行合一”用现在的话说,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的“知”可理解为认识事物的道理或规律,“行”则表示用已知事物的道理或规律去指导其行动。

因此“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不仅不矛盾,用来指导人的行动,尚有积极意义。强调人们要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行动前要考虑周到谨慎行动,需知“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是不矛盾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一个是先后关系,一个是融合关系。

三思而后行,是先思考后行动。

知行合一,合二为一,知行不分,不能分成“两截”。

两者之间的最根本相同点:思过后,不能付诸行动的都被禁止。

何为“三思而后行”?

01、岀处:

《南齐书.公治度》中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02:三思:

三思:再三,表示多次的意思。指一件事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再去做。

世人认为是多次,但季文子却这样说:“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尾都要考虑到。”

诚然,这样的“三思”是对的,是某件事的必然过程,也是做事想成事的首要考量。

03、三思而后行:

人在做事前,必须自己考虑好这件事能成功的前置条件和过程。那么三思而后行就是行为准则,也即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在《论语.正义》中曰:“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可见,多思无害处,只存在好处,能使你想得周全细密,从而小心谨慎地做好事。

何为“知行合一”

01、“知”与“行”:

知,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识。

行,实际行动和道德践履。

02、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学院讲学中,首次提岀“知行合一”的学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行原是二字,说一个工夫。”就是合二为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分彼此。

03、“知行合一”有二个层次:

一层意思: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二者互为表里,知必然行,不行不为真知。已知,无不行,而自觉行,也就是知。

二层意思: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的始,行是知的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如何理解呢?

01、三思而后行

人生在世,谁人不做事,只是存在着大小或难易程度的事。一般来说,大多做事者失败的多如牛毛,这是为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事前不考虑,盲目跟风,有样学样,沒样时,自己去瞎子摸象乱折腾,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人们在做事前都遵从“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往往就能减少挫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而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0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内在知识和实际行动的完全统一。做到这一点,说难也难,说不难并非绝对。相比较而言,作为一个人,要具有强大的道德意志,才能主导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作,否则,光知不干,光干后不知,都不可能很好地践行“知行合一”观点。

总之,三思而后行,重点先思考好后再行动。然而,知行合一呢,却是二者融合发展,同步思考,同步行动。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是不矛盾的。

三思而后行

指的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做完善,周密的思考这件事情是不是必须要做,这件事情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去做,现在是不是最佳的时候去做这件事情

知行合一

知是良知,不是知道不是知道,良知又容易产生误会,把良当做善良,良知的良是良好的意思,就是真实有效准确的感觉

行是具体的发生,不是行为或行动,就像我们说着火了、花开了都是行,他是一个具体的在发生的行为,不光指人的行动。

合一是指他两是同一个事情,不是指要保持一致,而是指本来就是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东西。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后面一句更精华: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

生活与工作之中,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着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再三思考,谨慎行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任何事情既要充分发挥,又只能是力所能及,恰到好处。既要有益于他人,也要顾及于自己。

生活中平常的小事,无需三思,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重要的事情就不只是三思,而是通过反复的思考,再三地深思熟虑,再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考虑到方方面面,再付出行动。这样才胸有成竹,取得成功。

知是天理良知,行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知行合一也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自己的天理良知。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是一代儒学大师,也是儒家最后的一位圣人。他是唯一没有争议的完人,具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知行合一,是把儒家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在践行着自己的天理良知,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这就是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这就需要一个人高度的严于律己,自我督促,自我完善。

三思而后行,知行合一,同为圣人所言,并不矛盾,只是意义有所不同。三思而后行是对每一件事情的反复思考,再付出行动。知行合一是以自己的良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不矛盾,“三思而后行”是说凡事都要反复思考以后再去做。而“知行合一”指的是认知和实践要相统一,不能分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