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江山才人有代谢,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24史也好,26史也罢,赢了前朝输后朝,本身就是分久必合丶合久必分的历史兴亡存替。唐宋元明清,五族共和,走向新中国。
从大明能够替代大元,一说明了成吉思汗后人退步了,新兴的政权代替腐朽的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是华夏的动荡纷争最后终将归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大明其实不是亡于满清,是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推翻的,崇祯皇帝在景山(亦写煤山)自溢身亡。恰巧吴三桂降而复反,迎满清入关,二十万清兵打败李自成,坐拥天下。满清是李自成为其扫清道路丶吴三桂为其开路丶祖大寿等降清的最佳时机,替代大明,是打着为大明除大顺的旗号走上统治地位的。
当时不服的农民起义军声声为反清复明,
近代史,同盟会为了推翻满清,搬出了大明反大元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实是错误的,后来袁世凯改为"五族共和",清帝禅让,清朝结束,建立民国。
大清如同大明,兴盛立国,衰弱亡国,符合历史规律。大清是高唱为大明维护中华正统而来,同大明一样是中国历史一部分。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历经明初朱棣5征蒙古,明中期至末期依托长城封锁和车阵出战持续讨伐,蒙古已被明王朝接近打回部落形态,人口稀少、技术落后、资源匮乏,草原上连口铁锅都快造不出来了。
明王朝依托朵颜三卫,长期控制今内蒙东部的科尔泌马场,掌握着优质战马来源。
明末时,明军车阵加少量精锐骑兵,便可以阵地反击战轻松击溃、追击蒙古轻骑兵。早已不足为虑!
而八旗军,本是李成梁为对抗万历对李家持续剪枝、打压,刻意扶持干儿子努尔哈赤,授以全套明军装备技术、战略战法组建而成。既为养寇自重以自保,又是李暗中反抗万历强权的手段。
八旗军自诞生之初,便是仿明军正规军装备训练,更是全员骑乘机动升级版明军,有轻重骑兵、重步兵、火枪手和弓箭手各兵种。
反观万历三大征,明军精锐骑兵消耗殆尽。继任之天启、崇祯,皆为军事白痴,只知火枪火炮威力,却不知骑兵机动性和战场冲击力优势的战略意义。
浑河血战,努尔哈赤收买被俘的明军炮兵,进一步解锁了中小型火炮部队。
明末军事第一人袁崇焕,敏锐地分析出明军对八旗军劣势在缺乏骑兵,机动性差。打造宁锦防线,对后金形成局部封锁态势。积极与蒙古互市,购买战马重组关宁铁骑,作为战略机动打击力量。而宁远城,既处于辽西走廊咽喉位置,又邻近原朵颜三卫科尔沁马场,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二次宁远大战时,关宁铁骑已可主动出击凭城野战。此战,袁崇焕之战略战术经历了实践检验,同时也在八旗军中打出了“恐袁症”!胜利的天平,正悄悄地向明军倾斜。
皇太极不愧是一位战略高手,面对如此严峻不利形势,向东征服朝鲜免除后顾之忧,向西击败林丹汗占据科尔沁马场并裹挟蒙东各部。
其后,更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绕道今内蒙段长城,入关劫掠北京周边。此举,既可劫掠物资以度荒年,又可逼迫蒙古新附军交投名状,还可以军事手段统一号令打压不臣之兄弟。最重要的是,诱使关宁军离开坚固宁锦工事回援北京,提前野战寻机歼灭。
袁崇焕千里回援,反见疑。昏君崇祯临阵夺帅,后更忌恨关宁军“知袁不知朱”,生剐袁崇焕3分关宁骑,自废明军机动打击力量,生生做成了死局。皇太极借这位弱智天子之手,取得了正面战场上都无法获得的巨大成就!
更有甚者,崇祯为制衡关宁系,居然脑残地提拔皮岛兵匪,掌控明末最为精锐的葡式红夷火炮部队。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兵,兵匪就是兵匪!随3顺皮匪降清,八旗军得以解锁明末最大杀器——红夷大炮,明军丧失仅有的远程重火力守城优势!
野战有铁骑,阵地战、攻城战有红夷大炮,八旗军形成了兵种上的强强联合,野战不败攻城必克!天下只是一篮子等着碰石头的鸡蛋,虽多何益?
清军先后5次入关劫掠,却并不攻打北京。只因皇太极及继任者战略眼光深远,他们并不满足于一时劫掠的丰硕成果,而是要等待明王朝与农民军两败俱伤、天下疲弊、皇权威信扫地之时机,逐步策反、接收原明军事、官僚体系,问鼎中原奴役天下!眼界决定成就,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蒙古轻骑,仅可骚扰劫掠,无法撼动大明!八旗铁骑,加红夷大炮,方可成为天下之终结者!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中原王朝一直都是以华夏为正统,从炎黄开始一直源远流长。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却有三次亡于蛮族的手中。一次灭亡在晋末,一次亡在宋朝末年,一次亡在明朝末年。至从大明王朝建立之后,一直都把北蒙作为最大的敌人。蒙古也曾在“土木堡之变”中对大明王朝江山造成了威胁。但是,最后大明为什么没有在蒙古手中灭亡,却被满洲灭掉呢?笔者就来分析原因。
一 对于蒙古比较警惕,对于满洲麻痹大意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对蒙古人一直怀着警惕之心。蒙古人也一心想复国,重振威风。在朱元璋死之后,朱家几任皇帝都注重对蒙古的防御,甚至御驾亲征。如明英宗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就很好说明了。只要细看明朝历史,就发现是一部明朝和蒙古人战争的历史。明朝君臣对蒙古是非常重视,绝不懈怠,保持清醒地头脑。
虽然明朝皇帝出现了一些昏庸的皇帝,但是一直对强悍的蒙古军队都没退缩。由于明朝的打压与警惕,蒙古人在明王朝强大和衰落的时候,都很难复国。
由于明王朝只把蒙古当做强悍的敌人,却轻视了满清的力量。事实上,满清来自于东北女真族。当时女真势力太弱小,大大小小部落众多。明朝其实在弱小时候,各个击破是非常简单一件事。但是,明朝都没有把女真看在眼里,一直忙着与蒙古人斗争和周璇。这样,女真族也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然后慢慢壮大实力。在明朝末年万历怠政时候,女真部落也出现了几位佼佼者与人才,如多尔衮和皇太极等。这样,努尔哈赤把女真各个部落统一了。所以,在明朝末年,女真族势力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再加上游牧民族天生的彪悍,在人力与军力上对农耕文明的明王朝有压倒性优势。
二 蒙古与明朝都是内忧外患,这也是女真强大的优势明朝的衰亡与北宋也是非常相似。北宋面对辽国时候,也没有灭国,反而是兴起东北的金国灭了北宋。明朝面对蒙古也没有灭国,反而被东北的金国给灭掉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时也命也”。
先说蒙古,由于明朝的打压,一直处在四分五裂的状况。各个大小蒙古部落各自为敌,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对蒙古草原游牧生产力也是一种极大地破坏。蒙古人也没有一个类似于成吉思汗一样强悍人物统一蒙古各个部落,部落之间长期的内斗使蒙古生产力难以恢复与发展,战斗实力也自然下降。
从明朝来说,在明王朝衰落的时候,由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无能和国库空虚,自然是难以抵御满清女真的入侵。所以,蒙古和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也是满清能够强大的重要原因。
三 明朝弊政重重,这也是满清战胜明朝的重要原因明朝末年,满清能够获胜,也在于它的弊政重重。分析起来,主要原因就这些:
1 健康战胜病重
明朝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社会矛盾重重,再遇到干旱鼠疫等天灾人祸,大明王朝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没人去碰,也会有生命危险。
2 新生战胜衰老
明朝如同历史上一切朝代,也有着衰退期。当面临一大堆难解决的经济、社会、政治问时候,也没有采取游戏改革措施,最终也会面临衰老和死亡的命运。
3 明朝政府执行力弱
明朝后期,政府执行力也是衰弱了。如崇祯皇帝就靠着杀戮大臣的方式,把朝廷威严展现出来,这也造成了朝廷难以做成大事。崇祯皇帝的迁都和筹款,都是在毫无结果的朝廷大臣讨论中无效告终。这些无法执行的诏书必然让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政府的执行力已经很差了,尽管仍然可以靠杀戮大臣显示朝廷的威严,但实际上朝廷已经无法做成任何大事了。无论是迁都,还是筹款都是在毫无结果的廷议中无疾而终,无法执行的诏书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4 野蛮战胜文明
满清打下明朝,其实也是一种野蛮的民族战胜文明的民族。野蛮有野蛮的优势,文明也有文明的优势。野蛮代表一种比较强健的体力,有着很强的组织纪律,这也有利于团队战斗力的增强。而且,野蛮民族通常比文明的民族更有勇气,这是满清能打败大明的原因。
5 简单战胜复杂
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组织,需要充沛精力才能正常运转,也容易有更多问题出现。所以,复杂系统面临更加大的崩溃可能性。明朝疆域虽然比不过汉唐大,构成成分却比较复杂。由于低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很难维系社会正常运行,使得明朝更多社会问题暴露出来。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到,满清能战胜明朝的中原王朝,与其说是强大,不如说一个投机者抓住了好机会,进而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好在明朝的中原社会虽然被满清占领,但是满清人学习华夏文化,培养汉族的支持者,继承和发展汉族的华夏文化,建立了一个真正传承中华文明的朝代。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谁先形成中央集权统治,谁将具备统一中原的优势。1、历史上统一中原都必须要有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才能做得到。
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将军事、财政、文化、人才有效的进行统一调配,集中使用,完成统一霸业!如最早的中央帝国秦帝国就是如此。
2、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三大基础要素:定居文化、大统一思想、军政积累。
从此图可以看出满州是位于明朝辽东卫附近,从而使满州较易容接近中原文化
一、蒙古部族在有明以来二百多年一年就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二千多年来,真正形成中央集权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就屈指可数,仅北魏、辽、金、西夏、蒙古、清等六家而已。
因中央集权的形成需要有持续强大的实力及数代人的努力以及大一统的文化。
长期处于游牧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恰恰缺乏大一统的文化,而又没有长期能独霸草原的政权。
所以,蒙古草原先后形成鞑靼、瓦剌为霸主的势力,但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形式的强大国家。对中原进行搔忧是可以的,要说灭亡明帝国那是会被撑死。
二、满州相对蒙古更容易形成中央集权的密码。1)满州女真以渔猎民族为主,人口相对集中。
2)并在明末之时,逐渐进入的农耕社会,相对于蒙古族而言,更容易形成统一的基础。
3)同时满州又具备了因为与汉民族杂居,对于中原文化了解较深,这一点也较蒙古部落更容易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4)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几代英主的努力下才艰难的完成中央集权。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魏宇文泰、北周宇文邕、再到隋文帝杨坚可以看出,经过了数十年的才形成了隋唐统一格局。
1615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建立后金政权,建立八旗制。为形成中央集权打下基础。
1635后,皇太极建立中央集权,创设内阁、中央六部,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开创满蒙汉八旗,扩大的满州的军事实力,形成了火器、骑兵、步兵等多兵种强大军事力量。
并建立科举制度,收纳人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在内部实行了满汉屯田制,在经济财政上做好了战略准备。
满州中央集权的效果很明显:
1、统一关外,使满州占领区进一步扩大,形成稳定的后方。
2、征服朝鲜与蒙古林丹汗部落,扫除了后顾之忧。
3、从制度上完全可顺利对接明帝国的制度,这一点为日后快速接管北京,并迅速南下形成了良好的管治基础。
皇太极建清国,称帝圣旨
三:满州赶上了统一中原的良好时机明朝实际是是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所灭亡,所以,清朝入关的诏书上也说,“吾国天下得之于流贼”。
1644年,正因为明帝国的腐朽不堪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使得明帝国被李自成起义所灭。
这使得满州获得了入主中原的千载难逢之良机。
恰巧,吴三桂与李自成之争,引入清军。
雄才大略的多尔衮乘机入关,满清迁都北京。并顺利接管北方中原。
清廷统一中原的大局就此鼎定!
所以,从这个过程与结果上来看。
满州的成功密诀,最重要的是,自身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了北方民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成为与明帝国相抗衡的实力型政权。其二才是因为满州恰巧把握了中原内部局势脆弱的大好时机。
而这一点,蒙古部落在成吉思汗之后再无中央集权的国家,也就根本谈不上统一中原的问题。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剑桥中国明朝史》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首先,明朝是亡于农名起义军的李自成,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了京城,随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才正式灭亡。只能是说最后夺得的中原的是满清而不是蒙古。
至于为什么是满清入主中原而不是蒙古,很显然,当时的蒙古并不是满清的对手,可能有些人肯定会想,为什么拥有几百万人口的蒙古会打不过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清。
首先,蒙古自成吉思汗死后,几乎到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就算之后也出过如达延汗这样的强力人物,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在达延汗死后,蒙古依旧陷入了分裂当中。
而满清为什么会打败强大的蒙古,这样从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说起,林丹汗是黄金家族成员,也是达延汗的七世孙,但是在他即位后,察哈尔部变得越来越衰弱。
由于此前,察哈尔部一直是信奉藏传佛教的黄教,而且当时蒙古大部分的部落都是信奉黄教的,而他即位大汗后,改信红教,而且立誓要重现祖先光荣的林丹汗,在红教徒的教唆下发起了统一蒙古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蒙古内部的统一战争,不如说是一场黄教和红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林丹汗失去了民心,而且还使得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损失惨重。这是无力对付其他蒙古部落的林丹汗,把目标放在了那么南方的明帝国的身上,此时明帝国虽然腐朽衰落,但是依旧还有足够的实力保卫边疆,在多次进攻无果后,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此时的满清正在崛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等到林丹汗受到明朝收买去对付女真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很显然察哈尔部成为了女真崛起的垫脚石。
在击溃了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后,面对着分裂的蒙古各部落,努尔哈赤集合女真军队逐个击破,最后打到蒙古部落臣服。首先,努尔哈赤以武力使得蒙古部落臣服,最后又赏赐大把从明朝掠夺来的财物,而后有积极使得满清贵族和蒙古通婚,最后建立起一个紧密的联盟。
所以再明朝灭亡后,吴三桂的倒戈,满清军队没有了山海关的阻碍,迅速出兵南下,并最后夺得了中原政权。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蒙古是明王朝重点防御对象,捕鱼儿海蓝玉全歼蒙古主力后,蒙古本部一直处于分裂,后期稍微强大的点蒙古大汗都是属于抢掠一把退回草原,与明军硬仗容易亏本减少对其他部族的威信!
后金是在万历期间在对 宁夏蒙古 朝鲜对日 西南缅甸 苗疆播州 等 战争中明辽东主力大损 财政巨亏 名将陨落 皇帝重病等情况下发展起来,前期努尔哈赤也仅是反明,在崇祯年间中原连续10年大灾 内部党争不断 辽东军镇反复无常 皇帝优柔寡断 暴民风起云涌 云南奢安之乱等三线作战 情况下,新任黄太吉(大汗)改元建制并制定了入主中原灭明政策(先后击败臣服明王朝盟友朝鲜和喀尔咯蒙古),并于内地叛军默契的互相耗损明军主力,掠夺内地军民物质减少大灾的损失和消耗明王朝元气。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奸细的帮助下进入北京城,明毅宗朱由检自尽于煤山,历尽276年的明王朝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