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中国古代举鼎也是一项炫耀天下的资本。传说商纣王就是力大无比的豪杰。秦武王也想打破纪录,彰示天下。不料想竟失手,还取了自家性命。
自信有毅力,但自信过头就变成狂妄,狂妄就会自大,狂妄自大者,利令智昏就会出昏招,一招不慎,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秦武王举鼎,自己砸了自己命。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是一个悲剧。
但是作为一代国君,秦武王纵使再孔武有力,也不会干出毫无由头的事情来。
那秦武王为什么要去周王室举鼎呢?
旭哥将从周王室的鼎有什么特别之处、秦武王举鼎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周王室的鼎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起供奉于周王室的鼎还真不一般,不是一尊,而是九尊青铜大鼎,这便是大禹九鼎。
夏朝初年,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令各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成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封禅书》
从此之后,九鼎便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也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灭亡后,九鼎迁于商,商朝灭亡后,周王室得到九鼎。
故而,九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代代流传。
秦武王举的大鼎便是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龙文赤鼎是九鼎中最大的鼎,也是雍州的象征,而雍州是周王室兴起之地,也是秦国兴起之地。
秦武王为什么要举鼎,而不是问鼎呢?至今流传一个成语,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转》的记载。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将军队开到东周洛邑,一见到周定王派来慰劳的王孙满,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实际上想表明取周代之的雄心,王孙满说,国家的兴亡在德不在鼎,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还在,所以九鼎的轻重不能过问。楚庄王只能性悻然离去。
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转》
可见,问鼎中原,也就是通过问九鼎的轻重,来表明取而代之、改朝换代的雄心。
既然楚庄王已经问过九鼎的轻重了,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而此时的秦国远非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可比,争霸诸侯之间,早已不是秦国所图,秦国的目标已然是取周代之,一统天下。
所以,一定要比楚庄王更进一步,干脆不问九鼎的轻重,直接将九鼎举起,难道还能不知道九鼎的轻重,天命之所归吗!
而且,秦武王举的大鼎为龙文赤鼎,是九鼎中最重的,也是代表着雍州,而雍州是周王室和秦人兴起的地方,举龙文赤鼎,寓意不是一目了然吗!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赵世家》
总结:历史往往充满了偶然性,秦武王举鼎,并没有知道鼎之轻重,反而被大鼎砸死,令人可悲可叹。
也许正如王孙满所言,周室虽微,天命未改。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相传九鼎是大禹治水后,收天下九州之铜,铸九鼎,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上面刻有各州的人口田赋。夏启建立夏朝后,将九鼎置于国都,成为镇国神器,也成为天下正统的像征。商汤灭夏,迁九鼎入商都,意味着商朝取代夏朝成为天下正统。周武灭商,迁九鼎于镐京,意味着周朝代替了商朝。周平王东迁洛阳,又将九鼎迁到洛阳,意味着他才是天子。
夏、商、周三代,九鼎成为君权神授的象征,也是天下共主的象征,跟后世的传国玉玺有一样的作用。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上中原,饮马黄河,意图迁九鼎入楚,但是周室虽衰,天命未改。如果楚国真要迁九鼎入楚都,那么齐、晋、秦三个大国不会坐视不管,必然会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灭了楚国。楚国连一个晋国都打不赢,何谈同时击败齐、秦、晋三大强国?
战国中期,秦武王有了代周自立的想法,他想得很简单,那就是学习商汤灭夏,周武灭商的故事,一举灭了周王室,那么秦国自然是天下共主了。然则时过境迁,攻灭天下共主,在战国时代并无法成为下一任天下共主。秦国虽强,但是六国协力伐秦,秦国还是很难招架的;就算秦国灭了周王室,天下诸侯也不会听秦国号令,因为天下诸侯早就不听周王室号令了,又怎会听取代周王室的秦王室的话呢?
秦武王到了洛阳后,看到衰败的周王室,突然明白为何父亲秦惠文王不灭周,离周最近的三晋为何不灭周?周王室灭与不灭意义不大,还会招来列国仇恨,因此不灭周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秦武王都到了周王室洛阳了,不带一点东西回秦,岂不很没有面子?于是秦武王想搬走雍州鼎,雍州乃秦国之地!明要雍州鼎结局可能跟楚庄王一样,因此秦武王直接来一个扛鼎大赛,扛得起就直接带走。不想两位大力士皆力竭而亡,雍州鼎纹丝不动,秦武王大怒,亲自去扛鼎,他虽然扛起了鼎,但是因皮带崩裂而泄气,鼎掉下来砸断了他小腿,当夜失血过多而亡。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秦武王是秦孝公的孙子,秦惠文王的儿子,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第三位国君,从商鞅开始变法到秦武王即位为君,差不多正好是50年时间,秦国在变法的制度下,开始一步一步强大起来。
从秦穆公开始,东出函谷、挺进中原一直是历代秦国国君一生的理想,作为骁勇善战的老秦人,无数秦国国君为了能东进中原绞劲脑汁,甚至战死沙场,直到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才有了东进中原的资本,同时也开始了东进中原的步伐。
虽然秦国国君代代相传,但秦国坚持不懈努力东进的精神却在一代又一代的秦国国君心中流传,自秦孝公开始变法图强,秦惠文王杀商鞅保持变法,到秦武王接班为君时,秦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就是不断的东扩。
秦武王也不例外,作为新一代的秦国国君,即位时年仅20岁,非常年轻,在古代,20年的年龄只是刚刚到了弱冠之年,刚刚算是一个成年人,而20岁的秦武王已经是一国之君了。
作为年轻人,难免心高气傲,胸怀大志,秦武王也是如此,秦武王的终身理想就是东进打到击王室,举一举传说中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
身为一国之君,为何秦武王不以秦国江山社稷为重,却偏偏要去周王室举鼎呢?
这与秦武王的身材长相和自身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古人非常重视外表,以貌取人是当时判定人才的唯二标准之一,判定人才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出身,秦武王是既有出身,又有外貌。
据史书记载,秦武王长得是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放到现在就像是举重运动员和拳击运动员的身材,既然身材是秦武王的优势,因此身材的优势也在秦武王从小的生活中一直影响着他,比如小时候打架由于身材优势没人能打过秦武王,于是在打架方面秦武王有了自信心。
再比如举重,小时候秦武王身边的人力气都没有秦武王大,于是秦武王又在举重和比拼力气方面有了自信心,人性就是如此,你在哪一个方面优势,表现相当突出,你就会非常喜欢这一方面。
秦武王由于身材的原因,在打架、比武、拼力、举重方面有优势和自信,所以就特别喜欢干这些事,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并没有影响秦武王的爱好,反而是更加痴迷这些方面,利用国君的优势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你仔细研究秦武王在位的短短三年中都干了哪些事,你就会明白秦武王为什么会这样?
先说秦武王的用人,秦武王时期喜欢提拔大力士和作战勇猛的勇士为官,比如乌获和任鄙,这两个人都是秦国的大力士,据说都能举起千钧之重的东西,并且在战场上作战也是非常勇猛,和秦武王非常相似,这就是物以类聚的道理了。还有个叫孟贲的齐国人,也是以力气大闻名,听说秦武王喜欢大力士,也从齐国来到秦国投靠秦武王,经秦武王测试过后,被封为大官,所谓的上有所好,下有所投也就是如此了。
身为一国之君,秦武王的用人原则居然是以力气大作为评判标准,放眼中国历史几千年,有几个君王是这样的?根本不符合传统嘛,况且秦国本身就有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如果真的作战勇猛的话,完全可以凭军功晋升,比如白起,就是从普通士兵靠着军功,一步一步被封君的。
除了喜欢重用大力士和勇猛之士外,秦武王最喜欢干的事还有对外发动战争,秦武王在位仅三年时间,就发动一次平定蜀地叛乱,和攻打韩国宜阳的战争,一个二十岁的国君在位仅三年,在没有完全巩固国内权力的情况下,就多次对外发动战争,这不是好战又是什么?
但是最让秦武王魂牵梦萦的却是问鼎中原,问鼎中原是一个典故,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创造的,楚庄王就是那个春秋五霸之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国国君,仗着楚国强大,兵峰直指周王室,在楚庄王面见周天子时,还趁机向周天子问询“周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就是楚庄王有称霸天下、夺取天下的野心。
同样的道理,秦国想要称霸天下、夺取天下,最为有效的轰动效应就是学楚庄王“问鼎天下”,但作为非常喜欢举重的秦武王来说,能够举一举鼎就成为一生的梦想。
秦武王的这种行为,就像运动员想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一样兴奋,一个运动员能将自己的成绩提高更上一步,就是一生奋斗的理想,同样的道理,秦武王已经举遍了除周鼎之外的重物,如果能举一举重达千斤的周鼎,也是秦武王一生的理想。
从事后的结局来看,秦武王发动对韩国宜阳的战争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通通往周王室的道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在洛阳,处于韩国国王的完全包围之中,从秦国东出函谷关,就必须拿下韩国的重镇宜阳,才能进入周王室所在的洛阳,也就能“问鼎中原”了,这就是秦武王不惜一切代价,不惜进行了两年的战争,也要拿下韩国宜阳,进入周王室,实现自己举鼎的目的。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国君贪财,有的国君好色,有的国君恋权,而秦武王最爱做的就是打架、比武、拼力、举重,而到周王室举鼎就是秦武王爱好的延伸,否则一个23岁的秦武王到死也没有生下个儿子,要知道古人13岁就能结婚了。而秦武王作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因为爱好举鼎而死的一国之君,实属奇葩。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之子,在位五年,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正所谓成王败寇,他的争议也多来源于他的死法“举鼎,绝膑”而死,被自己砸死了。俗话说“成王败寇”,被自己砸死的秦武王,自然会被后世诟病。现在的几部电视剧中,秦武王都被演义成了,有勇无谋,好勇斗狠的莽夫。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在位五年的秦武王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的。
秦武王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却也经历很多大事。他在位期间韩、位、齐、楚、越都来称臣;平定了蜀地的叛乱,驱逐张仪,设立丞相,结盟魏国,联合越国节制楚国;讨伐义渠、丹、犁,使得边疆稳定,出征韩国,攻下韩国的宜阳,直指周王室;在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君主,他想灭掉周王室,取而代之,曾经对右丞相甘茂说:“我想开辟车道直通三川,看一看周王室,死了也值了。”历史真的跟他开了个大玩笑,让他取得了韩国的宜阳,他也在和大力士孟说比试力气而举鼎的过程中,折断膝盖死了,给自己本该辉煌的人生就此画上一个句号。
秦武王为什么非要去周王室举鼎呢?事实上《史记》中根本没有记载,他是在周王室举的鼎。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八月,武王死。”亲武王四年,秦国攻克宜阳,斩首六万韩国军队。秦军渡过黄河,修筑了武遂城。之后魏国太子来朝见。武王力气很大,喜欢和别人比试,也喜欢大力士其中任鄙、乌获、孟说都做了很大的官。在一次武王和孟说比试举鼎,膝盖断裂。八月,秦武王去世。
在这期间并没有提到秦武王去过洛阳,也没有记载是在洛阳举鼎,他是在一次和孟说的比试后去世的,这次比试应该是在自己的国家。其一,秦武王力气大,经常和别人比试,也就是说比试力气是秦武王的常态,是他的娱乐方式。其二,魏太子曾经朝见过秦武王,这样的会见不可能是在洛阳,也只能秦国发生。
秦武王是因为举鼎而死,却是在自己院里举地鼎。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春秋时期的人名按照现在的审美,有些实在是拿不出手,远比“狗蛋”,“狗剩”更让人忍俊不禁,谁能想到那时候会有人叫“无知”,叫“不礼”,“不疑”,“不信”呢,而且还不止一个名字这样。虽然现在大家看多了,对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但是秦武王赢荡还是因为其逗比的名字和独特的死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其的名字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很好奇,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年轻有为的少年诸侯,为什么非要去举鼎把自己作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当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在诸侯中的威信。
周王室自立国以来,一直充当着天下共主的角色,但是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钱财,人口大量缩水,直接导致其在资源上不再具备优势。而郑庄公与周王室的易子为质,直接又再次把周王室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各家诸侯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通过管仲所提倡的“尊王攘夷”来实现自己的春秋霸业,周王室不仅没有很好改善这一被动局面,还反复被利用,这进一步加快了周王室的衰落。到秦武王时期,周王室已经不在具有对诸侯王的实际控制权,只能通过与这些曾经的小弟虚与委蛇而苟延残喘。
二,鼎代表着王权,对诸侯而言,意义非凡。
《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也就是说,公元前607年,不被中原文明认可的蛮族之王楚庄王就曾经问过周所保存的九鼎的重量。当时与他对答的公孙满就明确的暗示他:鼎是夏王室所铸,夏亡后由商王室保管,商亡后才由周王室保管,它虽然小,但是代表着德,代表着王权,周王室虽然式微,但是楚庄王的这个问题仍有挑衅之嫌。
三,经过累世之功,秦国已经崛起,秦武王迫切想秀一下肌肉,发一个信号给天下诸国。
学者普遍认为秦武王之死是由于他正值壮年,孔武有力,争强好胜,任用了任鄙、乌获、孟说这样的大力士,自己也热衷于与人角力。但是秦武王虽然在位仅四年,但是其内政外交还是可圈可点的,对外他连横秦魏,联越制楚,平定蜀乱,对内改革政府结构,增设左右丞相,任用贤臣。可以说,如果不是意外身亡,他必能使秦国国力更进一步。所以他跑去周王城举鼎,绝不仅仅是逞一时之勇,应该也是有政治目的的。不幸的是,完美的剧本却因为主演的过力演绎,而彻底的把一部喜剧演成了悲剧。公元前307年8月,秦武王与孟说在比赛举“龙文赤鼎”时,两眼出血,胫骨折断,最终由于无法救治而英年早逝,结束了自己短短的23岁的生命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