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表面上看,车臣对俄罗斯很温顺,新世纪以来,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事实上,车臣人民的独立倾向非常严重,毕竟车臣与俄罗斯有着200多年的世仇,两者的宗教信仰不同,已成为俄罗斯最头疼的地区,至今在车臣境内仍活跃有搞独立的极端武装组织,但已成不了气候。
车臣无论在苏联时期,还是在俄罗斯联邦时期,都没有温顺过,都有过斗争、冲突。
早前,车臣并不属于俄罗斯,在18世纪,沙皇俄国为了追求霸权,要兼并战略要地车臣等高加索地区,频繁对高加索地区进行侵扰,意图彻底占领,收为麾下,此时,当地的穆斯林领袖加齐‧穆罕默德为了抵抗俄国,建立车臣国家,使得车臣成为与沙俄同等的政治实体,并逐步扩大疆域,最终车臣和沙俄接壤。
对于沙俄帝国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859年,车臣国灭亡,首次并入了沙俄帝国的版图。收复车臣后,沙俄在车臣地区施行暴政,激起了很大部分车臣人的不满,车臣人和沙俄人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车臣内部也分化为亲俄和抗俄两大势力。
苏联建国后,车臣已经没有实力抗衡,只能乖乖留在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成为俄罗斯内部的一个自治州,这时苏联——俄罗斯——车臣是爷爹孙的关系。可1936年,斯大林突然把车臣地区从俄罗斯抽出来,单独组建一个车臣-印古什加盟共和国,此时车臣由孙子升级为爹,跟俄罗斯属于同级。
车臣是高兴了,可俄罗斯是委屈的,不过,俄罗斯寄人篱下,不敢对苏联的决定有任何的反对,只能同意。但是苏联低估了车臣人心中的仇恨,低估了车臣利用一切机会追求独立的诉求。从二战到苏联解体,苏联和车臣有两到三次大的冲突。
首先是德国进攻苏联,德军曾一度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车臣地区有部分人就趁机试图与德国密谋,希望得到德国的支持实现车臣独立。此事被斯大林知道后,为了打掉车臣独立的野心,以叛国罪的名义,把车臣地区的三十多万人强制驱赶到哈萨克斯坦以及西伯利亚等地,还把自己亲手创立了车臣加盟共和国地位抹掉了。
斯大林的行动又一次加深了车臣的逆反心理,也为日后车臣继续强硬追求独立埋下大祸。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才允许远在“异国他乡”的车臣人陆续回到原有的家园,并把车臣的地位恢复到一开始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儿子”地位。
车臣在苏联怀里“踏实”了近半个世纪,东欧剧变引发连锁效应,苏联帝国大厦岌岌可危,尤其是1990年3月11日,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牵动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的神经。
作为退役的苏联空军少将的车臣人杜达耶夫趁苏联危机,依靠武力推翻了车臣的苏维埃政权,杜达耶夫成为车臣共和国的首任总统,离苏联正式解体还有一个月,车臣分离主义力量已经迫不及待。
杜达耶夫的独立行动直接跳过苏联、跳过他的宗主国俄罗斯。所以,在苏联时期,车臣也并不是一个温顺的羔羊,而是逮着机会就会出手的硬茬子。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联邦的成立,车臣问题就归属到俄罗斯与车臣之间,独立前期,俄罗斯联邦对车臣采取迁就的政策,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车臣总统杜达耶夫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采取的是默认态度。
可车臣的独立并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国家”,犯罪活动猖獗,甚至对境内的俄罗斯人采取驱逐压迫措施,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趋于稳定后,急于发展经济,而车臣所在地区又是重要的产油区和出口通道,车臣境内的分裂势力严重威胁着俄罗斯联邦的能源布局。
对外,车臣的势力还受到美欧西方的资助,把车臣当做打压俄罗斯的棋子,对于“新生”的俄罗斯联邦断然不能接受这种困境,收复车臣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战略任务。因此,从上世纪末期,到新世纪初期,俄罗斯联邦和车臣爆发了两次车臣战争。
第一次战争,俄罗斯联邦军队主动进攻车臣,虽然重创车臣叛乱武装,打死了首任总统杜达耶夫,但俄军队因太大意了,无功而返,反而伤害大量无辜,这都是叶利钦为了政治考量不得不采取的收兵之策,与车臣达成停火协议。
车臣总统杜达耶夫死后,车臣武装的二号人物马斯哈多夫继承其领导职位成为总统,可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巴萨耶夫是个狠角色,素有“恐怖大师”称号。
马斯哈多夫总统稍微比首任总统杜达耶夫软一点,但是巴萨耶夫并不消停,主动进攻俄罗斯,在俄境内制造袭击、人质危机。而在1999年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买账,不承认马斯哈多夫的总统地位。
普京跟叶利钦的风格有着巨大的不同,敢打敢做。1999年9月出动10万大军开进车臣,几乎控制了车臣全境,由普京直接治理车臣。2000年时,任命车臣亲俄派代表老卡德罗夫管理车臣。
老卡德罗夫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其实是反俄的,跟杜达耶夫总统一起抵抗俄军进攻。在第二任总统马斯哈多夫接任总统后,老卡德罗夫跟新总统起了矛盾,立场也由反俄变为支持俄罗斯,因此才获得普京的信任,出任车臣的当家人。
2004年,车臣老卡德罗夫总统遭受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袭击身亡,由儿子小卡德罗夫接任车臣总统,如今已成为普京的“挚友”。
所以,车臣在俄罗斯联邦时期也并不是温顺了,只是俄罗斯和车臣的政治局势发展了巨大变化后,两者达成了政治默契而已,但车臣境内的分离势力仍存在。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这个问题本身有毛病,不太切合实际。真实情况是,从18世纪初开始,车臣和俄中央政府一路打打杀杀,几百年间,最和谐的时期就是苏联和现在的普京时代。
这里需要先解释一下,车臣与俄罗斯联邦的关系。苏联时期,车臣和俄的关系,跟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与俄的关系截然不同。车臣属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虽然叫“国”但并非主权国家,类似于俄联邦内部的一个高度自治的民族自治区),所以,苏联解体后,自然也归俄罗斯管。
简单说,苏联时期,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跟俄罗斯联邦是毛熊和其他动物的联盟;俄罗斯联邦和车臣自治共和国是大毛熊和小毛熊的家庭内部关系。
因此,对于车臣分裂势力,单从历史传承和国际准则来看,俄联邦是有充足理由维护主权的。
咱们再看看苏联时代,车臣的境遇。
19世纪末,俄罗斯费了大劲,终于把车臣并入了沙俄帝国的版图。十月革命之后,车臣作为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之一,继续留在苏联。紧接着,在半诱导,半胁迫下,车臣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与新兴的苏维埃政府结下了不少新梁子。比如,集化体运动过于粗暴,侵犯了车臣部落利益;强行拿马列主义代替古兰经的行为也遭到了不少车臣人的反感和抵制。此外,苏联高层对车臣人的歧视和不信任,也加深了双方的隔阂。
上世纪40年代的卫国战争中,大部分车臣人还是对苏联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积极的保家卫国。车臣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战斗英雄,像排名第二的王牌狙击手,被授予“苏联英雄”的阿布哈扎伊.德里索夫。然而,到了1944年,德里索夫毫无征兆的被一纸文书撤销了军藉,随后便被发配到哈萨克斯坦,与他一起被流放的还有几十万同胞。
这是因为,苏联的生死存亡之际,少部分车臣人曾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以谋求独立。因此,1944年斯大林把车臣人统统都看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叛徒”,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出高加索。几年间,把大约40万多车臣人强行驱逐到中亚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境内。
此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苏联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高加索的车臣人,还有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乌克兰地区的克里米亚原住民、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没跟着东归大清国的土尔扈特部后裔)等等。
车臣叛军的第一代首领杜达耶夫和第二代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都属于在流放中出身的孩子,这三位都在中亚的荒原之上渡过了流离失所的童年,早早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估计,半个世纪后,他们死也要独立的思想与其童年的阴影不无关系。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车臣人的境遇开始好转。1957年,在赫鲁晓夫较为温和的政策下,车臣人开始回归高加索。杜达耶夫、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此时都顺利回了老家。1960年,所谓的”车臣独立之父”杜达耶夫,进入了北奥塞梯师范学院物理与数学系,当了一名师范生。一年后,杜达耶夫又考进了坦波夫飞行员高级军事航空学校,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还光荣的加入苏联共产党,成为了党的“储备干部”。到了七十年代末,杜达耶夫成了航空兵师参谋长。到了九十年代初,因阿富汗战场立了大功,被授勋为“苏联英雄”,晋升为空军少将。
整个苏联时代,杜达耶夫被认为是一位思想上进,业务精湛的好同志、好党员。作为党和军队的中层干部,杜达耶夫同志还责其麾下官兵的政治工作,经常搞组织生活会,学习最高苏维埃新精神,表达对党和国家的“忠心”。
老杜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满。妻子是俄罗斯族,白富美,官二代,夫妻和谐,儿女双全。(80年代初,杜参谋长全家福)
苏联时代,叛军二代首领,扬达尔比耶夫是个儒雅的“儿童文学家”兼诗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了不少“讴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诗歌;马斯哈多夫毕业于列宁格勒加里宁军事学院,此时是炮兵上校,苏联共产党党员。
可以看出来,整个苏联时代,所谓的出身不好,或者少数民族身份,貌似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像杜达耶夫,没有托关系,找熟人,凭自己能力考上军校,然后通过工作业绩一路青云,迎娶俄罗斯族的官二代。
所以整体看,苏联时期,尤其是冷战的岁月里,社会主义红旗下,美苏争霸的局面掩盖了苏联境内的民族问题,各种矛盾被共同的伟大理想和西方恐怖的敌人给弥合了。除了卫国战争中,出现了个别“苏奸”外,车臣人对苏联还是有一定国家认同感的,高加索局势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然而,苏联始料不及的解体,让维系诸加盟共和国和诸民族团结的力量突然不存在了,加上西方的鼓动和各种明里暗里的“援助”,独立的念头才让车臣人开始蠢蠢欲动。
加之,与童年被流放的阴影有关,二战后出生的第一代车臣人骨子里面还是非常仇视苏联/俄罗斯的,在苏联轰然倒地之际,他们正是40来岁的壮年,掌握着军政、甚至宗教界的实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了分裂势力的“中流砥柱“。
一时间,无论是苏联空军少将、炮兵上校还是儿童文学家,都迅速的抛弃了马克思,拜起了真主。
而且,这些叛军首领还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不少老百姓都自发武装起来,对抗俄军,大妈们都抗个AK47要去冲锋陷阵。
然而,到了本世纪初,分裂势力越来越不得人心。
因为,无论是杜达耶夫还是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都既不懂经济、也不会外交与治国。他们人一条筋的认为:要不惜代价的坚持与俄罗斯正面战场对峙,后方搞恐袭,跟本不顾普通人的死活。
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越做越大,女人都开始被迫黑袍遮面,各类绑架、暗杀和其他有组织犯罪肆虐车臣全境。老百姓生活水平比苏联时代不知道下降了多少个档次。
新上任的普京也放出狠话——“坐下谈不可能,对付你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武力”。
此时,审时度势大的车臣穆斯林精神领袖,卡德罗夫断定——车臣在叛军手中已经没有未来可言。
于是,在普京的铁腕政策和卡德罗夫的里应外合下,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取得完胜,叛乱武装开始进入高加索山区,在俄军的绞杀下东躲西藏。
在卡德罗夫父子的治理下,进入本世纪后,车臣常归于平静。
现在的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很会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对普京的忠心。他公开谦卑地说自己就是普京的一名“步兵”,每逢普京生日,小卡德罗夫都带领着车臣军民,宣誓效忠,激动的热泪盈眶。还曾在一次采访中激动地说,愿意为普京而死。处处与以普京的小迷弟身份自居。俄罗斯的高度“自治”充分顾及了车臣人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俄中央政府源源不断地大笔的“财政输血”,让车臣人意识到了和平的好处。俄联邦政府卖武器、卖资源的收入,相当多的一部分都补贴给了车臣,帮助车臣的各大城市在废墟当中重建。
根据《Rosgosstrakh》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昔日惨烈的战场——车臣首都格罗兹尼,竟入选为“俄罗斯五大最舒适城市” 之一。
其中,格罗兹尼最让受访者满意的是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管理、道路建设以及卫生保健事业。
在俄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援助下,加上卡德罗夫的治理,车臣从本世纪初高达65%的失业率,目前已经降到15%(这个还是不低啊)。人民生活的改善让小卡德罗夫受到了绝大多数车臣人狂热支持,而小卡德罗夫的偶像又是普京大帝。所以,普京也俨然成了车臣青年的偶像。
车臣老百姓都明白,和平局面是卡德罗夫父子与俄中央政府合作的结果。美丽的城市是车臣地方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一起建设好的,自己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来自莫斯科的资金。
毕竟,大多数车臣老百姓都是主要考虑“穿衣吃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穆斯林,并不是咱们想象中的,一听到“圣战”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疯子。
不过,现在国际上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说法是“普京一死,车臣必反”。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小卡德罗夫就是车臣版的越王勾践,大唐的安禄山。
小卡德罗夫的效忠对象总是针对“普京“个人,表忠心的说法是“愿意为普京去死“,而不是“为了俄罗斯联邦献身”。
字面上看,他认可的效忠对象是普京本人,热爱的是普京,而不整个国家。
但个人感觉,小卡德罗夫的效忠言论更多就是在表忠心,车臣本身就是伊斯兰教义下的部落酋长式的治理模式,宣布效忠某个具体的领袖也属于他们的传统表达方式。
此外,现在的车臣人尝到了和平的甜头,强行搞分裂,也不再会有群众基础;而且,真正的车臣分裂势力已经被定义成了“恐怖主义势力”躲在深山里,是小卡德罗夫的死对头,还有杀父之仇(老卡德罗夫就是车臣叛军炸弹暗杀的)。如果小卡德罗夫哪天真反了,就会面临俄联邦政府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两面夹击,分分钟就是在作死。
实际上,分裂或者统一,往往不全在于一两个强人的功力。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当中央政权统一,国家强盛之时,才会四海归心;国家衰退,就会四分五裂。关于车臣的未来走向,貌似普大帝他老人家很有把握,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就不必瞎操心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关于这个问题,车臣表示:你才温顺,你全家都温顺!
虽然今天的车臣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对普京顶礼膜拜,并一再表示愿意为普京去死,但无论卡德罗夫还是普京都对彼此的真实想法心知肚明,毕竟两次车臣战争的硝烟散尽还不足20年,而车臣和俄罗斯的斗争已经持续了至少200年,用“世仇”来形容俄罗斯和车臣的关系并不过分。
卡德罗夫对普京的“仰视”,于是说是车臣对俄罗斯的“屈服”,倒不如说在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厮杀后,俄罗斯和车臣达成的某种“妥协”。而因为这种妥协建立在小卡德罗夫和普京的个人“交情”上,所以这种关系必然随着普京的卸任或者死亡而出现更多变数,所谓“普京一死,车臣必反”,实在不是耸人听闻。
今天的车臣共和国,位于高加索山脉以北,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39.48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民族,却让号称战斗民族的俄罗斯频频折戟。1959年正式被沙俄吞并后,车臣和俄罗斯的斗争就一刻也不曾停止,1877年甚至爆发了规模浩大的车臣-达吉斯坦起义,后遭到沙俄的严厉镇压。
1881年开始,虽然沙俄为同化车臣人,开始在车臣地区推行工业化,车臣的大规模反抗基本停止,但这一地区仍不太平,车臣人表现出强烈的不服。
长久以来,车臣之所以对俄罗斯不服,根本原因在于两者迥异的宗教信仰,俄罗斯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正教国家,而车臣则信仰伊斯兰教。但车臣及周边的高加索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俄罗斯压制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还是进入中东地区,都需要以车臣及高加索为跳板,这决定了俄罗斯必须拿下车臣,车臣不服也不好使。
而车臣除了在历史上被高加索山脉以北游牧民族的轮番冲击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而且伊斯兰教本身就有好斗的因素,再加上车臣境内多山的特点,俄罗斯想要吃下车臣谈何容易?
车臣命运的转机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出现,革命导师列宁从全球共产主义革命的角度出发,提出“民族自决”政策,鼓励世界各地的大民族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而后以加盟国的形式并入苏联。由于十月革命率先在俄罗斯成功,所以俄罗斯境内的各大民族比如白罗斯、乌克兰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并陆续成为苏联的加盟国。
事实上,作为共产主义革命的“试验田”,俄罗斯在“民族自决”政策中的领土损失是相当惨重的,因为境内民族成立苏维埃政权,等于直接从俄罗斯的领土上剥离。
由于当时的车臣势力太小,根本无法像乌克兰这样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因此不得不留在俄罗斯联邦内,于与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自治州,然后跟着俄罗斯并入苏联。
不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似乎看出了车臣人的不爽,因此在1934年1月15日,他将车臣和西部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而后在1936年12月5日建立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仍然隶属于俄罗斯联邦。
斯大林的做法,是尽可能稀释车臣境内伊斯兰教势力,以求更快地“同化”车臣,但车臣的表现让他大失所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开进高加索地区,部分车臣人以为建国时机已到,于是开始谋求与德国合作。
但随着苏联反攻并收复高加索,斯大林将所有车臣人视为叛徒,于是强令38.7万车臣人迁徙到遥远的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并撤消车臣自治共和国地位,此举让车臣和俄罗斯的矛盾再加一层。
不过尽管有这样多的“不愉快”,但车臣在苏联时期反而是比较“温顺”的。尤其是二战时期,除了少数人和德国眉来眼去,大部分车臣人都有对苏联的国家认知,他们也愿意为苏联而战。成为支撑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一份子。
但斯大林带有种族灭绝意味的民族迁徙,断送了车臣对俄罗斯的好感,因为至少有40%的车臣人死在了异国他乡。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民族关系缓和,车臣人被允许返回故国,共和国地位也得到恢复,但历史的伤痕却无法抚平。
1990年3月11日,以立陶宛宣布独立为起点,敲响了苏联解体的丧钟,车臣独立的机遇再度到来。
但上天似乎有意捉弄多灾多难的车臣,1991年9月,焦哈尔•杜达耶夫推翻车臣苏维埃政权,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并出任首任总统。
风雨飘摇的俄罗斯,面对再度分道扬镳的车臣,选择了暂时妥协的缓兵之计,1992年5月25日,俄罗斯与车臣签订《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联邦分配财产条约》,俄罗斯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北高加索军区武器装备移交车臣武装,车臣比任何时刻都接近独立建国。
但独立后的车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俄罗斯的大军压境,而是杜达耶夫的治国“无能”,虽然这位车臣将领在阿富汗战争中表现突出,在苏联时期位高权重,但当他坐上车臣总统宝座时,反而有点不知所措了,车臣领导层不会治国理政的弊端很快暴露无遗,车臣开始以抢劫周边国家物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造假币、偷石油、打劫列车、勒索赎金。。。杜达耶夫的搞法让临近的印古什共和国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深受其害,于是1994年12月,俄罗斯趁机开始了“武力收复”车臣的进程,这就是第一次车臣战争。
但半死不活的俄罗斯好像更“虚”,不仅将领临阵脱逃,比如“国防部副部长罢战辞职、前线司令拒绝指挥战斗”,士兵素质也是一塌糊涂。加上此时的西方势力向车臣渗透,为车臣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使得俄罗斯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一败涂地。
虽然其后杜达耶夫被打死,但车臣的反抗始终此起彼伏,车臣人甚至深入俄罗斯境内不断发动恐怖袭击,迫使叶利钦政府妥协。
但俄罗斯并未忘记耻辱,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后,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
而这次和以往的妥协不同,俄罗斯总理普京采取强硬态度,出动10万大军对车臣武装进行毁灭性打击,并于2000年2月杀入车臣首府格罗兹尼。
随后俄罗斯开始对车臣直接管理,设置行政机关,残余车臣武装被迫化整为零转入山区打游击。
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开始加入反恐战争,对车臣的支持减弱,车臣地区终于“安定”了下来。
但是,安定的车臣并不代表安定的车臣人,相反,家园被夺走的车臣人开始转入地下,不断发动恐怖袭击,对俄罗斯造成了巨大影响。
比如2002年车臣恐怖分子劫持莫斯科剧院、炸毁车臣政府大楼,2004年劫持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2010年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以及2011年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自杀式炸弹爆炸事件等,车臣在两次车臣战争后远没有达到“温顺”的地步。
时至今日,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对普京确实是言听计从,但这种“服从”更多的像是两人之间的默契,比如普京给车臣更多自由和经济支援,车臣保持不独立状态,给足俄罗斯面子。
而这样的“和谐”在波谲云诡的车臣局势中显得如此脆弱,我们甚至可以想到没有普京的俄罗斯将面临怎样一个不听话的车臣。
所以静夜史从车臣和俄罗斯的历史中得出了这样几个深刻的道理:
面对分裂势力,嘴仗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武力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打击分裂不能拖,“悬而未决”会导致祖国统一的阻力越来越大;
维护统一绝不可以心慈手软,一劳永逸胜过讨价还价的攻击扯皮!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这其实是个错觉,车臣在苏联时期远比现在温顺。
可以类比一下,一个叛逆少年和爱管事的老母亲住在一起,家里大概率会吵的鸡飞狗跳。而叛逆少年和不管事的父亲同处一室,反而家庭可以安宁。对于车臣,管事的老母亲就是苏联,很类似电视剧《都挺好》的苏母赵美兰,不怎么管事的就是俄罗斯。
车臣本为独立的政治势力,在1816年,俄罗斯为占领高加索地区发动了高加索战争,经过近30年的兵戎相见,到1864年,沙皇俄国才完全占领高加索地区,期间发生过太多的流血牺牲,使车臣独立思想经久难消。
随后在沙皇俄国的腐败统治下,车臣人于1877年爆发了起义,遭遇俄国军队毁灭性打击,车臣中抗俄势力几乎被灭绝,其余人被特赦,但是独立思想仍然难以根除。在苏联成立后,车臣成为俄罗斯下属的自治州,在1936年,车臣与印古什组成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仍归属俄罗斯。
车臣在苏联时期为独立做出最大的动作是在二战中暗地支持纳粹德国,但是付出很大代价。在1944年,苏联强制将全体车臣人流放至中亚、西伯利亚地区。直至1957年,苏联才允许车臣人回归故乡,重建车臣自治共和国。
在苏联时期,对于车臣的控制力是相当之深的。苏联迁移不少俄罗斯人到车臣,改变车臣的民族成分。在文化方面,推广俄语俄文,试图将车臣人融入俄罗斯民族之内。所以,苏联对车臣的管理相当于一个大家长,车臣是叛逆的小孩,苏联不仅管的住,而且还有能力在叛逆小孩不听话时,把小孩的房间换成差的。
而俄罗斯对于车臣的管理,只能算是对叛逆小孩不管不问,只求不离家出走的家长了,就像是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在苏联解体后,长期在大家长的威压下不敢动弹的车臣独立倾向爆发出来,于1991年建立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俄罗斯由于解体之后的混乱,直到3年后才对车臣开展军事行动。
经过两次车臣战争,车臣武装分子基本被歼灭,但是随之而来的恐怖袭击则让俄罗斯防不胜防。在2004年,车臣分离势力绑架了1200多名人质,要挟俄罗斯从车臣撤退,事件造成333名人质遇难,其中包括186名儿童,这就是别斯兰人质事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俄罗斯纵然在普京的领导下可以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但是在看不见的战场—清除车臣独立思想这一难题上一筹莫展。故普京采取了拉拢分化的策略,通过扶持亲俄势力,对车臣进行间接统治。
招揽的对象就是卡德罗夫家族,是当地比较大的家族。其中老卡德罗夫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与杜达耶夫一起对抗俄罗斯军队。在1999年与车臣独立分子决裂,转而支持俄罗斯。在2003年当选车臣总统,在2004年遇刺身亡。
老卡德罗夫的儿子小卡德罗夫在04年,以28岁的年龄任车臣主管安全的副总理,在06年接任总理一职。在07年,小卡德罗夫被普京提名为车臣总统,年仅31岁。小卡德罗夫拥有私人武装,鼓吹一夫多妻制,公然违背俄罗斯宪法精神。在2015年,车臣47岁警察总长在有妻子的情况下,迎娶17岁少女,俄罗斯警方竟然毫无反应。
这些种种迹象表明,车臣成为俄罗斯的国中之国,普京是和当地的豪强结成联盟,维系俄罗斯主权完整,对于车臣的内部事物,俄罗斯中央是无法根据宪法精神进行改造的。故车臣形势仅仅依靠的是车臣领导人的权衡,一旦俄罗斯实力下降或者普京去世,车臣独立势力有可能卷土从来。
所以,并不能说车臣在苏联时期不老实,在俄罗斯时期挺温顺。在苏联时期,车臣并不敢直接宣布独立,在被流放时,也毫无还手之力。到了俄罗斯时期,进行了两次车臣战争和多次恐怖袭击,俄罗斯只能进行间接管理。故车臣在苏联和俄罗斯的表现怎样,可自行品味,
我是夕惕若,欢迎关注。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一个国家强大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一定很团结,国民生活的幸福才是国家团结稳定的基石,所以即便强大如苏联,它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解体的命运。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车臣在苏联时期就有比较强烈的分离倾向,苏联解体之后车臣也是闹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独立,但是车臣境内的分裂势力最终还是被俄罗斯联邦政府用铁腕手段给打压了下去。(车臣战争)
为什么车臣在苏联时期要闹独立,为什么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弱小了,但车臣现在却反而更加老实了呢?实际上车臣在俄罗斯的手中并不一直都很老实温顺,它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都一直在闹独立,只是由于车臣共和国军队的实力太弱,它很难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军队进行对抗,所以车臣最终会被俄罗斯联邦政府给控制住。尽管俄罗斯比苏联更弱,但是对于车臣而言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苏联它都打不赢,因此俄罗斯与苏联的军事实力差距对于车臣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车臣地图)
车臣在苏联时期也有分离倾向,但它终究还是没有以实际行动闹独立,在苏联时期车臣也不敢轻易闹独立。目前的车臣之所以会显得很温顺,这说到底其实还是因为车臣的实力难以跟俄罗斯联邦政府进行对抗,所以妥协时车臣共和国政府的唯一选择,要不然车臣政府就会被俄罗斯联邦政府给推翻。车臣前总统杜达耶夫被称为车臣“独立”之父,然而他最终还是被俄罗斯战机发射的导弹给一波带走,杜达耶夫的身亡对于车臣分离势力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现任车臣共和国领导人是拉姆赞·卡德罗夫,他是车臣首任总统老卡德罗夫的儿子,小卡德罗夫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可谓是毕恭毕敬,他在很多场合都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普京的支持,而在小卡德罗夫的领导之下车臣的分离势力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普京则通过小卡德罗夫牢牢控制住了车臣的局势。普京是一位铁腕总统,他对车臣领导人基本也是采取萝卜加大棒的掌控方式,小卡德罗夫如果忠于普京也就罢了,一旦他有异心则普京必然对他进行打击。(车臣领导人拉姆赞·卡德罗夫)
车臣在普京的手上显得比较温顺,这其实也是实力使然,车臣共和国暂时还不具备闹独立的条件,它毕竟只是一个人口只有120多万,领土面积只有1.73万平方公里的小地方,车臣的那几万人军队根本不足以和俄罗斯军队进行对抗。况且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领土问题上的态度非常强硬,所以车臣政府温顺则可以继续领导车臣,如果它想要闹独立则必然被普京给换掉。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错错错,现在车臣人所谓的“消停与老实”,既不是因为俄罗斯弱了,也是车臣人自己变温顺了,而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比他们更强悍的“硬茬儿”——普京。车臣人是一个战斗力十足的民族,有一句老话叫“不是所有的车臣人都会放羊,但所有的车臣人都会开枪”足见其民风彪悍。然而,就是这么凶悍的车臣人也倒在普京的“铁腕”之下。车臣人2000年之后突然变老实、温顺了,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被普京打怕了、被打傻了。
那么,普京是如何“降服”凶悍的车臣人?在小编看来,就一个词——“赶尽杀绝”!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就深受车臣分离分子之祸,各种怀柔政策加军事行动都用了,但因当时的叶利钦态度不够坚绝,几度给了车臣人机会壮大势力,致使俄罗斯在1994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付出惨重代价,还为此后连年的恐怖活动埋下祸根。1999年,普京就任总理后,采取了与叶昨钦完全不同的政策,对车臣只有一个对策——彻底解决。他在征得叶利钦的授权之后,于同年10月亲自指挥10万俄军打响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普京说:对车臣匪帮“如果今天不动手,明天损失会更大”;“不管车臣匪徒藏在何处,俄军都将把他们消灭”;“我们将到处追捕恐怖分子,在机场就追到机场。我的意思是——请你们原谅——如果在厕所里抓到,我们就要把他溺死在马桶里。”普京不止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至于普京的重拳有多重,简单讲就是空中轰炸、地面围剿、逐村清扫。
举个例子,1999年10月,普京指挥俄军对这些被车臣武装分子占据的村庄采取“铁桶”战略,将村庄团团包围,用炮猛轰,直至对手投降为止或将村子夷为平地,再进村扫荡,收缴武器,把村庄交给内务部队,俄军则继续清扫下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极具震慑的手段,对于大部分平民来说,一旦有车臣武装分子进入村庄,他们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毫无商量余地,于是很多不想生事的村庄便采取“自我清除”对策,由村中长老出面担保,换取俄军不进村。
靠着这种类似“连坐”的策略,车臣武装分子一边被俄军猛打,一边被车臣人驱赶,很快便溃不成军,四处流窜。仅三个月后,“匪首”扬达尔比耶夫便仓皇逃窜到阿富汗,后又流亡卡塔尔,但普京仍对他发出全球通缉令。2004年,扬达尔比耶夫在卡塔尔遭到炸弹袭击,当场身亡。
车臣武装分子被散后,大约2000年1月左右,车臣共和国总统总统马斯哈多夫见势头不好立即向普京求和,但普京要的远不是“求和”,而是要彻底“降伏”、“打垮”车臣分离势力,不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因而,虽然马斯哈多夫求和,但普京仍下令俄空军战机在车臣韦杰诺、诺扎伊尤尔特、古杰尔梅斯和纳德捷列奇诺耶等地对武装分子的聚集点和装备进行猛烈轰击,彻底炸毁车臣武装分子的指挥站、基地和仓库以及格罗兹尼30公里处的石油井架……事实上,比俄军更具震慑力的恰是普京对“车臣分离分子”这种“赶尽杀绝”的决心。
虽然2004年车臣武装分子又制造了别斯兰人质事件,但这一次事件促使普京再次下猛药,加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重点加重对政府官员包庇恐怖分子的惩罚,誓言“俄罗斯别无选择,因为一旦向恐怖分子屈服,将会出现更为惨烈的冲突”。
当然,在对车臣武装分子下重拳“赶尽杀绝”的同时,普京也对普京车臣人采取了怀柔政策,拨款数亿卢布资金用于向领取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低收入者发放退休金、工资和补贴,收拢车臣民心。当然更重要的是,普京还成功扶植起了自己的代理人——小卡德罗夫,这才换来了题主所谓的“车臣人变温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