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为何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

答案:因为这个时候的崇祯已经发现,和满朝那些尸位素餐者相比,还不如魏忠贤好使呢。

事件分析

首先很多人都在为魏忠贤洗白白,但是当我们分析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怎样洗白魏忠贤,他仍然是十恶不赦的人。

无论是他祸乱朝纲,或者他通过一些手段迫害一些贤良之臣,以及他的那些子孙后代们作的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都给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很大压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魏忠贤的子孙后代,都是认养的,那些冲着魏忠贤而来,希望能够贪图富贵的人,都希望跪在魏忠贤的鞋底下,然后喊一声爹或者喊一声爷爷来赚取对应的钱财。

而在崇祯皇帝当上皇帝的第1个月,就已经开始谋划怎样灭掉魏忠贤了,而从最终的表现来看,崇祯皇帝的确做到了。

但是再把魏忠贤做掉之后,崇祯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魏忠贤这几年的祸害,朝堂之中的绝大多数大臣都已经变成了吃饭可以办事不成的状态。

于是崇祯死之前,也说了那一句:满朝文武皆可杀的言论。

没错,这就是事实

崇祯把魏忠贤的骸骨收拢过来,绝对不是宽恕了魏忠贤,也绝对不是向魏忠贤道歉,而是崇祯在想,如果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魏忠贤该多么好。

这个属于自己的魏忠贤,只能是崇祯希望能够拥有那么几位臣子,完全意义上听从自己的话,自己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因为当时的整个朝堂已经乱了套,哪怕在这种危机之下,朝廷上面的官员除了打口水架,除了吵架之外什么都不会,而这个时候崇祯希望得到这样几位臣子,他说什么,臣子们就做什么,奈何整个朝堂一个都没有。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为何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

白净的脸,翘着兰花指,尖利的声音,指挥着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干尽坏事,这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魏忠贤的形象。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即着手铲除魏忠贤,并在魏忠贤死后,将他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的行为,赢得了当时人们的称颂。

然而,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被农民军围困,崇祯在自杀殉国前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重新安葬在魏忠贤生前看好的香山碧云寺。为什么崇祯会这么做呢?

人在面临绝境时,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崇祯皇帝也在这将要国破已亡之时,重新回顾了魏忠贤的价值,才发现,也许此时魏忠贤尚在,明朝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样的境地。

魏忠贤专权主政时,时任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这个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那个木匠皇帝,爱木匠活胜过爱国事,说实话,真让这个木匠皇帝来治理国家,明朝也许亡得更快。

也因为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给魏忠贤制造了专权的机会。据记载,魏忠贤每次都在朱由校潜心于木工研究时奏报国家大事。每当这个时候,朱由校都会感到十分厌倦,对魏忠贤说,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就事。于是,逐渐地魏忠贤就掌握了朝政,导致奸佞当道,特务横行。

当然,站在正统的立场来说,魏忠贤身为太监,本不该弄政,加上魏忠贤本身贪图权势,谋害忠良,干了很多坏事,所以历史上都他的评价就是一祸乱国家的奸臣。

但抛开正统的言论,只就其个人能力来说,魏忠贤有良好的处理大事的能力,在明末党争不断的环境下,对于维护大明朝廷内部的稳定是有重要作用的。明熹宗朱由校在将死时还曾对崇祯说过: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虽然“忠贞”之说有失偏颇,但“可计大事”的评价却是很贴切的。

具体来说,魏忠贤在其专权期间作出的功劳有如下二点:

  • 一是,魏忠贤阉党的得势,使得长于空谈的东林党人的势力大受打击,使得明朝从纷乱的党争中摆脱出来,国内政治得以稳定。

  • 二是,魏忠贤善于用人,在边关的防御上,调拔适当,北方对于满清起到了有效的抵抗作用,所以,在魏忠贤专权时期,满清在边关上并没占到什么便宜。

当然,以上两点并不能抹杀魏忠贤扰乱朝政,“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崇祯语)的种种奸佞行为。但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一党后,由于他自身多疑等自身性格缺陷,却并不能很好的管理国家。重新启用的东林一党又空谈误国,导致党争又起,朝廷内耗不断。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崇祯极为勤于政事,却始终无法阻止明朝的颓势,反而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城,面对已无力回天的大局,崇祯感到极为绝望。此时,身边的太监曹化淳感叹地说了一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让崇祯皇帝突然想到了明熹宗朱由校临死时说的话,想到自己未听从兄长的安排,仓促铲除魏忠贤一党,导致今天的亡国之境,于是就悄悄让人收敛魏忠贤的遗骸。

可是,明朝大势已去,就不知,魏忠贤如果在世,是否能力挽狂澜?也许,只是崇祯一时的自我安慰吧?

各位,您觉得我的分析对吗?记得说下您的意见哟!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为何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

这些都是后世的谣传,只要稍微有点历史常识就知道不可能。第一,魏忠贤并没有死在北京,而是死在去凤阳的路上。第二,以当时的政治环境,魏忠贤也不可能被拉倒北京安葬,据说是碎尸了。第三,崇祯17年时崇祯已经失去对局面的控制,连自己的儿子都没办法送出去,怎么可能还有人力平反魏忠贤。第四,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宫里宫外都做鸟兽散了,崇祯杀光后宫后(自己亲自动手),和王承恩双双自尽,他们的对话怎么可能有人知道。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为何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

崇祯皇帝对于魏忠贤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恨,尤其当事情开始朝着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方向发展的时候。

明朝的事情是那么简单的吗?或者这么说是不合适的,应该说高层的事情是那么简单的吗?旁观者清,其实未必。但是当局者迷,或许也未必。但是他要清楚是必定需要时间去累积的。

就拿崇祯来说,他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魏忠贤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可以确定的事情。贪官,权倾天下,对于皇权有着很大的威胁。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除去魏忠贤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没问题的。

但是坐上皇帝的位置之后,他身边还有忠臣吗?这个是很难说的,因为可以肯定的是,人性决定了很难有绝对的忠臣存在。

于是如何善用奸臣,权衡权力这个是很重要的。而崇祯此时还不会,当他后来理解了,但是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于是魏忠贤还可恨吗?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为何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

感谢悟空邀请。明朝那些事儿,官员以商人思维从政,政府在救灾中失去主导权,最主要原因就是都掉进钱眼里去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南方逐渐兴起,明王朝后期官员都是以商人思维从政,官商一体,官商勾搭成奸,为害天下,完全忘记国家以农业为根本,国家无粮不打自乱,事实上大明王朝亡于财政空虚,亡于国家无粮可卖,原因就是居官有同贸易,白银流入官僚阶层手中,如万历22年1594年,河南发生饥荒,百姓卖儿卖女,朝廷从国库拔白银30万两,粮10万石济赈,效果并不明显,都被各级官员贪污,挪用,崇祯14年浙江大饥荒,都是民间捐助大米30石,相当于大米4000斤,从天启7年1627年大干旱,在陕西,华北漫延,到崇祯11年1638年旱情又向南扩大到华东,中南地区,向西扩大到西北地区,全中国都处于大旱之中,到1645年这场持续18年大旱才基本结束,直接导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由于朝廷处置赈灾不力,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鼠疫灾害大范围流行爆发,致使上千万人饿死,病死,朝廷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中国农民阶级是世界上最好,最勤劳,最吃苦耐劳,最能容忍的,根本原因是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明王朝吏治腐败,致使农民铤而走险。李自成一名驿站小卒,毛御史上奏折,当前驿站设点过于密集,耗费钱粮,增大国库开支,裁撤部分驿站,一年可节省60万两白银,当然李自成也被裁撤。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崇祯要是不杀魏忠贤,明王朝还可延续百年,崇祯到死才明白忠贤是好人,崇祯17年3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密令司礼太监曹化淳,收葬魏忠贤遗骸,也是对自己执政17年全盘否定,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崇祯皇帝感慨万分,崇祯皇帝打死魏忠贤这只看门狗,留在祸国殃民的东林党士大夫,崇祯临终时说,文臣误国皆可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