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中期,貂蝉之义父是谁?又是谁使计,利用吕布杀其父董卓?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不妥当,应该是问这个问题的人是对于《三国演义》不太熟悉,或者是对于真实的历史也不是很清楚。

因此需要更正一下:吕布杀董卓的事情发生在汉献帝初期,而且也没有貂蝉这个人。貂蝉只是罗贯中将几个人物的事迹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塑造了貂蝉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个问答。

汉献帝中期。

之所以需要强调这个时间是不对的,那是因为董卓被吕布所杀的事情是发生在公元192年4月。

汉献帝被董卓拥立的时间发生在公元189年9月,这个时间距离董卓被杀不到三年的时间,况且汉献帝在位的时间长达31年,在公元220年才退位,因此如果把公元192年4月当作汉献帝中期就不太恰当了。

因此应该说董卓被杀是发生在汉献帝初年才比较妥当。

貂蝉其人其事。

貂蝉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人物,但是在正史中并不存在。人物虽然不存在,但是有些事情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罗贯中将正史中的一些人物和事情糅合在一起,创造出貂蝉这个人,被称为四大美人之一。我们详细的看看,貂蝉奇人其事来源何处。

第一,吕布和董卓的侍妾媾合。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

这个事情发生在董卓将帝都迁往长安,而且为了西迁,董卓毁掉故都洛阳,对于士民大肆杀戮,由于杀戮过度,产生了大量或明或暗的敌人,况且面对气势汹汹的关东联军,董卓感到非常不安,就让吕布持戟守卫内室。

时间长了以后,吕布就和董卓的一个侍妾发生了感情,而且还做了对不起董卓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貂蝉和吕布凤仪亭约会的原型,所幸的是董卓还不知道吕布和他侍妾苟且的事情。

然而即使如此,吕布也是日夜不安,毕竟给董卓戴了一顶大大的绿色帽子,一旦被人知晓,肯定是难以饶恕,因此吕布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只是没有合适的时机罢了。

第二,董卓侍妾的来历。

至于说董卓的这个侍妾到底是不是王允送出的,在正史中也没有提到。按照道理应该不是,毕竟以王允的性格以及他的出身来看,进献美人计这种阴谋诡计,他是干不出来,也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

那么至于这个侍妾到底是谁,按照董卓来京城洛阳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应该是某个王公大臣的女儿,但是绝对不会是他们的侍女。已经位极人臣的董卓应该是看不上别人家的侍女吧,罗贯中把貂蝉定位为侍女,确实有贬低董卓的嫌疑。

第三,貂蝉的义父。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王允设为貂蝉的义父,因此设计把她送给董卓的同时又送给吕布,以此来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这个故事情节就是为了迎合真实历史中发生的吕布和董卓的侍妾媾合的事情。

董卓非常信任王允,因此让他主持将都城西迁的行动,因此如果是王允的女儿,也断不会只是董卓的一个侍妾而已。假设王允的女儿只是一个侍妾的地位,那么说明王允的地位也太低了,完全不合王允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董卓的侍妾决然不会是王允的女儿,也不会是什么义女了,那么所谓貂蝉的义父是王允也就无从谈起了。

利用吕布诛杀董卓。

当时东汉朝廷上下想杀董卓的人很多,但是有实力和机会杀董卓的人并不多,而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瓚则是其中的四个人,这四个人中是以王允为主。

在迁都长安的行动中,王允是董卓的赞成者,也是实际行动负责人,深得董卓的信任,但是这样一个信任的人却实际上是力主要杀董卓的人,我想董卓做梦也想不到这点吧。

要杀董卓,光靠几个人的热情以及热血是不够的,因为董卓防卫太过于严密,不是董卓身边的人是无法靠近。王允等人一直在等待机会,最终这个机会等到了,这个机会的关键就是吕布。为何是吕布呢?

首先,吕布和王允有同乡关系。

吕布是并州人,而王允也是并州人,俩人是老乡,这就天然拉近了关系。因此随着王允和董卓合作的机会愈来愈多,况且吕布也被调到董卓身边,这样就让王允有更多的机会见到吕布,一来二去俩人关系就很熟悉了。

俩人常常在一起聊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吕布时常把董卓的一些事情告诉王允,包括自己的一些烦心事情。

从性格上来讲,吕布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遇到事情没什么主见,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趋利避害的倾向性太严重。

在和王允的来往中,在情感上,吕布很自然的认为老乡王允就是自己人,从而知无不言,逐步陷入王允的圈套。

其次,吕布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

吕布虽然被董卓封为中郎将,都亭侯,但是作为并州军的代表,他和董卓麾下的凉州军却是水火不容,甚至到了互相拆台的地步。

鉴于吕布不能够容于凉州军,也为了安定团结,董卓将吕布调到身边,这样就更加引起了麾下凉州军的不满,从而让吕布在董卓麾下更加孤立无援。

再次,吕布有愧于董卓。

董卓将吕布调到身边作为侍从使用,并且让他守卫内室,这就让吕布有了一个和内室侍妾接触的机会。在吕布和和侍妾媾合之后,吕布因为害怕这个不轨的行径被董卓知道,心里更是焦虑不堪。

俗话说:“赌生盗,奸生杀”时间久了以后,吕布由愧成恨,心理逐步扭曲,对董卓就起了杀心。

最后,董卓的大环境已经岌岌可危。

随着关东联盟的形成,极大的碾压了董卓为首的凉州军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空间。为了避免锋芒,董卓将帝都西迁,迁移到长安。帝都西迁貌似距离关东诸侯更远,但是由此得罪了天下诸侯,这就导致董卓势力完全孤立,。

随着形势的恶化,董卓为首的西京朝廷已经得不到来自各个地方诸侯的贡献,长安周围的经济情况愈来越恶劣,崩溃已经是迟早的事情,这就让吕布等人感到了危机感。

综上所述,正是王允在恰当的时间里,利用了吕布不利的环境,唆使他诛杀了权倾一时的董卓。当然这个事件也是不可复制的,即使在后来曹操当权,无论其他人怎么努力,也无法像王允那样除掉曹操。

可见,王允除掉董卓完全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有利因素,才得以成功的。

汉献帝中期,貂蝉之义父是谁?又是谁使计,利用吕布杀其父董卓?

汉献帝中期,貂蝉义父是谁?谁设计利用吕布杀董卓?

按照《三国演义》中描述,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妓,自幼选入府中,请人教授歌舞,貂蝉聪明伶俐,当时约十六七岁,容貌、歌舞都非常棒,王允善待貂蝉,一直把貂蝉当女儿,貂蝉也把王允当父亲看。司徒是三公之一,本只位于大将军之下,当时,大将军何进已死,但董卓进京后,废掉何进外甥--汉少帝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自任丞相,三公被边缘化。比如,与王允相当的司空张温,在董卓的宴会上,吕布进入会场,对董卓一句耳语,董卓笑道 : “原来如此”,把手一挥,吕布当场拿下张温,不一会,武士提着张温脑袋,让董卓验看,百官见了,魂不附体。董卓悠闲地说 : “张温暗结袁术,欲图害吾,袁术下书误投吾儿奉先处,故斩之,诸公无事,不必惊惧”!

张温如此高官,不经任何程序,董卓凭一句话,就被当场杀掉,王允深深感到,危险近在咫尺。为年幼的皇帝,更是为了自己,王允苦苦思索除掉董卓的方略,正好看见貂蝉一人月下叹息,唤过来一问,是因为王允愁眉不展,自己无法助力,才苦恼叹息。王允想起董卓、吕布都是好色之徒,突然想出主意,兵法中的美人计,最稳妥、最容易成功,只要先离间吕布、董卓关系,再慢慢从中取事。王允把自己的设想,告诉貂蝉,并一再叮嘱,此事严格保密,不得泄露。貂蝉答应愿意牺牲自己幸福,以适当方式,挑拨董卓、吕布关系,为国家、为义父尽力。

王允设法先把吕布请来,设宴招待,让貂蝉在帘后歌舞,吸引吕布注意,见吕布魂不守舍,就假意许诺,把女儿貂蝉送给吕布,但得选一个黄道吉日,吕布心里乐滋滋的返回,等着貂蝉上门。王允又瞅吕布不在董卓身边时,邀请董卓赴家宴,让貂蝉侍酒、歌舞助兴,待董卓盯上貂蝉后,王允又对董卓说,愿把歌妓貂蝉送给董卓,侍候太师,董卓大喜,当天把貂蝉带回府中,夜里让貂蝉侍寝,貂蝉使出手段,把董卓侍奉的晕晕乎乎,一时都离不开。

吕布发现貂蝉被董卓占有,气冲冲上门,当面质问王允,王允说,董太师说要带回去,给吾儿奉先完婚,老夫怎么敢阻拦?没想到太师竟作禽兽之行。吕布一听有理,不好再说啥,只好几次偷偷幽会貂蝉,都被董卓发现,一次,董卓赶打吕布,追赶不上,远远掷戟遥刺吕布,被吕布挥臂打掉。从此,吕布、董卓矛盾日益加深。后来,董卓谋士李儒,劝说董卓,别为一个女人误了大事,让董卓主动把貂蝉转送吕布,那样吕布就会更加衷心拥戴,董卓也一度心动,但对貂蝉一说,貂蝉撒娇不依,一会就把董卓搞得反悔了,李儒再一次提说时,董卓翻脸,大骂李儒。为了耳根清静,攸闲享乐,董卓带上貂蝉,离开长安,前往眉塢,眉塢的存粮,能吃几年,里面奇花异草、亭榭楼阁、又有城垣箭楼,能游玩、也能防御,是理想的安乐窝。

董卓离开之后,王允与士孙瑞、黄琬等,加紧商议除掉董卓,对吕布讲述董卓杀戮无辜、败坏朝纲、祸国殃民的罪行,吕布开始还忧虑与董卓的父子名分,王允一番话,使吕布茅塞顿开,吕布明确表示,愿意为国除害。王允派董卓信任的李肃,前往眉塢请董卓回长安,假说皇帝想禅位给董卓。董卓听说皇帝让位,非常高兴,拜别母亲,就上路了,一路奇异怪事不断,先是车折轮、再是马断辔、接着狂风骤起,昏雾迷天,还有小儿传唱歌谣 :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疑惑问李肃,李肃解释说,这都是董卓即将继位,改朝换代的预兆。

于是,董卓毫不怀疑,进入长安,百官迎接,到了北掖门,董卓随带军士,按规定被拦挡在外,只有二十多人驭车进入,只见王允、黄琬等人各执宝剑,脸色凝重,董卓正要发问,王允大喝道 : “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边转出一百多持戟武士,挺朔直刺董卓,董卓大叫 :“吾儿奉先何在”?吕布应声而出 : “有昭讨贼”!从车后一戟,刺中董卓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再一次宣布 : 只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士、官吏齐呼 “万岁”!

汉献帝中期,貂蝉之义父是谁?又是谁使计,利用吕布杀其父董卓?

貂蝉拜月,忧国忧民。此为天下奇女子也,司徒王允有心为国除奸,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汉献帝初期之事。。。貂蝉原来是司徒王允府中歌妓,董卓进京,淫乱朝廷,欺压百官。十八路诸侯申张正义,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天高皇帝远,大汉社稷岌岌可危。司徒王允有心安抚天下,无计可施。怡巧撞见貂蝉拜月,心中有了主意,认貂蝉为义女,以示恩庞和关爱。为拯救大汉,王允对貂蝉纳头便拜,托出心量中全盘计划,使用连环计,让吕布董卓相自残杀,为国除奸。貂蝉深明大义,为国牺牲自己,当时应允。。。吕布原是荆州刺史丁原部下,武艺颜值天下无双,认丁原为义父。董卓专权后,董卓派吕布同乡李肃许以金钱厚禄加上天下第一神驹赤兔马收买吕布,吕布为利所动,杀了丁原转投董卓。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与天下第一美媚周旋会忘乎所以。王允邀请吕布到府,以貂蝉相见,吕布难以控制,王允趁机撮合,三日迎娶。次日王允假装寿辰,请董卓前往,董卓为拉拢王允,欣然前往,王允以貂蝉相送,董卓大喜过望。董卓有绝代佳人相伴,掉进温柔之乡。吕布那个恨啦,难以言表,但自己又认董卓为义父,有什么办法呢,只得认命。偷偷与貂蝉相会,被董卓发觉,掷戟标杀吕布,吕布哀声叹气,王允觉得机会来了,请吕布到府密谋,假传天子禅位,董卓得意忘形地来到朝堂,被武士执下,董卓大叫,奉先吾儿何在?吕布应声,奉旨杀贼,一剑将董卓穿过透心凉。人为财死,乌为食亡,色字头上一把刀,不要乱搂美人腰。

汉献帝中期,貂蝉之义父是谁?又是谁使计,利用吕布杀其父董卓?

在早期的三国时代,是董卓的天下,董卓实力雄厚,无人能与之匹敌,原本会盟一起的大军联合讨伐董卓,还没成功却先起了内讧,盟约破散,各奔东西。吕布认董卓为义父,一直是董卓手下的第一员大将,为什么会对董卓起了杀心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原因。

吕布杀害董卓的经过:当时汉献帝要会见所有大臣,董卓便前往拜见汉献帝,要求吕布跟随其身后,可他没料到吕布早已决定杀他,刚到宫殿门前,吕布便骑着马飞奔过来刺杀董卓,董卓无法躲避,一命呜呼,杀了董卓后吕布便拿出诏书说:只杀董卓一人,其余人不予追究。众人们这才平息下来。

吕布杀害董卓的原因:

1、董卓脾气暴躁,经常向吕布身上撒气

董卓这个人心狠手辣,杀官员,斩士卒。有一次吕布因为言语不当,冒犯了董卓,董卓即刻大怒,拿起身边的一把戟便朝吕布刺去,还好吕布身手敏捷,躲过了飞来的戟,自那以后吕布便对董卓很不满,只是不表现出来罢了。

2、争夺第一美女貂蝉

其实吕布早已深深喜欢上貂蝉,多次示爱,貂蝉其实也很喜欢吕布,两人一拍即合,因为担心董卓不同意他俩的婚事,便先背着董卓卿卿我我。之前,在貂蝉的马车失去控制时,眼看要掉下悬崖,吕布冒死救下貂蝉,此事一出,貂蝉和吕布的关系更加亲密,谁知貂蝉为董卓献舞后,董卓便想要得到貂蝉,那时貂蝉和吕布两人已经相爱,吕布知道董卓霸占了貂蝉后,怒火中烧,但又无能为力。

3、王允的煽风点火

其实杀董卓一事王允早已挂在心上,利用貂蝉和吕布的关系,想借吕布之手杀掉董卓,便在吕布找上自己时,给吕布灌输杀害董卓的思想,其实王允是为了国家,嘴上说的是为了吕布和貂蝉能在一起。吕布也考虑到董卓是自己的义父,哪有儿子杀父亲的,可最终在王允的一番劝说之下,吕布为了貂蝉,还是决定杀了董卓。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综合历史实情,我觉得吕布杀董卓,基本上都是私心在作祟,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董卓夺去了貂蝉,王允的煽风点火只是导火索,并不是根本原因,吕布基本没有考虑国家的发展,只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去看待董卓,私心很重,为了所爱之人不顾一切,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敬佩。

汉献帝中期,貂蝉之义父是谁?又是谁使计,利用吕布杀其父董卓?

貂蝉,历史上并无此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对貂蝉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这个王允府中色艺双绝的歌妓,为了报答王允的养育厚待之恩,慨然接受王允布置的“连环计”,凭着美丽和机智,巧妙周旋于骄横残暴的董卓和见利忘义的吕布之间,使吕布对董卓由怨生恨,乃至不共戴天,终于站在王允一边,手刃董卓,从而为诛灭极端腐朽的董卓集团建立了奇功。 其实,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王允说服吕布共诛董卓确是事实,但他并未使用什么“连环计”。《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仅云: (董)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作者按:王允系太原郡祁县人,吕布系五原郡九原人,太原、五原均属并州,故王允视吕布为“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由此可见,吕布是因为董卓发脾气时将手戟掷向自己而“阴怨卓”,又因为与董卓侍婢私通而“心不自安”,这才被老乡王允说动的,这里根本不存在以貂蝉为主角的“美人计”。 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民间艺人们对史料中“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点予以改造生发,创造出貂蝉这个形象。元代无名氏的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简名《连环计》)以貂蝉自述的形式交待了她的身世: 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灵帝将您孩儿赐与丁建阳,当日吕布为丁建阳养子,丁建阳却将您孩儿配与吕布为妻。后来黄巾贼作乱,俺夫妻二人阵上失散……您孩儿幸得落在老爷府中,如亲女一般看待…… 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卷上《王允献董卓貂蝉》一节也写到了貂蝉的身世: 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 比较而言,《平话》对貂蝉身世的介绍比杂剧简单一些。在情节组织上,二者也有所不同:《平话》写王允先请董卓赴宴,表示愿将貂蝉献与董卓;然后请吕布赴宴,让貂蝉与他夫妻相认,并答应吕布:“择吉日良辰,送貂蝉于太师府去,与温侯完聚。”数日后,王允将貂蝉送入太师府,董卓将貂蝉霸为己有,吕布大怒,乘董卓酒醉,一剑将其刺死。杂剧则写王允先请吕布赴宴,命貂蝉递酒唱曲,使其夫妻相认,并答应选择吉日良辰,倒赔房奁,让二人团圆;随后,王允又宴请董卓,命貂蝉打扇,董卓为色所迷,王允答应将貂蝉献与董卓为妾;事后,吕布知董卓已纳貂蝉,大怒,潜入府中与貂蝉私语;董卓以为他调戏貂蝉,欲拿之;吕布逃到王允府中,共谋诓董卓入朝受禅,将其刺死。 这两者所写有一个共同点:貂蝉与吕布本来就是夫妻,因战乱而失散,于是貂蝉流落王允府中;为了夫妻团圆,吕布愤而杀死霸占貂蝉的董卓。但是,这相似的人物关系也给两者带来相似的弊病:第一,王允既已知道貂蝉与吕布的夫妻关系,并已让二人当堂相认,却还要把貂蝉献给董卓为妾,未免显得太下作,与他拯救汉室的崇高目的太不协调;第二,貂蝉在与吕布夫妻相认之后,居然还毫无怨尤地被送给董卓为妾,实在不近情理;第三,吕布为夺回被霸占的妻子,愤而杀死董卓,这是理所应当,丝毫看不出见利忘义的本质;第四,按照这种人物关系,貂蝉在董卓与吕布之间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装痴撒娇已无可能,离间二人关系也不再需要。总之,按照这种人物关系展开描写,不仅降低了王允的形象,模糊了吕布的性格,使貂蝉形象缺乏美感,而且使整个情节缺少戏剧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根据“据正史,采小说”的创作原则,巧妙吸收了杂剧和《平话》的情节主干,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改成吕布和貂蝉本不认识。这个看似微小的改造使人物关系变得合理了。于是,王允设“连环计”,只使人感到其老谋深算;董卓与吕布为争夺貂蝉而反目,不仅符合二人的性格特征,而且与历史事实取得了逻辑上的一致;貂蝉不再是只求夫妻团圆的一般女子,而成了怀有崇高使命的巾帼奇杰,虽然忍辱负重,却获得了在董、吕之间纵横捭阖的心理自由;整个情节也因此波澜起伏,艺术虚构与史实再现水乳交融。正是在这摇曳多姿的情节中,貂蝉的美丽、聪明、机警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使她成为动人的艺术形象、妇孺皆知的人物。 由于貂蝉号称“四大美女”之一,又是《三国演义》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位女性,明清以来,总有人想证明历史上确有其人。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云:“斩貂蝉事不经见,自是委巷之谈。然《(关)羽传》注称:‘羽欲娶(吕)布妻,启曹公,公疑布妻有殊色,因自留之。’则非全无所自也。”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亦云:“貂蝉……则确有其人矣。”这些著名学者或含糊推测,或断然肯定,主要依据大致有三: 其一,即上引《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那段“(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的记载,《后汉书·吕布传》也有类似记载。有人便说这“侍婢”就是貂蝉。但是,从上述记载来看,这位侍婢仅仅是与吕布私通,而在诛董卓的行动中并未起任何作用,与充当“美人计”主角的貂蝉岂能画等号? 其二,有人说既然关羽欲娶吕布之妻,曹操又抢先将其占有,那么吕布之妻一定很美,这位美女就是貂蝉。其实,根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蜀记》,关羽想娶的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杜氏,却被曹操抢先占有。这位杜氏绝非“吕布之妻”,当然更不是貂蝉。即使是胡应麟那样的著名学者,也有读书不细的时候,对史书的明确记载发生误解,以为关羽是“欲娶吕布之妻”,进而误为“欲娶貂蝉”,犯了一个错误。 其三,有人引用唐代诗人李贺《吕将军歌》中“傅粉女郎大旗下”一句,说其中的“傅粉女郎”便是貂蝉。这更是无稽之谈。李贺诗中多有浪漫主义想象,岂可一一指实?这里的“傅粉女郎”跟貂蝉有什么联系? 以上种种,均非严格的学术考证,不能证明历史上确有貂蝉其人。相反,只能说是民间艺人们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对史料中“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点予以生发虚构,创造出貂蝉这个美女形象,使之成为王允“美人计”中的主角。罗贯中再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才进一步突出了貂蝉的美丽、聪明和机警,使其形象更加优美动人。 既然貂蝉是虚构人物,通俗文艺叙述其籍贯、经历等自然有较大的随意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貂蝉自述身世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对此,学术界从来没有当过真,因为本来就是虚构。 今天,仍然不时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说法,企图把貂蝉拉作自己的“老乡”。1991年,有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说“貂蝉是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貂家谷沟人”。我当即撰文予以反驳。后来,又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说貂蝉和吕布都是山西定襄人。现在,四川某县又称发现了貂蝉的墓碑,貂蝉又成了四川人。这些说法,比之上面的“忻州”说,其“资格”嫩得多,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的不同版本而已 材料来源: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的新著《你不知道的三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