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曹操发布《求贤令》,既是他重视人才丶求贤如渴,又是他做为汉相必须要做的事。
历史上求贤令无数,而曹操只有一个,能够在乱世之中出将入相,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丶统一北方,称得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是一个别具一格的人。他不仅是军事家丶统帅,而且还是诗人,文武双全,在三国中是个风云人物。
但是曹操是个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思才爱才求才,另一面却是多疑丶忌才丶害才,先后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并留下了一句"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如斯,曹操才是历代较有争议的人物,是英雄抑或最大奸臣,争论不休。自然,他的《求贤令》才会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有内涵的的领导人,必定站得高,看得远,对于人才的储存和使用,更能分辨出领导人的层级。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使用务必做到人尽一其才。曹操此举皆为储备人才而给予对手最为有力的打击。
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首先《求贤令》本身并不是《求军师令》或者《求武将令》,我们不能把这个概念混淆,先从传统来说,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政策之一就是“举孝廉”,就是每年地方官有责任在自己治理的范围内找出品德贤良,处事方正的人才给朝廷,朝廷再进行分配使用,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朝廷名存实亡,各地军阀混战,到曹操打下一些地盘以后,必然需要人才去治理,这些人招来了并不是为了留在身边当武将或者军师的,而是量才使用,是哪块材料就用来干什么,是能治理一个县的就治理一个县,是能治理一个州的就治理一个州,所以这实际上是在恢复正常秩序,是需要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求贤令》本身也是正统朝廷的一个象征,有利于曹魏集团树立政治正确的形象,人才不管是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越是用人之际,越是希望更多的人才来辅佐自己,这无可厚非。
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老话完全可以解释曹操在拥有大批谋臣后,为何依然求贤若渴。
只有不断保持新鲜血液的加入,才能让整个管理层保持旺盛活力。
如果一直是固定的几个人都谋士,思维反而容易陷入误区。
而且古人寿命有限,思维活跃时期有限。
如果你不加大人才引入机制,就会出现蜀汉那种情形,后继无人了!
蜀汉从头到尾不就那几个人,法正,诸葛,姜维还是偏武的,蒋琬,费炜有些短命。
你看曹操那里,一个死的还有一群等着上位呢。
想要天下安宁,疆域内平稳,就必须不断提拔新的人才做管理工作。
封建制度本来就有弊端,你放任一个势力在某地区疯狂积累,指不定哪天就造反了,或者越做越贪,搞得民不聊生。
竞争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不但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知道“古之贤者多出自闾巷”,即真正革陈除弊开创未来的人才往往来自底层,而不是坐食丰禄的公卿王候。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来自底层的新生力量战胜固有的权贵利益集团。当今世界强人普京大帝也深谙用人之道,大胆提拨底层才俊,将只有中尉军衔的底级军官授予国防部长的重任,以打破军队近亲繁殖造成的利、庸、懒、昏局面。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写《求贤令》,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的一年多时间,对于三国鼎足之势的形成,曹操非常焦虑,急需突破僵局。此时,曹操所求的不是一般的人才,既不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谋臣,而是褐被怀玉的姜子牙式的,安邦定国的大才。
另一方面,曹操的《求贤令》既是召唤天下英才,更是为了网络天下人心,其政治意义大于求贤意义。
曹操身边能人众多,司马懿都得靠边站,为何还要发布《求贤令》?
曹老板这么做是聪明的,可以达到一系列目的。
一. 曹操手下文武齐全,武将光是曹氏、夏侯氏就能挑出几十个能打的。文臣也牛逼,刘晔这样的高才都算不得什么,其他如程昱、贾诩等人个个都是高手,可是比起荀彧和鬼才郭嘉,真的有点差距。司马懿并非不行,而是曹操看他鹰视狼顾,并非善类,若掌权必成祸害,所以有意削弱司马懿的权限。
有了这么多大能,为啥还要招贤?这是用人手段,来的能人越多,你们这些旧臣就越要加劲儿,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的,用不了几天就得淘汰。这种无形的鞭策最让人头皮发麻,不用老板说话,自动自觉努力工作。
二. 招贤令一出,各处闻风而动,曹操大名扬于四海,招聚贤能,天下有能之士尽皆来投。别管这些人能不能发挥作用,但是这名头创出去了,以后还愁没有新鲜血液加入吗?还愁天下人不以曹操为明主吗?这样的名人,成大事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反观袁绍,手下就那几个有才能的谋士,他还摆弄不明白,不败才怪。
三. 招贤令一出,召集来的是八方英杰,文武都有,众人又互相推荐,越聚越多。人才多了,有些人一时用不上,怎么办?别急,留着备用。再好的车,多预备几个备胎也是好的,免得遇到问题手足无措。事实证明,曹丞相做的对。郭嘉北征路上病逝,但是剩下的荀彧荀攸等人迅速补缺,不至于让智囊团陷入瘫痪状态。而曹操的对立方刘备刘皇叔就没做到这一点,西进益州,庞统被射死在落凤坡,刘备人员方面当时就捉襟见肘,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诸葛亮调到西川。若诸葛不走,荆州也不会丢,这么强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储备人才的重要性。
四. 是本人的阴谋论,诸君勿喷。曹操把人才都拢于帐下,有意无意之间,断绝了敌对方的人才来源,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人才方面都绝对逊色于曹魏,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由于曹操先下手,孙刘已经无才可敛,只能吃老本。吴国还好一些,孙氏子侄有几员战将,孙桓等晚辈支撑起一片天。刘备的蜀汉集团就不行了,除了先后收降马超和姜维,再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将领;法正去世,谋士全靠诸葛一人。这都是曹老板釜底抽薪所致。
这就是我认为的曹操颁布《招贤令》的原因。各位只当取乐,一哂即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