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何时能跳出只书写唐诗宋词的窠臼?
书写内容,自己写自己的啊,为什么一定是唐诗宋词的?
中国书法何时能跳出只书写唐诗宋词的窠臼?
看图说话,原创诗词发自内心笔墨融通,并非唐诗宋词可以写,我也时常写点原创诗词,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君不见,古之文人雅士,但凡笔墨能够千古流芳的,大都是他们的原创文字。
虽然我还远远达不到古诗词的境界,但人到中年,世事沧桑,所思所感,也能赋诗填词,聊以自慰。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诗与远方,或许不可兼得。但不去尝试,总会是一种遗憾啊!
无论你是文人还是墨客,都可以向彼此借鉴学习。
中国书法何时能跳出只书写唐诗宋词的窠臼?
不是吧。中国的书法史在唐朝以前,是不会出现书写唐诗宋词内容的书法作品的。呵呵。
唐宋以后,书法名家书写的内容绝非仅限于唐诗宋词,明清的书写内容很多是楹联、临碑临帖的作品,也有格言、佛家语、经文。也有很多名家书写的是自撰内容。如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
近现代的名家如于右任、启功、舒同、刘炳森、范曾等等,书写内容更是不存在什么“唐诗宋词”窠臼。
书法也讲究“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别忘了,“诗、书”是并列的,除了诗,还有书。诗的范围远远比不上书的范围。学识书法俱优的名家大家,选择书写的内容是很多的。
至于当今学书的或部分喜欢写唐诗宋词的书法,也不能据此就说陷入了“唐诗宋词”窠臼。
中国书法何时能跳出只书写唐诗宋词的窠臼?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提到了核心问题了,我有兴趣谈谈。
这个问题,严格来说是牵扯到作者起步、学习是否存在上进心的问题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应该是写自己的作的诗,为最好、最高境界。
书法家书写唐诗宋词、他人诗词作品、辞问,拿来就是,很容易写了就是,严格来说,这是吃惯了自来食所致原因。
作为一位有作为、有上进心、有智慧、有志气、有真正功夫的书法家,是不写他人的诗句作为作品展示于人的。话讲到这个份上了,有人会认为我讲的太严重了吧?其实作为做学问,这个要求并不很高,家与作品内涵应该相称的。作为书法家,是起码要求而已。
很多的所谓书法家,只是停留在知名度、名与利上,硬是拿功夫、学问来衡量一个书法家,可能欣赏者的标准适当要降低一点。
一个书法家,全面衡量,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
中国书法何时能跳出只书写唐诗宋词的窠臼?
多谢邀请。
这个问题隐里含着“今天的书法家是否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之含义。
提得好!
古往今来,人们潜意识里一直认为书法与文化密不可分!但今天,这观点已不太适应。你若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便会陡然发现,今天的书法,书写技巧与书法文化正在逐渐分离……!
如果不认同这观点,就没法去解释很多现象,说明其中的道理。
比如:有八岁的小孩、没多少文化的保姆,街上的流浪汉,甚至公园的老大爷,他们写的字(多数为楷书)远超书协那些所谓的大师。难道说他们也叫书法家,他们也是书法大师?显然谬也!
后人在历史长河中,去海选那些儒士、文官、诗人、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里面字写得好的,有着全面艺术修为、深厚文学功底和高尚情操及优秀品行的人为书法家,与当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甚至是自吹自擂的书法家,他们之间的时间跨度和环境因素原本就无可比拟。
过去的书法家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文笔和唯一的书写工具,用高超的书写技艺,留下了万千墨迹。我们从中精挑细选出诸如《兰亭序》、《祭侄文稿》、《书谱》、《寒食帖》、《灵飞经》、《九成宫》这样的神品,犹如座座丰碑耸立!这些作品不仅书写技艺高超卓绝,内容真实感人,文采更是光照后世。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现在的书法家,只能说今天“书法家”这三个字覆盖下的族群文化太差、素养太薄、含金量太低;但用这个标准考量目前中国书法的现状,还真有点难为今人。
首先、科技的发展让铅笔、钢笔、圆珠笔、电脑甚至短信、微信、语音翻译工具逐渐取替了毛笔,致使文化与书法分离。客观上,书法正在越来越忽略以文化为根基,越来越成为一种单一的书写技艺。
其次、因为越来越少有人学书法、拿毛笔,注定了大量有文化底蕴的人,一生的目标、努力和奋斗可能不再与书法同轨同迹,甚至毫无关系。在这个毛笔不再是必须的书写工具的年代,本就没多少人会用毛笔 ,会写毛笔字。基础人数严重不足,自然少有质的飞跃。
再次、文革几乎毁掉了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文化体系,动摇和伤害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从十年浩劫中过来的中国,生存和发展问题没解决之前,并没多少人重视书法文化这些虚无缥缈的玩意,历史的传承和文化底蕴几乎被消耗殆尽!
第四、尽管为了传承书法文化这一特殊技艺成立了书协,但鉴于书法并不关系国计民生,体制内对书协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
很长一个阶段,书协在体制内的人员调派多数来自于人大、政协,甚至文化馆、新华书店、工会、妇联这样的单位或群体。别说书法传承、文化底蕴,连书写技艺也是领导题词、老干部体、部队字在勉强充数而已!
第五、就算改革, 中书协最受诟病的依然是文化底蕴与作品品质问题!又一个很长时期,置身于市场经济的书协,一度将重心和注意力钻进方孔里! 甭管领导字、部队字、老干部体,甚至那些搞雕刻、画画的,能舞几笔算几笔。最终,书协改革的成果,被少数势利之徒巧妙地揉进了他们自己所谓书法作品的“润格”里……
第六、在写毛笔字已经成为奢侈品的今天,在普罗大众的眼里,字写得好不好,几乎成了界定书法家标准的唯一,很少有人去重视他们的人品、文化和素质等内涵方面的东西。
既然现世的浮躁并不要求书写的技巧与文化合璧,中书协也只好万般无奈地将入会标准肢解为综合素养与书写技能只需其一。
既然会写就能成家、会写就能赚钱,又何必去傻傻地为了文化而坚持和努力。何况,阳春白雪尚需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前提,几个人可以具备?
因为这么多问题,想要书法跳出写唐诗宋词的窠臼,很难!
我们知道,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精髓蕴涵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不学孔孟之道,不读四书五经,不会《大学》、《中庸》,不懂八卦周易,秦汉文化和晋唐书写的标杆绝难在短期内树立。以目前书法界的状况,再过几十年,依然很难缩短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这也正是为什么越来越难有大书法家和书法大师的道理!
我很不认同个别人用当代书家可以写这样,可以写那样的笼统话语,说当今中国的书法内容多么丰富、形式如何多样、如何与时俱进,便以此妄下百花争艳、文化繁荣、书法万新的断语.....
说实话,真的有点自欺!
如果中国的书法家真有文化,为什么前任书协掌门被称为“刷子”主席,现任书协掌门被称为“庄子”主席?
如果当今中国的书法家真有文化,怎么会正楷教材的编写都要弄几个连正楷都不会的人去主笔?
如果当今中国的书法家真有文化,为什么庙堂之上的人写匾会被人讥讽为不及小学三年级?拿出来的作品也错字别字地饱受诟病呢?
如果当今中国的书法家真有文化,为什么只会翻去覆来地写“惠风和畅”、“宁静致远”、“观海听涛”、“上善若水”、“见贤思齐”之类的东西?
更为可笑的是,很多人写唐诗宋词、名联佳句还要拿本书去找,对着手机去搜……
在我看来,只因书法领域曾经的权力凌驾于文化和艺术之上,才会有那么多所谓名人、名家的自吹自擂,为名为利几近无耻!
只因文化被遗弃,没了遮羞布以后,大量杂耍一样的画字、体书、射书、盲书、吼书、我草等垃圾才会泛滥一地!
人都有功利的一面。毛笔字写得好,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往往会强调书法以字为载体,以美为形式;有点文化,但毛笔字写得并不咋样的人,往往强调书法的内容、文学性和思想性,大谈高论文化底蕴压倒一切。
愚以为,但凡以己利矛刺人薄盾的说法和做法,都不可取!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人字不咋样,到处炫耀,是为不智;很多人文不如何,无病呻吟,乃不自知;还有很大一群人,不仅字羸文弱,却总是狂言妄语,且好攻击别人,恬不知耻!
我不反对书写艺术与书法文化分离。因为,这已经是社会化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拦不住的。
但是,我特别反感那些画画的、刻章的、教书法的,写的字真不咋地,又偏偏想写字扬名搏利。以为自己有文化,就指鹿为马,肆意为自己猫抓狗刨的丑书臭字胡吹海侃;甚至,竭尽巧言利舌,不惜曲解文化、颠覆传承,混淆黑白!或以创新为名,为一己私利,扰乱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法理、法则和审美观念,小丑跳梁,力尽命竭;同样,我也反感那些字写得有模有样,但文化真不咋地那帮子人,成天卖弄,到处装逼!
所以,我今天的思考并不仅限于题主的提问,而是在想:中国书法有没有必要跳出写唐诗宋词的窠臼问题!
当然,我比较赞成“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说法。不仅要有味、有型、更要有品。正因为如此,我在头条的简介才会这样写:
“喜欢有深度的好文章;关注书法,坚持原创;用毛笔书写真实情感!”
不管别人如何,我肯定会认真、虚心、竭诚地学习,借鉴古人的东西,但绝不作书奴字匠,一味地模仿,甚至抄袭剽窃。我会始终坚持我的字是我自己写的;我的诗是我自己写的;我的文章也是我自己写的!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实话,我是肯定不愿,也一定不会落入只会写唐诗宋词、对仗楹联、古今名句的窠臼里的……
中国书法何时能跳出只书写唐诗宋词的窠臼?
谢谢悟空邀答。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一、古代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唐人以前的,论其内容,没有多少高妙的。刻石一类,基本都是为帝王大唱赞歌的,或者记载盛业大典的,录述佛经的,为死者歌功颂德的。矫词丽藻,繁复堆砌。
即使名家的尺牍手札,不过是说些家长里短,生活琐事。比如王羲之《丧乱帖》,以及《十七帖》中许多帖目,基本都是这一类。张旭的《肚疼帖》,怀素的《食鱼帖》,把一日肚子生疼,吃个鱼都作文以记之,和我们今天发个朋友圈或微头条没啥区别。
但这绝不代表他们的书法水平因此而降低。
也有如《兰亭叙》这样的文章与书法合璧的佳构,但极少见。
到了宋元以后,有了书法家自书诗文,但抄写前人诗文的更多。比如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列传》卷等,都是抄写的古人诗文。元赵孟頫,明人王铎等等书法大家,无不以唐诗宋词,前人文章为创作素材。他们的精品,往往都是唐诗。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许多书法大家都写过不至一过。《千字文》,《兰亭序》,更是人人必写,写过十数遍的都不知凡有几人。
二,书法的高境是入古,既要有古韵古意,同时又要讲究节奏。只有上古文章和唐诗宋词,才有和书法合拍的节奏感。
三,近十年来,一直有一种声音,强调书法家要有文学修养,要会作诗作词,会写文章。这当然没错。
但这些论调忽视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古代的书法家,事实证实不全部是诗人,文学家;而诗人和文学家又不都是书法家。两种不同的艺术并不是重合的。二是现代的书法艺术,己经从古代的知识精英,高级管理层的专利变成平民化,这个巨大落差既不可同日而语,也不能强求向前人看齐。
要求当代的书法人都能拿出一手自诗自文的书法作品,这个愿景基本上是要落空。曾经有书界大佬勉为其难的创作了一些自诗自文的作品,但效果好象不太理想。让人总感觉有一种穿运动服打领带的卡通感。
我的观察,发现提倡,呼吁书法家要自作诗文的,大多是一些能写两下毛笔字的教授,专家,字写的太业余,在本专业称书法家,在书法家中称专家,两头沾光;一些本来专业搞书法的,在专业圈没搞出什么名堂,因此也不受圈内人抬举看重,转而呤诗作文,他们所作的一些诗句文章,一捏一把水,没啥干货,也觉得有些卡通。中国书协近年来的展览征稿,都在强调自作诗文,也有一些作者自作诗文的书法作品入展,研读一下,古文不是古文,白话又不是白话,诗呀词的,感觉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不增色反增损。
才疏学浅,但多少读过几本古人书论方面的书,全部是探讨书法本体问题和课题的,从没有见到民国以前的论言,是讨论题主这个问题的。书法人的博学,应该是书法本体的博,技法理论的博和化,而不是其他。
我的不成熟的结论是:书法作品以唐诗宋词古文章为载体,是书文合璧的绝配。与窠臼不窠臼不相干。不但古代如此,今天如此,将来亦复如此。
井底之见,欢迎批评,讨论,留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